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周秦漢唐,中國歷史上特別具有代表意義的四個朝代,首都為鎬京、咸陽、長安,都在今西安及其周圍,亦可是為長安。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長安的歷史變遷

01遠古時期

長安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存在,早在10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裡建造了窩棚;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

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東亞最早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米的環壕。

那時,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有的古人以製陶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獵。維繫人際關係的,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

02周秦漢時期

周人早先並無"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為國,國即是城,鎬京在今陝西西安灃水東岸,充當過周的國都。

長安本秦之鄉名,秦時有興樂宮。

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

新莽改長安為常安,於南郊建九廟。

東漢建都雒陽(今洛陽),仍以長安為西京。獻帝一度遷都於此,其後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

西漢長安城平面不規則,東垣平直,其餘三面牆隨地形河渠曲折。經實測,周長25千米餘,約合漢代六十二里強。城外挖有護壕。每面城牆有3門,由北至南,東牆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牆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發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對長樂、未央二宮,其餘8門各與城內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每條街均分成3條並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就是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03隋唐時期

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城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掘。

唐長安城在隋朝大興城基礎上建成(今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遺址),由宇文愷主持修建。

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皇城相當於今天的行政辦公機關,宮城和皇城只隔一條橫街,寬440米。

宮城是皇上上早朝,批閱奏摺的地方,還包含了後宮。

外郭城,除了皇城、宮城外所有的地方都叫外郭城,也就是百姓官吏居住區。

唐長安城是唐朝城牆圍起來的部分,相當於今天的城區。

城外面也有人住,就是郊區。

越靠近皇城的地方越住的達官顯貴。

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說的就是當時超整齊街道,總共有十一條南北大街和十四條東西大街,橫豎相間非常整齊的街道把唐長安城劃分成了108坊。

每個坊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區。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晚上一定時間坊門關閉,不得進出。可以看到皇城中間有一個朱雀門延伸的朱雀大街。

這是整個城的中軸線,將城分為左右兩部分。朱雀大街寬155米,城的東西是貿易區,東市和西市。西市通往絲綢之路,是國際貿易中心,東市是國內貿易的場所。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唐長安城面積大概83平方公里,比446年東羅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阿拉伯首都巴格達大6.2倍,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

04宋以後至今

唐以後,除李自成蹦躂幾天把都城設在長安以外,再也沒有人把都城建在長安。除了兩宋不能收復燕雲之地,不得已分別以開封、杭州為都,遼、金、元、明、清均以北京為都。

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了西安城牆。

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長安雖然不再是國都,但長安依然是西部重要的軍事重鎮。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幾段不得不說的輝煌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有很多段,但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暫且不談康乾盛世,不是康乾盛世不偉大,是因為只有這個和長安沒有直接聯繫。

其餘三段盛世無一例外的都發生在國都定為長安的朝代,不相信宿命論,但無法迴避,這是中國歷史上漢人強盛的輝煌時代。

01文景之治

從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共39年。這期間,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在位,孕育了中國封建農業文明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文景時期,與春秋戰國時期殺伐不斷、社會混亂的局面相比,可謂是"國泰民安"。

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中說,居住在里巷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膏粱肥肉"。

社會和諧穩定。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作奸犯科的事情很少發生;與周邊少數民族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國庫充實。班固在《前漢書》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人丁興旺,人口增長較快。西漢立國之初,大的封國家庭戶數不超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而到了文景時期,大的封國達到三四萬戶,小的封國也翻了一倍。

02貞觀之治

從公元627年到649年,共23 年。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這期間,唐太宗李世民在位,雖然時間不長,但成績斐然,除了具備文景之治的一般特點外,成就更加輝煌。

版圖遼闊。西迄鹹海,北達北海(貝加爾湖,現俄羅斯境內),南抵林邑(今越南),東至大海,是當時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經濟高度發達,商業繁榮。在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國際大都會。

國家空前開放。與周邊幾十個民族國家交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八方來朝,顯示出泱泱大國的恢宏氣象。

