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对峙时本来是旗鼓相当的,为何项羽一退立刻就兵败如山倒了呢?

眷恋清晨


很多人觉得楚汉对峙的时候项羽和刘邦旗鼓相当,其实旗鼓相当的只是项羽所在的前线,而整个刘邦集团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早已经对项羽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楚汉之争中,项羽最风光的时刻就是彭城之战刚刚结束后。那时候,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人,被项羽率领的3万项家军打的大败,光自相践踏而死的汉军就多达十几万。诸侯们一看,估计刘邦肯定完了,于是纷纷离开刘邦投奔项羽。


这个时候,项羽有函谷关以东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刘邦拥有关中地、四川、汉中和原来韩国的一部分。

从面积和人口上看,双方应该是差不多的。

别看项羽此时风光无限,但刘邦集团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却越来越强大,最终对项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彭城之战结束之后,刘邦回到关中先将章邯灭掉,拔掉了关中地区最后一根钉子后,刘邦开始征发关内的士卒准备继续和项羽作战。

和刘邦拥有巩固的大后方不一样,项羽虽然表面上有和刘邦一样的土地和人口,但其中很多都是各路诸侯的领地,这些人对项羽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但可以随时反抗他。

为了争取时间,刘邦在关内整训军队的时候,派人前往九江说服英布反叛楚国。项羽只好派出主力部队去进攻九江王,给了刘邦喘息之机。


就当项羽在内部平叛的时候,刘邦却是多路出击。

除了准备集中关中地区的部队和项羽大战之外,他还派出韩信等人向东进发,实施对楚国的迂回包抄。

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派出张耳和韩信领兵越过黄河攻打魏国,赵国,代国等诸侯国。等打到井陉口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已经多达几十万了。

然后,韩信在井陉口背水一战,以数万人击败赵军主力20万,生擒了赵王歇。

这个时候,韩信的大军应该得有五六十万了。


后来,韩信又征服了燕国和齐国,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总兵力估计得有上百万人。所以,韩信还除了继续作战之外,还能把部队派到刘邦那里支援。

北方除了韩信这支主力,还有彭越的部队在蚕食楚国的领土。

为了支援刘邦在正面对抗项羽,彭越率领军队前往楚军后方骚扰攻击,破坏楚军的后勤补给线,到公元前202年秋天的时候已经攻克楚国数十座城池,得到了10多万担粮草,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国力。


同时,英布从公元前203年开始被刘邦派到淮南地区,在这里夺取了好几个县,和北方的彭越、韩信等人形成了对项羽的左右夹击之势。

就在刘邦集团实力越来越强的时候,项羽却因率领主力部队和刘邦作战抽不开身,无法攻打韩信、彭越等人。

等到韩信平定了齐国之后,项羽已经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早晚会被刘邦打败。于是派武涉到齐国去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如果这次游说能够成功,让韩信背叛刘邦,刘邦在北方的大战略将前功尽弃,而且还要随时防备韩信有可能对关中地区的攻击。到那时候,谁将取得天下就不可治知。

幸好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没有被说服,继续率领重兵在北方威慑楚国,让项羽如芒在背。


连续几年和刘邦的大战虽然项羽胜多败少,仍然没有彻底击败刘邦,而刘邦因为得到了关中大后方的支持,即使被项羽多次击败,还有和他一战的能力。

到公元前202年,项羽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只好回撤到垓下城中,准备休养生息几年再和刘邦作战。

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乘胜追击,没有给项羽喘息之机。同时调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一起前来围攻。

这个时候项羽的军事力量只能对刘邦取得一定的优势,当韩信等人率领主力军队集结而来的时候,项羽就真打不过了。

垓下之战中,仅韩信的军队就高达30万人,是项羽兵力的3倍,再加上其他各路诸侯和刘邦本部人马,汉军对项羽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项羽已经没有能力和刘邦进行作战,只好趁着夜色逃走!

