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千千千里马


书法的力量,首先体现在书法自身的形象与神采上。一个出色的书法家,他创造的作品,应该是笔力、功力、眼力三者的最佳组合体。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书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写字有劲,写字带劲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也是创造,其作品是否达到形象与神采的完美统一,要求书写者在大量练习,熟中生巧之中,摆布好作品的点画、结构、篇章、布局及神韵上。古代书论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是这个道理。作品有力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赵孟頫所言"千古不易"的中锋用笔;如圣教兰亭中的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如米芾的刷字,斜势,不对称。总之,书法作品通篇贯穿着书家注意力,或奔放,或迟滞,或端庄,或深厚,有板有眼,用墨鲜明,立体浑圆而不是薄片。唯有如此,书法的力道就会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书法之力,还体现在外部上,主要是人力上。清代学者讲,书法要有力(不是物理之力,是外部感知意象有力),依靠的是个人臂力,肘力,指力,腕力。有人讲全身之力或吃奶之力,来作用于线条结构上。这种外力,很好理解,无需多说。

综上所述,书法的力度不是单一的抽象的。它是速度与力量之美,它是神采与气韵之美,它是厚重与多彩之美,也是律动与变化之美。前提是:合古法!





鹏鸟斋老李



书法中的力量,从技术上只能意会,但过程还是可以言说的。起初习字,那叫一个勤。这个勤不是偷懒,主要放弃与小伙伴们一块玩的快乐。贪玩是小时候的天性,自我约束和控制,让旁人看就是一个小大人。冒着不合群的指指戮戮之嫌,就喜欢描红临帖,这个就是书法的力量。没有墨,挖块红土自己造;没有纸,寻找大方青砖可以替代。数年不觉在方块字里,倏然逢年能书作楹联。此后不管进学堂深造,还是进入社会中,忙中总不忘那点爱好,总是大热天的傍晚,人家皆散步聊天,唯独躲在小楼成一统,不怕额头的流汗,不知蚊虫的叮咬,多了点漫歌,少了点踢踏,这就是书法的力量。
书法有缘的,因为一个不舍得,又因缘来欲舍不得。所以赐予的是场合,纵是几多退让,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个不结之缘,注定与艺苑打交道,与它有的概念及活动相行。又是几多春秋,各自参赛展览,不止一次督促各自临过一本又一本,北碑与南帖,不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临法,取其精华,不肯的舍弃。不可炖于一锅,又有嫌其不够。其实,这个时候的写字,一直在寻找书法的影子,这就是书法的力量。书法从一开始与墨色相遇,必有注定混入清流的可能。要么与之府仰,要么独善其身,以修文为为专注,以体察为主导,尝有闲瑕之余,念念不忘书法事,这就是书法的力量。


三上词话作者


书法的力量感来如下几个方面:

1.笔法的精准和筆势的凌厉

笔法不准,刻画不出清晰的笔路,起笔入纸的角度不准,刻画不出劲利的方笔,模棱两可,观感就会无力。笔画转折处,古人称“关节处”“关揆”,没有明确的或圆或方的造型,运笔没有在此处降速作提按动作,直转直折,叫“笔懒”,写出字来很难有力感。凌厉的入纸角度,也能形成强力。

2.笔画中段的不同表现

笔画中段的涩行,微妙的顿挫,有苍茫浑厚的力感,笔锋抵纸而行的中锋用笔,形成韧劲的力感。

3.笔速不同形成不同的力感

笔锋下压慢行,笔画中部再加力下压,形成厚重的力感,如颜真卿《祭侄文稿》;行笔快速,笔画劲细,转折弧度较大,形成有弹性的笔致,如怀素《自叙帖》的盘金屈铁,自有力感。

4.切纸的意念。

切纸是在书法作品中意象上体现不出来的核心笔法。意思好表达,训练很艰难。就是意念上用笔如用刀,以笔切纸的用笔法。意念上,在笔锋如切纸割纸的同时,要提得笔起,用得笔活。但这是一对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在笔法,字法熟练掌握的前提下,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是完全能够办到的。

