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覺得家有時是我們的“牢籠”,是我們的“噩夢”呢?


“家是無法選擇的搖籃,家是世上最美的港灣……”,根據巴金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中的兩句歌詞,對家的描述很形象的概括了“家”對於人生一定方面的含義。

“家”對於父母與子女來說是血緣的紐帶,是與生俱來的天倫之愛的關係。對夫妻雙方來說是愛的結合,是建立在兩性基礎上志趣性格相投並互相接受對方的全部人格的共同體。

是否有人覺得家有時是我們的“牢籠”,是我們的“噩夢”呢?

不知題主對家產生的“牢籠”和“噩夢”的感覺,是屬於前者或後者,只有假定前者來聊以回答。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成長為一個有個人成熟三觀的成年人,需要近二十年的時光,而在這近二十年的歲月裡如果趕上社會歷史急劇變化時代,往往會是翻天覆地的變遷,就像巴金作品《家》裡所反映的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背景,也可以說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的現實。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二十年的社會變化反映在人們意識上的變化,成為橫亙在兩代人之間思想觀念的代溝,必然的會產生矛盾衝突。特別體現在個人發展命運抉擇走向上,父母處於名曰對兒女前途的關心,為給兒女們指定和鋪就道路,有條件的不惜利用權力或影響力所及,使兒女們或成為自己意願的化身和未盡人生目標繼承者。而遇到有自己遠見卓識,人生志向,並且認準了自己道路的兒女,註定要發生家庭彆扭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口舌論戰矛盾衝突。如果恰恰遇到強勢父母硬要越俎代庖,那麼作為子女的在極大逆反心理之下,無不產生視家庭為為剝奪自由的“牢籠”和毀滅自己美好夢想的“噩夢”的所在。這樣的情況同樣可以複製到戀愛婚姻問題上,往往的結果以兒女取勝的為多。

是否有人覺得家有時是我們的“牢籠”,是我們的“噩夢”呢?

不知以上情況與你的問題對照與否。如果你是一個像如上所述有著自己遠大抱負,不願拜父母所賜,要憑自己的努力闖出自己輝煌人生的有志青年,如果你憑著自己的能力懷著充分自信,那麼你的選擇的確有著充分的積極因素和道理。在這裡為你點個贊之餘,也勸你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要把“家”形容的那麼極端和可惡,傷了父母的心。要永遠記著,“家”作為你成長的搖籃,父母作為你的第一任教師,你的身上無不有著他們的縮影,你身上的某種優良素質無不有著他們的遺傳,或言傳身教的作用。

是否有人覺得家有時是我們的“牢籠”,是我們的“噩夢”呢?

2020年2月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