垓下城中的十万楚军在四面楚歌之下已经惶恐不安,项羽逃走后就更无心恋战,结果被汉军斩首8万,楚国最后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


历史风暴


当项羽撤退时,他原本拥有全身而退的机会,正是刘邦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韩信正确的会战策略,促成了项羽的兵败如山倒。


大势瞬间逆转,项羽措手不及

前203年10月,曹咎全军覆没,被杀、11月龙且全军覆没,被杀,短短2个月,形势瞬间逆转了!

可是,这一切都来得十分突然。仅仅2个月前,项羽还依稀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此时的形势,看起来对项羽十分有利:正面:汉军所有的老兵都被吸收到了荥阳前线(刘邦已经收集韩信兵马,用于支援前线);北面:尽管韩信已经攻取了魏、赵,降服了燕,但他只能重新开始训练他的军队;南面:彭越骚扰的军队被项羽回师击败!

看起来,项羽的形势十分有利!

正此时,传来第一条不安的消息:韩信率领新兵(仅仅到手新兵2个月),攻略了齐地!

项羽派出龙且率军前往支援齐军。

这个安排,看起来是绰绰有余的:龙且,是当时的名将。不久前,龙且还击败了英布,能力很强!同时,此时齐国战场,齐楚联军有20多万!而韩信只有新兵数万人!

就算韩信牛逼,龙且吃不下韩信,但龙且总不至于被秒杀吧!

结果出乎意料:龙且真的被秒杀了!

龙且被秒杀后,形势已经逆转,汉军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

大势突然逆转,项羽措手不及!


暗流涌动的十个月

尽管如此,项羽依然没有立刻退军。因为,刘邦集团内部出了问题。

韩信,此时已经实力强劲,声望惊天,已有鼎足之势;

英布、彭越,正在安心攻略淮南、梁地,暂时没有配合汉王在前线作战;

因此,项羽一面继续强攻正面,一面对韩信等人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试图争取韩信等人,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

项羽的期待算不上有太大毛病:从当时的形势,以及相关记载来看,韩信等人确实被认为极有可能“自立”。

而只要韩信等人保持中立,项羽就依然有机会正面压制刘邦!

可是,在激烈的外交争夺后,韩信开始进攻项羽后方,项羽的外交战失败!

因此,当项羽开始退兵时,他已经失去了一切主动权。

一般的退兵,只是代表攻守易势,优势方开始反击,弱势方还可以组织节节抵抗。

可是,项羽却不同,当他开始退兵时,他的根据地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稍不注意,就可能后方尽失,毫无反抗之力!


尴尬的后退

无奈之下,项羽只得求和,划鸿沟为界,开始退兵。

如果项羽顺利撤退成功,他依然拥有一定的翻盘机会。

尽管后方已经被大部攻破,但项羽所率的军队依然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同时,回军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将士们“保家卫国”,以项羽的军事才能,卷土重来并非难事。

可是,项羽的后退路线却很蛋疼。由于彭越已经攻略了大部梁地,项羽不能直接直线东返,只能绕道固陵等地,“曲线回国”。

这种曲线回国是十分尴尬的。一方面,他要组织足够的力量防止刘邦的背后追击,同时,他还必须保留足够的力量于侧翼和撤退路线,以防御彭越的进攻!

这种情况下,项羽的撤退速度可想而知了!

因此,尽管项羽军依然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在固陵击败刘邦,但既没有力量歼灭刘邦,也无法快速撤退,他的孤军被刘邦牢牢牵制住,眼睁睁看着后方的沦陷!

这段时间,韩信攻破了彭城,英布攻略淮南,项羽的后方几乎全部沦陷!


持重的决战:五军阵

随着刘邦完成对韩信、彭越等人的激励,各处汉军会合垓下,开始进行对项羽的最后一击。

此时,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极为不利。

对军队来说,胜仗是治愈各种问题的唯一途径!就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

此时的项羽,唯一的生机,就是在会战中打败汉军!只要主力作战取胜,项羽就依然有机会收复失地,重振形势!

尽管面对刘邦、韩信的大军,以项羽之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手,是可能的!