所谓“力在其中”,基本就是上述四个方面的体现。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书法的力量感是书法的重要的特征,一幅书法作品,不管结构写的如何、格调如何之高妙,但是如果这幅字里的字没有力量感,软绵无力,线条如面条,那它也称不上好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自古就有关于书法力量感的论述,如“入木三分”、蔡邕九势里的“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宋代的苏东坡更是把书法比做人,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可见古人对于书法的力量感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书法的力量感主要来自于一下方面:

1、笔画起笔的方和圆

书法笔画的起笔非常的重要,起笔模糊、犹豫的笔画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所以起笔干净利索更容易让笔画充满力量感。

同样的笔画,方笔越多则给人的力量感就越强,圆笔比较多则字会显得柔和很多。所以你看魏碑的力量感一般很强,就是因为它的方笔比较多,比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等。

2、笔画的形状

笔画的形状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力量感,这个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力量感的,但是你把它折弯,就会给人以力量感,有一种弹性在,这在书法里也叫“势”,古人把书法叫“书势”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个人说“直则无力”,你观察古人的字帖,就会发现,很少有笔画是直的,一般都会有弧度,这样能给人以力量感。

3、来自书写的速度

书写的速度和力度有直接的关系,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快速写出来的字力量感就会强一点,但这个是有一个度的。

这个速度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书写的连贯性,书写的越连贯,给人的力量感就越强,尤其是在行草书里面。

其它的如墨色、飞白、笔画的粗度、用墨的厚度等等,也会影响到书法的力度。

提高书法的力度其实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多练。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抠一下字眼,觉得“力量”换成“力度”更合适。

力量是外在的。见过有人写字,呼哧呼哧,恨不能把笔拧断,把字捶碎,结果,字是僵的,就像一个人抽筋一样,肌肉僵直,缺少生机。

力度是内在的。棉里生针,肉下立骨,线条抱劲,刚柔相济。

书法之力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从两个角度切入。

书法之力有哪些?就是what。从技术层面(非艺术层面)讲,分三种。

一是重力之力。二是骨骼之力。三是行气之力。

此三力代表着:站稳,站直,跑步。

怎么做?就是how。

一,重力之力。

单字层面此力使字站稳。重点在主笔的与字的平衡。章法层面使字群保持动态的平衡。有的字笔画多,有的字笔画少,后者需加重加粗。

有重力必有重心。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带来不同的重心风格。

王羲之取扁方形,重心居下。欧体取正方形,重心居中。颜体取梯形,重心居下。柳体取竖方形,重心居中。

启功先生取柳体将重心移动至偏上,化拙工为自然,造就挺拔刚劲瘦润风格。

怎么移动?譬如说“李”,把“木”写短,把“子”写长,重心就挪上去了。就像一个美女,腿变修长了。

云山雾罩千万语,道破其实隔张纸。

重心,其实是实现自我风格的最重要法宝。

读高中时有两种自己字体,左三角体,游龙体。书法传统是左收右放,左三角体是左重右轻,化曲为直,形成一种凌厉的欲滚动之势。其实就是装腔作势用的。游龙体则相反,化直为曲,在骨骼框架之下,信手寻力而为。其实是受了“金庸”先生的影响,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捂脸]

二,骨骼之力。

笔画的骨骼之力在中锋行笔,如锥画沙。

落笔露锋取灵,收笔露锋喧意。

落笔藏锋取势,收笔藏锋抱元。

折笔偏锋取妍,折笔中锋取力。

转笔偏锋得肉,转笔中锋得骨。

刚柔之间,刚柔呼应,抱劲为君,泄力为臣,方是上乘。

卫铄的《笔阵图》对点画的要求,可以借鉴,但着了“相”,外形凌厉,缺少蓄力抱劲。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丨[竖]万岁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横折弯钩,以“刁”代替]劲弩筋节。

