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編寫的《明史》可信嗎?

大唐之風changan


個人觀點,不只《明史》,歷代官修史書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真實性、客觀性,因此不能說完全可信。

歷朝歷代官方為前朝修史,除了發揮歷史的鑑戒功能、尋找治亂興衰的規律,以鞏固王朝統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易代修史是藉以說明新王朝繼統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因此,官修史書的政治性是首位的。

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記錄歷史、評價歷史的是人,是人就會有主觀性存在,因此,不論是什麼史書都帶有作者的主觀認識。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讀史書應帶著質疑批判的眼光,並結合最新的考古研究結果來得出自己的判斷。


盧溝曉月lxy


新政權給舊政權修史,來證明自己是正統,以成為各王朝的慣例,清朝也不例外,但是清朝為明朝修史是耗時最久,修改最頻繁的,如果從順治下召開明史館算起,到乾隆4年稿止,歷時90多年,實際上順治時雖開館但國情並不理想,所以未提筆,直到康熙剿滅三藩才正式搭起班子修明史,到乾隆稿止也歷時60多年。

萬斯同,黃宗羲弟子,經明史館總裁徐元文推薦,以布衣身份主編《明史》。

《明史》主要在康熙、雍正兩朝完成的,編纂者全是漢人,沒有滿人,編纂者可分為兩類三拔,一類是明遺學者,另一類是朝廷的漢官,三拔人分別是徐元文帶領著萬斯同、毛奇齡等人,第二拔是王鴻緒帶領著湯斌、朱彝尊等人,最後是張廷玉定稿的,署名也是張廷玉。

湯斌,師從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的大儒孫奇逢,康熙21年充《明史》總裁,後官至工部尚書。

這裡有個情況要說明一下,明遺學者在修《明史》過程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明遺學者們有反清思想,但在修史這件事上,擯棄民族仇恨,紛紛出山,甘願出力,不求名利,各人的著作史料都貢獻出來,所以明代三百年間各方面大事都扼要保存下來,才有了今天豐富的《明史》。

黃虞稷,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他們家的“千頃齋”,藏書6萬餘卷,是明代著述最為齊全的藏書樓,修《明史》時以布衣入翰林,並貢獻所有藏書。

擔任總纂的漢官們,比如徐元文、王鴻緒、張廷玉,由於滿清統治階級淫威,他們在民族仇恨和抗清史料上,不敢秉筆直書,甚至歪曲事實,這是形勢所迫,除這些外,明史的傳、志都頗為豐富,內容充實,在官修史書中,明史是成就較高的一部。


圖文繪歷史


正確答案:



《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不但沒有抹黑,而且毫無邊際的吹捧。





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史書並非只有《明史》,還有《明實錄》《李朝實錄》《明會要》《皇明通紀》《國朝會典》《國榷》《憲章錄》等大量的明朝時期編撰的史籍資料,如果只是抓住《明史》是清朝修的,認為不可靠,在汙衊明朝,只能說這是孤陋寡聞。一群無腦眀吹粉,《明實錄》《明史》《國傕》《日知錄》等全都不看,就看看流量網文,得出結論,大明朝天下第一,貽笑大方。




毛主席稱: 大明自朱元璋1368年應天稱帝,還算值得書寫之外,剩下的兒孫多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有替自己父母爭名份而與大臣誓不兩立,沉迷於道山的世宗朱厚熜;有幾十年當“甩手掌櫃”的神宗朱翊鈞,有因吞食“紅丸”而暴斃的光宗朱常洛,有喜曲藝騎射、沉迷於木匠活的熹宗朱由校;更為荒唐的是,在位長達45年的嘉靖竟迷戀於用年輕貌美的宮女作其長生不老的丹藥,以至於被忍無可忍的宮女們試圖勒死於龍床之上。就連毛澤東在讀《明史》的時候,也發出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其餘的都不好,做盡壞事。”