可是,他遇到了“非主流”的韩信。

一直以来,韩信用兵以“出奇”闻名。可是,在垓下决战中,汉军却摆出了“五军阵”,这种堂堂之阵,四平八稳,不易被击破。

因此,尽管项羽在决战中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英勇善战,但却击不破汉军大阵,反而遭遇侧面反击,被迫退回大营。


四面楚歌

今天,人们对于四面楚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尚有争议。

可是,即便没有一群围着楚军唱歌的歌唱团,当夜的楚军无疑是到了总崩溃的时候。

后方尽失,战士们的家乡、家人很可能已经落入汉军之手!

历史一再表明: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

经过白天的激战,楚军明白:要想迅速击败敌人,回去“解放”家人显然不可能了。

总崩溃的时刻,已经来临了!


对项羽来说,他最迟应该在韩信破龙且后,就尽快退军。可是,他依然寄希望于自己屡战屡败的外交战,错失了回军整顿的机会,坐看刘邦完成内部调整。

对刘邦来说,面对他自始至终无法击败的项羽,选择了不失时机的“背约”进击,无疑抓住了机遇,缩短了战争进程。

对韩信来说,他一改“用奇”的战术风格,果断采取平稳的会战策略,依托攻心解决项羽!


因此,项羽退军的兵败如山倒,并非必然,如果刘邦大略不果断,韩信用兵不稳当,项羽依然有机会避免覆没。

所谓机遇,有眼光看得见,有手段把握得住,才叫机遇!

祝君把握机遇!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为何本来在荥阳与刘邦对峙之时还能屡战屡胜,但是退出鸿沟以后就开始急转直下,垓下被围了呢?

这是因为,荥阳的战略地位往往被人忽视。作为河南的军事重镇,荥阳一线自古就是争夺洛阳、雄霸天下的最后兵家必争之地。正是项羽退出荥阳才导致了其失败。

要知道,当时刘邦集团的经济实力是远强于项羽集团的。

首先,项羽只拥有楚地的一部分,所谓西楚霸王的核心江东地区,当时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根本无法与刘邦占据的秦朝故地关中相比。虽然项羽之前破坏过关中经济,但是关中地区仍旧是天下第一,相比六国的故地经济优势太大。


其次,刘邦还占据了蜀地,拥有坚实的后方基地,相当于秦国再生,而且当时项羽还是两线作战,要对付齐国。刘邦虽然分兵派出韩信,但是韩信的兵马都是被刘邦一直抽调吸血的。实际上韩信是刘邦的补给来源,他的兵马都靠作战扩张,所以刘邦才能在军事远不如项羽的前提下和项羽一直对峙作战,可见项羽的军事能力之高。

但是项羽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其实与荥阳的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除了项羽军事水平强大以外,项羽的军队中精锐骑兵的数量很明显是不足的,所以项羽最依赖的其实是西楚步兵。荥阳一线是少有的险关,刘邦军队中的骑兵质量虽然不高,但是数量远远超过项羽军队。项羽的精兵战略只能依赖这种狭窄的地貌,让刘邦的优势兵力变为添油战术,才能各个击破。而但是项羽退却后,整个中国华东平原根本无险可守,所以项羽迅速溃败也就成了必然。


冷兵器研究所


楚汉对峙从来没也没有旗鼓相当过,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开始,楚汉其实就开始了对峙,楚汉的对峙其实是一场此消彼长的过程。

当项羽在巨鹿之战以雷霆一击消灭了秦国主力后,项羽在天下的地位就开始高高在上,哪怕是刘邦先进了关中,哪怕是楚怀王规定先进关中者为王,然而这一切在硬实力的威胁之下,不过是一厢情愿。

正国为项羽的硬实力天下第一,所以他便成为高高上的霸王,不仅以臣下分封楚怀王为义帝,而且还将天下所有的地盘分封给十八路诸侯,天下怎么分,只不过是项羽的独角戏而已。

当刘邦不情愿的被分到汉中成为汉中王后,楚汉开始了对峙,刘邦为了心中的怒火,甚至想强行发兵与项羽拼命,可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刘邦没有这个胆量,这个时候,刘邦的实力远远不如项羽,项羽能号令天下诸侯一起攻击刘邦,就算项羽本部的实力, 也是数倍于刘邦。

