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邵旭峰


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面對疫情時,民眾最缺失的東西,個人認為是基本的推理和判斷的問題。

你比如面對疫情最先吹哨李文亮等幾人,剛開始被定性為造謠的時候,幾乎一片叫好和罵聲,但之後,又···你比如說美國製造災害···

不僅此次疫情,此類情形幾乎隨處可見。

你總能依稀看到魯迅“藥”、“阿Q正傳”等著作裡面的群像,都近百年了過去了。

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國民大範圍相信併力挺或憤慨一個根本經不起推敲的信息,所需要的,似乎只是一個稍微有模有樣的敘述。

基本的判斷和推理能力,這是國民最缺的素養之一,這也是公眾與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還有就是公德素養,以及公民意識、素養及相應能力。

除過愚昧,還有見不得好等劣根性——完全背棄聖人“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的訓誡······還有就是變相膨脹不知天高地厚、或乘混作亂和變相發洩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一句話,就是缺少公眾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與能力,不少劣根性卻還殘存乃至於更加變本加厲。

缺乏公眾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與能力,是民族數千年沒有真正的社會和公眾生活所致,沒有相應的生活,基本就沒有相應的素養與能力——民族幾千年,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的以農耕為主的自給自足生活,只有相應的個人與家庭素養(私德),但可悲的是,這些年來,起碼的人道也被毀滅殆盡——這樣的人,改革開放後又一起向著錢去,於是

“空洞、迷茫、躁動、拜金、崇權”就成了基本特徵。一些壞的東西,有寄生的土壤,乃至於變本加厲的溫床,尤其可惡的,就是一些劣根性。

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一直到現在,由於公平競爭的真正的健康的市場經濟與社會生活還沒有塑立,大眾也沒真正參與進去,所以相應的素養與能力,也還沒有形成——理性、公德、公民素養與能力都不太具備。

就判斷而言,更多是訴諸各自的感性直觀——這種直觀背後,是綜合知識極其匱乏,乃至於常識都嚴重缺失。同時所依據的標準又嚴重畸形、東倒西歪……

於是,我們看到在面對社會和公眾事件的時候,國民的判斷和推理和所信者,經常如低能兒……具體表現,就是看似什麼都不信,一個個似乎個性十足,其實很容易被騙,並可能隨即就陷入迷狂。稍微搞點煽情,稍微搞點雲山霧罩就行了。

什麼都不信,伴隨的,就是什麼都可能信,並會伴以濃烈的情緒,和極端傾向。

就判斷推理而言,民族還沒有脫離古代近現代迷信的窠臼。

聖人曾說,一個人,應該博學、(精準而深入)問、(嚴謹)思、明辨、篤行,或許是覺得國人這方面缺乏所提倡,這也是治學、思考、行事最正確基本的方法,但國人似乎大多沒管這個,而去各行其是和情緒化、極端化。

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康德也曾經對不嚴謹的理性予以批判,他認為人們經常把一種不是經過嚴謹推理的想象出來的幻相當做真相,並予以篤定的堅信。

面對社會與公眾事件,國民缺乏基本判斷推理

和中國古代賢哲的意思都差不多。

言歸正傳,國人不具備或不大具備公眾生活所需的基本素養和能力,歸根是這樣的經濟與物質生活不具備或還不大具備。還有,就是教育和媒體等的刻意導向······另外,一些劣根性卻被沿襲乃至於變本加厲。

解決,一方面靠如上,另一方面,也要靠民眾自己。

人、人的集體、社會的現實,都是物質與意識兩方面導致的,從來沒有絕對的單方面決定的結果。人的意識,經常迸發出石破天驚的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