明朝從建立初期,到末期起義規模達到3000多次,中國歷史之首。 。”這和朱元璋的制度有關,全國人民都為他們老朱家服務,他們的子孫天生享受無盡的財富美女。各省的百姓窮的吃土,吃人屍體,還要拿錢繳稅,連自殺都不敢,怕被吃,民不聊生。 與明朝魯迅先生評朱元璋:“都說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朝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歷害。奴才做了主人,是絕對不肯廢去"老爺”這個稱呼的。他擺架子,大的很,恐怕比當年他大元的主子還闊氣,還十足。




歷史早已經給出答案,如果把清末換成明末,我們將徹底亡國滅種,而且永遠沒有復國的機會,權威評價明朝,看透歷史本質,大清入關不僅是歷史選擇,更是中華之大幸!!!


ID笑似花解語


清修《明史》當然不可信,因為清朝秉承為先者諱的原則,把明朝基本上是美化了一遍,對明朝基本上是毫無底線的美化,比如說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句,那簡直叫一個肉麻。

這實際上是出於清朝對自己合法性的解釋,也就是清朝取江山自李闖,並非取自於明朝,這是清朝入關時候就定下的基調。這可以用臭不要臉來形容,因為清朝在入關之前滅了至少三十萬明軍,皇太極時期五次破關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最後明朝在無兵可用以及君臣離心離德的情況下被李闖給結束了。所以你上哪摘的乾淨,只要仔細翻閱歷史檔案,查出各種數據,就能把這筆賬算明白。

只不過李自成正好是給明朝的墳墓埋上最後一剷土,所以清朝就利用這一點來做文章,把李自成醜化為亂臣賊子,把清朝入關說成是弔民伐罪。其實哪裡是什麼弔民伐罪,清朝實際上是宣佈保護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利益,所以清朝對自己合法性的解釋得到了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普遍承認。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李自成既然壞,那麼明朝就只能好,要不然如何彰顯清朝入關的正義性和合法性。所以,明朝必然要被美化。

翻閱《明史》,通票都是對明朝的溢美之詞,對於明朝的破事能隱則隱,隱不了就給一筆帶過,儘量淡化處理。

比如說誅十族這檔子事在《明史》裡是不存在的,只有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這句草草帶貨。但是想刪帖哪有那麼容易,尤其是刪乾淨更不容易,因為總會有信息保留下來。
在萬斯同《明史稿》
當中,明確記載了朱四誅方孝孺十族得事,只不過這段被康熙抹了,因為不符合康熙給朱四定的明君的形象,結果今天明吹蛋白質還不領情,還說清朝抹黑明朝,甚是可笑。

不過,清朝最忌諱的不是這塊,畢竟一個已經完蛋了的王朝想怎麼美化就怎麼美化,清朝最忌諱的實際上就是滿洲先世的問題。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就闡述過:

然清室所最忌諱者,不過晚明清初,東北一隅之地數十年間之記載爾。然其他歷代數千歲之史事,雖有忌諱,亦非甚違礙者。

所以清朝最大的問題,就是抹去了不少關於滿洲先世的記載,導致這一方面的史料不全,往往需要參考朝鮮的記載。當然,《明史》當中就沒有關於滿洲先世的記載,因為全給抹去了嘛。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大事件的可信,細枝末節可以修飾。

做銷售的人都知道,一般說道商品時,在缺點上儘量不要做太多評論,而是在優點,尤其是符合用戶需求的地方,就大吹特吹。抹黑也是如此,把黑白都寫出來,然後進行著重描述。

明朝大事件,比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土木堡之變等大事件,野史也記載很多,不可能進行刪改。有很多說明朝君主殘暴的反而是野史。

《明史》中也就記載這個皇帝在位的那幾年發生了什麼,做一個簡要概述,看過裡面的內容的,內容裡對明朝皇帝有很高評價,那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記載在《明史》裡。