好在刘邦很聪明,懂得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不仅乖乖撤加汉中,而且采纳张良的建议,以烧毁栈道表示不会北出关中给项羽纳投名状,表示自已会老老实实的待在汉中,才让项羽放松警惕,回军楚军。


等到楚汉第二次对峙时,已经是几个月后的彭城之战了,刘邦利用项羽忙于平定齐地田荣的叛乱之际,兵出汉中,还定三秦,后出函谷关,迫降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接着东渡黄河,收降魏王魏豹,擒获殷王司马印,联合各路诸侯,一直打进了楚国都城彭城。

这是楚汉第二次对峙了,刘邦率领56万诸侯联军占据了楚都彭城,而项羽在都城被占,本部主力陷入齐国战争泥潭的情况,只带了3万精骑,采取迂回+猛攻刘邦中军的作战策略,看起来刘邦军队是楚军的18倍,胜负似首没有悬念。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项羽率领3万楚军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用大迂回的路线,绕过刘邦防守严密的东北方向,先一路向西,冲破樊哙军的防线后,再一路向南,出现在彭城的西边,堵住了刘邦撤退的道路,然后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

对,你没看错,是3万人屠杀56万人,刘邦几乎全军覆没,56万大军溃不成军,刘邦本人也被一路从彭城被追杀到荥阳,被追杀了上千里才停留下来,彭城之战以刘邦完败为结束。


楚汉第三次对峙,就是成皋之战与荥阳之战,楚汉战争中的一大半时间,就是这两战,双方在成皋与荥阳一线,形成拉锯战,互有胜负,两战一共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这个时候的楚汉对峙,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双方的实力接近,战争也呈胶着状态,刘邦虽然两次打成光杆司令,但在得到后方萧何与韩信的支援后,一次次满血复活,与项羽继续对峙。

双方就在成皋与荥阳一线展开激烈争夺,谁也吃不了谁,战线一直维持,形成对峙,虽然刘邦与项羽硬扛,但是韩信在军事上开辟了第二战线,打开了刘邦了军事不利的局面,并拿下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势力,平定代、赵、燕、齐。

除了军事上刘邦更有利外,而且在政治上,刘邦更加有利,首先是随何策反了英布,投靠了刘邦,然后刘邦拉拢了彭越在后方骚扰项羽,原来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不是被刘邦消灭,就是投入刘邦的阵营。

成皋之战与荥阳之战后,刘邦实际上对项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政治上的,项羽实际上处于被刘邦战略包围的状态。


楚汉第四次对峙,也就是最后一次对峙,也就是鸿沟议和与垓下之战前。

由于持续两年多的成皋之战与荥阳之战,双方打得精疲力尽,刘邦为了换回项羽手中的人质:自已的父亲与吕雉,同时也为了让精疲力尽的士兵得到休息,于是与项羽签署协议,双方罢兵议和,各自撤军。

协议刚一签完,刘邦迎回人质,立即在张良与陈平的建议下,立即撕毁协议,对撤退国的楚军发动攻击,同时天下的形势发生逆转,韩信拿了整个北方,一直打到了齐地,灌婴攻下了楚都彭城,英布收降了楚国大司马周殷,同时与刘贾一起率军从淮南北上。

刘邦对韩信和彭越许以封王裂土,接下来,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刘贾从除了东边之外的七个方向向项羽合围,这个时候刘邦的实力已经是项羽的数倍,而且项羽还处于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

项羽在鸿沟议和之中之所以要后撤,是因为打了几年,前线缺粮,后方不稳定,再这么打下去,即使不被打败,也会被拖垮,项羽需要罢兵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以图将来再战,而刘邦不一样,刘邦不缺粮食,虽然士兵很疲惫,但是刘邦在军事上占据了绝优势,在政治上取得天下支持,在战略上又将项羽包围,项羽即使有千斤之力、万夫之勇,也无法改变现状。

