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谓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披星戴月,起早贪黑何解?

主天安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我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农民而感到骄傲,也为古代文人能体验到农民的疾苦而感到高兴,古代文人表达农民的劳动时间,至今仍然存在,古话说,干农活要紧,做买卖要狠,看来还是很现实的,任何一个农民都懂得,要想种好地,多打粮,必须得没日没夜的劳作,才能换来一个好收成,有了好收成,才能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任务,虽然现在没有粮食任务,但还是需要多打粮,多卖粮,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所以能有人了解农民的疾苦,还是深感荣幸。


静心260601686


农事,

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

莫言娇细全无事,一夜燥车响到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生活常态。大儿未早饭,叹息农事艰。与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是农事忙时的真实写照。古时的男人男权主义严重,骂女人整天什么事干不了,谁不闻,到了夜晚女人就着朦胧的月光纺线至黎明。只有家中老猫偎依怀中,鸡叫时分又要起床做饭。


诗词奴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对农民生活的大致概括,是在农田里正常做业(视线限制)。而在农民实际生活中是不能等到太阳出来才开始劳作,太阳落山就能趟下睡觉?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还有很多附带的工作。相比之下地理条件比较好一点的还会稍好一点的,如平原、大川。象山区的农民就会更辛苦,以前物质匮乏象套用牲畜需要绳索,都要自己亲手制作。如搓麻绳、拧毛绳、打草绳……还有编筐子、扎笤帚等等这些活都得在油灯下男人完成。那女人就会清闲了,错,作为一个庄户人家猪、羊、鸡等家畜都得养。地回来喂食,饮水,忙得不可开交。人,总得吃饭吧,大人孩子一家人的饭菜还得供上。吃完晚饭就大事告吉了?不对,他们还要穿衣服吧,都得缝缝补补,最头疼的是鞋子,搓麻绳,纳鞋底,串鞋帮,总忙活到深夜。早上总能起晚一点吧,不行,天不亮就起床了,女人忙活早饭,男人取水。山区山高水远,要借助畜力,那就是驴驮,曲曲折折盘旋而上。所以,说他们“披星戴月,起早贪黑”也并不矛盾。





残阳余晖


三更灯火五更鸡,

祖辈勤劳耕种时。

养育儿孙多少代?

当年辛苦有谁知?




费玉山905


古代农民一般的时间,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时间表。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是"抢秋夺夏",″虎口夺食"时刻的真实写照。

别说古代,就是现在的农民也是如此。没有时间观念,有活儿,天一亮就到地里干活儿,特别是″抢秋夺夏"期间,不分昼夜,抢时间,爭速度,″虎口夺食"。

特别是八十年代,体力劳动繁重,没有机械化做业,唯一的是小型收割机,脱粒机,人工绑麦孑,还得从地里边用小拉车拉出来,在地头临时压平,成了脱粒麦子的场地。干农活儿,最要命的,特别是脱粒麦子是最脏,最累。脱粒麦子时就象汽车跑在土路上,尘土浪烟,就是戴上双口罩,吐口唾沬的都是黑的。这就是农村,农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夏天的麦收,是"虎口夺食",不起早,贪黑,是不行的,时间短,任务重。一场狂风暴雨,以及冰雹的偷袭,对农民来说是雪上加霜。收成也就完完了!

麦子收完后玉米苗儿管理,定苗儿间距,一般都在二十五公分到三十公分之间,尽可能留下旺盛的苗儿,玉米定会大丰收。

三秋季节,虽然忙,从收秋到种麦时间上,很充分,秋分节气一到,开始种麦。

农民辈份最高(农民伯伯)无权无势,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的是让全国人民吃上饱饭,也就满足了农民的心愿。

冬天是农民一年来最幸福的时间,紧张劳动,辛辛苦苦的一年收获到手的粮食,变成了钱,也就成了农民一年的辛苦工资。







阿里二姐夫


对于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正常的作息规律。日出意味着天亮,天亮了下地干活,天黑了只能休息。绝大多数农民是买不起灯油的,即便家里点灯,也很节约,不会每天晚上点灯的,更谈不上用蜡烛了!

但到了农忙时期,就必须“披星戴月,起早贪黑”了。

比如北方农民春种时,必须在日出三竿前,不然太阳升起后,地温逐渐升高,地面会返潮,如果牛耕地的话,会踩出泥泞,种子就不会芽了。

比如秋收时,麦子熟了,也是三更就起床收割,太阳出来一会就没法再干了。因为,凌晨会有露水,收割时麦粒不会洒落;一旦太阳出来,麦穗就会很干,收割时麦粒就会掉出来,造成浪费。所以要么清晨露水干之前收割,要么晚上等有露水了收割,总之都得披星戴月!

所以,农村的鸡非常重要,当然是打鸣的公鸡,农民都是听着鸡叫起床的;下地干活时,都是看着星星的位置变化掌握时间的!


