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他是中国内地“贺岁片”的一面旗帜。
他开创了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档电影。


他的电影十几年时间雄霸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前三名。
他,就是冯小刚。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哲学上说,人是矛盾的统一体。通俗地说,人活着有时候很拧巴。得到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才后悔。比如,在这个不能去电影院看“贺岁档”的春节里,我们分外怀念那些年的贺岁片。


25年前,成龙的《红番区》在大年初一上映,除了拿下了 9500 万票房,还把“贺岁片”这个概念引入了内地电影人的视野。之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冯小刚都牢牢占据内地“贺岁档”的半壁江山。甚至过年不看“冯氏贺岁片”就象春晚没了“赵本山小品”一样少了些味道。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可是擅长喜剧、黑色幽默的冯小刚,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甚至是一个悲观的人。这就注定了他也是一个拧巴的人。在“贺岁喜剧”被他带的风起云涌之时,自己却毅然转头,开始去做“贺岁文艺片”,从此在另一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性格决定命运,回首冯小刚20年“贺岁路”,却发现一切变化早在开始就露出了端倪。


一、被迫开创的贺岁片


从美工到编剧、导演,冯小刚花了十年时间,他抓住了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可能的人,可能的资源,也做了一堆他并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和作品,终于凭着《编辑部的故事》、《永失我爱》在业界崭露头角。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1994年,36岁的冯小刚,在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第一次触动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另一种声音,他渴望象一个“愤青”一样表达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于是,他参与制作了《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月亮背面》和《我是你爸爸》三部作品。可是三部接连被总局“枪毙”,数千万的投资打了水漂,而他也成了投资人望而却步的“投资黑洞”。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他第一次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狼狈不堪”的代价,绝望之下的甚至一度在北京电影厂里嚎啕大哭。


当时担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给了他一个本子,是他熟悉的喜剧类型。冯小刚在自传里回忆称,当时韩三平对他说:“你在北影拍了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


于是,韩三平把冯小刚又“捞”回了“正途”,那条容易成功、接地气、观众喜欢的路上。1997年,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档影片《甲方乙方》就此诞生。电影过审时,冯小刚的激动溢于言表:“喝酒!哥哥的剧本通过了!谁再说电影局不好我跟谁急!”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但这部电影真正的意义远不在于此,它在当时创造了两个重要的“第一”:它既是中国第一部导演不领取报酬而是参与电影利润分成的影片,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电影。换言之,从这部电影开拍那一刻起,它不仅创造了“贺岁档影片”这个概念,也让中国电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甲方乙方》最终斩获3600万票房,位列当年内地票房榜第九。而这一票房成绩几乎占到了全年总票房的3.3%。


二、无奈完成“贺岁三部曲”


《甲方乙方》之后,北影厂向总局汇报,要拍“贺岁三部曲”的构想,得到了总局的大力支持。


冯小刚接下了这个任务,“那个时候中国电影当务之急是要把市场建立起来,因为没有人进电影院了,要把观众请回来,靠什么?就是要靠你这个片子能够让他们进来并且喜欢看。”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1998年的《不见不散》以4300万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之后,冯小刚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悸动。他想把当年因“讲述婚外情”而被叫停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成《一声叹息》,再重新投入拍摄。然而总局回复,“贺岁片是三部曲”,他已经拍了两部,应该再拍一部,然后才能拍自己想拍的。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冯小刚再次妥协,咬牙写出了《没完没了》。灵魂与现实的交战是痛苦的,电影是共情式的体验产品,要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代入,去激发观看者的共鸣。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而《没完没了》是冯小刚努力压抑自己的想法,完全用观众喜欢的去“讨好”观众。所以,这也是一部“拧巴”的作品。仅从片名就可以感觉到冯小刚的不耐。


《没完没了》拍摄的过程令冯小刚十分痛苦,就连几位主演也叫苦连天。冯小刚回忆说:“我们拍到一半的时候,葛优每天都坐在门口台阶上跟我说,咱能不能不拍了?”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冯小刚终于成功完成了“贺岁三部曲”的任务,他立即转头去完成自己的执念——《一声叹息》。片子讲了一个人到中年出轨的男人,而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直想脱离“主流轨道”的冯小刚的内心挣扎与呐喊呢!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他在片子里扎自己扎别人,针针带血,刀刀带肉。他不想笑,他想哭。电影里,“小三儿”刘蓓上门,“正房”的女儿递给她一杯加了盐的水。现实里,徐帆也喝过冯小刚的女儿递过来的一杯,浓浓的盐水。而《一声叹息》里,正襟危坐注视着刘蓓喝下盐水的“正房”扮演者,正是徐帆。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一声叹息》获得年度票房第三,却没有拿到任何奖项。