最终的结局就是项羽战败,这个时候的楚汉绝对不是旗鼓相当,而是实力悬殊,汉强楚弱,在最后一战中,刘邦集中了天下所有的兵力、将才、资源,最终在垓下一战中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自尽而死,天下终归一统。

刘邦击败项羽的过程,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项羽的失败,也不是一下子就兵败如山倒,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四年的楚汉战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其实,楚汉相争本来也并非旗鼓相当,而应该是项羽在大部分时间上取得了对刘邦的军事优势。而且战争的主动权,也长期掌握在勇猛无敌的项羽手中。

实际上,纵观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的楚军在大部分战役中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也曾多次给予刘邦的汉军重创。尤其是彭城之战,项羽在国都被破、敌众我寡的绝对困境情况下,依旧能以3万精兵反杀刘邦56万诸侯联军。自那以后,刘邦的汉军更是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常常遭受项羽楚军的强攻猛打。

然而,尽管在战术上处于劣势,但刘邦在大战略上却完全取胜了。刘邦把自己当成了诱饵,以自身本部汉军的弱势兵力,成功吸引项羽的本部楚军。另一方面,则让韩信率领另一支汉军部队北上,逐一消灭魏、赵、齐、燕等诸侯,最终顺利完成对项羽的战略迂回。

也就是说,项羽最终后退之时,其实正是汉军战略迂回完成之时。因此,那时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汉军对楚军的军事包围网已经形成。因此,项羽的后退,实际上就是穷途末路上的一种无奈选择。

事实上,在垓下之战爆发前,项羽败局已定,当时他的势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于自己的临江王共尉而已,而天下的大部分都已掌握在刘邦手中。而且,多年战争下来,西楚国中也早已疲惫不堪,粮食也被消耗殆尽。这就正如张良对刘邦所说的: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

因此,楚汉战争的末期,项羽的楚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只剩下一支十万人的军队,而且还是一支久战的疲师。而反观刘邦却是兵多粮足,垓下之战中,汉军各路兵马加起来有五六十万之众,并形成了对楚军的四面合围。这种战场局势上的质变,不同于刘邦过去的历次战术失败。因此,项羽不退则已,一退则万劫不复!

而后世所谓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不过是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重,感慨他的乌江自刎罢了。事实上,就当时的楚汉形势,项羽已经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了,而自刎反而成了自己最好的归宿。



这些历史要读


说两点。

其一,项羽是被拖垮的。从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开始对峙到鸿沟协定谈成,总共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靠着韩信在北面一路猛进,刘邦的势力一直在扩张,而项羽却耗不起了。鸿沟协定的一年多前,刘邦也曾想跟项羽以荥阳为界谈和,那次是项羽没答应,这一次划鸿沟东西而治,项羽答应了,同时还归还刘邦家属。以广武涧那一小段来说,鸿沟在荥阳的西边,刘邦看似在后一次较上回又作了让步,但鸿沟是很长一段运河,它还要一直往东延伸到开封这边来,这样看来是项羽做了巨大让步,其原因是项羽撑不住了。

其二,项羽是一挫再挫,在垓下之战前已经有过两三次重大失败。鸿沟协定之前,齐国战场,龙且的号称二十万的大军被韩信灭掉了。鸿沟协定之后,在英布的前九江国战场,英布与刘贾合作把项羽这一路的楚军打掉了,英布夺回了他的九江国地域;项羽自己,在陈县被刘邦与汇合而来的韩信、灌婴打败一次,灌婴为此还被加赐食邑二千五百户,且来陈县会战前,灌婴已把彭城周边打了个遍。项羽其实败退到垓下的,且垓下的项羽此时连个外援也没有,项羽手里的十万军就是西楚国最后一路大军,江东还有些人,也要看他回不回的去。





