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是指哪里?

国学日知


事实上,关中平原的北大门是萧关,实属无稽之谈。

《史记》是不能乱注的。

当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就是因为把“有熊”注到了山东而贻笑大方;司马贞《史记索隐》或是因为资料所限,未实地考察,或是对地理的无知,望文生义,而闹了笑话。

关中平原,又叫做关中盆地,因其四面环山,内有平原而得名。

那么关中平原东西南北与山交界处,各关分别是什么呢?

玩过《三国志》的都知道,进攻西安关中平原只有四条路线,分别对应四关:



东为潼关;

西北方向有一关隘,地名为“漆”,直通安定(今宁夏固原)。原来此关隘正是“漆县”,1964年才改名彬县;

正西与黄土高原交界有一关隘,为陈仓关(今宝鸡),直通甘肃天水;

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关隘,地名“故道”,“<”形路线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转东南方向,直通汉中。此关隘正是“(大)散关”,用以防御来自巴蜀的兵力。

(诸位可能没想到吧?

散关防御的不是别人,正是汉中。西安关中人可从来没把汉中当成自己人。

汉中讲四川话,不讲陕西话。

汉中是汉水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西安关中属于渭河黄河流域。

刘邦封汉王,辖地就在巴蜀(汉州,包括汉中)。

汉中古属益州;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

当年刘邦正是占据汉中,“明修栈道(散关),暗渡陈仓(宝鸡)”,攻破陕西关中。



如图所示,四红圈正是代表四关;红线分别为“五丈原”和“扶风”。

(地图下方,“安阳”为安阳县,今汉阴地区,隶属汉中管辖;

“西城”为西城县,今安康地区,隶属于上庸郡管辖,治所今湖北十堰市山竹县。)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在五丈原防御呢?一个地方守两条路。答案是:五丈原无险可守。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当年早早修筑防御工事,拒不出战的原因,因为司马懿知道,在五丈原出战必败。

有人说,关中南关应为“武关”,实属望文生义。

武关同为“<”形路线,先是西南走向,再折转东南,直通宛城(今河南南阳)。

武关向北最终抵达的并非是关中平原,而是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

(至于隋文帝杨坚,弘农杨氏,是因为杨坚生于渭南华阴,渭南华阴自古归弘农河南灵宝管辖。)

如果武关也算,那么进攻西安关中的路线就不是四条,而是六条。

除东南方向武关,宛城当年刘邦进兵方向以外;

还有正东方向函谷关,洛阳当年曹操、赵匡胤进兵方向;

东北方向三门峡黄河渡口,直达上党(今山西长治),当年李渊进兵方向。

西安关中就不是“四战之地”,而是“六战之地”。

另外从图中也不难看出:

西安关中平原,不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西安关中平原,属于中原河南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中原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用户67724358697


平常我们所说的“关中”,基本上指的是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地带。我来简单说说。

“关中”都包括哪些地方?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陕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运城和临汾两市,总共秦晋两省六个地市,这也是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由于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自宝鸡流入陕西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由于渭河流经地方都是冲积平原,所以在陕西省域来说,称为“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站在我国疆域范围来说,称为“关中盆地”。

关中平原地处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和秦岭山脉之间,这一片地域十分辽阔,因此还被称为“天府之国”,有条友会说,这不是说成都的吗?其实,这词最早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形容关中的。

不是陕西被称为“关中”,而是陕西包括“关中”。

如上边所说,关中包括了陕西省的四个地市,关中盆地还把陕西省分为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狭义地来说,陕西的关中包括了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而为什么叫作“关中”,这是因为渭河平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四个易守难攻的很著名的古代关隘。

关隘?是的,就是古代打仗时守备的关隘,分别是东函谷关(后亦称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也被称为“秦之四关”。由此,在这四个关之中的范围就被称为了“关中”,或者“秦中”,也被大家称为“八百里秦川”。

这四个关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战功赫赫,所以,就引来了“关中”之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东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西大散关之间的部分,被称为“关中”,这种说法不太被认可,四关之说比较受大家欢迎。

综上,关中广义是指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狭义是指陕西省的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所以,从狭义来讲,陕西不是被称为“关中”,而是关中被陕西包含了。


白铅华


对于“关中”这一名称及其范围,随着历史时期的演变,人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但大致有三:

其一为“四关之中”说,东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南为武关(今陕西丹凤县),西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南),北为萧关(今宁夏固原);

其二为“两关”说,东起函谷关,终西之关,亦有陇关、大散关之辩;

其三为“泾渭”说,汧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皆谓之“关中”。

以上三种学说虽有所差异,但其主体范围却大致相当,以现在的地理学来说,它大致包括黄河以西,六盘山以东,秦岭以北,毛乌素沙漠以南地区。

“关中”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关中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五个地级市。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

古代帝王有据“关中而得天下”之说,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吗?

