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国学》和《道德经》这些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读?

sdh99999


你好!我是33老师。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论语》《国学》《道德经》像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首先,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传统国学,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全面的研究像《论语》《国学》《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著作。

第一条,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他们讲的所有思想都是关于人类命运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端正态度去看关于这些国学著作。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态度去看这些书籍,很容易带着自己的固有偏见思想去分析国学思想。这样你就很难领悟到像《道德经》这些著作里讲的核心思想。

第二条,我们要知道一个大概,每部著作里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去认真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这样你才有能领悟到这部经典讲的真正含义。

比方说,像《论语》这部经典,主要是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提倡在“多见而识”的基础上学思并重,理性自觉,他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还主张学习的态度要求实、要学思结合。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孔子对为学的基本要求。

所以当你知道《论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再去细细品味,这样读书才能感觉到有美妙的滋味。

第三条,像《道德经》这样比较高深的经典,最好是跟着一个悟道的老师学习。

因为《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这个“道”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道理,而是宇宙诞生的时候就有的一个无形神秘的力量。所以当我们没有站在老子当年的高度去读《道德经》,你有可能一生都搞不明白“道”究竟为何物。所以当你读这本书之前站的角度不对,看这部书时理解到的思想就变了。就像老子说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告诉大家,记住一个核心思想。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都是告诉大家怎么去做人的一门学问。所以大家在看这些传统国学时,一定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懂得自然,从而尊重自然规律,最后我们才能顺其自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开悟者33老师


我们应该一句一句的去读《论语》、国学、道德经。为什么应该一句一句读?五个理由:

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础代码

它既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后来2500年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的基础教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传统读书人,从小进私塾,论语要倒背如流。所以,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当然要回到《论语》这张文化的原始基因图谱。

二、穿起了超大规模的中国社会

中国空间上疆域庞大、时间上绵延几千年,这个国家是怎么维系起来的?用《论语》来解释,最核心的秘密是仁。什么是仁?仁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论语》说仁者爱人,仁的发端是血缘关系,是入孝出悌,也就是从一个人怎么对待父母、对待兄长出发,用同一套逻辑推演了怎么对待朋友,怎么对待上司,怎么对待君主和国家。这套家国同构的政治追求,维持了中国古代庞大的体系始终不散摊子,让我们的民族具备了惊人的生命力,无论历史上曾经跌到什么样的低谷,都可以再次反弹、崛起。中国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今天越来越大,那我们的强大从哪里来,你不能不清楚。

三、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君子之风,温良恭俭让,这是传统中国人格理想的模板。直到今天,如果你夸一个人是君子,他还是会很高兴,你要说一个人是小人,他就会很生气。这个社会共识从哪里来?就是从《论语》里来的。书里提君子提了100多回,怎么做君子,方方面面,说得清清楚楚。在中国,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论语提供的答案既详细,又完备。

四、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一般人说起《论语》,都只记得只言片语,所以难免断章取义。比如听到“父母在,不远游”。你可能很反感,这不是把孩子拴在家里不给出门吗?但要是通读《论语》,你就会知道,还有后面半句呢:“游必有方”。你出远门,得让父母知道你去哪儿,是不是走正道,重点是在后半句。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多少女性听到这个话对孔子有意见,但同样后半句才是重点:“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走得近了不够尊重,走得远了又落埋怨。你仔细体会这后半句的人情通透,真是佩服老夫子啊。只有完整地读《论语》,你才能真正获得在中国社会进退自如的大智慧。

五、创造了中国人基本价值观的高频词汇。

这么一些薄薄的书,总共不到16000字,但给汉语贡献了将近400个成语: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过犹不及、既往不咎、见贤思齐、安贫乐道、适可而止、言而有信、察言观色、讷言敏行、见义勇为、乐山乐水……等等等等,这些成语,抬头不见低头见,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也就是说大字不识的村夫农妇,你都不敢说他没用过《论语》。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你在说《论语》,而是《论语》在说你。

所以说,《论语》是一部薄薄的密码本,大到理解中国的来龙去脉,小到理解习俗的前因后果,都可以回到《论语》里面,一字一句对密码。

《论语》这部书,中国人学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它值得你花时间,从头到尾学一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你也就明白要往何处去了。

