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位於鄯善縣境內,東距吐魯番市約55公里。吐峪溝大峽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種著名宗教歷史文化的交匯地。已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溝麻扎村,是新疆現存的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逾1700年曆史,至今還保存著維吾爾族最古老的民俗風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稱。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築,至今還閃爍著“黃粘土文化”的光芒。該峽谷北起312國道旁的蘇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遺址蘇貝希文化遺址就坐落在大峽谷北溝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長8公里,平均寬度約1公里,大峽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大峽谷從北向南把火焰山縱向切開,色彩分明的山體巖貌清晰可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歎。

  吐峪溝石窟

  吐峪溝石窟,古稱“丁谷寺”,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鄉吐峪溝村。吐峪溝千佛洞:從勝金口沿火焰山南麓東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溝千佛洞。這裡共有94個洞窟,現存45個,溝東 21個,溝西24個。據考證,千佛洞開鑿年代為兩晉、前涼,延至唐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是吐魯番地區現存高昌時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石窟由東區、西區及霍加麻扎組成,沿溝谷兩側南北約500米範圍之內分佈,其中主要窟群有4處,溝東、溝西各2處。存世洞窟總計為94個,編號洞窟46個。保存了公元3―9世紀的佛教壁畫。13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逐漸廢棄。二十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到此盜掘,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吐峪溝石窟對於研究中西交通史、宗教史、藝術史、建築史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石窟存世石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整體佈局形態,洞窟形式豐富多樣,壁畫遺存反映出多種文化對高昌石窟藝術的影響,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珍貴實例。吐峪溝石窟也是高昌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是當年高昌城文明的一部分,其昌盛與衰微都與高昌政權的存亡關係至密。

  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代文獻《西州圖經》記載,吐峪溝石窟古稱‘丁谷寺’,‘丁谷窟有寺一所,並有禪院一所’……”

  據5世紀中葉,沮渠氏家族在河西立足不穩,率領殘部向西遷徙,在吐魯番站穩腳跟。公元444年,沮渠安周在吐魯番稱王,他在高昌故城東邊的吐峪溝開山鑿洞,恭身禮佛,因此,吐峪溝石窟,在南北朝時期,成為高昌王國最高統治集團全力經營的佛教重地之一。

  進入唐代,吐峪溝山谷兩岸的佛教洞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保留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文獻《西州圖經》殘本對吐峪溝石窟有很具體的描述:隨山勢展布的重重寺院,背依危峰,下臨清溪,四周綠樹掩映,佛寺、禪院密集,煙火不斷,人們在溝谷深處,竟難見星月。佛寺中的高塔聳入雲霄;橫跨溝谷東西的橋樑,如彩虹在天。

  吐峪溝崖壁多沙礫,容易坍塌,所以高昌王國在木頭溝內新闢了柏孜克里克石窟,並逐漸取代了吐峪溝石窟的重要地位。公元10世紀到11世紀,回鶻僧人還曾在此整修寺院。15世紀,隨著伊斯蘭教逐漸確立了其在新疆的統治地位,吐峪溝才逐漸廢棄。1905年,勒柯克到這裡還見過一座大型佛教廟宇,它像燕巢似地僅僅依附在近似垂直的巖壁上。他還在這裡“發現了兩口袋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寫本”。而1916年發生在吐峪溝的一次強烈地震,使這座廟宇整個墜入了峽谷,再也不見蹤影。

