大家認為是我們在見證孩子的成長還是孩子在見證我們的成長?

文昱文遠


父母進步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這種變化說明你願意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持之以恆陪伴著孩子成長,就會有收穫。

我們很多家長,還沒有做好準備就成了爸爸媽媽,所以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和親子關係上,遇到了很多問題,沒能好好學習家庭教育,一味的沿襲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殊不知,社會在飛速變革,教育的理念也是有別於過往的。所以家長只有不放棄學習,學習孩子每個階段身體和心理的變化需求,懂得尊重孩子,懂得良好的溝通,你今天的付出都會有收穫。

優質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辰可心理諮詢師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父母都在思考的問題。

我倒是覺得:我們是在見證孩子的成長,而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在【迫使】我們成長,然後才能見證我們成長

因為,我們比孩子高大的不能只是身軀。

孩子一出生,我們就被迫成長了。

我們要照顧他們柔弱的身體不受傷害、健康成長。

我們要幫他構建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要協助他四肢靈活、性格健全、心靈健康。

我們要為他規劃成長藍圖、未來的旅途。

這一切,我們是創造者、協助者、引導者,更是見證者。

孩子的成長,很長一段看起來是無意識的;而這樣的成長是在我們有意識的幫助下促成的(這也算是一種督促)。

出牙、能坐、會走、牙牙學語、能跑能跳。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成長。

孩子上幼兒園了,他去學畫畫、學樂器、學英語、學輪滑等等都是我們去幫他們決定。

要在五花八門中找出真正對孩子游泳的東西,就促使我們去成長。

為此,我們去看育兒書籍、去了解什麼讀物對孩子有用、甚至去上各種父母培訓班。

第一次做父母的我們,需要學習得太多了。

孩子的成長終有一天是要有獨立意識的。

從他開始拒絕,他的成長就有獨立意識了。

他會拒絕他不愛吃的食物,他會選擇自己想穿的衣服,他會哭著鬧著不去某個不想去的興趣班。

這個時候衝突來了,我們做父母的要怎樣去應對?

是順著他?好不甘心!

是硬生生的阻止?又怕對他產生不好的影響。

見證你成長效果的時刻到了。

不是孩子說“媽媽(爸爸),你做的真好”才是見證;而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衝突與矛盾中就能見證我們是否真正成長了。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真的不假。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從一開始一個受精卵在我們的子宮裡,我們相遇了;孩子出生,肉體分離,孩子來到家庭,和家裡的人物相遇;孩子上學,與我們短暫分離,又開始他新的相遇;孩子結婚生子,與我們的家分離,又帶來新的家。

我們在一次次相遇與分離中成長,甚至是蛻變。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相互碰撞的結果。


不安分的包小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模仿”的對象,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像白紙一樣純潔的孩子,以身作則是最重要的。 記得孩子很小的時候教育她不要亂扔垃圾,首先自己就要做到,於是即使身邊沒有垃圾袋或垃圾箱,就將垃圾放入自己的口袋或包中,這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孩子也因此在這方面養成了好習慣,哪怕只有很小的一片紙屑她也不會隨便扔在地上。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高尚的朋友對話”,讀書的種種好處,我們大家很早就知道。可我總有些不以為然,每每都是以工作忙、事情多為藉口很少讀書,即使有時間,也是去看看電視、上上網,很難靜下心來去認真讀一本書,細細品味其中的意蘊。自從我的孩子上了小學,才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好處和樂趣。 孩子上一年級時,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也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孩子每天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讀一兩個故事給家長聽,然後跟家長交流。孩子很認真,每次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一篇文章要經常讀兩三遍,一開始我覺得有點煩,但看到孩子這麼認真,我也挺感動,於是耐下心來陪 孩子讀。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文章常常能博得孩子的共鳴,彷彿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讓孩子認識了五彩繽紛、廣大無比的世界,同時認識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而兒童文學作品的純淨透徹、奇特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深深地吸引了我,讓人神往。我給孩子買了楊紅櫻和曹文軒等一些知名兒童作家的兒童作品,跟孩子一起閱讀,純美活潑的文筆和對兒童的生動刻畫,我能從中瞭解更多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想法。漸漸的,我慢慢喜歡上了和孩子一起讀書,而我和孩子交流的話題也明顯地多了起來。讀書時我們不一定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書桌前讀,更多時候我們喜歡端兩個小板凳坐在自家的陽臺上,和著花草的淡淡香氣,感受來自書的馨香和一份親情的美好。 孩子在慢慢長大,經常會遇到一些需要做出決定的事情,這時候我們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給孩子提供一些意見,最後的決定權始終掌握在孩子的手裡。決不會強行要求孩子去做什麼、怎麼做,而始終給她以點撥,充分尊重她的思維,積極引導她。 與孩子共同成長,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愛衝動、愛幻想,使自己的思維也變得年輕了;與孩子共同成長,能減輕許多由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煩惱。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幸福、平安、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為了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將一如既往地和孩子共同成長。


沒有理想的做夢人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不仔細看看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就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我感覺這個見證是相互的,我們見證孩子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以及後來的牙牙學語到慢慢的走路,還有後來的上學,都是我們一點一滴的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在見證孩子的成長。

在他(她)一生下來同時也就參與了我們的生活,從什麼不懂,到模模糊糊記事,在他們的腦海裡有了記憶,他們就看到我們是怎樣的成長,看到眼角的皺紋是怎樣一道道爬上去的,兩鬢的白髮是怎樣一根根長出來的。我們從魁梧的身材到怎樣一點點彎曲的 ,到後來的蹣跚走路,等等……

我們見證孩子一天天長大的同時,他們也見證了我們一天天老去!