1、古代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粮食和人口,而这两大因素都是由土地决定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土地很肥沃,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加上“八水绕长安”的先天水利优势,这就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提供了充实的兵力和粮草。

2、自古以来治国安邦,军队武备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马匹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黄土高原产马众多,为关中军队提供了充足的马源,保障了关中割据政权东出函谷关而一扫天下的伟业能够得到顺利完成。

3、关中之地重甲兵 秦汉时期有“关中出将,关东出相”之说,到隋唐时期,已形成“西北甲兵,东南财富”的格局,由此可见关中之人善于征战。

4、“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关中地区则更适合建都,比如商朝、周朝、秦朝、汉朝、唐朝,都定都关中,关中地区为群山环绕,南为秦岭,西为陇山,秦代之长城屏障其北方,东面又有崤山、黄河之阻隔,真所谓“金城千里”。


飞鲸足球



关中指陕西的关中平原,东到渭南,西至宝鸡,南依秦岭,北靠陕北黄土丘壑,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地段,号称八百里秦川。又因渭河从中贯穿东西,也叫渭河平原。其包括从东往西依次为渭南,铜川,西安,咸阳,杨凌,宝鸡五市一区。值得一提的是咸阳为秦灭六国之秦国都城。西安古称长安,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关中远古为秦地,和陕西的陕南陕北并称三秦,三秦即陕西全境。关中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口分布稠密,四季分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走着聊着


首先说一点,陕西被称作关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历史上重来没有人将关中和陕西画上等号,陕北不仅有关中,还包括陕北、陕南。不过一提起关中,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陕西,这个倒是可以理解的。

关中这个名字,始于战国时期,当时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整个渭河平原处于四关的中心,所有才有了关中这一称呼。而关中南有秦岭,北有陕北高原,这两道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关中地区位置上与古代略有缩小,具体区域为陕西渭南潼关以西,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的大区域,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带地区。

关中地区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冲击而成,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因此,“天府之国”最早指的是关中地区而不是成都,《战国策·秦策》、《史记·留侯世家》对此均有记载、描述。


史先生


关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并且历史悠久。

早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太史公司马迁就记载了其地域划分及民俗。

具体是这样描述的:“关中自淠、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其中的“淠”,指的是渭水的一条重要支流;“雍”,指雍山;“河”,指黄河;“华”,指华山。

关中的范围从渭河、雍山以东到黄河、华山一带。

这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自虞夏时代,这里就是贡赋丰饶的地区,到后来强大的周王朝正发源于此。

史书上曾记载周的祖先公刘到达过郇(今陕西彬县、旬邑);大王、王季兴起于岐(今陕西岐山);周文王创立了丰,并定此地为都城。周武王时移都于镐,而镐城则在今西安西南。

关中地区的民风淳朴,人民勤于耕种,广植五谷,民间少奸猾之人。

到春秋战国时代,秦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戎至岐山而死,随后秦文公掌权,之后的几代政权居雍。秦人利用地处陇蜀之间的优势,开始贩卖货物,行商走贾多起来,商业随之繁荣。这里四方货物云集,有来自南方巴蜀的丹砂、玉石、铜铁、竹器、木器,有来自邛笮的马匹、牦牛,有来自北方戎狄的牲畜。

因此整个周秦时期,关中地区可谓物产丰富、商业繁荣。

太史公司马迁就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都以关中为根据地了。另外,所谓“关中”,还与关隘有关。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高山大谷比肩排列,险峻的地形在许多地方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势。

自古这里建立的关隘,有人统计大约有七十二座。

《史记·项羽本纪》载,有人劝项王日:“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具体到关中之称“关中”,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指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的中间;一是指在函谷关和武关的中间;一是指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比如楚汉战争期间,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此处的关中即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


美剧浮世绘


现在一般所说的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包括现在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

“关中”地名的由来,倘以就关立论而言,检索流行的各种说法,约略有四关说、两关说、六关说、一关说这四说共五种。

四关说,最初的提出者是东晋人徐广,他在为《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徐广认为这就是“四塞”的具体含义。

两关说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西晋人潘岳提出的,他在其著作《关中记》中说:“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另一种两关说,是由唐代的一部地记《三辅旧事》中所提出的:“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按:此句转引自南宋程大昌《雍录》,清代张澍辑本及今人陈晓捷注本“补遗”中均未收此句。)

六关说未详所出,大抵是在四关说之外又添加了潼关与金锁关。

一关说则是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史记·高帝本纪》所作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诸关说中,可能唯有颜师古的“一关说”最接近历史真相。在“关中”地名形成的战国末期或秦代,对于秦王国(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关塞莫过于函谷关,六国由此鼓噪攻秦,秦国也主要由此防御来自东方的进攻,《盐铁论》所谓“秦包商洛肴函以御诸侯”者是也。至秦统一六国后,仍以函谷关为界以区分统一后的地界。所以肯定不是历史上所说的中原地区。