小生不乖


当时刘邦势力比项羽大了,韩信英布都投刘邦了。

问题是刘邦带着8000老弱残兵在城中,被项羽围着攻城。韩信英布在外面围着项羽,正往这里赶。

项羽攻击的急了,把城攻破,杀了刘邦,然后韩信过来坐收渔利,杀了项羽,就便宜了韩信,韩信当时一直拖延,就是在等这个结果。

所以,刘邦项羽坐下来和谈,对双方都有利。猛攻,双方都会死。

谈完后项羽回彭城,就能够迅速恢复实力。刘邦一旦被项羽放开,也能迅速制住韩信,势力更大。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双方都只是为了活命,妥协而已,并不是真的想和好。就好比两个人都拿着刀架在对方脖子上,一动手都会死,所以和谈,都松手。

谈完项羽火速赶往彭城,因为他知道刘邦会追。他算的是刘邦翻脸,再调韩信,经过十来天,他早跑远了。

但是没料到的是,刘邦谈的时候就在调兵了,虽然被项羽觉察到了,但被刘邦几句话就蒙过去了。主要也还是项羽主观上不信刘邦会这么卑鄙。

结果刘邦真的那么卑鄙。项羽走的当晚,刘邦就追上去了。


柳满城



叱诧风云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王朝的40万主力。又火烧咸阳,杀秦王子婴。分封十八路诸侯。

鸿门宴时,项羽拥有雄兵40万,刘邦只有10万虾兵蟹将。

之后项羽百战百胜,刘邦屡战屡败。但项羽屠城杀降。被项羽击败的残敌纷纷投靠刘邦。


项羽打的胜仗越多。楚军反而越弱小。汉军反而越强大。

楚汉荥阳对峙的时候,双方实力相当。鸿沟对峙的时候,刘邦自己手握20万兵力,项羽只剩10万人马。

项羽大军兵力锐减,一是树敌太多。二是项羽麾下英布倒戈,投靠刘邦。三是龙苴战败被杀,20万大军全军覆没。

韩信灭掉齐国时,拥有30万精兵,与项羽兵力相当。

项羽知道楚汉之争胜负,关键在于韩信。

当初韩信是项羽的部下,是执戟郎中(相当于侍卫)。项羽写信给韩信,愿与韩信共有天下。信中情真意切。韩信确实被项羽的诚意打动了。但有感念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

项羽劝降韩信未果,只得派大将龙且率20万大军北上,阻挡韩信南下。只留10万人马继续与刘邦对峙。

但龙苴的20万大军全军覆没,龙苴被杀。

项羽兵力只乘10万。而刘邦拥有20万,刘邦麾下的韩信有30万。彭越、英布也各有10万人。

此时的项羽势孤力单,再加上楚军的大后方被彭越、英布攻占。

无论是项羽,还是楚军将士都知道。楚军已经穷途末路。楚军唯一凭借得,是项羽直接率领的10万大军百战百胜的士气。

所以,项羽一败退,再没了士气。就兵败如山倒。

附录:《史记》中,最精彩的有三篇《李将军列传》、《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韩信不肯背叛刘邦,最后却被刘邦所杀。读《淮阴侯列传》时,让人唏嘘不已。