政治清明,法治嚴明,創造了君主時代高度的政治文明。

與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空前融洽。天下和同為一家,甚至周邊民族國家的人士也可入朝為官,而且官職不低。

03開元盛世

從公元713年到741年,共29年。這期間,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唐朝發展到鼎盛時期。

都城長安差不多成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該時期不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口眾多,而且文化昌盛,群星璀璨,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將進酒》和《望廬山瀑布》、杜甫的《望嶽》等等。該時期的書法、繪畫藝術成果豐碩,顏真卿的《麻仙姑壇記》、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至今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豐富多彩的文化,吸引著突厥、日本、高麗等周邊民族國家紛紛前來學習借鑑。

由於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長安緣何失去了國都地位

大一統的王朝,長安作為首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連關中的語言成為通行全國的普通話:雅言。

關中的風物、風俗被國人傳頌景仰,渭水、灞橋、曲江池、終南山等被詩詞千百遍的吟詠贊嘆。

但是,自宋以後失去國都地位,長安及關中地區迅速被邊緣化,成了西北邊鄙之地,成了抗擊西夏的準前線,其地位別說與江南富庶之地比較,即便與同為西部的川蜀相比也頗有不如,似乎無足輕重,典型的鳳凰落架不如雞。

其實說起來,長安城盛在唐朝,毀也在唐朝

隋朝建立的時候,漢朝時期的長安城,已經被摧毀得差不多了。隋文帝建國之後,就開始修復長安城,在這裡重新建立宮殿,還把長安城在原來的地址上,向東南方擴建了很多。

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也對長安城進行了擴建,並且正式命名"長安",作為唐朝的國都。

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的長安城,已經不是以前的地址,經濟中心也偏向了東南方。

那麼,為什麼從唐之後,長安就徹底衰落,千多年間再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呢?

01戰爭之災

長安的地位特殊,處於西北地區,和突厥、吐蕃等外族的地盤很近。

這些遊牧民族,經常會入侵長安。李淵稱帝之後,就曾想把都城遷往湖北,就是為了躲避突厥的騷擾,而且歷史上突厥、吐蕃的確有攻入長安城的記錄。

  儘管如此,蠻夷外族對長安城的損壞,也不是最強的。中原內部發生的各次叛亂,對長安城的破壞,成為導致長安失去國都的地位的重要原因。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漢長安城遺址

第一次大破壞,當屬756年安史之亂。唐玄宗帶著家眷和楊貴妃逃離都城長安。

長安百姓知道皇帝都跑了,大勢已去,也瘋狂地逃出京城。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的人對長安城進行破壞,偷、搶、毀。

安祿山進入長安的時候,只留下殘垣斷壁。

第二次大破壞,763年安史之亂剛剛平定不久,吐蕃大軍趁著唐朝國力空虛,揮軍入侵。

唐代宗和唐玄宗一樣,棄城逃跑。長安城完全被吐蕃控制,他們血洗了長安城。

  吐蕃只是一個遊牧民族,沒有打算在長安定居。他們四處蒐集財物,能帶走的就全帶走,不能帶走的就一把火燒掉,持續了半個月之久,被郭子儀帥兵趕出了長安城。

第三次是唐德宗在位期間,嘗試消減藩王的勢力,沒想到引起了四方的兵變。

李希烈兵圍襄城,唐德宗派遣人馬去支援,誰知這5000人馬抵達之後,沒有得到良好的待遇,只有粗茶淡飯,一氣之下,對長安城搶掠一番。

  第四次黃巢攻入長安城後期,被眼前的榮華所俘虜,開始掠殺官員,搶佔他們的財產,隨後演變到,四處燒殺搶掠當地的富商。

  遠在四川的唐僖宗組織軍隊反攻,各道節度使領兵圍攻長安,黃巢帶兵到了灞上,而唐軍進了長安城,得知黃巢軍撤離,並沒有急著攻打黃巢,而是在長安城中劫掠,結果被黃巢又趕了出去。