三、第三次妥协


世间事飘忽不定者多,万事随心,随不了心便随缘,随不了缘便随势。


拍《没完没了》时,冯小刚就已经预见到“贺岁片”于他也是一条“没完没了”的路。短暂的“叹息”后,他再次顺应时势,回到了这条大众喜闻乐见的路上,《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陆续出炉。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1997年~2006年十年间,冯小刚共拍摄贺岁档影片6部,总票房3.25亿,除《甲方乙方》外均为年度票房前三,单片的平均票房占比高达5%,最高的《天下无贼》当时的票房是1.2亿。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拍《天下无贼》时,剧本改了三次还过不了审,冯小刚只好去找王朔求助。王才子果然高,让女贼怀孕,要改邪归正,行善积德,一下子拉高了整部片子的立意。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如今贺岁档已逐渐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电影档期之一,现如今每年能贡献数十亿的票房。


冯小刚感慨:“通过这十年的运作,我们把这个市场带热了,观众从一开始离开电影院到慢慢回到电影院,那个时候也形成了一个品牌,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这么一个品牌。”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此时的冯小刚,不仅是贺岁档的领军人物,更是国产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


可是,他的内心又开始不听使唤,他的灵魂又开始无处安放。他已经顺着一条坦途走到了一个装满鲜花、荣誉与财富的房间,可他始终想打开另一扇门,看看那边的风景,亦或风险。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世上一些事,若不细想,不就是那么回事。但若细想,就不是那么回事。


四、十年出圈



2007年,《集结号》上映,冯小刚自言“从那儿开始我的创作就转身了”,因为“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贺岁片、喜剧好,你就没完没了拍这个”,“我不太爱干安全的事儿”。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此后十年,冯小刚又拍了7部“贺岁档”影片,除3部喜剧外,其他无一例外都带着沉重的时代感和悲情色彩。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当然,电影之外也是一片肃杀。当别的导演如过江之鲫般扎堆“贺岁喜剧”的繁荣市场,创造一个又一个10亿+时,选择出圈,选择逆流而上的冯小刚只能在微博上开开炮。


《一九四二》上映前,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可当电影正式上映后,这部投资高达2亿的电影最终只收获了3.6亿票房,而同期的徐峥电影处女作《泰囧》成本只有它的一半,却拿下了创历史的12亿票房。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冯小刚和张国立喝着酒眼泪就掉下来了。在那种恢宏却充满无力感的历史架构中,冯小刚想表达的太多,能触及的却太少。


平心而论,这确实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经典电影,但正如主演张国立感慨的那样:“如果十九年前拍或者十九年后拍都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个时代要笑声,不要磨难,大家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为了弥补投资人,冯小刚和老搭档王朔合作了《私人订制》。讽刺的是,这部槽点颇多的影片却卖出7.1亿,算是把《一九四二》的坑给补上了。个中滋味,真应了电影的宣传语: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2015年《老炮儿》上映时,冯小刚曾对媒体说:“我和老六一样,跟这个时代都有点儿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就在于,别人挤破脑袋想进入这个圈中之时,本已在圈中顶端的他,却拚命想出圈。他说:“我一辈子没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点出圈的事。”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2016年,拍《我不是潘金莲》,他和王中磊带去探班的大佬吵了起来,宣称:“我就这么拍,你们不喜欢看别看,没人投资我投,我自己看。”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2017年,《芳华》定档“贺岁档”,冯小刚发文“久违了贺岁档,物是人非了”。他不再努力去迎合当下的观众,而是想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乐趣的电影,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电影,拍自己想表达的电影。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陈凯歌曾说:“男人不兴拿自己的创作报私仇,我主张男人就是打掉牙往肚里咽。”所以才有了雾里看花的《妖猫传》。

可冯小刚不仅咽不下去,还要带着血吐出来。


最近几年的采访中,他已经不再聊票房了,他喜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有钱花不完,拍电影不管你们喜不喜欢”。


这位“内地贺岁片之父”,前十年拚命入世,后十年努力出圈


2019年拍《只有芸知道》,不识时务的冯小刚再次试图证实,那些理想主义的纯粹和简单动人的爱情,是否还能够存活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或者就像严歌苓的自况:“不管什么时候,都做一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


结语


从拚命入世到努力出圈,从顺势而为到顺心而做,冯小刚说:“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一直和时代较劲,一直和自己拧巴的冯小刚,在自己制造的成年人的童话里,活出了大多数人想象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