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本文内容根据9月23日刘丰老师“至简心法功课系统的解读”的公开课录音

整理编辑,全文含讲解、案例、问答,约18000字,建议留出15分钟完整阅读时间。感谢分享、践行。



核心:如何利用至简心法、入世心法和高维实验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使用,把它变成一个陪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内在智慧成长的工具。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刘丰:多元文化系统集成倡导传播者

现任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曾为多家企业承担管理咨询及培训工作。近30年来,老师深入有缘进入的多门智慧及修炼团体,了解东西方各家智慧系统和文化体系,以全然开放的心态获得各方智慧的启迪,并互相印证;以“求同尊异”为基本理念,与当今多元化的世界和谐互动;通过对宇宙至简的解读,帮助不同背景的人开启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智慧。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刘丰老师:大家好,张专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分享,如何利用至简心法、入世心法和高维实验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使用,把它变成一个陪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内在智慧成长的工具。非常感谢张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把我们所有的理论体系精华部分集结起来,做成了这本小册子(至简心法·觉察日志)。


首先我想声明一点,这个东西不是我的,它不属于我。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是在我们的科学语境和人类各个宗教智慧总体的建构之下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智慧系统。这个系统实际是服务于每个人,而且是服务于每个人的觉悟的。它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是可以现实使用的。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实修

说到这儿,我想跟大家探讨所谓“实修”的问题。在我们现实中,很多朋友会提到“实修”这个词,其实“实修”在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系统里面,对它有着不同的定义,而且对实修所达成的不同的状态,在次第上的呈现也不同。所以说,在任何一个独立的法门内,实修有它自己的定义,有它自己的判定标准。

那么我们在入世,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现实每天扮演着自己的人生角色,每天的行住坐卧,每天经历的亲情、事业、家庭、财富和身体等等,这些生命每天面对的事件的时候,它是否都能变成我们内在成长的机缘,是否都能以人生内在成长的应用题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现实之中,我们是否都能够读懂每一道应用题,而让它转化成自己内在成长的机缘。

如果说我们真的能够在现实的每个当下都能够去觉察这样的应用题,去读懂,并在读懂的基础上去获得内在智慧的提升,去颠覆我们有限认知,让那个当下充满跟我们内在N维智慧关联的喜法,那种发自内在的喜悦。


那这样就把生命、生活和你的内在提升,也就是所谓我们的修行融为一体,这就是在我们入世的一种实修状态。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法门

其实在这么多年里,很多朋友在问:“能不能推荐一种方法”。或者说:“推荐哪个方法最适合我去修炼”。

金刚经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叫“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说贤圣,什么样的生命是呈现了贤圣的生命状态呢,也就是它是以N维宇宙智慧(N趋与无穷大)作为他生命与慧命的终极目标,这个被称之为“圣”,他的目标是高维的,是超越三维的,就是所谓的“贤”。


贤圣在提升自己智慧这条路上,他们是因人而异。每一个生命他走过的内在成长其实是不同的,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的方式。而在不同的法门里面,是可以给出一个相对逻辑,而且相对稳定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在那个法缘上有人按那个方式成就了,成就过。


而在我们今天这个时空里面,我们融入现实的这种时空能量的时候,我们跟古代那个修成的人所处的时空能量场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高维实验的条件它不同。


我们怎么在这个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创造那种跟我们内在关联的高维实验条件?这是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也就是说,入世心法如何和我们的现实每天的生活相连接。这样才能真正把它变成我们每天的生命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而提升意识能量自由度是可以发生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的。在提升那个当下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因跟内在高维智慧的关联而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能量的共振,这种跟内在高维关联的状态被称之为法喜。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面,以三维人的认知体系,试图去解读高维的境界,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很难的事情。我们受三维认知的影响,受时间是常量这样的认知的影响,我们把我们自己牢牢地困在三维意识状态,希望所有的内在实践都能够通过三维的印证而呈现,这个命题本身它是很荒谬的。


也就是说,高维实践检验低维的真理是简单的,而低维实践检验高维整理是相当复杂的。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我们才提出了以一种至简心法作为一个纵向逻辑体系,来引导我们在法理上更高维一点,以指令的方式关联。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指令

我们每一个存在的生命,都相当于一个高精密的活性生物电脑。换句话说,就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一个电脑比“人”这个电脑更精密的。我们知道,一个电脑系统,它的软件远远比它的硬件要重要得多,这是我们现代技术已经被大部分人认同的概念。


