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源正潮劇“四臺柱”


昔年源正潮劇“四臺柱”

昔年源正潮劇“四臺柱”


1962年,潮劇老生黃金泉向年青演員傳藝。 (資料圖片)

昔年源正潮劇“四臺柱”


就像京劇有“四大名旦”,中國文壇有“四條漢子”,上世紀50年代潮劇界亦有“四臺柱”的徽號。“臺柱”即是指劇團挑大樑的人。被徽稱為“四臺柱”的便是當時源正潮劇團的演員吳為雄、鄭蔡嶽、陳玩惜與黃金泉。他們的主要行當依次為丑角、小生、烏面與老生。


源正潮劇團是潮劇最負盛名的六大班之一,肇始於清光緒末年,以陣容強盛、演藝精湛而聞名,有“老源正,無看心頭疼”之說。劇團“四臺柱”皆童伶出身,四人年齡相仿,成名較早,且德藝雙馨,一專多能。吳為雄、鄭蔡嶽與黃金泉同是揭陽人。這四人雖是“臺柱”,但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不恃才矜己,不怙功相輕,以身作則,親厚和氣,為劇團後輩樹立了榜樣。
吳為雄(1920-1996),1938年進入源正戲班,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源正劇團工管會主任、副團長,後任廣東潮劇院二團副團長、潮劇院研究室副主任。吳為雄戲路廣,飾演過小生、老生、花生、官袍醜、武丑、女丑等各類角色,能演能導,還會司鼓。代表作有《黃飛虎反朝歌》的黃飛虎、《紅娘仔》的欽差、《賣武招親》的賊王、《玉面狼》的李岱、《辯本》的宋仁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縣官以及現代戲《白毛女》的黃世仁、《小二黑結婚》的二孔明、《彭湃》的馬老師等,此外還在經典潮劇電影《劉明珠》中飾演番將與老太監,成功塑造了一奸一忠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為演好黃飛虎,已是“師父”級人物的吳為雄在晚上排演後,專門找劇團的洗衣工要來一把“汽燈”,利用燈影投射,對著牆幕訓練翎子功。通過盔上翎子的舞動,表現黃飛虎思變時激烈的思想鬥爭,收到了成功的藝術效果。正式演出時,每到“黃飛虎”出神入化的翎子功表演,臺下觀眾皆掌聲雷動。


鄭蔡嶽(1925-2008),13歲賣身潮音老玉堂春班,1944年進入老源正興班,早年演小生,後轉演老生與丑角,活躍在潮劇舞臺長達60年之久。其小生扮演俊美,塑造人物生動逼真。扮演過《卓文君》的司馬相如、《秦香蓮》的陳世美、《蘆林會》的姜詩、《荊軻刺秦王》的荊軻、《金花女》的金章、《回書》的劉智遠、《荔鏡記》與《續荔鏡記》的黃九郎、《漢文皇后》的趙通、《換偶記》的馬大成等,現代戲《白毛女》的大春、《許阿梅鐵山起義》的許阿梅、《小二黑結婚》的小二黑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鄭蔡嶽在《劉璋下山》中扮演劉璋,由於扮相俊美,功架不凡,令觀眾過目不忘,在澄海壩頭演出時出現過村民爭睹“劉璋”風采的盛況。
陳玩惜(1916—1990)是汕頭潮陽區灶浦鎮前洋鄉人,退休後曾擔任潮劇院藝術顧問,是著名潮醜方展榮的“師傅”。陳玩惜曾在潮劇電影《劉明珠》中成功扮演烏面角色朱厚藩,同時在武生與丑角行當方面,均頗有建樹,在潮劇舞臺上飾演過《馬超》的馬超、《武松殺嫂》的武松、《戰徐州》的趙子龍等、《陸傳芳凍雪》的陸傳芳、《孟麗君》的劉奎壁、《換偶記》的知縣、《玉面狼》的員外等,以及現代戲《南海長城》的赤衛伯、《海上漁歌》的特務老王、《東海最前線》的偽連長等。他在傳承輔導後輩演員上不遺餘力,其學生方展榮在《桃花過渡》中飾演的渡伯(老醜)便是得其真傳。知名演員許仁敬、曾友祿、鄭君明都曾向他求藝。

黃金泉(1918-1993)是惠來縣人,13歲賣身三正順戲班當童伶,後進入老源正劇團。黃金泉專攻老生行當,以唱功聞名。曾飾演過《鬧開封》的王佐、《三擊掌》的王允、《回寒窯》的薛仁貴、《黃飛虎反朝歌》的黃袞、《劉進忠》的劉進忠、《秦香蓮》的包公等老生角色。1978年,黃金泉到汕頭戲曲學校任教師,專心培養潮劇老生人才。潮州市潮劇團名老生唐龍通、福建省雲霄潮劇團名老生陳裕和,揭陽名老生陳聯忠等,都是其門下學生。
頡頏名家,“四柱”連輝,是建國後潮劇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源正“四臺柱”的藝術造詣以及他們為潮汕文化事業所作的貢獻,彪炳在潮劇史冊中。 (陳澤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