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持續的居家自我隔離和異地返工困難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疫情這個黑天鵝的降臨無意中催生了很多新事物、新情況,也引發了很多新思考。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舉個例子吧,疫情對傳統的餐飲行業打擊很大,很多餐廳不能開業,但是房屋租金和員工工資可是一點沒減少。又因為疫情關係,傳統的一些超市和生鮮售賣到店率降低了,可是網絡訂單又突增,配送需求大增。怎麼辦呢?辦法總比困難多,例如2月3日,盒馬超市聯合雲海餚等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的合作計劃,讓這些暫不開業的實體店員工到商超去報道上班,既解決超市的人力分揀理貨缺口,又減輕餐飲品牌的工資壓力,還讓歇業員工有錢賺,可謂達到多贏。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共享員工”這個詞語一時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大家都在分析這個新事物到底好還是不好,到底是疫情中的權宜之計,還是未來的用工方向。那麼到底什麼是“共享員工”它存在哪些優勢和弊端呢。


這次疫情的“共享員工”模式和勞務派遣有點像,但是骨子裡不同於勞務派遣。勞務派遣存在一個勞務派遣公司,員工的勞動關係都屬於勞務派遣公司,勞務派遣公司應用人單位的要求把職工派到實際用人企業去。勞務派遣公司必須是要有勞務派遣資質的,是需要符合勞務派遣營業範圍的,勞務派遣公司它屬於中介公司性質。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更重要的是,勞務派遣公司是在勞務派遣工作中是要盈利的,是要從中賺取利潤的,這個利潤就來源於職工工資的差額部分。而本次疫情中實際上派出員工的實體餐飲企業,本身是出於特殊情況下職工的臨時性冗餘才出此對策,派出的餐飲企業肯定沒有勞務派遣資質,也不從中掙箇中間商差價,完全是為了規避降低一些無法開工但又要發工資的經營壓力。


其實這次疫情中啟用的共享員工模式,更類似於以前不同單位之間的“借調”。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借調,是指用人單位之間因工作需要而採取借調工作人員的形式。通常由借調單位和被借調單位之間簽訂借調合同。合同中一般應明確規定被借調者的人數,借調事由,借調期限,借調期間的工資待遇、勞動保險和生活福利待遇。借調合同期滿,被借調者仍回原單位工作。以前在同一個大企業集團中,跨區域、跨部門借調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就算現在很多機構也經常向下級單位借調人來幹活,這其實不是新鮮事情。只不過本次疫情中出現的“共享員工”不是出於上級管理部門的安排,而是發自各個不同跨行業企業的不約而同的“自救”、“自助”,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的自我救贖和一拍即合。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這種出於自救而腦洞激發迸射出來的“共享員工”其實也有一定的法律風險。這些被共享的勞動者社保繳納、工傷認定、工傷賠償等複雜問題。遇到拖欠工資的情況下維權的路徑問題也是要考慮的。共享員工進入新企業工作後的勞動紀律問題,新的用人企業的商業秘密和核心機密的保密問題也是個考驗點。員工期滿不願意回原單位引發的單位間糾紛問題等。


共享員工的出現到底是疫情下權宜之計還是未來的用工趨勢,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我感覺暫且讓子彈飛一會,不要著急,讓他再發展發展,不要著急下結論。但是有一個趨勢確實不可阻擋是大勢所趨了,就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的來臨。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此次疫情爆發後很多企業停工了,過了一段時間國家看不復工也不行啊,一刀切不復工經濟會停滯的,全國經濟一旦停滯了後果不堪設想,蝴蝶效應會太多了,負面問題太大。這就不得不有序的復工,可是復工的時候很多企業老闆發現,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中,復工太難了。首先口罩你就買不到、買不起,一旦集中復工和辦公後,萬一出現了傳染病的病例,那直接就是全企業的隔離和封閉,復工的風險超級大,所以搞的很多企業很猶豫。具體到大型國企復工較快,但是中小微企業基本很怕復工,這就催生了辦公的“去中心化”。員工儘量不集中辦公,通過分佈在各個家庭中,居家辦公,分佈式辦公,或者套個更時髦的詞就是:區塊鏈辦公。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通過本次疫情大家看到重資產行業慘,太依靠現金流了。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慘,因為太依靠人員的集中了。依靠直接互動式的行業(旅遊、餐飲)也慘,太依靠直接見面了。必須依靠單位開工,自己才能開工的也慘,太受制於集中運營了。因此,未來辦公模式會向“去中心化”、“分佈式”、“區塊鏈”化發展。一個人就是一個盈利點,人就是輕資產,人在哪裡,哪裡就能辦公,就能辦理很多事務性工作,依靠電腦、互聯網、直播、配送進行“雲工作”。近幾年為何網絡直播能火呢,其實本質上還是符合一個“去中心化”這個核心。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春江水暖鴨先知,此次疫情可能真是一個試金石,會加速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被動轉型,勞動密集型企業會更快的向智能化、機器人化發展,大量依靠勞動密集的富士康公司近年來大力引進機器人操作,替代傳統人工依賴就是個例子。重資產行業會越來越向輕資產方向轉化,近些年資本證券化來勢洶洶也是一個側面反映。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對於個人來說,依靠自己的腦力勞動擺脫固有的辦公空間、時間限制的會越來越多,居家辦公,雲辦公會越來越頻繁。工作不再以聚集為常態,反倒以分佈式為方向,總之就是不管怎麼幹,把活能幹好就行,以完成某些任務為最終結果,對職工績效和能力的考核更加複雜和多樣,勞動關係將更加繁雜和多元,鑲套式的多層勞動關係將更加常態。超前發展的勞動關係會衝擊著稍顯落後的勞動法律規範,新型和複雜的勞動糾紛將考驗法律人的新認知,如何平衡和解決這些法律糾紛也是法律人的思考和挑戰。


共享員工可能只是權宜之舉,但是“去中心化”辦公趨勢已經來臨


最終可能這種“去中心化”辦公會催生出一些優秀的人士,完全依靠自身的學識和能力,徹底擺脫單位和機構的束縛而獨立執業。高能力的自由職業者會更多,他們可能自主解決了各項稅費、社保、醫療、養老、備案、人事關係,真正進行了“區塊鏈”化的辦公。這類去中心化的研發型企業和腦力化個人可能是未來的趨勢。


在未來你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才是最核心的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