软件系统它是由指令构成的,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给自己下的指令,直接影响我们这个高精密生物活性电脑的运行状态。


如果这个指令是一个能够让我们通达回归我们决心圆满的智慧状态的这样的指令,它就是一个正版软件;如果这个指令只能让我们在阶段性的获得功能,获得觉受或看到不同类型的图景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辅助软件;如果这个指令是让我们执着在一种相对固化的能量状态,固化在某一个维度的角色、功能、图景上的时候,那这个可能就是病毒软件。


因此指令对每个人来讲非常之重要。那么我们在至简心法,我们给出了四条跟我们内在紧密关联的指令。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至简心法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第一条:起心N维在无穷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任何的起心动念,我们想任何事情的第一时间,把我们的意识指令指向N维(N趋于无穷大),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是站在天人合一、大乘佛教和与神同在的境界来看这一切。在这个境界之上,才能理解我们人类最高境界智慧指的是什么。


虽然我们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境界,但是只要这个指令进去,它就会向着那个方向,我们“人”这个电脑就会自动向着那个方向去运作。而这个指令的建构是以我们的身、口、意共同达成,也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这个身体的行为,和我们的意识统统是指令系统。这种指令系统,它会让我们建构起内在软件的运行程序。


所以第一指令就是“起心N维在无穷”,看一切事物站的最高境界,这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大乘佛法的境界,也是与神同在的境界。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第二条:存在至简正弦涌

也就是一切最简单的存在的共性是正弦波。正弦波在佛家,它就是一念;在道家思想里边,它就是一阴一阳,就是太极;在现代科学技术,它就是单一信息;在传统文化里面,它就是龙,龙是正弦波的图腾。


在所有智慧系统里面,正弦波它都是一切存在最初的初始状态,它们的共同指向,共同的描述都是正弦波。“存在至简正弦涌”,这个“涌”就是波的意思,只是(押韵)gong的音才用了这个字。这条指令告诉我们随时善护念,我们的每一念都会扰动整个宇宙虚空,因为任何一个能量波可以遍布整个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说“起心动念惊动十方神煞”。


这个指令在现实中随时让我们善护念,随时关照我们的念头,随时觉察念头带来的指令对我们系统的影响。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第三条:一切呈现投影重

在整个宇宙空间,三维也好。四维也好,任何空间的所有的呈现都是投影的重叠。一维是二维的投影,二维是三维的投影,三维是四维的投影,如此叠加到N维,乃至到N趋于无穷大。N-1维是N维的投影,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它才是一切的投影源。


只有当N趋于无穷大,这个时候,它才是所谓的真实,这是真正的宇宙实相。它不是一个有形的相,它是一切相的源头,一切相的投影源。所以它被称之为真理,它也是我们说的“一真法界”。在这个境界,整个宇宙空间的存在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一切合一,这是人类,也是我们整个宇宙最高境界的智慧所在。


在这个指令系统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呈现投影重”,也就是所有只要呈现的事物、信息全是投影的像。在现实中,在我们的意识中,没有任何一种呈现是真实的,它全是假的。只是它的假有相对性,相对于二维的图像,三维是真,二维是假,是它的相。相对于三维来讲,四维是真,而三维是投影的像是假,那么依次递进。这种真假的相对属性告诉我们N-1维是相对的假,N维是相对的真,而只有当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它才是绝对的真。在那个绝对真面前,一切成了绝对的假。只有在这个层面,我们来理解这个宇宙空间,一切幻想它的形成机理是投影的概念。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第四条:零维全息万有中

在零维这一个质点,每一个能量波都会通过它。每一个能量波在通过的时候,都对这个质点有扰动,每一个能量波承载的信息都会扰动这一个质点,这一个质点俱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这叫宇宙全息律。


在一个质点里具足圆满一切智慧,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证悟出定的时候说的“原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内在具足圆满一切智慧,我们就形成了我们真正的正信。


正信就是相信自己内在具足圆满一切宇宙智慧。当我们相信我们自己内在具足圆满一切智慧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妄自菲薄。而当我们相信众生都具足圆满一切智慧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妄自尊大。所以这是一个真实本质的平等心。