  依現存有限的9窟建制、壁畫和佛持遺址的情況,除能大體瞭解吐峪溝自十六國北涼迄於唐代數百年的發展概況外,並不能詳細地展示各個時期吐峪溝石窟藝術的完整風貌,這主要是因為吐峪溝石窟在歷史上曾屢次遭受劫難首先是13世紀以後全疆佛教石窟遭遇的那場伊斯蘭教大劫難。我們知道,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嚴厲禁止偶像崇拜,在伊斯蘭聖典《古蘭經》中就明確宣佈,拜像是魔鬼的行為,警告人們不許繪畫神像。於是,當穆斯林武士們於13世紀越過蔥嶺進入佛教藝術興盛的南疆後,對佛教採取了無情的鎮壓政策,佛都寺院及文物幾乎全部受到破壞。延至15世紀,隨著伊斯蘭教進入東疆,這裡的石窟藝術也遭到了同樣的破壞,佛像偶像被砸碎,色彩班斕的壁畫被搗毀。其次是外國列強的瘋狂劫掠。當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段特殊的時代,中國邊疆地區曾麕集著諸列強各種名目的文化控險隊、考察團,新疆就曾是他們“考察”熱點地域之一。僅以對石窟藝術的考察為例,就先後有俄國的克列門茲和奧登堡、德國的格倫威德爾和勒考克、日本的渡邊哲信、崛賢雄、野村榮三朗、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英國的斯坦因等人,他們深入拜城、庫車、吐魯番等地,先是進行測量、繪圖、拍攝和考古發掘,然後就是野蠻瘋狂盜運。對吐峪溝考察次數最多、劫掠文物也最多的是勒考克和格倫威德爾,從1902年到1914年,他們曾先後4次到吐魯番。勒考克1905年第一次來到吐峪溝就剝割了這裡最精美的壁畫,並找到了溝東一間密室(後稱“手稿窟”),拿走了滿滿兩麻袋文書和許多“驚人的刺繡品”。1907年,格倫威德爾再次來這裡進行測繪、拍攝和臨摹,以補充原來資料的不足。這樣,吐峪溝石窟在經歷了宗教性的劫難後,又經歷了一場更大的洗劫,從而石窟也變得更加千瘡百孔,一片殘破。 [5] 1916年,吐魯番地區發生大地震,三分之二的吐峪溝石窟頃刻間灰飛煙滅,被永遠深埋在歲月的塵埃中。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在1952年、1961年兩次組織專家到吐峪溝考察,隨後實施了維修、加固、看管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但未進行過發掘。只因考古界有個不成文的共識:如果保護技術跟不上,讓文物保持原態反而有利於保護。我國學者黃文弼也於1928年考察過吐峪溝。1949年以後,政府重視對吐峪溝石窟的保護和管理,1952年,派出以武伯綸和常書鴻為首的西北文物調查組考察了這些洞窟。1961年,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和通一法師受中國佛教協會的委託對吐峪溝石窟進行了測量、繪圖、拍照,並作了文字記錄,新疆博物館沙比提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吐峪溝麻扎村落

  麻扎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鄉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火焰山南麓吐峪溝南溝口,村域面積12平方千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麻扎村屬於火焰山以南氣候區,是一座融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佛教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歷史文化古村,已有2600多年曆史,是反映新疆東部伊斯蘭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態的典型代表,展現出“古村、古民居、古巷、古樹”的維吾爾族傳統風貌。麻扎村北部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吐峪溝石窟,西部為霍加木麻扎,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傳統民居,是新疆生土建築的典範,被譽為“中國第一土莊”。

  2012年12月17日,麻扎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麻扎村四面環山,逐綠洲而建,蘇貝希河穿村而過,串聯六個聚落組團。村落耕地近水分佈,民居與耕地相依,臨水而居。民居建在坡間臺地上,隨地形起伏三五成組,高低錯落,融於環境,選址暗合適應坡谷地形和向陽背風的沙漠戈壁地形氣候的合理結果。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麻扎村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環繞若干居住組團而構成的典型維吾爾村落。該村最突出的特點是由村中心清真寺、宗教會所與七聖人墓所形成的宗教景觀空間軸,統攝全村格局。麻扎墓葬於村落西北處高地,高出村落中心50餘米,可俯瞰全村,是全村的一個標誌性區域。

  麻扎村的整體佈局和建築形制無任何規律可循,古民居都分散在谷口處,近70戶人家錯落有致、相互排序地沿山勢河勢居住在一起,村裡的巷道四通八達,所有民居都是家家相連、戶戶相通,每戶居民又自成單元,遠遠望去整個建築渾然一體,特點鮮明。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麻扎村內建築多以土木結構的二層黃粘土及生土建築為主,上層為平房,下層為掏山挖地而成的窯洞。窯洞還能抵禦夏季的酷暑。麻扎村的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並採用砌、壘、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種形式,集生土建築之大成。

  霍加木麻扎

  霍加木麻扎,全稱為“艾斯哈布·凱海夫麻扎”,俗稱“聖人墓”,相傳已有1300多年曆史。傳說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其弟子、古也門國傳教士葉木乃哈帶5名弟子最早來中國傳教,歷盡艱辛,終於東行來到吐峪溝。在攜犬的當地牧羊人的幫助下,葉木乃哈等六人便長住此地繼續傳教,伊斯蘭教開始在吐峪溝盛行。葉木乃哈等六人和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人(牧羊人)去世後,被埋在山洞裡,即吐峪溝麻扎。 “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聖地”“聖徒墓”,主要指伊斯蘭教顯貴的陵墓。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麻扎村全稱“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為“聖墓前的村莊”,因該村坐落在艾蘇哈卜·凱赫夫麻扎的前方而得名,村中人多為聖地守墓人的後代。

  大清真寺

吐峪溝:維吾爾族民俗活化石

  麻扎村大清真寺修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佔地2000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0人做禮拜,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藝術與維吾爾族傳統建築方法相結合的古清真寺,有別於中國內地傳統的清真寺建築方法。大清真寺由喚經塔、棒課樓、禮拜殿、講經堂、阿訇居室、淨身房及其它一些附屬建築物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