不能因為定稿時間久,就能作為不正確的證據。而且歷史事件的考證。從來不會只看一本書的記載,而是經過多方考證。【每撒了一個謊,就需要更多的謊言來掩蓋,所以抹黑就應該把黑點擴大,白點一帶而過就行了,而不是各種刪改。也就是說不管黑點還是很少提到的白點,都是實際存在的,再加上野史的佐證,作為綜合考證。】

至少目前為止,《明史》中記載的大部分事情都被證實真的存在的。而且我看過明史,對於明朝皇帝的評價很好。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連朱祁鎮都幫各種甩鍋,崇禎的評價也說明朝滅亡不在他,實亡於萬曆。


黑眼歷史觀


在以下方面有不遵重史實、篡改事實的情況:

1、極力醜化明朝君臣,擴大、誇張明朝君臣的過錯,使人讀了《明史》覺得明朝君臣一無是處。

2、極力掩蓋清軍統一天下過程中的殺害無辜群眾、屠城的暴行。

3、極力美化清朝君臣,讓人讀了《明史》覺得他們英明神武,是聖君賢臣。


跪射俑


清朝人編纂的《明史》很可信呀!對明朝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描寫都比較真實靠譜呀,對明朝君臣們評價也都比較客觀公允,並沒有多少歪曲誣衊抹黑的成份。

以《明史》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末代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評價為例就可以看出來,對朱元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歷史功績評價極高,多有溢美之詞。對朱由檢的勤儉努力給予肯定,但對其性格缺陷才能不足抱以批判和惋惜,評價很客觀公正呀!並沒有誣衊抹黑的成份。

《明史》評價朱元璋:“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趙翼評價朱元璋:“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明史》評價朱由檢:“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西賊聞之心膽搖


應該說清朝編寫的《明史》可信度還是要打一定折扣的。


清朝祖先發源於東北,自大明立國時起就統治該地區。在明朝成化年間,發生了“成化犁庭”事件,建州女真(清朝祖先)遭受了滅頂之災。李成梁鎮守遼東期間,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祖。明朝之後也讓其世襲了父親的職位,之後幾十年時間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落。




努爾哈赤在公元1618年正式起兵攻打大明,之後繼位的皇太極繼承其遺願繼續攻打明朝,並在順治元年攻佔北京,經過幾代皇帝的征戰最後統一全國。



可以說清朝及其祖先和明朝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恩怨的,清朝奪得天下後,在編修《明史》的過程中,肯定會對明朝的皇帝刻意醜化,歪曲部分歷史史實。


旋龍讀史


有一定可信度,因為明史主要依據的是明實錄,但是因為是清朝修訂,必然會有一些內容是維護清朝利益的,比如明史中未曾提及女真部族,另外比如將沈萬三之死嫁禍到朱元璋身上,再比如建文帝在明史裡是死於宮中大火,但是在民修史書中多認為他流亡海外了,因此才有了後來明成祖時代鄭和下西洋。可以將《明史》《罪惟錄》《國榷》《明通鑑》《明實錄》結合起來瞭解明朝,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史書,也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一般認為民修明史裡面《罪惟錄》《國榷》《明通鑑》價值很大。


小子888


個人觀點,還是比較可信,或者說可信度比較高。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曆朝歷代,修史的官員都具有較高的氣節,一直以來封建王朝的史官都是以春秋的筆法書寫歷史,因此還是相對比較公正。

第二,不只是清朝,哪怕是唐朝太宗年間都出現了統治者干涉史官修史的事件,但總體來說,統治者所幹涉的只是個別事件,並不會對整個史官的書寫進行干預。

第三,主管來講,歷史也是人寫的,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態度都不一樣,因此難免會有失偏頗。但中華五千年文化,如果沒有公正的史官,也不會有這方面傳承。而且我們對明史的認知,也沒有被除清人註定的史書以外的文獻所改變。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