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九十八篇》憲問(五)

《悟學.第九十八篇》憲問(五)

悟學.十八子20200223亥

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五)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由於公叔文子的推薦)和公叔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諡號了。"

【集解】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薦之使與已併為大夫,同升在公朝。言行如是,可諡為文。」

【集註】臣,家臣。公,公朝。謂薦之與己同進為公朝之臣也。洪氏曰:「家臣之賤而引之使與己並,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

《論語別裁》:「公叔文子,就是剛才提到過的公孫拔或公孫枝,文子是他的諡號。我們先要了解,春秋戰國時代,依照中國的封建制度,平民很難上來做官,但不是絕對不能。

在這種制度下,公叔文子的部下僎由公叔文子的提拔,從平民而提升保薦到與自己同等的地位。孔子說,公叔文子真夠得上稱"文"。中國古代諡法稱"文"是很難的,根據《諡法解》的記載,稱文的有下面幾種:一、經天緯地。二、道德博聞。三、勤學好問。四、慈惠愛民。五、愍民惠禮。六、賜民爵位等六種。如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就是這個"文"。」

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yǔ)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集解】孔曰:「言雖無道,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

【唐以前古注】皇疏:「或問曰:"靈公無道,焉得有好臣?"答曰:"或是先人老臣未去者也,或靈公少時可得良臣而後無道,故臣未去也。" 」

《論語別裁》:「孔子在衛國很久,當時的衛靈公對孔子非常敬重,但卻沒有啟用孔子。衛靈公好像是個活寶,他寵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見得太壞,可是衛國上下對孔子都很敬重。但在一般輿論,對衛靈公頗多不滿。季康子就說,衛國的這位領導人既然這麼壞,怎麼衛國不會亡國?孔子說,衛靈公儘管不好,但他會用人,他的部下了不起的人才很多。

這一點我們又要看歷史了,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個主管,是不是善於用人,非常重要。就是在商業上,一個做老闆的,善於用職員,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

所以孔子談到衛國的時候,季康子問這樣一個領導人怎麼不亡國。孔子就指出,衛靈公用了最好的外交家仲叔圉治賓客,就是辦外交。在國際動盪的時候,外交最重要,而他用到了好的外交家。還有祝蛇治宗廟,在宗法社會宗廟也是政治的中心,以現在制度來說,包括了教育、文化、內政,都屬於宗廟的事,上論曾經提到,所謂"祝蛇之佞"是指這個人很會說話,是一個理論家、政論家,他還辦過一次成功的外交。另外又有王孫賈主持國防、軍事。一個國家外交、內政、文教、國防有這樣三個人才主持,衛國怎麼會亡?」

有感:"知人善任",領導者:選人用人為其核心也。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則為之也難。"

【譯文】孔子說:"如果大言不慚,那麼實現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集解】馬曰:「怍,慚也。內有其實,則言之不慚。積其實者,為之難。」

【集解】「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

14•20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文】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以後,隨即上朝去見魯哀公,報告說:"陳恆謀害了他的國君,請你出兵討伐他。"哀公說:"去報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後)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君主卻說'你去告訴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三位大夫報告,但三位大夫不願派兵討伐,孔子又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來報告呀!"

【集註】「成子,齊大夫,名恆。簡公,齊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朝,音潮。是時孔子致仕居魯,沐浴齊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弒其君,人倫之大變,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誅之,況鄰國乎?故夫子雖已告老,而猶請哀公討之。三子,三家也。時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專,故使孔子告之。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謂弒君之賊,法所必討。大夫謀國,義所當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魯之強臣,素有無君之心,實與陳氏聲勢相倚,故沮其謀。而夫子復以此應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程子曰:"左氏記孔子之言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誠若此言,是以力不以義也。若孔子之志,必將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與國以討之。至於所以勝齊者,孔子之餘事也,豈計魯人之眾寡哉?當是時,天下之亂極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復興乎?魯之君臣,終不從之,可勝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弒君之賊,人得而討之。仲尼此舉,先發後聞可也。"」

14•22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集解】孔曰:「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能犯顏諫爭。」

《禮記.檀弓》節選:「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傅佩榮先生譯:孔子說:"君子不斷上進,實踐道義;小人放縱慾望,追求利益。"

【唐以前古注】皇疏:「上達者,達於仁義也。下達,謂達於財利,所以與君子反也。」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的學者為了提高自己而學習,現在的學者為向他人表現而學習。"

楊伯峻先生譯: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集解】孔曰:「為已,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

【唐以前古注】皇疏:「明今古有異也。古人所學己未善,故學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學,非復為補己之行闕,正是圖能勝人,欲為人言己之美,非為己行不足也。徒,空也。外空為人言之而已,無其行也。一雲:徒,則圖也。言徒為人說也。」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兩句話我們有幾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點應注意到的,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看法。第二點,研究這兩句話,怎樣為己,怎樣為人。一般說為己就是自私;為人就是為大家,也可強調說是為公。"古之學者為己",古人為自己研究學問。"今之學者為人",現在人為別人研究學問。這個問題就來了,從文字表面上看,可以說後世的人求學問,好像比古人更好,因為是不為自己而為人家,這是一種觀點。