*

字的骨骼之力在“势”,就是站立的姿态。

重在框架。楷书基本要求:端正匀称紧凑弹性。

楷书是笔画取势,字态是稳。说直白点就是微观搭积木,宏观楼很稳。当然,积木之间应有气息呼应。

行草是姿态取势,篇章是稳。说直白点就是,单字依赖上下左右的字,取得动态的平衡。趋“楷”则单字稳,趋“草”则字群稳。

楷书的结字架构可参考学黄自元。

汉字形式层面就五种结构:独体字结构式,上中下结构式,左中右结构式,包围及半包式,品式。

基本法则:以正立骨,以欹生姿。守正出奇,干净抱劲。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反思道: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自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gu)书,又之洛下,此见蔡邕(yong)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及聊书之,遗教于子孙耳。

*

三,行气之力。

王羲之的经验是: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气脉钩连秷侧,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

王羲之说得很琐碎,实质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或相反)”,比卫夫人的“横如隐隐阵云”摹形笔法要高明得多,他是“鹅翅拨水笔法”。

后人悟道王羲之笔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锋笔法”,黄山谷的“荡桨笔法”,其实就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张旭的“船振惊沙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实质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也是从二王化来。怀素的“折钗股”笔法,是静态笔法,落笔必僵。经颜真卿指点“借力寻力”之道,也悟透参用。

王羲之的灵动无比的“二指禅”书写,其背后的性灵自由思想,人书一体、形意一体、明心见性的《兰亭序》,其执笔法、其思想状态、其书写状态,至今无人比肩,无人逾越。无论杨凝式、智永、张旭、怀素、欧柳、米芾、赵松雪,还是王铎,都没有性灵自由的思想基础,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测),未能窥其神(得意忘象),在书法工艺层面徘徊,还还没达到书法艺术层面 。

下图的砂轮削铁,火花飞腾轨迹,就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这种力度不是“画直成直”所能比肩的。





urna风之度0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我相信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字写的有劲儿没劲儿。”这里所说的“劲儿”就是书法中的力量。


2.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有一句论书法的名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其中所谓的骨,就是书法的力量。

书法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练习书法使用的笔,是动物毛所制,在书写的过程中通过毛笔的笔锋把身体的力量表现出来。这种力不是蛮力,而是长时期锻炼形成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功力。

3.如何才能锻炼这种力量呢?首先在于用笔,所谓用笔就是要用一分笔,把力量全部用在笔尖上。

其次,多使用中锋笔法。中锋用笔是笔法中锋大法,任何一种书体都要以中锋用笔为主。古人云“常令笔尖画中行,常欲使力透纸背”等等。都是强调中锋用笔的效果,中锋用笔最能表现笔画的力量。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话,帮忙点赞转发,如有异议,下方留言指正!

关注头条号兰亭书法日讲,每天更新学习书法的干货文章!!!


清涵书法


笔者尝试梳理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始终追求“力的美”。

从大家熟知的“永字八法”,就可以非常直接的体会人们对笔力的苦苦追求。比如: 点为侧,要像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要像勒马的缰绳; 提为策,要像策马之用鞭; 短撇为啄,要像鸟在啄物……



如点为侧,要像鸟之翻然侧下。就是告诉我们,笔画要写得有力,要有美的形象,要有力量感。

其次,书法追求的力之美是充满弹性与韧性的力,是包含节奏与韵律的力。

书法至今仍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书法确实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为书法的力是充满弹性与韧性的力,是包含节奏与韵律的力,又不失骨梗。要像体操或舞蹈一样,力是有节奏韵律的。



最后,“书法的力量之美”从哪里来的呢?

书法对力的追求包含着“力的辩证法”。

比如: 楷书的竖,要求既要平直,又要表现运动的力。“不可直,直则无力”。于是就有了“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辩证观。因为直画的“力”也只有在“曲”中才能表现出来。这个“曲”,不一定是形体的弯曲,而是体现运动中的阻力与战胜阻力的运动,同时不失骨力。

于是人们写书法的时候,发明了“逆入”的笔法,就是“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或“欲上先下”、“欲左先右”),让人们在极其有限的书法点线中完成书法之力的创造。




所以,书法的力绝对不是“简单的力”,拒绝僵硬与死板。所有运动的书法点线,是充满弹性与韧性的力,是包含节奏与韵律的力,是生动而自然的。当然,这需要不断“笔下耕”才能达到。


