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若是非要与如今的网络P图高手们PK一番,上世纪“集锦摄影”之父郎静山至少有三个方面,让后人望尘莫及。

壹 为齐白石留影的郎静山

去年写齐白石系列文章时,曾用过一幅齐白石的照片,当时便觉讶异,觉得这应是为齐老留下最为传神的影像。

有人说齐白石一生遇贵人无数,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他年轻时长得帅气、儒雅,再加其性格不张扬,处事低调内敛,在很多场合都受人欢迎。齐老一生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无论王闿运、樊樊山一类的晚清旧式文人,还是陈师曾、胡适、徐悲鸿等新式意见领袖,都不遗余力地推荐、引导和帮助他。比如晚清的文坛领袖王闿运,主动暗示他拜入门下;另一位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时任陕西臬台——相当于如今政法委书记的樊樊山,刚一结识齐白石,便主动为他撰写润格。

直到看见这幅照片,方晓得“齐白石长得帅气”那番话,确实有番道理。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拍摄的齐白石

照片中的齐白石虽然须发皆白,但神气清爽。他鼻梁挺直、眼神安详,注视着这个世界,也似在体味自己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充满关切、充满悲悯。

让人过目不忘的不仅是他的面容,还有那双手!

这是一双曾经做过木匠活、后来拿起画笔的手。这手骨结粗大,饱经沧桑,却又比例匀称,像是米开朗基罗用大理石雕刻出来一样,充满力量而不失优雅。

据说齐白石在金石方面的精湛技艺正得益于这双有力而灵巧双手,他比一般文人的手劲更大,在刻印时下刀绝不拖泥带水,石屑乱飞间便一气呵成。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拍摄的齐白石 照片局部

与这双手相呼应的,是伴随齐白石后半生近三十年的红漆拐杖和对襟前挂的小葫芦。齐白石寓居京城后不久,他的知己、伯乐陈师曾于1923年去世,三年后齐白石母亲在湘潭去世,四个月后,其父也于湘潭溘然长逝。经历这数场变故后,齐白石本人也大病一场,从此便养成了携带这拐杖的习惯。

30多年后,95岁的齐白石在京离世后,这根红漆拐杖也伴随他长眠。

在齐白石留下的所有照片中,我认为这张照片最为精准地传递了他艺术家特有的精神气质。第一次看见这幅照片时,便觉得定不会出自普通照相馆师傅之手。

最近写张大千昆仲的文章时查阅些资料才知,为齐白石留下这张照片的正是我国最早一代的摄影大师——郎静山。

贰 上世纪30年代唯一具“国际名望”的大师

郎静山1892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兰溪。12岁时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时,跟随图画老师李靖兰学会摄影和冲印,13岁时,他从父亲手中得到了第一台柯达相机。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以张大千为模特的《云淡风轻》 1953年

此后郎静山确定了以摄影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在中国摄影界创造了多项第一:

1925年,他创办了中国摄影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社团;1926年后他入上海《申报》、《时报》工作,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在《时报》时,报社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台后背磨砂玻璃对焦的Graflex新闻镜箱,这种待遇在当时显得相当奢华;1928年,他陈万里、胡伯翔等发起成立了“华社”(中华摄影学社),这是在中国摄影史上影响深远一个社团。同年,他还首开先河,与摄影好友在上海首次拍摄裸体女模特;

1929年,郎静山出任“第一届全国美展”摄影评选委员会。这届美展由民国政府教育部主办,蔡元培先生任名誉会长,丁衍庸、于右任、何香凝、狄楚青、李毅士、林风眠、吴湖帆、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等任总务委员,蒋介石任名誉评判委员。

这次全国美展后来被很多人提起,因为发生过徐悲鸿与徐志摩两人对西方现代绘画的一次口水战。(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本号文章: )郎静山作为摄影评选委员,促成多幅摄影作品参展,让摄影作品与绘画、文玩等一起登入了艺术圣殿,其中郎氏功不可没;次年,他又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这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高山竹》1935年

正因为创造了上述这些诸多的“第一次”,郎静山在中国摄影界有着教父一般的地位。比如1934年,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就曾在《良友画报》第87期中撰文说:“提起摄影家,我想没有人会忘记郎静山先生的。论年纪,恐怕在摄影家中他不算是最老;论资格,他却可算是前辈了。并且,在中国的摄影家里面,有国际名望的,也只有郎氏一人。”

叁 “集锦摄影”与《春树奇峰》

让郎静山获得“国际名望”的是他所创造的“集锦摄影”法,据说此法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

郎氏的集锦摄影,在如今P图高手们看来并不稀奇,如以下这幅郎静山摄于1934年的《春树奇峰》图,若是利用电脑技术,再加上网络海量的创作素材,几分钟便可合成一幅类似的照片。

正是这幅《春树奇峰》图,在1934年入选了英国摄影沙龙,虽然早在1931年,郎氏《柳丝下的摇船女》也曾入选日本沙龙展,但前者入选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郎氏的摄影作品获得了西方主流文化界的认可;其次,这幅照片正是他首次采用“集锦摄影”法所完成的,这让他在世界摄坛独树一帜。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 《春树奇峰》1934年