杨朱学派


楚汉争霸之初项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势力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的项羽信心满满只待扫平诸侯一统天下。但是项羽在准备征伐天下的时候遇到了百折不挠寡鲜廉耻的刘邦,刘邦你说他是地痞也好,你说他是流氓也罢!就是这么样式一个人却成了项羽征伐天下时遇到的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今天我们就从鸿沟之约说起。
在荥阳之战以前刘邦与项羽的实力对比根本谈不上旗鼓相当,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别来说。荥阳之战以后项羽与刘邦实力差距逐渐在缩小,荥阳之战实际上始于汉代第二年5月,历时两年四个月,直到汉代四年九月,这是楚汉战争中最长的一次战役,虽然最后的胜利方是项羽,可是 项羽是惨胜,不仅损兵折将更是损失了项羽集团唯一的智囊范增。而此时用瞒天过海之计逃出生天的刘邦早已在离荥阳不远的成皋开辟了第二战场。成皋之战是决定楚汉争霸走向的一场关键之战,此战之后项羽对刘邦的优势不复存在,成皋之战项羽数十万楚军损失大半,由优势力量转换为劣势在广武进退两难。刘邦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扭转了不利局面,刘邦旗下的韩信、彭越、英布、等诸将自成一系只待裂土称王。潍水之战中的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又被韩信斩杀殆尽,此消彼长项羽对刘邦再没有优势可言了,甚至已被刘邦占据上风。而此时的项羽在鸿沟这个地方审时度势不得不向刘邦提出妥协,项羽向刘邦提出妥协的砝码是被俘的刘太公和吕后。征伐天下十几载的项羽从未向谁妥协过,从未向谁退过一步,可是这次项羽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鸿沟这个地方主动提出了闻名天下的鸿沟之约。这一退项羽将无路可走,这一退项羽将万劫不复。鸿沟之约提出的以鸿沟为中心平分天下的约定,刘邦并没有坚守多久,就单方面撕毁盟约准备偷袭项羽。前面说了刘邦旗下的韩信、彭越、英布等自成一系只待列土封王,为何说只待?因为他们都没有得到老上级刘邦的加封,还不敢称王,为了达到合围项羽的目的刘邦听从张良的主意,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又加封英布为淮南王,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垓下之围,成了霸王的葬身之地。


小二说书


这里是芒果论史!

楚汉之争不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战争,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战争的后半场他的战略已经比刘邦集团的战略低了一筹。之所以题主会出现“项羽一撤退就兵败如山倒”的感觉,原因在于把战术放在战略之上,以至于找错了战争的转折点。

楚汉之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并非韩信的潍水之战,而是陈平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如果把项羽集团比做一个大力士,那么范增就是这个大力士的头脑,在范增离去之前,这个大力士拳拳到位,打得刘邦集团惨叫连连,范增离去之后,这个大力士就一直在无意义的乱挥拳头,最终溃败都还不知缘由。

一、范增离去前的局势

楚汉之争期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谋士,刘邦集团善谋者为张良,项羽集团善谋者为范增。这二人的水平谁上谁下很难说,但其实差距不会太大,因为二人都可以轻易地看穿对方的意图。在楚汉战争的前期,项羽在实力上碾压刘邦,此时最正确的办法无疑是穷追猛打一举击溃刘邦,所以当刘邦、项羽有意和解之时,范增坚决的反对。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之后,一直将刘邦逼退至荥阳城,郦食其提出复刻六国印以为项羽广树敌人,张良仔细分析后否定了郦食其的提议,但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原因就在于此时的楚汉之争,战略上是同一层级,而在战术上项羽集团远胜于刘邦集团(此时大将军韩信有名无实,并未真正得到大权),可以说楚国一方形势大好。

二、范增离去后的局势

陈平的反间计成功离间项羽和范增,至此之后,项羽集团在战略上就一直低于刘邦集团。

刘邦集团的袁生、郑忠都是非常优秀的战略家,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刘邦才扭转了局势。

在第一次从荥阳溃逃之后,刘邦收拢兵马,准备继续回荥阳与项羽作战,但袁生拦住了他,袁生看待问题非常透彻,他指出,刘邦在荥阳与项羽作战时一直处于下风,现在回去可能情况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倒不如从武关南下,项羽必定引兵追击,荥阳成皋方可有喘息之机。

原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
——《史记 高祖本纪》

袁生这番提议好在哪里呢?第一,指出了刘邦之前的作战方式不对,使得刘邦正视自己和项羽之间战术上的差距。第二,项羽引兵南下必定会拉长军队补给线,有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线一旦拉长,项羽的军队作战必定是极为困难。