開心快樂的成姐


奶爸分享下自己的感受吧。

女兒三歲之前,因為各種原因我的陪伴可以說是很少。現在,後悔。

你會問,為什麼?記得看過李玫瑾的一個育兒的培訓,其中一段講親密關係的,她說兒童三歲之前一定要自己帶,這個時期的親密關係是你無論如何在今後的生活中改變不了的,陪伴越少,你們的親密越少,以後你對她的管教,控制力就越少,她需要你的安慰和陪伴就越少,你的失落感會很多,最重要的幼兒時期的教育的指導,她不會聽。

以前不覺得,現在感同身受,女兒無論我給她買多少吃的,多少玩具,在傷心難過的時間她不會來找我,會去找媽媽,找姥姥。我陪她閱讀,唸詩,玩玩具,但是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她不會第一時間想到你,失落肯定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無法在她幼兒的這段時期裡好好的為她進行指導和教育。

這是我的成長,也是我現在多陪伴她的動力,她的每一次成長的改變,也是對我最大的激勵,我相信會變好的,也一定會更加親密的。


紅豬的墨鏡


其實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長的。在父母眼裡:傳統的觀念裡,父母都把自己成長中的遺憾或理想捆綁到了孩子身上,認為你就應該按我們設計的路走下去,我們都是為了你以後好,從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童年的快樂,直接就會導致孩子以後要麼是乖寶寶,其實會有雙重人格的產生,要麼就會直接叛逆,破罐子破摔。在孩子眼裡:我就是想要一個有人陪伴的快樂童年,無憂無慮的長大!父母應該即是我的長輩也是我的朋友,開心時能一起玩耍,遇到困難時能鼓勵開導我,給我指明正確的方向,幫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戀愛時,能給我建議,幫我參考!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孩子是第一次為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相互尊重理解!共同探索!共同學習!一起見證成長!


小女生王后


我們在見證孩子的成長,孩子在影響我們心智的成熟。

在沒有孩子之前,二人世界,悠哉遊哉,想吃火鍋了,即使開車一兩個小時,也不會委屈自己饞蟲。唰,又有新片上映了,是我的偶像拍的車,常常看完都已經半夜三更了,第二天盯著熊貓眼上班也無礙。為了誰做飯誰洗碗,也許兩夫妻都在氣頭上,不依不饒 。婆媳關係也挺好的,畢竟交往沒有太多。是的,這些都是在沒有生孩子之前,一切都挺美好的。

生完孩子後,似乎一切都變了,婆媳關係緊張了,因為兩代人的教養方式不一樣,夫妻間也沒有那麼多浪漫了,自己也沒那麼多講究了。所有的重心都在圍繞著娃,寶寶中午吃的不多,是不是菜不好吃,變著花樣也會給孩子做兩個菜。好不容易看中了一款最新的電子設備,正準備付款呢,想著孩子的奶粉尿不溼也要買了,趕緊撤吧!出門逛街,進的店面最多的就是嬰幼兒服飾,買個水果,最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喜歡吃啥,先給孩子買了。

是的,生完孩子後,自己已經不再是自己了,開始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開始為孩子考慮好一切,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自己覺得特別幸福,看著孩子小有成就,感覺自己遨遊了太空一圈回來,倍感自豪。無聲無息中午,孩子成了我們生活的重心。我們見證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影響著我們心智的成熟。



彤媽育兒路


當你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感到心力交瘁,當你為孩子不夠“優秀”而煩惱糾結時,或許你已經走得太遠,而忘記了出發時的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育兒的過程也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最美好時光。

所謂父母子女誰來成就誰?說到這個主題,首先讓我想到的是臺灣作家龍應臺《目送》中的一段話,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話聽來,不免有些讓人心生悲涼。世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愛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

在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與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之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麼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總歸,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們為人父母的,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和一些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談到目送孩子背影的遠去,為人父母的,總不會有一份不捨和無奈。

那我們把時鐘回撥,穿越回孩子誕生的那一個刻,重溫一下那一刻的溫情和喜悅。那時,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那麼簡單,無非就是健康、平安、快樂。還記得孩子剛出生嗎?被護士抱出產房時,你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長了幾個手指頭,對,就這麼簡單,僅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

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你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個頭比人矮、說話比人晚、成績比人差、特長比人少,不知不覺中,我們嘴裡多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條起跑線,我們開始忙著看別人怎樣教育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別人看。