梁春光


很多人不理解书法的力量是如何展现的,其实书法的力量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楷书基础。楷书基础扎实,行草书自然就有力量,但是难免僵硬死板。另一方面则是书法的形态,或婷婷玉立,或婀娜多姿,彰显气韵和风骨,也可以很好的体现书法遒劲美!故而,从这两方面双管齐下,就可内外兼修,浑然一体将书法的力量展现出来。






赵富忠笔名破石


书法中的力量,从日久功深而来,和武术是一样的道理。

我听说以前有书法大师教弟子学习书法,首先要练习握笔,老师会悄悄走到学生身后,乘其不备,从下往上像拔草一样一把夺走学生手里的毛笔。一开始学生的毛笔都会被轻松夺走,慢慢的指掌之间有了推捏提抵各种力量,毛笔就很难被夺走,直到最后,无论何时突袭,毛笔在手中稳如泰山。这不就是功夫吗?

再看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第四回《字作丧乱意彷徨》,张三丰因为弟子被人偷袭重伤,夜不能寐,空手在空中临摹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书法中的愤怒与沉郁,正和张三丰当时的心境相合,俨然就成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术书法,恰逢张无忌的父亲张翠山偶遇师傅“临”帖,更是以银钩铁画的功夫领会了其中奥妙,变化成独具一格的武术功法。这一段虽然是小说家的虚构,但是其中的原理是可以讲得通的。

各位且看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根据岳飞的自述,这是他夜宿武侯祠,阅读诸葛亮出师表,联想到自己的壮志未酬的经历,一气呵成的书法作品,袁世凯的父亲袁保恒曾见过岳飞出师表的真迹,他评价说:“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岳飞作为抗金名将,武功了得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其书法,不是一样的精彩绝伦吗。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表面泾渭分明,实际上有相同之处。

第一流的武术家,大多智慧聪明,习练书法也会得心应手。武术里面动作的行云流水,和书法运笔中的起承转合,几乎是如出一辙。这是武术巨子王芗斋的真迹。

现代人心浮气躁,喜欢速成快餐,市面上经常有十几天,几个月速成的书法字帖,简直是痴人说梦。习练书法和习练功夫是一样的道理,先让外形端正,再谈真实功力和笔力的发生,指望十几天就能练好书法,就和指望孩子一个暑假班就能学会少林拳是一个道理,样子再好看,也是花架子。

总结:书法的力量,犹如武术的力量一样,由长久习练,日久功生而来。快不得,急不得。如果说有人可以让你书法功力速成,那就和有人说可以让你快速成为武术高手一样荒诞。

逍遥子把100年功力传给虚竹和尚?那是小说家编的!

我是铁锤,一个看惯风云风月之人。感谢你的关注,欢迎转发,拒绝抄袭,若有犯者,飞剑伺候。


铁锤文史


书法中的力量来自于平稳的移动。大家经常见到的书法家现场书写的情景。一些写吼书的书法家,他们写字用的力,狠着劲的用笔往纸上戳。不要说穿透柔弱的宣纸,坚硬的桌面都有可能被他如椽巨笔戳几个大窟窿。

书法中的力是向下按而产生的吗?

靠蛮力狠狠的硬生生的按下去,那谁不会?打铁匠一定是最好的书法家。但谁见过力大无穷穷的壮汉,写出一手漂亮有力的字来?
(可怜的柔弱的纸,怎经得起这般的强暴?)

毛笔,唯其软而奇怪生焉。毛笔书法中的力,来自于向上提笔运行的巧力。初学者写字,他们的笔画比较粗重,就是因为手中的力是向下按的原因。他们的手,尚无提笔运行的能力,只能把笔头当作支撑点来运笔。随着练习的深入,手能够提得起笔来了,点画的质量就越来越好,笔力就会产生。

稳健的运笔,是书法力量产生的基础。要产生笔力,坚持不懈的练习,是笔力提升的唯一途径。再好的理论,多高明的拆解分析,都不如实际练习十分钟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