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死人,要吹唢呐,有的还放烟花,很热闹,你怎么看?

柳絮飘飘风淡淡


我们这边农村有人去世的话就是吹唢呐,这是一种风俗,但是放烟花的没有过。

在农村谁家有个红白事近房都会来帮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场面是很热闹的。

一般农村人都在外打工,可以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所以即使是白事大家聚在一起还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小慧小慧呀


以前也就在五年前吧,我们这故去老人再省也得一万四五。宴席,唢呐,棺材,棺罩一应俱全。八人唢呐队得一千六百至二千元。再来二人女唱角又要五佰元。出殡时鞭炮齐响,唢呐震天,真不像死人情景。在县镇村各级领导三令上审,反对铺张,弘扬节俭这三四年我们这全改变了。人死后火化,上午回来,下午亲戚朋友吊唁,接着入土为安。现今也就三四千元完事,又节俭又省去麻烦。


王连全


对于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还记得小时候农村老人去世就是只有唢呐,我们那的叫法就是有几班唢呐,一般有几个子女就有几班唢呐,一个子女负责一班唢呐的钱。唢呐班数多就代表这一家家丁兴旺,热闹。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后来又有了歌舞表演,这个一般是在晚上表演,就是在车上搭个表演舞台,表演内容也各不相同。再后来又有了放烟花,因为有一种老人如果是高龄去世那就叫喜丧,一般放烟花也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关于这个做法,一个是图热闹,其实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攀比心态造成的。


小孟身边事


这是农村的一个习俗,我老家那边也是这样,也算是对去世的人一种送行的方式,毕竟人不在了,那么自己的亲人还是很悲伤的,热闹这个词应该所表达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场面大,想为已故的人带去这么表达,唢呐声带去你的悲伤,烟花为你照亮远方的路。


乡村阿乔哥


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是一位河南人,在河南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于我们那边的习俗也有所了解,我小时候如果死人了有的请吹唢呐的,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有请,简简单单的,也只是有儿女守在逝者身边,根本不会放烟花的。现在的人死了,只有一小部分请吹唢呐的,大部分都是请歌舞,挺热闹的,感觉一点都不像是办丧事的。我老公是重庆的,我和我老公结婚十多年了,对这边的风俗习惯也慢慢的了解了。我个人感觉这边的风俗习惯不是很好,这里死人的话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首先人死了以后,周围帮忙的最少要帮三天,一般遇到时间不合适的要五六天,甚至有时候七八天,周围的人一家老小都去帮忙,名誉上是帮忙其实也就是一天三顿煮饭吃,然后就玩,打牌,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一天到晚烟,酒,米,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还要给死者请道士先生做法,超度亡灵。人要埋的前一天那些客人都要来吃酒,凡是亲戚每家每户都要请人打锣鼓过来,并且还要买火炮,对于亲戚来说开支也不小,死者的儿孙还要请乐队,请大鼓等等,晚上主人家放火炮,放烟花,一放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是钱。我本人认为这种风俗习惯真的不好,太浪费了。其实作为逝者的亲人,他们也表示是确实是浪费,但是风俗习惯已经现成这样了,你不这样做,别人会看不起你的,所以只好打肿脸充胖子,都是为了面子。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制止一下,既然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即使你做的再风光,人死不能复生,他(她)也活不过来了,更加看不到你所做的一切。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孝顺的人,那么生前就要好好的对待他(她)孝敬他(她),让他(她)开心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而不是等他们不在了,为了要面子,而做样子给活着的人看,对于这样的人,请问你们良心上过的去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4f9c67b7cba84edba5967efbeb7cadd6\

80后的宝妈敬敬


生老病死,死者为大。

千古艰难唯一死,人死如灯灭。

人生短短数十载,随着最后一口气咽下,生前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辉煌没落,统统都云消雾散,如同过眼云烟。

而死者的家属为了送至亲之人的最后一程,吹唢呐以表示哀悼,请道士做道场为死者指路升天,都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虽然会有花费,但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死者家属愿意掏这个钱。

况且老人相信来生,如果死者没有道士做道场,灵魂会没有归宿,不能轮回,会成为孤魂野鬼,而死者的儿女会被认为天大的不孝,所以不要让别人背上 不孝的骂名。

关于放烟花这个现象,是有讲究的,不是所有死者安葬都能放烟花。

死者年龄大,属于生病或年迈自然死亡才能放烟花,如果死于车祸或者非自然死亡,是不能放烟花的,或者死者没有满60周岁,属于短命,这种情况也是不能放烟花的。

在农村,一般死者在80岁以上自然死亡的,放烟花的要多一些,因为死者是高寿,如果不是单身汉,至少称得上四世同堂,老人离世是哇。往等极乐,驾鹤西归。

所以说吹唢呐和放烟花都是正常现象,相反一味禁止传统丧葬习俗,是有背华夏传统,不尊重信仰。


蟹小小小花


在农村,死人办丧事,在人们眼中可以说丧事在农村的讲究有不少,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些讲究,丧事不仅是对已故之人的悼念,而且稍不注意办的不好,村里人还会说闲话。