於是,期待越來越多,苛責和失望也越來越多,愛變成了控制。原本是為了激勵自己和孩子,卻發現,在不斷攀比之中,反會讓孩子在盲從中失去自我,從原來的原創、孤品,變成了山寨、贗品,壓抑了自己的天賦秉性,喪失了差異化的核心能力。而我們,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個人。

試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時我們的初心,只要孩子做個普通人,健康、平安、快樂就好,那還用得著什麼“贏在起跑線”,不停地和別人比嗎?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那你見過哪個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和原則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沒路了。天天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不僅毀掉了孩子的現在,也讓孩子失去未來。

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有位父親平時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時間帶女兒去看電影。不巧的是遇上塞車,眼看電影就要開演了,父親非常生氣,不停地抱怨。

女兒看著焦急的父親說:“爸爸,別生氣了,我們現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親突然覺醒,今天抽時間不就是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嗎?那又何必在乎電影呢?於是調整情緒,和孩子愉快地聊了起來。

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但做著做著,常常因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遠,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發時的那個初衷。就如我們常常在對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愛的本質。所以,時常提醒一下自己,迴歸生命最初的狀態,我們的初心無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strong>

從起點到終點,初心經歷了一個輪迴,那中間這段是什麼呢?對,是一段旅程。

孩子不是“一個未來的存在”,所謂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的思維,實際上永遠不會得到幸福,因為未來之後還有未來。<strong>

人只活在當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已經是意義所在了!守護孩子得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讓孩子從小能體驗到發自肺腑的快樂,從而形成一條與未來的精神通道,讓孩子在成年後,即使身處低谷,被愛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斷,做一些妥協,童年時被植入人性深處的光輝,依然還有剩下的力量去改變現狀,成就自我。

有人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我倒是認為,說孩子是一所學校更為恰當,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

孩子的降臨,幫我們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點,給了我們一次珍貴的尋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更加懂得理解和寬容,懂得自律和責任,懂得珍惜和感恩。這個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而孩子的成長,又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增長智慧,逐漸告別昨日的軟弱和偏執,超越自身的侷限和困境。

可以說,孩子是成就父母,幫助父母成長最好的學校。<strong>所以說,從生命的誕生來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從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長來看,則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幫助我們不斷地完成自我救贖,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實現了有血親關係的兩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謂,育兒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是我們自己的時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

不要總試圖在途中超過別人或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負了這段旅程。不論走那一條路,沿路都有它的風景,旅途都有它的體驗。學會享受它,讓人生成為學習之旅、快樂之旅、以及愛之旅。我們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愛,直到在某個拐角,目送他們遠去。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成長的同時,孩子也在不斷地促使我們進行成長!珍惜孩子陪伴我們的每一天,方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酷爸靚媽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人家都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我認為確實是的。我的3企小孩生下來就一直帶在身邊,沒有很好的物質給他們,也會煩躁的大哄大叫,但與孩子的關係卻是很不錯的,在每次他們錯了的時候,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更進一步,而我們身為父母親煩躁哄叫看到他們委屈後會自我反醒,生活是一面鏡子,家裡人更能看到你真實的一面,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愛家人,不好嗎?


xnbaby寶貝


個人認為是相互見證,就像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那句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肩並肩一起成長”,我們和孩子都是在相互影響見證。



01

有了孩子我們為什麼變了


1.改變是因為責任

為了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我們不再為雞毛小事爭吵;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我們工作得更晚了;

為了給孩子更營養的早餐,我們不僅不在睡懶覺,更是成為了一名廚師;

為了給孩子健康的環境,我們戒掉了多年抽菸的習慣;

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我們開始看起了童書,看起了動畫片;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有責任心,我們既然生下了他,那麼肯定會對他負責。


2.改變是因為想變

戒菸、早起、不斤斤計較、努力、負責等等這些代表著優秀自律的詞彙,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不是嗎?孩子的誕生只是一個誘因,所有的這一切源自我們有一顆變得更加優秀的心,如果我們不想變,別說是孩子,就是孩子的孩子也改變不了。社會上一大把“不負責”的父母大概也是源自於此。



02

孩子是希望,而不是迷惘


1.接納孩子帶來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產生了迷惘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想著“我可以改變,但不是因為孩子而變”,為了孩子改變就彷彿失去了自我,變得不夠獨立。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想,我們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死亡,身份一直在變。我們經歷了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男/女朋友,前男/女朋友,丈夫/妻子,爸爸/媽媽,中年人,老年人、爺爺/奶奶等一系列變化,你不可能一直固定一個身份不變的,我們認為沒變的其實都改變了。而有自己的孩子也是我們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有孩子的人生更加完美。所以接納孩子的到來,不必迷惘。


2.從來沒有獨自成長,有的只是彼此相互成長

我們的成長過程都是受身邊人的影響,孩子的到來正好彌補我們的不足之處。我們雖然因為孩子變得更累了,可是我們又變得更開心了,我們因為成長所忽視的東西,有孩子在幫我們找回。我們不必糾結誰教育了誰,我們只要知道彼此在變得更優秀就好了。因為孩子不也是組成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嗎?


最後,不迷惘、不瞎想,好好欣賞現在既優秀又幸福的自己吧。^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