黃巢再一次佔領長安,知道城中有很多的百姓,幫助過皇帝的軍隊。於是下令,對長安城的百姓,進行了一場屠殺,血洗長安城,足足殺了八萬多百姓。

黃巢被剿滅之後,唐朝進入諸侯爭霸的階段,很多的軍閥只要進入長安,都會進行一番搶掠毀壞,當朱溫脅迫唐少宗遷都洛陽之後,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毀滅性的破壞。

唐末軍閥朱溫,實控地盤主要在河南一帶,為篡唐自立,以各種手段逼迫唐昭宗。唐昭宗無奈按朱溫之意將首都搬遷至洛陽。

實施首都搬遷工程的朱溫,不但監督皇室、官員全部上路,還下令長安的市民百姓按一起遷往洛陽。

為保證所有人員順利成行,朱溫組織兵丁工匠將長安的宮室、民房全部拆毀,將拆下來的木料人扔進渭水,讓其漂流到洛陽附近再撈起來,以此木料在洛陽大肆興建宮室及民房。

遭遇朱溫荼毒,長安成了一片建築垃圾場,狼藉滿地,徹底成為廢墟,繁華的長安城,成為一個被丟棄的城市,輝煌從此一去不返。

除此之外,關中的位置、面積、地形、人口的增長和氣候原因也是重要因素。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長安城遺址

02關中的位置、面積及地形特點

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似乎很大很肥沃,但與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按如今數據,關中平原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而華北平原的面積是25萬平方公里,是關中的5倍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面積是20萬平方公里,是關中的4倍多。

除了面積小,關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地形封閉。南有秦嶺,北是黃土高原,西是隴山秦嶺合圍,東有黃河與潼關山地。

西漢初年劉敬勸漢高祖建都長安時,就是用這個地形特點說服劉邦的。

"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這種地形特點易守難攻,周、秦都是先在關中發展壯大,然後東向而出,取得天下。

黃河、潼關將關中與中原隔開,關中成了獨處西側的一個溫室。兵精馬強時可以打開潼關威服東方,勢弱力小時還可以封閉潼關爭取恢復力量的時間。

這種地形有其優勢,也有其嚴重的劣勢。就是面積較小,能夠承載的人口數量不多,而四面封閉,要將糧食等物質運進來比較困難。

03人口的增長及糧食的外運

根據歷史資料推算,西周全國的的人口總數約為800——1000萬,其中關中地區的人口約為50萬左右。

儘管西周時期生產力低下,糧食畝產比今日要低得多,但關中平原養活50多萬人口還是可以的。西周建都於此,並充分利用關中的優勢威服各諸侯國,總體效果還算不錯。

西漢初年的人口1200多萬,因文景之治,人口有了較大幅度增長,達到了五千多萬。

西漢中期,長安城及周邊人口應該超過了百萬,關中地區的人口加上駐軍,可能在300萬以上。

這個時候,關中所產糧食,就不夠長安城及周邊人口的消費,不得不從潼關之外向進運糧。

開始是通過渭河船運,但渭河的河道在西漢時非常曲折,從長安到渭河入黃河口的直線距離就是300裡的樣子,可渭河彎來繞去的,河道距離竟有900多里,而且很多地方河道太寬,導致水淺難以行船,讓糧食運輸非常不便。

漢武帝時期,從長安城北開鑿漕渠直通黃河,引渭水入渠,用以解決糧食運輸問題。

到了隋朝,隋煬帝在長安故地建都,稱大興城。這時的人口情況與西漢中期差不多,糧食也需要外運。可這時漢代挖掘的漕渠早已淤塞,難以航行。

於是重新挖渠,稱作廣通渠,連接黃河用來運輸首都所需的糧食等物質。

到了唐代,人口進一步增長,高峰時期全國人口達到8000萬,僅長安城的人口就達100多萬,加上週邊小城及駐軍,關中的糧食更加緊缺,即便靠廣通渠運糧,也很難滿足需要。