许多地方都有专门主持丧事的人,他们对丧事的各种流程都很精通,专门负责整个白喜事的各种繁琐之事。

在很多地方,农村在办白喜事的时候比较讲究热闹,通常烘托出一个热闹的氛围,这时候放鞭炮、音乐、烟花、奏乐器都是为了起到这样的效果。



然而最近几年,丧事在农村大操大办,让不少农民苦不堪言,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的改革,专家们提出建议,禁止这些活动,违者将要罚款。丧葬改革新规上面第一条就写着,取消吹鼓手、唱大戏、提倡现场播放哀乐,据了解有的地方为了加快移风易俗的转变,对违规者进行罚款,对此很多农民表示非常不解。



我个人认为,这种移风易俗的风气,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能搞一刀切,要循序渐进的对农民说服教育,慢慢的农民的思想就该转变过来了。


蜜汁林


这一切都流于形式了,好像搞得越隆重就彰显出对逝者越孝顺似的。

我村上有一对夫妇,生有三儿两女,按辈份,还是我的叔公。一生劳劳碌碌,娶儿媳带孙子孙女。渐渐地干不动了,儿子们也看不顺眼了,便把两老赶到堆杂物的土房里住。

一日,叔公胃病又犯了,疼得在地上打滚,有邻居看见了,告诉他正在打牌的儿子,他儿子说:“别理他,又装病。”

第二天,叔婆推推龟缩在墙角不再叫疼的老公,已经硬梆梆了。有人说,可能是胃穿孔。

丧事办得很热闹,爆竹烟花,鼓手喇叭,和尚尼姑,道士斋妈;哀乐阵阵,哭嚎声声,正所谓“活着不孝顺,死了奉鬼神”。

公道自在人心,这些表面光遮不了人们的眼,茶余饭后,还是遭人撇嘴。

可惜的是,儿子们并没有从此有所改变而把母亲照顾好,仍旧让她住在那间被烟熏得黝黑的小土房里,不知何日归仙。


家乡气象


农村白事是一件很注重文化传承的事情,大部随波形式,吹唢呐,放烟花,抬棺入土,都是为了让去世的长辈入土为安,说一下我自己简单得理解!

吹唢呐是自古传承,有各种曲调,白事唢呐意为哀悼亲人,有悲伤的音调,让人听了心里很难受,封建迷信的不可多说,传承不等于迷信,大家都知道!

放烟花鞭炮,有通知传达的意思,不年不节没人放鞭炮,除非红白喜事,老人去世大多晚上或者凌晨,先放鞭炮,通知邻居,老人去世,有很多事情要办,通知邻居前来帮忙,也有痛苦哀悼的意思,前后需要准备棺材,寿衣,套棺,给老人换上衣服,等等事宜

老人去世后事很多,亲朋好友都需到场,人多自然热闹,毕竟有好多事情需要办理,人多热闹才显得儿孙满堂,亲朋众多,大家齐心办理后事,好让老人入土为安!



豫南胖哥


我觉得这种风俗持续发扬的好,要不以后谁死了直接拉去火化?这样不是很凄凉?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死者为大!是中国的传统。

人在世时,不管有多大的矛盾,一死白了,尊重逝者。白事是见人最后一面,从此生死两隔,再无相见之日。

孝子守陵,不能离开棺椁周围,外边的事。白事到,喜事叫!都有乡亲们主事的操办。请道士和尚念经,超度亡灵。扎纸人、纸马、别墅、轿车、童男、童女、我们哪还请唱戏的,请歌舞团,人死后放3天宇5天或者7天。全村的乡亲全家都来吃伙饭。很是热闹。人赤条条的来,死后事办的大些,走的风风光光,算是体面!如果人少了,办的简单,乡亲们会说这家人缘不好,主家没面子,难看。喜事你去是锦上添花,白事你去是雪中送炭。是份大人情,因此喜事你忙可以不去,礼到了就行了,白事就赶回去。

丧事在农村看来是件大事,在农村办丧事有很多禁忌和讲究,还有很多专门主持丧办的人,这类人在农村也被称为“大支客”“总管”,负责整个红白喜事的策划、调度、人事。在一些北方的农村,讲究的就是一种气氛,在入殓时,就会由鼓匠也就是唢呐组成的乐队,从转村子一周,来烘托热闹的气氛。

吹唢呐,以表悲伤之情,最后等到去下葬的时候,吹唢呐的也会跟着去,这一路上都会吹着,大家也都会跟着非常的悲伤。

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但是在农村办丧事,礼花鞭炮是少不了的,很多地方还是可以放的,如今不少地方出现了用大炮的形式,就是把设备装在车上拉着,而且还不止一辆车,甚至是四五辆车,这种现象在农村事很常见的,因为很多人为了面子,自己亲人去世了,要把丧事办的响亮一些。

有时太铺张浪费的意思,其实这样是很没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