剛好昨天有一位同學,討論到這個問題。他寫一篇博士論文,中間有一段,引用了這兩句話,作東西文化的比較,就是持這種觀點。我告訴他,這一觀點可以成立,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的確有大部分人還保持了傳統的作風。這一傳統的作風,類似於現代大學中最新的教育,或者西方最新的小學教育,所謂注重"性向教育",就是依照個性的趨向,就個人所愛好的,加以培養教育,不必勉強。一個喜歡工程的人,硬要他去學文學,是做不到的。有許多孩子,自小喜歡玩破錶、拆玩具,作父母的一定責罰他不該破壞東西。在教育家的眼光中,這孩子是有機械的天才,應該在這方面培養他。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書,老實說不為別人求學問。而現在一般人求學問,的確是為別人求學問。一個普通現象,大專學生為了社會讀書,如果考不取,作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對朋友也無法交代。讀書往往為了父母的面子、社會的壓力,不是為自己。目前在大學裡,有些重要的科系,男生人數還不到三分之一,幾乎滿堂都是女生。譬如哲學系的課,學生有七八十人,他們真的喜歡哲學嗎?天知道!連什麼叫哲學都不懂,為什麼考到這一系?將來畢業了,出去教書都沒人要。社會上聽到哲學系,認為不是算命看相的,就是神經。可是為了什麼?憑良心說,只是為了文憑。有的女孩子,學了哲學幹什麼?當然也可以成哲學家,不過沒有家庭的好日子過,既不能作賢妻,又不能為良母,那就慘了。可是現在的教育,任何一系,都少有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曾經有一個學生告訴我,當年他在大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真被父母逼得氣了,就對父母說:"你們再這樣逼我,我不替你讀書了!"他說那時候心裡真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父母在朋友面前顯示榮耀而讀的,在自己則並無興趣。

那麼今天的人讀書,從文字表面上看,"今之學者為人",為別人讀書,至少是為社會讀書。社會上需要,自己覺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說是自己對於某一項學問真是有了興趣,想深入研究追求,在今日的社會中,這種人不太多。

照目前的狀況,如果缺乏遠見,我敢說,二三十年後,我們國家民族,會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因為文化思想越來越沒人理會,越來越低落了。大家只顧到現實,對後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們將來在社會有前途,能賺更多的錢,都向商業、工程、醫藥這個方向去擠。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科學都走下坡了,學數學的人已經慘得很。在美國,數學博士找不到飯吃,只好到酒館裡去當酒保,替人調酒,還可賺美金七八百元一個月。

放大點說,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全世界文化都如此沒落。二三十年後,文化衰落下去,那時就感到問題嚴重。在座的青年朋友還來得及,努力一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用下去,到你們白髮蒼蒼的時候,再出來振興中國文化,絕對可以趕上時髦。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時代到了沒落的時候,人類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頭路。所以今日講承先啟後,的確須要準備。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還沒辦法回頭,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類吃了大虧才行。沒有人文思想,人類成了機械,將來會痛苦的。所以這兩句話,也可解釋為:"以前的人讀書是為了自私,現在的人讀書是為公",不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再另外一個觀點,我們中國文化裡,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先生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為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學者為這目的而學,應該如此。

談到這位先生,是孔孟以後的儒家,宋明理學家中,影響力很大的一位。他年輕時等於是一個"太保",意氣非常盛,身體棒,思想開拓,喜歡鬧事。後來范仲淹帶兵在陝西經營邊陲的時候,張橫渠才二十多歲,年紀很輕,奔往前線,要投軍參加作戰。范仲淹見他一表人才,約他談話,勸他回去讀書,告訴他將來報效國家的機會很多,等到書讀好,慢慢再來,同時將一本《大學》交給他。那時他應該已經讀過這本書了,可是范仲淹要他再讀,告訴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業,自有他的天地。張橫渠聽了范仲淹的話,回去再讀《大學》,從此放下一切,專心求學問了,後來成為一代名儒。宋代幾位大儒,事實上受范仲淹的影響都很大。范仲淹在前方,出將入相,以文人當統帥,他難道不希望培養好的軍事人才?但他一看張載這個人才不是將才,是對後世思想有貢獻的人,不能這樣埋沒,就馬上用這個教育方法培養他。果然後來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那麼大,尤其他所標榜的那四句話,非常深遠。今天我們要談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這四句話為主。我們如果以這四句話來研究,學者又應該是為人;不止為自己求學,同時也為人求學。這個"人"擴而充之,為國家、為社會、為整個人類文化。

有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何而學?為何而生?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賬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九十九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