只有建立在这么本质的平等心之上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在这个宇宙空间所有存在之中获得一切智慧的启迪,同时能够超越一切障碍。它也从科学的角度上,帮我们印证了这个宇宙的一切存在全发自于任何一个质点。也就是任何质点,它对应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就是曼陀罗,就是内丹,也是我们不同境界的脉轮,它都像是一个从中心绽放的对称能量分布。我们迎上它看的时候,一切生发于此一致点。我们沿着它的方向看过去的时候,所有能量波都淹没在这一个质点之中,它又是黑洞。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境界

刚才这四条指令,我们再强调一下第三条“一切呈现投影重”。


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就是我们在现实中所有的呈现,其实它的本质都是假的,都是投影的像。但它却有着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它帮助我们觉察我们内在认知的障碍,这就是当释迦牟尼说出“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之后,接下来说了一句话叫“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个妄想执着是什么呢?是由执念而产生的我们内在的认知,在佛教管它叫“业”,在基督教管它叫“罪”。所谓的业和罪就是我们内在的有限认知,这些认知投影出外在的相,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知道所有的外相,都是帮助我们觉察我们内在认知。而所有的内在认知,都是和我们具足圆满的N维智慧之间关联的障碍,这就是妄想执着。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些认知,所以我们无法跟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关联,无法活出心想事成、万法由心的这种生命状态。在我们没有领悟到这样的宇宙实相真理的时候,我们在三维空间的生命状态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活在内在认知投影的相状。我们以为这个相才是真实的,我们在这个相中不断的纠结,不断的在相的能量中冲突。


当我们明白其实它们全是投影的相,它们全是虚幻,它们可以无止境地往内在寻找它的投影源。当明白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发现没有一个相是有意义的。与我们内在提升而言,低维的相迅速的不会跟我们发生任何关联了。也就是说“蚂蚁的是非,跟人是没有关系的”。


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一种“空性”的境界。我们知道一切的呈现都是假相,这就是进入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超越了相的障碍。但是当超越了这个境界以后,我们又发现其实原来所有的像都跟自己内在的认知相关联,而所有的认知都是障碍,而我们要觉察这些认知才能去颠覆这些认知。


所以这些相就变成了帮助我们觉察认知的关键要素。这一点恰好让我们进入了更高一个境界,叫“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才真正进入了“悟后起修”,才真正的开始去超越和颠覆自己的认知。


通过万相观照或者是通过外相觉察自己的内在认知障碍是什么,进而去颠覆这样的认知,这叫“悟后起修”。颠覆认知的当下,就会跟内在的高维能量产生共鸣共振和关联,那个当下就会升起喜悦,这叫法喜。体验过法喜的人就真的知道三维世界没有一种喜悦和快乐能够跟法喜所比较。


所以真正修行的人,持续精进的人,他是持续伴随在内在提升了法喜之中的,他不会抱怨修行的艰难和困惑。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宇宙全息系统

我刚才讲的部分,称之为至简心法。实际它是宇宙至简原理,在至简心法的支持之下,我们建构了一个宇宙空间的整体逻辑框架,也就是借科学语境建立起它跟人类所有智慧系统的关联,我们把它称之为智联网。它也是宇宙全息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科学语境支持的。


它是以最小、最少的知识点建构起了一个无限的系统框架。而这个系统框架是可以关联到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系统,它是打开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系统顶层天窗的一把钥匙。它并不是打开大门,因为我们打开大门,我们要从下往上爬。


其实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相当完备而自洽的,它有它自己建构的复杂的名词冥想和逻辑关系。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不见得能够真正通透的领悟一个到两个系统。


而当我们从上往下连接了所有智慧系统的时候,我们人类的每一个智慧系统都将变成我们内在成就的祝愿,这就是至简原理。在我们现实生命这个时代中它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贯通我们在现实中所接触到的所有的智慧法门,并从此不再纠结于不同法门在描述上的分别,我们会不再去关注它们味道和说道上的差异,而直接关注它们那些无差异的道,因为只有相同的,才是道,不同的仅仅是味道和说道。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所以至简心法对应的是至简原理,它建构的系统是以宇宙全息系统作为它的顶层系统,它又分解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全息生态系统,一个全息生命系统,一个是全系文化系统。


这三个系统的交集上分别是全息生态生命系统,全息生态文化系统,和全息生命文化系统。我们发现这三个系统的关联可以把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全部关联,它既包含了高维智慧系统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包含了所有三维呈现的逻辑关联,所以它是一个智联网系统,也就是关联人类的所有智慧系统和慧联网系统,也就是关联人类的所有三维实践活动。


