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2月8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佈“關於調整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的通知”,並公佈專家組名單。

新冠肺炎專家組由鍾南山、李蘭娟、袁國勇、侯雲德、徐建國、張伯禮、黃璐琦、高福八位院士,與來自全國各領域的專家共59人組成。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鍾南山(1936年10月-),福建廈門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間質性肺炎等呼吸系統疑難雜症方面的研究。其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時期主持了廣東省的非典防治工作,是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傳染病)學家,出生於浙江紹興,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現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其是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袁國勇,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出生於中國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微生物學專家,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的新型病原體。2003年SARS爆發期間,袁國勇團隊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被亞洲時代週刊譽為“亞洲英雄”。隨後他帶領團隊發現人類冠狀病毒HKU1、蝙蝠類似SARS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HKU2-24等多種細菌,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侯雲德(1929年7月13日- ),江蘇省常州市人,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分子病毒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傳染病國家重大專項技術總師。 他是中國生物醫學領域傑出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獎、中國醫學科學獎等榮譽。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徐建國(1952年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家,現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他及其團隊主持多起在中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調查,如人感染豬鏈球菌疫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疫情、SARS病毒動物宿主調查等。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張伯禮(1948年2月26日-),出生於天津,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1],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 他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完成了首箇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榮譽。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黃璐琦(1968年-),出生於江西,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1992年起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常務副院長、中藥研究所所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中藥)合作中心主任,國務院中醫學、中藥學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中藥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鑑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藥雜誌》副主編等。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常委。2018年12月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家監察委員會第一屆特約監察員。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出生于山西省應縣,畢業於牛津大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家,現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他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榮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基礎醫學獎、日本外務大臣表彰獎、俄羅斯“Gamaleya獎章”、中國香港大學百週年傑出中國學者等榮譽,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500餘篇。


參考資料:中國傳媒大學官網 南方都市報

搜狗百科


新冠肺炎專家組八大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