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家卫健委关于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说法?

李艳勤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才能确诊。但是,核酸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为什么呢?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跟病程有关

新冠病毒感染人后,并不是立即发病,而是有一个潜伏期(多为3-7天,最长14天)。病毒刚侵入人体时,病毒含量少,取标本时不容易采集到病毒,易呈假阴性。

病毒进入人体后,就“劫持”人体细胞,以它的RNA为蓝本,利用人体的各种原材料,生产大量病毒“零部件”,合成更多子代病毒。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后,接着“劫持”更多细胞,复制更多病毒。当人体免疫力抵挡不住时,就会出现症状,发病。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内病毒数量的增多,标本采集到病毒的概率增加,阳性率增加。

2.跟标本采集有关

我们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如肺泡灌洗液)、血液、粪便等分泌物中可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

有的患者,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下呼吸道,如果只采集鼻咽拭子,就容易出现假阴性。有病例三次核酸检测阴性,第四次取肺泡灌洗液,核酸检测才呈阳性。

因此,现在建议尽量留取痰液,做气管插管时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以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

3.与标本保存和送检有关

标本采集后,要妥善保存,尽快送检。因为标本中可能含有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在送检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有的医疗机构做不了核酸检测,需要送到其他医疗机构做检测。疫情刚开始时病人太多,试剂盒不够。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病毒在送检和等待检测过程中失活,出现假阴性。

4.与试剂盒质量有关

我们对新冠病毒认识不足,匆忙应战。试剂盒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出现漏诊、错诊的情况也难免。

综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和病程发展,标本采集、保存、送检,试剂盒质量等因素有关。因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感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要结合流行病学史、症状、肺部影像学结果和核酸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我是盈盈一水间12345,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关注我,了解更多医药知识。


盈盈一水间12345


您好,之前临床上确实看到很多类似患者,CT肺部看是非常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现,但是查了两三次核酸,结果都是阴性的,这就造成当时社区无法上报指挥部,安排患者住院。不过好在后面,进一步细分了治疗方案,增加了收治床位,逐步解决了患者住院难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核酸结果阴性,又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呢?

存在假阴性可能是:

1、采集呼吸道标本误差,正好采集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泌物不多,或是分泌物中病毒含量不多,造成试剂检测出现“阴性”。

2、采集呼吸道样本时间过早或过晚,正好病毒没有出现在采集标本内,造成检测阴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多次采集原因。

3、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采集后没有正确保存好样本,造成样本污染等。

4、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之前停靠在日本的钻石公主号邮轮,到了隔离期后,只给船上当地人做了一次核酸就放他们下船回家了,也没有集中隔离,现在日本出现大量新增病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现成的答案,抄都抄不及格!

虽然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还是赶不上病毒的变异,现在病毒越来越狡猾了。我们已经与病毒进行了一个月的“战争”,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了,但是最近又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有些地方开始松懈,在此呼吁大家,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减少出门,佩戴口罩,做好消毒,不给病毒一丝机会。


康复刘医生


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其中在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强调了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细化了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增加了单靶标阳性病例的判定原则。明确提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包括: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样本收集的过早或过晚;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核酸检测到底准不准?

2月18日,在广东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院士明确回应:应该相信核酸的检测。这个方法本身还是正确的,应该相信核酸的检测,到目前为止,核酸检测阳性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的金标准。

那为何核酸检测会频繁出现假阴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可能原因:

首先,新型冠状病毒自身特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符合传染病的一般规律,经过自然宿主-中间宿主-人的传播,目前已经确认病毒来源蝙蝠,而承担传播媒介的中间宿主还并不确定,包括果子狸、竹鼠、穿山甲、蝙蝠等。传播途径及病毒的致病能力,抵抗力等也渐渐明确。

新冠肺炎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就可灭活病毒,但我们人体并不能达到这样温度。病毒的抵抗力、致病性和感染患者的免疫力影响着病毒检测潜伏期的长短。根据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文章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潜伏期是0-24天,平均4天,2-7天为大多数。1099例中只有一例为24天,超过14天的只有13例。众所周知,潜伏期就是病毒从感染人体到能被核酸检测出来的最短时间,因此,如果做核酸检测的病人尚处于潜伏期内,就会出现检测阴性的结果。

图:新型冠状病毒(橙色)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其次,核酸检测假阴性可能是样本采集的原因。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已明确指出,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最常用且方便采集为鼻拭子、咽拭子,由于病毒性肺炎患者在下呼吸道具有更高的病毒载量,所以这些样本核酸检出率相对于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检出率偏低。但是获取肺泡灌洗液等下呼吸道样本操作上要求较高,属于有创操作,且容易喷溅,传播风险高,耗费时间长,大部分患者一般不会接受。

痰标本往往是患者从肺部深咳出来,属于下呼吸道样本,检测价值相对高一些。但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临床表现多为干咳,用力咳出的痰液多来源上呼吸道的白痰,核酸检测价值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多次采集患者咳嗽的痰,部分病毒可能会随着干咳的飞沫排出体外,反而增加了病毒的传播,加重了采样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至于血液样本,即使有症状的患者病毒载量较低,难检测到。由于病毒感染肺部,而血液中存在各种免疫细胞,专用来攻击消灭病毒。

由于目前已经在粪便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因此粪便或者肛拭子样本也可以考虑做核酸检测。据武汉金银潭医院张定宇介绍,早期曾有一个危重病人,入院后,因为已经做了气管插管,取得患者的气罩的分泌物,做了几次咽拭。呼吸道的分泌物的核酸是阴性,但是患者的肛拭,在他的大便里面检出来病毒的核酸。对于大部分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并不会优先选择肛拭子。