这样的系统能够让我们了解整个宇宙中所有智慧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把我们能够吸纳的所有的人类智慧系统全部叙话的在我们的意识空间和外在空间建立起一个无边际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它所用到的知识用到的表层信息是非常简约的,可以被称之为至简系统,只用28个字就把它全部涵盖了。这28个字的四个关键词恰好是“

N维,正弦,投影,全息”


如果我们还想把它进行浓缩的时候,它可以浓缩到一个字,就是太阳的“太”。“太”字是一个大和一点组成,“大”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代表其大无外;“、”这一点是零维,代表其小无内。


佛教智慧系统里面“大”是空如来藏,“、”是不空如来,它中间的所有的存在既包括了空来藏,又包括不空如来藏,它就叫空不空如来藏。


它就把宇宙空间的一切存在,在“太”的这个字里面全部包容了,那么同时我们再记住另外一个字,就会对所有存在的内涵,有了更终究的理解或者最简洁的理解,也就是一个“龙”字,它就是正弦波的图腾。


当我们了解了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就对宇宙的空间和存在有了一个最简单的了解,通过这个最简单的了解,和它们建构的相互作用的能量关系,就衍生出我们人类的所有智慧系统的关联和现实生命所有的生命实践活动。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入世心法

那么在这个空间体系里边,每一个人它的内在的智慧和它投影出的外在信息都可以在这个系统里边找到它相应的关联。那在这个系统下,我们去探索所谓的入世心法,它是建构在出世间法和入世间法这个逻辑体系的关联之上。


当我们在一个独立的法门之中,其实也许我们用到的是一种出世间法,也就是它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高维实验条件,让我们从我们的表象的三维生活的活动中,全然进入我们的内在的高维实践,这就是一个独立法们。所谓说的“一门深入”指的是这个。


那么它对于现实的生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一定要创造这样的修炼法门所需要的高维实验条件,往往他的条件会提出“出家”。所谓的出家,就是从现实的生命实践的状态中迁移到一种修行的或者独立法门的修行状态里面。这样的法门在现实中有很多,不同的宗教系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方法。


对于那些没有进入某一个独立法门进行修炼的人,或者说建立自己的时空实践条件的人来讲,生活在我们三维复杂的能量关系中的人,我们设定的叫入世心法。这个入世心法它是一个通法。它对于出世间法来讲,它同样适用。

入世心法它所建构的逻辑关系是“信,愿,行,证”这四个字。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这个信指的是什么?是相信内在本自具足,这就是所谓的“正信”,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当你不相信你内在本自具足的时候,你跟内在的道根本不可能关联,你跟那个不同境界的高维能量关系也不可能关联,那就是叫“德”,所以功德指的是维度。


只有当你建立起本质具足的正信的时候,你才能够跟道德智慧关联,你才能跟内在高维产生真正的关联。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如果我们没有终极生命的目标,没有以N维(N趋于无穷大)作为终极目标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迷失在N维之下的某一个维度,而使我们失去上升的动力。在那个维度上的认知就是我们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心魔。在这个境界里面去理解,为什么说真正的大愿是无上正等正觉,去理解与神同在,天人合一。


3比无穷大等于0,4比无穷大也等于0,任何有限数比无穷大都等于0。当我们执着在任何一个有限维度的时候,我们都不可能跟具足原本的智慧关联,所以这个“愿”指的就是N维(N趋于无穷大),它叫无上正等正觉,它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叫与神同在的生命境界。


只有在这个境界之上才是所谓的真正的大愿。这个愿它是可以分解,以我们人生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的递进而达成。我们前一段时间推出禅创空间,禅创这两个字实际就是有着这样的含义,“禅”叫离一切相,它指的是N维(N趋于无穷大),它是单一的宇宙空间能量状态,这也就是说,在终极指令的引领下,人生分阶段目标的设定与达成,这就是“创”,“禅创”其实就是我们意愿里这个大愿,在我们三维空间有形生命过程之中的一个分解的呈现。


当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愿的终极愿望是N维(N趋于无穷大),而在它可以分解成我们三维空间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的目标。这样,我们在设定我们人生目标的时候,其实我们离不开大愿,只有在大愿引领下,那些分阶段的目标才能使我们内在智慧不断的递进趋向于那个最终极的状态。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行,我们强调一个“心行”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维空间,在相上的所有的行,如果不转化到投影源里面的行,以投影源里对念的颠覆,对认知的颠覆,那么我们在三维空间的一切行,其实对于我们内在生命的成长来讲,并没有本质的意义。