关灯听巴赫大无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汧水)、雍(雍山)以东至河(黄河)、华(华山)。

《史记》中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范围之内。

后来的四关说,函谷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南关)和北萧关(金锁关)。

两关说,大抵函谷关和陇关之间。

这些说法虽晚,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四关大意相同,符合当时的情况。对于“关中”地名的由来并未有确切的定论。

《陕西通史》记载,西晋潘岳在《关中记》中说三秦以陇关为限东为函谷为界,二关之间为关中。唐代《三辅旧事》中说,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

东晋徐广在《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作注释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史记》卷69记苏秦游说秦惠王曰:“三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古时大抵定位关中如此。

现在一般说的关中,指陕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一东,潼关以西区域。行政区划,西安,咸阳,宝鸡,谓南,杨陵区。五市一区。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95万左右。南依秦岭,渭水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是天然地形屏障,这就是今关中的定位。



擎立关中


三种定义

第一为最狭义的说法,即甘肃天水以东,渭河谷地两岸的县市,即潼关以西,渭北台塬以南,秦岭以北的平原或丘陵地区。此为地理分界的渭河冲积平原。

第二比较官方,即陕西省行政划分区域之宝鸡地区、咸阳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渭南地区,杨凌示范区等五市一区。并不包括陕西省外的任何一地。

第三种最为广义,除过第二种外,添上甘肃天水地区、河南三门峡地区、山西运城地区及陕西商洛市洛南县(陕南地区唯一一个黄河流域县)等。

关中平原不同于关中地区,一个是地理定义,另一个是行政划分。事实上,无论哪种定义,所有处于关中平原上的县市都处于关中地区,而关中地区的不一定在关中平原。例如渭南市白水县、韩城市,西安市蓝田县,铜川市全部等


定之方中2


【关中】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义范围,搞不清这一点便无法明白【关中】一词的语义变化,并发生混淆。寒鲲此文为各位读者朋友梳理一下【关中】一词所指范围在历史时期的变化,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秦国关中:秦国的腹心之地,关中=秦川=关内

先秦诸国在命名一些地名的时候,总是习惯以本国国都所在地为【中】、【内】,以国都以外的地区为【外】,以国都以【东南西北】的地区为【东南西北】。就好比,【河外】一词对于晋国而言,就是指黄河以西以南(今日的韩城、合阳、大荔、潼关、灵宝一带),但【河外】对于秦国,则反而是指晋国腹地——汾河下游、涑河流域(今日的临汾、运城),【河外】对于后来的赵国则是指黄河故道以东南的地区(今日的河北平原东部与德州一带)。【晋国河外见下图所示黄色半透明区域】

同样的,对于出身关东六国的老子而言,他过函谷关,被称作【出关】,一个【出】字便道清了老子所去的地方是【关外】,也就是说,对于关东六国而言,秦国是【关外】。但,对于秦国而言,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便不仅仅是【关东】了,也是【关外】了,相对于【关外】,秦国所居的渭河流域便是【关内】了,【中】与【内】含义相通,所以【关中】在秦国时期便是【关内】之义,意思是【函谷关之中内】,这是秦人以秦国为中心所致。也就是说,【关中】在先秦时期与【关西】、【关内】等同。

汉朝关中:两汉京兆之区,关中=四关之中

秦朝与西汉初年,西北萧关与西南散关的地位逐渐凸显,与东方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一道形成围绕着渭河中下游平原的四大关隘,这才形成了《史记索隐》里所言的“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关中四塞,从此以后,才有了【关中】是指【四关之中】的说法。

【下图为四塞关中示意图,四关已被标为小绿点儿】

不过呢,函谷关有秦函谷关(河南灵宝)与汉函谷关(河南新安)的区别,而且随着函谷关在汉代以后的逐步衰落,【潼关】取代了【函谷关】的位置,成为新的关中东大门。萧关也经历过秦代萧关(甘肃庆阳境内)与汉代萧关(宁夏固原)之间的变迁;散关则并不仅仅是宝鸡大散关一处,而是分布在陇山与秦岭之间的诸多关口共同构成的一系列关隘。所以,在秦汉时期,四关并不固定指四处关隘。

【秦函谷关、汉函谷关、潼关的相对位置见下图】

现代关中:陕西中部,关中=关中平原、关中文化区

随着明清以来陕西省的逐渐成型,陕西省内也逐渐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块省内次文化区,由于陕北文化片区是更接近晋北与内蒙的黄土高原文化,陕南文化片区更接近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区,所以陕西省内便被截然分为了三部分。【关中】一词便在明清以来逐步被用来指代陕西省中部渭河中下游的所谓秦川文化区。

另外,从地形上看,黄土高原南缘与秦岭北麓之间的渭河流域又刚好构成一个足够广大的平原(见上图),所以【关中平原】一词也便被现代地理学所采用,被用来命名这片平川。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