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下本号上篇文章所提及的1934年“黄山建设委员会”对黄山进行规划和宣传的那段往事——1934年初,因为杭徽公路的通车,黄山的交通条件有了改善,“黄建”邀请了上海三家主流媒体对黄山进行宣传报道,其中包括《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时代画报》主编叶浅予、《美术生活》主编钟山隐,以及《美术生活》特聘主编郎静山等,这一行六人由浙江省建设厅秘书汪英宾引导,于1934年春(笔者注:《美术生活》杂志于当年4月1日创刊,此次考察具体时间应为此后,待考)到了黄山实地考察、报道。

郎氏所做的“集锦”工作是将黄山始信峰与西海两处景色的原始照片结合,近景清晰充满质感,远景朦胧。远山的拍摄角度为仰视,近景的角度为俯视,但经过郎的结合之后,整幅画面显得浑然天成,毫无人工拼凑的痕迹,透露出一种中国山水画式的独特韵味。

若是我们借用传为五代荆浩所作的《匡卢图》、或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注1】作番比照,便可直观感受下郎氏有意让作品呈现出一种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匡庐图》为立轴、绢本、水墨,纵185.4厘米、横106.8厘米。匡庐即是庐山,画面采用典型的全景式构图,体现荆浩“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风格。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荆浩(传)匡卢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郭熙 《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按照郭熙有关“深远、平远、高远”的绘画理论【注2】,《匡卢图》与《早春图》的构图与郎静山这幅《春树奇峰》类似。远山高远,气势宏大,与近景衔接的是一片云雾,整体结构严密、层次井然。

有意识地从传统绘画中充分吸取养分,正是郎氏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 《春树奇峰》 1934年

肆 郎静山与当今P图高手们的本质区别

在摄影史上,人们提起郎静山时常常要使用两个术语:郎氏风格(long's Style)和集锦摄影(Composite Picture,直译为合成图片)。

集锦摄影的创作素材均来自现实生活,通过后期冲印技术,将客观意象进行主观“集锦”,创造出符合作者审美理想的作品。若是非要与如今的P图高手们来PK一下,郎先生至少有三项工作是后世这些“大神”们所望尘莫及的:

一则是前边提到的亲力亲为,为创作积累原始素材。若是联想到张大千兄弟们1927、1931年前两次上黄山的不易(可参阅本号文章: ),便可揣测拍摄《春树奇峰》这样的素材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拍摄的黄山迎客松 约1934年

二则,郎氏所采用的“P图”工具,不是如今的键盘加绘图软件,而是在暗室中对素材进行筛选、拼剪。这种按室冲印技术,在如今恐怕鲜有人会用;

第三点最为重要,郎氏的集锦摄影所秉持美学指导思想,来源于传统绘画中的谢赫“六法”。他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深入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中国画与摄影均为平面艺术,理法相通,直接摄影可取经营之法,集锦照相可效传模移写之工。”

其中所谈到的“经营”、“传模移写”便是指谢赫六法中的第五、第六法。对于谢赫提出的六法,一般认为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种标法主要是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但对此也有不同解释,比如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 《古阁重峦》1936年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 《枝间弄好音》1953年

对比郎氏的集锦摄影其追高的追求应是在图片中体现“气韵”,而其最难以体现的便在于“骨法用笔”。在借用西方现代科技手段,来替换毛笔的书写功能,这注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因此,有人指责郎氏集锦摄影的一些作品显得牵强附会,有造作之嫌。这些批评与指责,正是套上了前文提到的五代画家荆浩的一些艺术主张。荆浩提出了“六要论”,对南朝时期谢赫的品画体系“六法论”做了继承和发扬。

荆浩提出用“四品”、“二病”等标准评价绘画作品,将作品划分“神、妙、奇、巧”四品,对于奇、巧二品,他认为前者只重笔墨变化,但忽略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违背物理;后者“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荆浩在对于“二病”的描述中说,如果一幅画中花木没有按照季节生长盛开、房子画得比人还小,树木比山都高,桥并不连接于岸边,这类画作的毛病是“有形”的毛病,还可以改正的。而如果一幅画,没有气和韵,物像画得虽然好、笔墨也不错,但这属于“无形”毛病,连修改都不可能了。

中国首位享誉世界的“P图高手”:为齐白石、张大千留影的大师

郎静山《森林之路》1956年

无论如何,在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之际,郎静山开始利用现代技术展现具有中国传统审美内涵的探索,其功莫大焉。而他与张善孖、张大千两位画家的交流过程,也见证了近一个世纪中国现代审美的发展历程。有关内容,下文再表。(未完待续)

【注1】《早春图》为郭氏传世名作,通过山间雾霭浮动及旭阳照射的气候描绘,细致而生动地画出严冬刚刚过去,春天悄然降临的微妙变化,从中传达出欢慰喜悦的感情。本图虽仍是全景式结构,但构图中高远、平远、深远兼具,活泼而有变化,笔墨细腻而简括更富于表现力。立轴、绢本,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注2】郭熙总结的绘画理论,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即:“山有三远:自山下来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