真正起到本质意义的,就是我们不断的、持续的在三维空间觉察我们的认知,而并颠覆这样的认知,它才给我们的内在提升创造必然的条件,才能实现那个内在提升。


所以这个“行”就是以“事上觉察、反求诸己、颠覆认知”这样的三步曲来构成。觉察实际就是读懂人生的应用题。当我们能够读懂人生的应用题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做,才有可能去完成。如果这道应用题我们都读不懂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我们读这个应用题,我们是在外面找原因的话,我们也不可能真正读懂它。只有我们反求诸己,在我们内在找原因,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这道题反映我们内在的什么认知。当我们看到那个认知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把它颠覆。这个过程就是内在自由度在那个当下获得的提升。

行,还有一个关键的行,就是不断跟内在的高维智慧关联,那么它的方式可以用持咒诵经等方式来实现。为什么呢?持咒诵经就是跟高维空间能量调频,经文和咒语是高维能量在三维空间的投影,也是高维智慧在三维空间投影构成了所谓的经文与咒语,它是以光和音的形式呈现,那么这样的经文咒语就是这种高维能量的频谱。当我们跟它调频的时候,就会跟它产生共振,进而使我们不断的跟它产生关联,使我们不退转的把我们的能量跟高维能量产生共鸣,这就是理解我们在宗教修炼过程之中这些经文咒语的意义所在,这个行是一种关联。


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科学逻辑之上呢,它建立在这个宇宙空间一切事物的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波的同频共振。两个能量波如果没有发生同频共振的话,它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发生关联,也不能发生相互的作用。只有同频共振才是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本质,它的根本诱因源自于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与什么样的能量去同频共振,取决于我们带着什么样的认知、什么样的起心动念、什么样的指令。


当我们给我们的指令是趋向于圆满趋向于高维的时候,我们就会跟高维能量同频共振。当我们给我们的指令是一种低维的状态,是一种纠结的状态,是一种自由度持续下降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持续的跟低维能量共振,这种低维共振渲染出来的生命状态就是一个低境界的生命状态,所以,这个行代表着一种在三维空间随时跟高维连接的一个践行活动。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那么这个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意思的。就是说我们在三维空间或者我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印证我们的意识能量境界是否在提升,那么怎么去印证呢?实际上我们直接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果他呈现的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智慧,这就是指我们内在的提升,因为我们看到的一切是我们内在的投影。


通过内在境界的提升,就会投影出一个不断觉悟不断提升的现实世界。当我们内在趋于圆满的时候,我们就会投影出圆满的世界,这叫“佛看众生皆是佛”或“心净国土净”。在这么一个智慧系统之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内在的精进才是我们不断的进驻更高的更美好的生命状态的本质,而不是我们通过外在的努力而达成的。只有内在的精进的提升才能投影出外在的这种美好的呈现。这个证是一个证。


另外还一个当我们用我们的执心去面对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内在认知可以和我们的外相直接面对,这个时候才能够便于我们从外向中去觉察认知。


当我们用知识去分析判断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外相和我们的内在认知之间建构了一层屏障,使我们无法读到我们内在认知是什么。这样我们就读不懂这道应用题了,我们的做题的着力点就不对了,只有当我们直接面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跟我们的认知直面相对。


这个时候,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我们用我们直觉做决定这件事做成了,它帮我们验证,我们内在本自具足,因为持续验证本自具足也是我们生命意义的一种呈现。而当我们这件事情没有做成,它帮助我们觉察是什么认知让我们做不成这件事,然后我们就觉察到这个认知,把这个认知一颠覆,那么下次就成了,这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好了。说到这儿,信愿行证的入世心法我们也讲完了。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高维实验条件

不管是至简心法,还是入世心法,都讲到“心法”这两个字。所谓的“心法”其实就是高维实践。因为高维不在外面,高维在我们内在,外面看到的全是相,只有内在才是投影源,所以高维实验条件是我们回归内在,在我们投影源里去做功课的条件,这叫高维实验条件。