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把厚书读薄,对于大部头,要有统观全局、提纲挈领的本事。另一条路径,是把薄书读厚。通读《论语》,肯定是后一种。《论语》只有15000多字,但理解它,得放回春秋这个大时代,得拉上《诗经》《左传》《史记》等等其他的书,还得参考孔子前前后后的其它思想家,老子、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这些人。





解答文化问题


中国做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在漫漫长流中。许多文人墨客在文坛留下笔墨重彩的一页。在古代有许多经典著作被广为流传。但是古代都是用文言文去写作的,而现在是现代文,所以使得我们在理解,学习古代文章时,有一定的跨越性难度。那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有效,高质量的学习了。

1《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它主要讲述如何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意义非凡,每个字、词、句都值得仔细研究。内容丰富,包含广泛。被誉为万领之王。它一共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宗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为现代对它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格局,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等等。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一篇语录体书籍。主要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做为一个言传身教的教育文章,中国小学都要学习里面一些经典命句。所以如何学好,学懂。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也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了?主要有下面几点。

面对这样的几部部伟大经典,首先我们要对它表示敬畏,然后从心里面去接受他,喜爱它。当我们准备开始记忆前,需要先制定一一个计划。具体要思考的是: (1) 用什么方式来记? (2) 分几个步骤? (3) 如何合理安排记忆时间? (4) 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来看看用什么方式记?记忆古诗古文主要有三大方法:分别是绘图法、思维导图法和记忆宫殿法。而在记忆道德经这样的整本古文书 时,我们可以将章节与章节分开,每- -章节进行独立记忆。先通过绘图法自己画下生动有趣的图片,在梳理每一章节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记忆效果,如果与思维导图9并用,既能帮助大家理解文章、梳理结构,又能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及方法,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简听阅读


至于怎么读国学,我有自己的一套小方法,但是前提要坚持。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读了一本论语,每天一则,多则几则。买了三本论语译本,一本论语读音,还订阅了一期论语讲座。我认为国学是中国的传统经典,是灵魂是精华,是骨子里的文化,所以说想读懂读好,就不要着急。慢慢的去领略渗透其中的文化博大精深。


静jing2020


学国学,一定要学“原装”的,也就是从原著入手。不要一味地把别人的二手思想装进自己的脑袋,否则最后把脑袋都搞坏了。所以,对学国学的人来说,“慎独”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觉得很酷,想学,于是听了几遍于丹的《心得》,你以为你懂《论语》了,其实你真懂了吗?NO!当然,我不是说于丹教授的课程没价值,当然有价值。当你熟读《论语》之后,参照她讲的内容进行一番思考,还是很有用处的。很多人并没熟读《论语》,一开始听着很有味,后来感到乏味了,一些人就开骂,我觉得这就有些无聊了。

当然,比起《论语》,我本人更喜欢《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公认的难于理解的经典,那这部书该怎么学?

我说的一年可以入门,还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一天花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即可,恐怕这会遭到很多方家的反对,但请稍安勿躁,容我娓娓道来。

我给你的入门计划是一年,分两个阶段,半年为一个阶段。

前半年干什么呢?就一件事:把《道德经》原文背下来!原文一共八十一章,每章多则百来字,少则几十字,哪怕你每天只能背一章,用不了三个月也背下来了,对吧?后面三个月继续巩固,直到你把这八十一章内容背得滚瓜烂熟。背诵的时候,可以稍稍留意一下注解、翻译,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但是不要把这些注解、翻译太当回事,只把关注点放在原文上。

接下来的半年呢?你可以继续学习原文,看看注解,听听课程,进一步深入进去。但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好好生活,然后把《道德经》带进你的生活!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你就可以思考了:《道德经》怎么说的?

遇到高兴事或者倒霉事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了,提醒自己:保持状态,不骄不馁!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回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还是心平气和点吧!

孩子不听话了想发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总之,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道德经》都会给你解决之道,当然实际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的内心已经发生变化了。心境转过来了,事情往往就会出现转机,你发现没有?

可能一开始你会很不适应,遇到事了也想不起来和《道德经》如何“匹配”,但是当你努力了半年的时间,已经熟悉了这个路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入门”了!当然,仅仅是入门而已,离达到境界还差得很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知道,你从《道德经》中体悟的其实是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你的世界从此截然不同!