事实也正如袁生所料,项羽果然引兵南下,补给线拉长之后,彭越在大后方截断了项羽的补给线,项羽不得不回军。

从这里开始,项羽已经丢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项羽集团虽然战略层次不如刘邦集团,但是在战术上确实优于刘邦集团(韩信此时未与项羽交战),项羽在回击彭越时,刘邦趁机攻占成皋,项羽解决补给线问题后再次夺回成皋,刘邦出逃。收拢军队后,刘邦又想回去和项羽对战,一个叫做郑忠的郎中劝阻了刘邦。郑忠和袁生一样,都非常清楚正面作战刘邦断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只能迂回作战,消耗项羽的实力才是取胜之法。于是刘邦不与项羽交战,反而是派卢绾和刘贾带二万人协助彭越扰乱项羽后方,项羽不得不再次撤退。

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
——《史记 高祖本纪》

范增离去后,项羽的几来几回都是被刘邦牵着鼻子走,之前的大好局势已然消失不见。

项羽集团高层能人少于刘邦集团

袁生、郑忠等人和汉初三杰比起来名气不大,但这二人却都可以对刘邦提出非常中肯且直指问题根本的建议。彭越、卢绾等人扰乱项羽大后方的行动也基本比较成功,相比较之下,项羽手下的人就实在不怎么拿得出手了,以至于会令人产生对付项羽集团等价于对付项羽的感觉。

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史记 高祖本纪》

在项羽第二次撤退回击彭越之前,他把成皋城交给了曹咎,他还特意告诫曹咎万万不可与汉军交战,一定要守住成皋,直到他回来。而曹咎是怎么做的呢?一开始他确实坚守不战,但刘邦在城外骂了他几天后,他气不过,开城作战,最终兵败身死,成皋也丢掉了。

曹咎不堪重用,这是项羽手下能人不足的第一个例子,第二个是龙且,韩信灭齐之后,项羽与刘邦相持分身乏术,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助力齐国,谁知道龙且骄傲自大,潍水之战二十万大军被韩信全歼,这一败几乎是亏空了项羽的老本。

一个曹咎,一个龙且,都是被项羽赋予重任者,结果都让项羽大失所望。当一个领导者需要事事亲力亲为时,这个集团也就没办法走得长远了,项羽集团就是这样。

更强的战略+“兵仙”韩信=项羽的失败

在陈平忙着使用离间计离间项羽范增之时,张良已经为刘邦定下了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以关中为大本营,任用韩信、彭越、黥布三人向东争取天下。

不知道范增如果没有离去能不能看透张良的战略呢?反正项羽没有看透。在项羽被刘邦和彭越牵着鼻子走的时候,韩信在忙着开辟第二战场,可能刘邦没有对韩信寄予如此高的期望,但韩信确实做到了。以一支偏师连灭魏、代、赵、燕、齐,开辟第二战场,与刘邦一起对项羽形成夹击之势。说到了这里,其实就又回到了这个提问上面,为什么项羽一撤退就兵败如山倒?为什么项羽赢了那么多场,却无法承受一场战争的失败?原因很简单,刘邦集团的战略实在优于项羽集团。

在刘邦一次次承受溃败的时候,汉军所占领的土地在逐渐扩大,在面对齐国的时候,刘邦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派了两路人马,一路是说客郦食其,以文征服齐国,另一路是将军韩信,以武征服齐国。刘邦虽然是在与项羽交战,但他的目光却已经跳出了楚汉之争,放到了楚、汉、魏、代、赵、燕、齐之上,而项羽的眼中却始终只有一个汉王刘邦。

如果说没有韩信,或者韩信没有如此强的军事指挥能力,那么楚汉可能始终相持,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双方和解成为两个割据势力。但当刘邦集团在战略上胜于项羽集团的时候,又出现一个韩信这般在战术上不输于西楚霸王的人之时,项羽的失败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小结

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一撤退就兵败如山倒?”不要如项羽一般把目光放在楚汉之争上,其实那个时候不仅仅是楚和汉,还有魏、代、赵、燕、齐,那并不是一个双雄争霸的时代,而是一个诸侯并起的乱世。

把目光放到整个战场,就会发现最后的撤退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项羽这只“骆驼”的身上早已经有了千钧之力,如果只看到那一根稻草,也就难怪会产生题目中说的那种感觉了!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