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雄關玉門關之謎

一提到玉門關,人們便會聯想起大漠孤煙、繚繞烽火和離愁哀怨的畫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唐代詩人王之渙那句“春風不度玉門關”給我們的印象太深刻了。

塞外雄關玉門關之謎

玉門關,是漢朝西陲最重要的兩關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進入西域北路的必經之道,是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西漢開國之初,歷經多年的戰亂,百廢待興,實力不如北邊的匈奴,只好採取與匈奴和親的策略得以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開始對匈奴進行反擊,派霍去病等將軍西征,趕走匈奴勢力,打通了河西走廊。為管理這些地區,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河西四郡,並修建漢長城和玉門關、陽關,作為邊防設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玉門關的得名,是因為絲綢之路貫通以後,商人往來不絕,西域于闐(今新疆和田)的美玉經此關進入中原,故名玉門關。

  其實,一千多年前,玉門關是一個繁華的邊關。那裡萬里晴空鴻雁高飛,茫茫曠野駝鈴急促,商隊絡繹不絕,旅客川流不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把美麗的絲綢,精緻的瓷器,特產的茶葉,獨到的中草藥,率先發明的火藥、造紙和印刷術通過這條“絲綢之路”運到世界各地。同時,中國又從“絲綢之路”上學習和輸入了不少有用的東西,例如苜蓿、疲菜、葡萄、石榴、胡麻、胡蘿蔔、大蒜,無花果等等原來沒有的作物,漸漸從西域到內地落地生根。漢朝時,從伊犁河流域引進烏孫馬,從大宛引進汗血馬。從絲綢之路還傳來了西域各地和國外的音樂、舞蹈和宗教,使中華文化藝術吸取了新的養料。

  玉門關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控制這河西走廊迤西的北線。翻開地圖,在甘肅西部邊陲地區不難找到“玉門關”。然而,這是現代的玉門關市,它與歷史上的玉門關名同實異。現在的玉門關市,是祖國大西北的一座石油城。

塞外雄關玉門關之謎

  河西走廊在華夏民族發展歷程中,其意義和作用非常重大。玉門關扼守河西走廊西端,自然具有異常重要的地位。不過,幾千年的歷史流轉和自然之力的侵襲,黃土夯築而成的玉門關如今只剩下一座殘缺不全的小城堡。玉門關遺址,也叫小方盤城遺址,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現存城牆高9.7米,上寬約3米,牆基最寬處5米。

  如今玉門關遺址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敦煌玉門關遺址景區,除了玉門關遺址(小方盤城)外,還有漢長城遺址和大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也叫河倉城遺址,是漢朝至魏晉時期西部防線儲備糧草給養的軍需倉庫。

塞外雄關玉門關之謎

  也有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玉門關是在小方盤城西150米處的長城線上。也就是說玉門關的具體地點到底在哪裡,可能還有待進一步確認。不過,要在荒漠戈壁上找到確鑿的證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有分歧,但畢竟相隔並不太遠,暫且認為是在小方盤城遺址也是可以的。

  在較為詳細的地圖上,還可找到玉門關市郊的一個“玉門關鎮”,然而,這是唐代的玉門關舊地,還不是漢代始建的玉門關城。玉門關在哪裡呢?歲月滄桑又把它打扮成了什麼模樣?近百年來,中外熱衷“絲綢之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馳騁於大漠之中,對這千古之謎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塞外雄關玉門關之謎

  根據古籍記載,玉門關在敦煌西北約八十公里的地方,人們在這一帶的荒漠之中,發現了一個名叫小方盤的土城堡,它曾經被認為是漢代玉門關遺址。登上古堡遠眺,它的北面,有北山橫亙天際,山前有疏勒河流過。殘存的漢長城由北向南,連貫陽關。在這裡還發現過寫著“玉門都尉”的木簡。看起來像是“鐵證如山”,小方盤定是玉門關無疑。

  然而,對這座裡面僅有兒間土房,大小與北京的四合院相差無幾的古堡,今天也有人提出了質疑:難道當年設有重兵守備的、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竟是這樣的一個小據點?

  雖然,人們對於漢代玉門關的故址莫衷一是,但是,人們寧願把這僅存的古堡視為玉門關的遺蹟。千百年來,多少人千里迢迢來到這裡贍拜,登上古堡,遙望大漠,追憶祖先的光輝業績。在古炮臺上,人們會思念起漢朝大將李廣利揮麾旌旗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可以“聽到”唐朝詩人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