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 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蘇伊士運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島變成非洲大陸,埃及橫跨亞非,西南亞、東北非以及南歐的貿易更繁忙。

2015年7月29日,新蘇伊士運河疏浚工作已正式完成,2015年8月6日正式開通。


蘇伊士運河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蘇伊士運河稱之為“東方偉大的航道”。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縮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經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是一條具有重要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的國際航運水道。

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沙特阿拉伯吉達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間繞好望角的距離是11771英里,而經蘇伊士運河的距離僅1698英里,節約86%的距離。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乾涸的湖沼和窪地作為航道。從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長161千米,連同伸入地中海、紅海河段總長173千米。河面寬160-200米,河底寬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滿載6.5萬噸或空載15萬噸的海輪。通過時間平均為15小時。

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運河位於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衝,戰略地位重要。通過船舶數及其貨運量在各國際運河中均居首位,貨運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屬及其製品最重要。第一期工程於1980年完成後,河面展寬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滿載15萬噸或空載35萬噸海輪得以雙向通行。

向北方運的主要貨物有原油和石油產品、煤炭、礦石和金屬、加工金屬、木材、油籽和油籽餅以及穀物。南運的貨物則有水泥、化肥、金屬製材和穀物。

世界海運貿易額的7%都是通過蘇伊士運河,其中35%的份額是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東南亞港口,39%是遠東地區。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開鑿歷史可能遠至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通過陸行平底船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一些證據顯示這條運河的存在至少持續到公元前13世紀的拉美西斯二世時期,隨後運河被荒廢。

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記載,大約在公元前600年,Necho二世著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沒有完成。

蘇伊士運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獲得。在隨後的一千年中被連續改進、摧毀和重建,直到最終於公元8世紀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曼蘇爾(al-Mansur)廢棄。

其後,蘇伊士運河被斷斷續續挖掘和開放,分別在公元前117年羅馬時期的圖拉真國王和公元640年歐麥爾·伊本·哈塔卜時期兩度長時期開放。


蘇伊士運河

18世紀末拿破崙·波拿巴佔領埃及時計劃建立運河溝通地中海與紅海。不過由於法國人的錯誤勘定結果計算出紅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著建立無船閘的運河是不可能的,隨後拿破崙放棄計劃,並在和英國勢力的對抗中離開埃及。

法國在拿破崙失敗之後,重建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因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於英國,所以法國重點向東方發展,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法國意義更為重大。

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Ferdinand Marie de Lesseps,1805-1894)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許。帕夏授權雷賽布成立公司,並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Alois Negrelli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通過對有關土地的租賃,公司可從運河通航起主持營運99年。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強迫窮苦埃及人穿過沙漠挖掘運河的工作花費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術、政治和經費上的問題。最終花費高達1860萬鎊,比最初預算的兩倍還多。

運河於1869年11月17日通航,這一天被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1834和1846年對運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賽(Ferdinandde Lesseps)接到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Said Pasha)的特許狀來建造一條運河。工程於1859年動工,用了10年才得以完工。初步的計劃是從三角洲沿著圖梅拉(Tumelat)河鑿一條小運河和一條南支線(今稱赫勒沃蘇伊士(As-Suwaysal-Hulwah)運河,兩條運河合起來原先叫作甜水運河(Sweet Water Canal))通往蘇伊士,一條北段(阿巴西耶運河(Al-Abbasiyah Canal))至塞得港。這條運河為其他乾旱地區提供了飲水,於1863年竣工。

1859年運河公司以極低的工資僱用了成千上萬埃及民工,強迫他們在蘇伊士地峽熱帶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地飲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飯甚至不夠一個小孩充飢,多數民工經常處於半飢餓狀態。衛生條件十分惡劣,支氣管炎、肝炎、肺病、赤痢等疾病極為普遍,特別是瘟疫流行,奪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傷寒席捲工地,許多民工猝然死去。

1865年,工地爆發霍亂,大批民工死亡,以至連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無人去處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屍體。為修建蘇伊士運河,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980年12月蘇伊士運河完成第一期擴建工程後,運河全長195千米、寬365米、深16.16米、複線68千米,可以通航空載15萬噸、滿載37萬噸的油輪,是世界上溝通海洋的重要運河之一。


蘇伊士運河

2014年8月5日,埃及政府高調宣佈,將在蘇伊士運河東側開鑿一條72千米長的新運河,以擴大通航能力,拉動國家經濟復甦。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表示,新運河項目將單獨開鑿35千米的新河道,其餘37千米將通過拓寬舊運河,並與新河道連接來實現。這個龐大的工程項目預計將耗資40億美元。馬米什還表示,為了保證埃及對新運河的絕對控制權,這一項目將不會引入外資。

作為其上臺後啟動的首個大型工程項目,總統塞西對新運河的建設信心十足,宣稱35千米新河道的開鑿在2015年年中就能完成,比之前埃及政府宣佈的三年工期大為縮短。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貫通歐亞非三大洲的重要國際海運航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蘇伊士運河於1859年由法國人投資開鑿,1869年11月17日正式開通,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2015年8月,埃及完成了新蘇伊士運河項目,包括35公里新開鑿河道以及37公里原有河道的拓寬和加深。新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幅增加了運河通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