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賣貨群,一個冷冷清清,一個忙到起飛,為啥?

兩個賣貨群,一個冷冷清清,一個忙到起飛,為啥?

2020年02月23日 | 第【639】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好與壞,都在於怎麼想,怎麼幹

--張大寬



兩個賣貨群,一個冷冷清清,一個忙到起飛,為啥?


都是生鮮群,差距真不小

自從疫情開始,我就相應號召,不出門。

到現在連小區的通行證都沒有辦理。買菜都是下單配送,樓下取貨,不出小區大門。

前幾天在樓下接貨,有人推薦加小區的生鮮配送群,我就加了兩個群。

觀察了兩天,這兩個群完全是兩個世界。

一個群裡冷冷清清,另一個群裡,像集市一樣。

在那個冷冷的群裡面,有鄰居問菜價,問都有什麼菜時,大概率需要等待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的時間,才能收到回覆。

群主會在每天上午把菜運到小區門口後,在群裡發一條“今日菜價”。

例如:

今日菜價:菠菜3.8元,青椒線椒特價:2元,香菜:7元,黃瓜:4.5元,西紅柿 :4.5元,蒜苗:3.5元,西芹:3.5元,茄子 :2.5元!即將售罄),西蘭花:5元(即將售罄),大蔥:2.5元,新土豆:2.5元(售罄),西葫蘆:2.5元,.金針菇:5元,茶樹菇:6元,紅蘿蔔:2.5元,紅薯:2.8元,有機菜花:2.5元,青菜:2元(售罄),小西葫蘆1.5/斤

到半下午的時候,會間隔發出“XX菜售罄”的消息,就像上面信息。

連續好幾天,都是如此。

我觀察了一下,這個菜攤,一般常駐2個人,一個年齡大一點的大姐,還有一個姑娘。這個小姑娘就是群主了。

基本上每天從上午十點多,守到晚上七點撤攤。

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而在另一個火熱的群裡面,每天的場景是這樣嬸的。

白天不定時,群主會在群裡介紹今天的特色產品,例如今天供應的特色產品是手工涼皮,三份一組,價格是28元。

然後,再放出來一個接龍的小程序,並告知截單時間,例如下午4點。

截單之後,會在群裡通知具體的取貨時間,讓大家及時下樓領取。因為要送好幾個小區,每個小區等待的時間,一般就是20分鐘左右,到樓下取貨的時候,現場付款,過期不候。

還有水果拼團,一箱砂糖橘40斤,120元。整箱配送,可以幾家鄰居自己分。提前一天付全款,第二天送達小區。

類似這樣的,基本上每天都不停,而常規的菜品,這個群裡是按照定量來做的,比如土豆一袋4斤,10元。誰要直接報名,統一配送。

他們只是配送的時候出現在小區門口,配送結束就撤退了,不駐紮。


兩個賣貨群,一個冷冷清清,一個忙到起飛,為啥?


賣貨,底層邏輯都一樣

從表象上來看,熱鬧的群,生意更好,接龍每天都有,尤其是預訂的不少。

冷清的群,至少線上是看不到什麼銷量,根據我的觀察,線下的銷量也一般,一天只上一次貨,到晚上買完就收工。

雖然沒看到賬目,但推測熱鬧的群,應該利潤更好一些,畢竟銷量在那裡放著呢。

群裡賣貨,貨好,服務好,體驗過幾次感覺不錯,粘性自然就有了,尤其是生鮮類產品,能保持品質穩定,回頭率不會低。

這些,其實和線下賣貨的本質沒有區別,無非是產品好不好,服務到不到位這兩項。

其實,那個冷清群的群主,並沒有做錯什麼,也許他每天的盈利,也還可以。

我上面說的這些,也並不是說,她做的多麼差,只能說正常,比較一般。

而如果能做到熱鬧群裡那樣,能夠再多琢磨琢磨,就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裡,有更多的產出。自然也就是多賺錢了。

往大了說,是不是做銷售生意的底層邏輯,都是相同的?無非是形式的區別而已。

兩個賣貨群,一個冷冷清清,一個忙到起飛,為啥?

真正的競爭力,在於人

用的都是微信群,買的產品呢,也都類似,而且進貨渠道也都差不多,產品上差距也不大。

而滿大街的實體店,每一家店都能找到類似的店,生鮮水果店滿街都是,小賣部滿街都是,餐飲店更是滿大街都是。

那麼,如何能更賺錢,如何能過的更好呢?

這個時候,拼的就是細節,拼的就是誰更用心了。

那,用心從哪裡來呢?

這,都藏在老闆的腦袋裡。

為啥我們總聽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都是思維上的差異”,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都說競爭激烈,而實質上,競爭是否激烈,取決於你能多用心,取決於你把誰定義為對手。

去對標那些做得好的,會讓你越來越好,若對標做得差的,自然就會覺得“競爭太激烈”。

一切的行動決策,都是從思維發出的,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於產品,不在於形式,而在於人。


我是大寬,餐飲諮詢顧問。

<strong>深度學習 | 充分支持 | 深度鏈接

<strong>加入2020年付費讀者群 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