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一、楊朱簡介

楊朱的年代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見過老子,有人說法見過樑王。從老子辭世,到魏惠王稱帝,中間有兩百多年的跨度。孟子說,楊朱學派在戰國時期可以和墨家平分秋色,當時楊朱大概已經去世了。關於楊朱的事蹟跨度,大於是BC630-BC440之間。

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二、楊朱的哲學

胡適稱楊朱的哲學為:“無名主義”。楊朱說: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又說:實者,固非名之所也。

用今天的哲學概念來理解,名是概念,是精神。實是存在,是事物。楊朱是主張概念與事物分離的。一個事物的名稱,說明不了這個事物。

古代名家對名實概念把握的比較到位,公孫龍說,名,實之謂也。天地萬物每個都是一個“實”,每個“實”的稱謂便是“名”。

但是在楊朱看來,名和實是分離的,是不具有統一性的。“偽”是人為的意思,所有的“名”,不過是人這麼稱呼它而已。真正存在是事物,是沒有名字的。而人們起的那個名字並不能代表那個“真實存在”。真實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不可名狀的,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是無法用概念來表達的。

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三、楊朱的人生哲學

胡適稱楊朱的人生哲學為:“個人主義”。楊朱提出人類保存自我,是天性使然。作為萬千生靈中的一種,人的爪牙不足以保護自己,人的皮膚不足以捍衛自己,人跑起來不能逃避猛獸,人沒有羽毛但是可以抵禦寒暑。懂得利用資物來養性,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根本的標誌。人的智力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懂得如何保存自己,並繁衍生息。

“存我”是一切生命體的天性,不僅僅是人,動物植物同樣具備這個特徵。但是不同的是,動植物是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而人通過智力,可以做到改變環境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存我”的概念,延申出去是“存群”,人不僅要保全自己,還懂得保存群體,保存家族、保存國家。後來的思想發展,明顯是“存群”思想超過了“存我”思想,為了家國天下,人是可以犧牲個人的。楊朱說就錯了。

楊朱說:哪怕是損害一根毫毛,來為天下牟利,這事都不能幹。反過來,哪怕是用整個天下來奉養自己,這事也不能幹。只有做到這一點,天下才可能得到治理。

試想一下,沒有利益的驅使,誰願意去賣命?之所以人願意前赴後繼的為了國家賣命,是因為他們想要得到更多。“損一毫來利天下”的人,其實內心的是“悉天下奉一身”。楊朱說,這兩種幹法都是禍亂天下的罪魁禍首,如果每個人都不損傷自我去利天下,那麼天下就得到治理了。楊朱說:“存我為貴,侵物為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