竹书木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自古以来农民的作息规律。日出意味着天亮,日落意味着天黑,天亮了下地干活,天黑了回家休息,这是农民最基本的劳作状态。

既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什么又有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成语呢?其实啊!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而且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矛盾。虽然日出表示太阳升起,日落表示太阳落山,但是,相信古代农民也不是那么机械地非要太阳出来才下地或太阳落山就收工。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其实农民下地的时间往往都在日出之前,收工也不是可丁可卯的太阳落山就回家,因为日出之前天已经亮了,日落之后天还没黑,这两头两尾却是比较凉快的时候,在活儿紧张的情况下,提早或延长劳作时间十分正常。

而且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矛盾。因为天亮必然是日出,只是我们所在位置没有看到太阳,实际上,太阳已经在远方升起,不然,天是不会亮的,而当太阳落下时,就意味着夜幕即将降临,很多情况下,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活儿又没干完,抓紧时间干会儿,等天黑看不见了才收工。这个时候,月亮已经升起,天上已布满星斗。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就是这么个景象。

据我所知,在麦收季节,农民往往趁着夜晚天气凉快,麦子柔和,常常在明月当空的夜晚收割小麦。不仅仅是古代农民起早贪黑,今天的农民也一样,但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矛盾,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傻到要根据两个成语去安排自己的工作,而文人创造词语是根据普遍规律,而非特殊情况,所以,这并不影响我们运用词语创作文章。


若愚趣谈


巫儒孔二邪说的核心,是法律化的神话即所谓:道德。巫儒的所谓″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最残忍,最野蛮的自然法、习惯法和少数成文法杂揉的法规体系。

通俗说:巫儒就是用暴力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强制推行没人能办得到的空洞虚幻美妙的神话。

为了推行根本实现不了的虚幻神话,儒徒们凭空想象了许多生活模态,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诗境,便是巫儒们蒙人的生活场景之一。

现实中,在生产力极其落后,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古代农村,大多数农民的生存状况十分恶劣,起早贪黑地劳作,披星戴月地赶工,拚死拚活地干,也未必能换来一家人常年的温饱!

有诗为证:

1,

昼出耘田夜绩麻,

农家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可以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劳作,是农人真实生活的常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诗,只是文人墨客们杜撰出来的神话。


文刀沐子


您好,这两句话其实是不矛盾的,它是出自不同维度的。

我们要区分二者的关系,先来看看它的出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出于先秦的《击壤歌》'' 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以及战国《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两处的意思原指的是上古时代的简单生活,亦或是理想状态下的农民生活,用于歌颂太平盛世。

而先秦时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述和作品呢?这和当时的顺应天时的主流想法有关《周易·随卦》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孔子在“随”卦的“大象”辞中进一步解释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也就是说,看到泽雷“随”卦,君子就应该在太阳落山时停止劳作,吃饭休息。

我们追随什么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简单原始的自然生活,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应该追随天地运行的法则。

而起早贪黑是人们口语化的成语,见于一些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子。”多用于形容人的勤劳。

披星戴月出自哪里呢?出自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也是形容人的辛苦

综合他们的出处以及结合当时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在古老的先秦时期就有文人提出的理想的农耕生活,而''起早贪黑''和''披星戴月''有据可查的作品历史都不是很久远,且都是口语化的作品,据此推测应该是人们常用口语表达的方式,具体出处我想已无从考证,因此它更能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至少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生活认知。

无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披星戴月''''起早贪黑''都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愿景和写照,都体现着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神,您觉得呢?

《庄子》中国文联出版社

《击壤歌·帝尧时代》王展威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易全书》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国龙741time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真的不敢苟同,只能说他们真的不了解农村,也没有经历真正“刀耕火种”的时代,强行解释也与原意相差甚远。

什么是农民,农民实际上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古代农民是最底层的人,他们从事的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哪怕穿的衣服都是有严格限制的,粗布麻衣、短衫、短裤,像一些布料的颜色、装饰等更是不能随便用,在那种环境下,有些形容农民的词汇实际上说的是现象,而非事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人记录时间的器具是比较单一的,可不像现在的社会,用手机、手表、电脑就可以查看时间。古代的农民一般就是以日、月为时间,虽然分时辰,但对于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来说,“能看见田地里的一切了,就可以下地劳作;等看不到田地里的一切,就可以收工回家歇息了”。

但这种解释只是说那个时代农民劳作的一种规律跟现象,而不是客观事实。要知道古代也是有阴天、多云的天气的,难道看不到太阳就不下地干活了?难道冬天没有太阳就不出去劳作了?所以用这句话来说古代农民劳作的现象跟规矩是可以的,但却不是客观事实。

披星戴月,起早贪黑

披星戴月形容的是人们早出晚归的劳作,在这句话当中意指农民下地劳作比较辛苦,也可以用起早贪黑来形容,这说的是事实。毕竟古代农民的耕种劳作方式比较老旧,很多农村春耕秋收、防治虫害、治理水、旱灾都是靠人力。

但有一点要搞清楚,起早贪黑说的是,天没亮起来干活,太阳落山后还在劳作,但这并不代表从起早下地开始就一直干到天黑后还不休息。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农民劳作为了赶节气,恨不得24小时都在地里劳作,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起早跟贪黑实际上是为了避开中午最炎热的几个小时,大多数农民都会利用最炎热的几个小时来休息,所以才有了起早贪黑这个说法。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我来举个例子,南方炎热的天气我就不说了,就说东北,夏天农忙的那一个月,中午的平均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上,从中午11点半到下午14点半,这3个小时是最炎热的,除非一些特殊情况外,这个时间段是很少会在地里看到干活的人影的,至于原因就自己去想吧。

所以,这几句话只是文人看到古代农民劳作时的辛苦有感而发而已,说的是一种现象和规矩,虽然农民耕种的确辛苦,但要知道这是文人以第三者视角写出的词语,而不是农民本身在自我评价。然, 大多数农民朋友总喜欢自怨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