图:武汉疾控中心检测工作人员在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样本运输与储存的原因

除了样本采集的因素外,采样后样本的保存和运输同样会影响核酸检测的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各种RNA病毒的核酸由于自降解和生物酶介导的讲解,是最难稳定保存的生物分子之一。样本如何保存常是决定RNA病毒样本质量的关键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的样本建议存放于专用的病毒保存液中,且必须在冷藏状态下(4℃或更低温度)保存必须尽快运输送检。而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发现的RNA病毒,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在样本采集后需要送至疾控中心统一检测,必须有专业的医用物流机构运输才能保证样本运输的可靠性。因此,从样本采集到实际开展核酸检测可能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此外样本采集医院以及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是否具备专业的样本保存和低温运输能力,均是保证新冠肺炎病毒准确检测的重要因素。

图:检测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柜进行病毒核酸提取

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原因

由于疫情的快速发展,鉴于武汉等重灾区,现在当务之急是快速甄别出感染者,最大限度减少疑似病人在社会上造成更多的传播,使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速度快、量也足的核酸检测,至关重要。

截至目前,武汉市共有31家机构同时开展核酸检测,核酸单日样本检测能力由初期200份,提升到近期每日4000余份,最高可达日6000-8000份。现在有超过100家企业可生产检测试剂盒。每个企业生产的试剂盒说明书都不一样,有的企业之前都没做过试剂盒,质量问题是肯定存在的。

图:清华大学研发的多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芯片

因此,有的医院现在同时用两三种试剂盒,如301医院,是用两种试剂盒。第一种试剂检测如果弱阳性、或者医生拿不准,便再用第二种;或者两个试剂同时检测。不同厂家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有的甚至没有做比对试验,由于试剂盒原因导致核酸检测假阴性。

这么多厂家的试剂盒,并不是越多越好,由于检测量非常大,还有成本的问题,医务人员穿着多层的防护服,一个试剂检测一般需要4、5个小时,多种试剂检测并不现实。

图:恒温扩增核酸分析仪

核酸检测确诊方法、检测人员培训及熟练操作等原因

由于试剂盒质量的因素,为了提高准确度,医院会再次确认进行“双阳检测”。

核酸检测人员必须取得核酸检测上岗证(PCR上岗证),同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高传染性,必须接受新冠肺炎病毒感控培训,及操作流程培训,包括个人防护的穿戴,人员走向。一个样本检测一般需要进行三个步骤,首先,检测样品处理,即灭活、取样需要 90 分钟;然后,进行核酸扩增(PCR),需要两个半小时;最后,写报告和上传报告。整个检测过程约需4、5 个小时。核酸检测操作的熟练程度及防控要求,避免交叉感染等因素,同样影响核酸检测结果。这检测期间,检测人员不能离开岗位,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必须全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检测,由于武汉等周边地区样本量大,很多核酸检测人员甚至一工作就是10多个小时。

图:武汉同济医院检验科“看不见的医生”--核酸检测工作人员

除了以上因素外,可能还存在其他原因导致核酸检测假阴性,因此国家卫健委在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强调了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细化了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增加了单靶标阳性病例的判定原则。按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在临床诊断病例中增加“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对于疑似病例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与病毒基因测序两种方式,其中之一检测阳性即可确诊。

为进一步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学防控,国家卫健委制定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且在不断更新版本。其中明确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后才可解除隔离。

#战疫必胜##关注新型肺炎#


小杨学习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的核酸检测并不能达到百分百准确!为什么呢?

因为此次的冠状病毒主要是在下呼吸道,而我们通常采用的口腔咽拭子核酸检测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只有病毒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被咽拭子检测出来!而下呼吸道的病毒需要通过肺泡灌洗才能够检测出来!目前我们除了对已确诊患者进行肺泡灌洗,以确定是否达到出院标准,而对于普通的筛查,还做不到让每一个人灌洗肺泡进行检测!

所以说,就算是核算检测阴性,那么也可能是因为病毒数量没有达到,而未被检测出来!

所以钟南山院士也一直在呼吁,要提高检测试纸的准确性!或者加入下呼吸道的检测,比如粪便和尿液的检测!

但是显然粪便和尿液操作起来没有口腔咽拭子方便!而且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所以说提高口腔咽拭子的灵敏度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肺泡灌洗和粪便尿液检测,都不适合用于广谱筛查!只能小范围用于对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判断!

另外对于所有的病毒,基本上都是起始于上呼吸道,终结于下呼吸道!所以下呼吸道的检测更为准确!


代量食谱


这个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问题。

任何一个诊断指标,都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敏感性和特异性,所谓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不漏诊的机会有多大小,所谓特异性就是指该指标在诊断某疾病时,不误诊的机会有多大小,单独一个指标,如果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诊断的特异性,换句话说,减少漏诊必然增加误诊,反之亦然。

比如,我们以AFP诊断肝癌为例,如果我们规定AFP大于10就可以诊断肝癌,那么漏诊的几率就很小,很明显,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诊的几率虽然小了,误诊的几率却大了,显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们规定AFP大于2000就可以诊断肝癌,那么自然是不会或者很少误诊,因为没有其他疾病的AFP会这么高,但是我们会漏诊,因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2000。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一个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确定指标的诊断效力,确定最佳的诊断值,即同时平衡好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理想的指标应该具有100%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但是这样的指标是不存在的,单独使用某指标去诊断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也就是,必然出现漏诊和误诊。


检验的灵魂是结果准确反应患者的真实病情。这就要求检验人员眼里不能只有标本,还要有患者这个“人”的整体。只见标本不见人,往往会造成盲人摸象。对于新冠肺炎简称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病人的整体情况来考虑,片面的追求检验数字会掩盖更多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