朝廷無奈之際,採取長安、洛陽輪流辦公的方法,在長安住一段,朝廷人馬又轉移到洛陽,以此緩解長安的糧食供應問題。

宋、元、明、清四朝,人口進一步增長,關中的糧食供應問題勢必更難解決。而宋、元、明、清四朝因氣候原因,導致渭河水量大幅減少,靠運糧船東糧西送也明顯是行不通了。

04氣候原因

從古至今,氣候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大量考古成果、歷史記載等,發現在西周、兩漢、隋唐三個時間段內,中國的氣候都比較溫暖,比今日的年平均溫度高約2——3度,且降雨量較為豐沛。

而在春秋戰國、南北朝及宋元明時期,氣溫較低,降雨也相對減少。

氣溫的降低,都伴隨著雨量的減少,而雨量的減少會導致渭河水量減少。因而,自宋以後靠廣通渠向長安運糧就變得更加艱難。

在這些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自宋以後,長安永遠地失去了做大一統王朝首都的機會。

長安的輝煌只盛放在漢唐時代,但長安曾經的輝煌,是今天的西安人聊以自慰的驕傲,也是祖先留給長安的後代子孫一筆豐厚的財富。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今天的西安能否再現昨日長安的輝煌

曾經歷史上最輝煌的東西方古城,從長安到羅馬,絲綢之路的兩端,遙遙相望卻又緊緊相連,是文化的碰撞,也是藝術的融合。

無論曾經的長安,還是歷史的羅馬,風華褪盡,留給世人的總是無盡的遐想。

如果說要形容那個時代的輝煌,文能執筆定乾坤,武能戎馬安天下,便是那個時代的真相寫照。

王侯將相在軍功中締造了傳奇,可歷史從來不是偶然的,幾千年的人類文明背後,總有那麼多看似相連,又相差甚遠的故事。

西安的歷史形象素來都是"長安自古帝王都"。

它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地方,李白的"長相思,在長安",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都為長安抹上了厚厚的歷史色彩。

文化歷史方面,西安自然不輸給任何一個城市,有人說五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一千年中國看北京,而兩千年中國看西安。

1998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華,專程來到西安,站在西安鐘樓上,他說:

"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這個民族從哪兒來"。

這個被歷史惠澤的千年帝都,在城市和居民的命運變遷中,慢慢咀嚼自身的失落和尷尬。

如今,古城西安面臨的更重要的難題是——該到哪裡去?

站在故絲綢之路的起點放眼望去,先祖留給西安的豐厚歷史文化積澱是西安的優勢,是西安的機遇,同時也是西安甜蜜的負擔,禁錮著西安未來的發展。      

漫步今日之西安,昔日的景象已蕩然無存。

再次來過西安的羅馬人以及所有外國人,留有印象的也許只有三樣:兵馬俑、大雁塔、明城牆。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西安鐘樓

除此之外,這個曾經世界上最富庶輝煌的都市只給人留下一片空白。

西安的發展,決不能在城牆之內搞復興,更應該跳出城牆看歷史,沿著絲綢之路去找機遇,實現從生態環境到人文藝術、歷史資源的全面復興。

2018年,西安GDP為8349.86億元,比上年增長8.2%,這一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一位,雖然總量排名因為濟南合併萊蕪的"意外事件"而屈居第21名,但已逼近西安歷史最高成績(因2019年數據暫未公佈,故用2018年數據)。

然而,高歌猛進仍難掩一個尷尬的事實。西安是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唯一經濟總量沒有過萬億的,並且與周邊幾個中心城市都有明顯差距。

不得不說,歷史文化底子太好,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有時候也是個負擔。

千百年來留下的城市底蘊,也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骨子裡,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然而城市的發展就如人體一般,永遠新陳代謝著,主動去適應改變永遠比被迫接受更為重要。

無論如何,希望西安能夠在仰望星空時,能夠暢想明日的輝煌,而不是枕在歷史積澱的高枕之上,只顧製造幾個單薄的"網紅"。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和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西安也可以跳出城牆,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再現長安往日的輝煌,再造一方新的高地。

曾經輝煌的古都長安雄風不再,“網紅”西安如何才能超越?

(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為交流,非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