那天听白岩松分享他读《道德经》的经历,他说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感悟也不一样。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他说自己多年来就读出了四层意思,他称《道德经》为“我的生命之书”……


死神信步


一律找带拼音的版本,先不要刻意去理解其所讲的内容,然后从头到尾朗读整部书,声音大小以感觉适度为宜。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坚持一次读完一遍。像论语开始读一遍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二十遍以后保你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可读完一遍。读到五六十遍时,一小时加一二十分钟即可完成一遍。此时在结合相关注解的资料,你就比较容易成为行家里手了


用户如是我闻


首先,得有耐心。因为这些个书很多字你将不认识,需要沉下心来,把字和意思搞清楚。

其次,你得反复地读。古代的书都是惜字如墨,一字千金,需要去品,不反复去读你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第三,要读专家的注解和文章。因为很多背景信息你不了解,你就不能深刻地把握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淇人忧天JR


这些书都是华夏民族的源头性经典,距离我们的时间已有两千多年,有的章句是比较难理解的,在此我提几点阅读建议:

一、读《论语》《道德经》这种语录体的典籍可以可以先从简单易懂的句子读起,深奥冷僻的可以先跳过去,例如《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思而后行”、“不迁怒,不贰过”,《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等等,很多句子都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这就是经典生活化。

二、全篇阅读,《论语》《老子》《孙子》《鬼谷子》这些书的字数基本都在五千到一万多字,用点心很快就可以读完,但读完不代表你都懂了,只是混了个脸儿熟,再看不那么陌生。就像《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我看了很多注解才懂了一些。经典需要反复阅读。

三、读不同的注解本,每个解读经典的人都有自身的独特学术背景,所以解释也往往各说各话,读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读《老子》就是把陈鼓应的《老子今译今注》和李零的《老子天下第一》配合着读,同样一个“玄牝”,陈解释为“幽深的母体”,李则比较痛快“就是老百姓天天用来骂人的话”。解读《论语》也一样,啥是“仁”?就是拿人当人。所以看不同的译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喜欢的句子可以抄写,加强记忆。遇到事情说不定那一句话就可以帮到你,你在公司受了气,回家刚准备对妻子孩子发火,脑袋里蹦出一句“不迁怒,不贰过”,提醒自己把怒火发在家人身上是不对的。先贤的话是我们修身正己的良药,也是修齐治平的准则。


夕饮冰


《道德经》、《论语》、《国学》这些书里面教授与人的是做人的智慧。是心性智慧。也就是心灵智慧。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在心性上下功夫就是反省。缺少反省的人,或者自己的反省境界不够,是读不懂《道德经》的。训练心灵、心性,才能够增强元神、增进心性智慧,才能够读懂这些书。世人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些修炼(训练)自己心性的书上的内容,正好是相反的,是教人反省,是教人削弱欲望的。世人反其道而行,东西在南边,世人都往北边跑,如何能收获?第一,向内反省,不是向外追逐、向往剖析研究;第二,身口意都要削弱欲望,而不是追逐、收获欲望。

在诚实自律的基础上反省,自会有收获。不怕欲念猛,只怕反省轻,虽怕自律少,更怕诚实弱。

不是怎么样去读这几本书,而是要怎么样去做好自己。自己的心性功夫上去了,智慧就圆满了,读懂这几本书,是自然而然的事。整天就想从书本、文字内容里面去读懂,实际目的是为了读懂了出书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方向都反了。


tiger钟虎


《道德经》原文读的多,我就说一下我读《道德经》的一些经历吧。

刚开始接触时是受学校国学老师的影响与推荐。曾经刻意去背诵过,发现适得其反,从开始的喜欢变成了厌倦。停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拾了起来,这次是静下心来单纯的读,并且是一字一字的朗读,语速较慢。慢慢的自己就感觉到部分章节的含义,但用语言却又表达不出来,随着朗读时间的推移,对内容逐渐有了更清的认识。后来又看了南怀瑾老师著的《老子他说》一书,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不少语句都让自己受益匪浅。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不争名夺利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看似吃亏,实则受福。最终得以“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