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SCI論文至上”,國內期刊做好準備了嗎?


廢除“SCI論文至上”,國內期刊做好準備了嗎?


廢除“SCI論文至上”,國內期刊做好準備了嗎?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要求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等,相關文件引發學界廣泛討論,各執一詞,褒貶不一。具體內容在此不再贅述,詳情可參考科技部教育部網站相關通知。

為什麼說國產期刊迎來了歷史性的春天?

  • 文件明確要求代表作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數量上確保國內期刊論文的比例)
  • 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的期刊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屬“三類高質量論文”之一。

11月25日,中國科協官網發佈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項目通知,共計285個項目入選,其中領軍期刊類22項,重點期刊類29項,梯隊期刊類199項,高起點新刊類30項,集群化試點5項,詳情可點擊上面的鏈接查看。

  • 對於“三類高質量論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質量成果進行考核評價。
  • 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領軍期刊建設,培育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鼓勵創辦高起點英文期刊。
  • 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內科技期刊發表,發表支出可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按規定據實列支(經費上提供支持)。

國內期刊能夠把握歷史性機遇?

國內期刊迎來了歷史性的政策支持,看似春意盎然,但能否百花爭豔呢?

  •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英文期刊“借船出海”(即與國際大型出版集團合作),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雖已見成效,但這種合作模式是否長久?如何負擔價格不菲的合作費用?發表在這些期刊上的論文版權歸屬問題如何解決?
  • 如何儘量去除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預,充分發揮科學家們的作用?
  • 如何克服透明化這一國內期刊短板?
  • 如何避免“作者-編輯部”和“作者-審稿人”的人情稿和裙帶關係?如師孃美
  • 能否提高期刊審稿和出版效率,加快出版速度?
  • 在尚未建立足夠國際影響力之前,小同行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找到合格的審稿人?
  • 如何面對學術論文開源獲取(Open Access)的大趨勢為中國期刊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新政策下是否會出現版面費增長和國內期刊更難發表的情況?既有版面費又有訂閱費的收費模式能否改善?
  • 影響國內優質稿件外流的關鍵原因是評估體制問題,能否有效得到改善?
  • 沒有關係的非圈內人士的投稿難度是否會進一步加大?
  • ..........等等問題

國內期刊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但能否呈現出百花爭豔的發展?歷史性問題能否得到解決?關係稿人情稿如何避免?出版的效率能否提高?稿件能否得到公正評價?等等

國內期刊能否交出完美的答卷?

廢除“SCI論文至上”,國內期刊做好準備了嗎?

關於SCI論文的幾點看法

科學網 俞立平老師對sci論文的看法比較能代表廣大科研人員觀點,現分享如下:

第一,SCI論文是通過同行評議審核後發表的,因此SCI天然具有定性評價功能。

第二,SCI對科技評價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微調的方法適當加以修正,不可以動搖SCI作為評價核心指標的根基。

第三,科技評價包括宏觀評價和微觀評價,用SCI做宏觀評價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用SCI做微觀評價要慎重,重點要看論文質量。但是在微觀評價中,比如人才評價、職稱評審等,如果SCI論文達到一定數量,尤其是一區二區論文,那麼數論文評價也沒有問題,比較公正,SCI總體上是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重要顯示指標。

第四,SCI的真正問題,是在微觀評價和考核中,是局部的,不要誇大SCI的問題。

第五,高校對SCI考核方式問題並不是SCI的問題,SCI發展多年,相對成熟。並沒有要求高校強行考核,甚至將論文指標分配到教師個人,但這和SCI本身無關。

第六,“以刊評文”固然不對,但是在一定情況下,”以刊評文”是可以的,比如宏觀評價,特別是評價大學、學科、團隊時,高水平論文數量大致能反映問題。比如SCI一區、二區論文數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重要期刊論文數量等,很能說明問題。即使在微觀學者評價中,拿出10篇論文以上,這樣的學者直接給教授、博導,基本沒有問題。

第七,學術評價是有成本的,SCI作為一種成本較低的評價手段,應該給其一定的存在空間。很多宏觀評價,採用同行評議的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難以保證公平。

第八,高校不宜給院系甚至教師下達SCI論文任務,資源配置也不參考SCI,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在高校評價和學科評價中取消SCI。

第九,教師從事真正的科研,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這並非功利。取消SCI獎勵不是不可以,要適當評估一下其影響。

第十,鼓勵論文發表在中國,不能操之過急。首先哲學社科論文應該鼓勵中文發表,其中部分學科應該兼顧中英文發表,如經濟學及一些方法技術類學科(統計學、管理科學等),自然科學應該鼓勵英文發表;其次中國英文期刊過少,尤其是高質量的英文期刊,目前只有兩三百種,建設需要一個過程;基礎理論論文應該加強國際交流,版面費損失和版權損失暫時是國際交流的成本。

第十一,如果弱化SCI的評價功能,那麼替代手段應該更加科學、公平和規範,一定要早做準備。

第十二,對SCI認定及其處理,要充分尊重領域專家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