那怎么进入投影源?怎么建构高维实验条件?这里面就有五个jing,第一个净就是干净,第二个静是平静,第三个敬是恭敬,第四个镜是镜子,第五个境是环境和境界。


净,静,敬,镜,境。


只有在我们建构起这五个jing的时候,它才符合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系统高维实验的条件,或者说把我们人类所有高维实验条件理念相同的部分,把它归结起来,抽象出来,它都离不开这五个jing。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所以高维实验条件是如何进,不管是入世心法还是至简心法,在我们用它的时候一定是在高维状态下去实现的,也就是一定是在投影源状态下去实施,它才真正有意义,所以它才叫心法。

我们在现实中只是以知识的形式,去模仿、去呈现一种表象的对知识的相应,其实没有用。所以我们这21天的至简心法的践行活动,一定是在我们内在进入高维状态的时候去使用,它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怎么去创造呢?我们每天的冥想,每天给自己几分钟的打坐,就是要创造我们跟内在关联,让我们学会进入我们内在的高维状态。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21天践行

因此我们来看每一天的觉察。其实这个觉察是可以发生在每天的每一个当下,但是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我们可以在每天专门用一点点的时间来应对,去回顾、回馈,觉察这一天在我们的行为之中,读到这一天某件事情这样的应用题,而让我们在每天都获得内在的提升机会。


每天静坐五分钟,在静坐的时候,实际是回归我们内在高维空间的一种状态。在静坐的时候我们给自己一个四步的觉察。


第一步:事上觉察

也就是当下觉察事件,认清应用题的题面。所谓的当下,这个当下应该是发生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当下,但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中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还不习惯在每件事情当下去觉察。所以我们给我们自己的训练,每天也许是晚上也许是早上,给我们这么一次机会,让我们去觉察“今天我面对的事件里,哪一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应用题,让我自己去面对”,这是事上觉察,是读懂应用题。


第二步:反求诸己

也就自己的什么认知在这个事上觉察,发现那个认知。也就是自己的什么认知,让我自己面对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是由此而去觉察自己的认知,通过事,来觉察自己。

第三步:颠覆认知

当我们知道这个认知,看到这个认知,读懂这个认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指令,是跟这个认知相反的指令,去颠覆的,这就是一个“消业”的过程。也就是说,当这个认知是一个正弦能量特征的时候,我们就要给它一个反正弦能量特征的能量,去把它灭度,两个能量波遇到一起,这个波就没了。


这就好像是我们觉察到自己这个认知是一个向东指令的话,我们就给我们自己一个向西的指令,把这个指令给它抵消,这就是颠覆认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消业的过程。在六祖坛经里管他叫“对法”,也就是“邪来正度,恶来善度”。

第四步:知行合一

也就把这个认知和现实的状态去融合,也就是我们给自己的这个指令融合到我们的现实生命中去做、去行,这样的话呢我们对我们这个认知的颠覆就构成了一个超越我们有限认知的心路历程。这个心路历程让我们觉察到了,我们提升认知,而感受到这种喜悦,同时也要在我们的现实生命之中去产生更深层的觉知。


生命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觉知,不断的颠覆认知,不再消业的过程中呈现,这是在禅宗智慧里边的渐修过程,也是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它是在我们入世生命状态下而产生的一种修行方式。


那实际上,我们真正的产生这种跟智慧关联,经常会产生一个当下的通透,也就是当下的理想。这个就是禅宗顿法的境界,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我们在终极智慧的引领之下去找到我们真正生命的实相,也就是那个禅境的境界,也就是无上正觉的境界。它是支持我们大愿,它只有在顿法的意识状态里面,我们才知道大愿是通达无上,才能把大愿放到通达无上的境界,才能够有顿法的发生。否则的话我们们在践行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产生无力感,所以顿渐是融合在我们每个当下入世生命过程之中的。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所以,我们每一天去重复这样的觉察过程。在重复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能够随时觉察,那么通过21天的这种训练,逐步会让我们在现实中,把这种习惯建构在自己的生命过程里面。最终是要求我们在每个当下去觉察,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就去觉察。


当然,这个系统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我相信我们会不断地去对它更新,让它更贴切、更符合我们现实方便的,在使用和有效践行的方面随时会有一些调整,它们还会有一些升级版本的呈现。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案例

1、事上觉察。

当下觉察事件,认清“应用题”的题面。

昨天晚上12点加班回家,感觉特别饿,就在一家小餐馆吃了碗面,吃之前犹豫了一下这么晚是否还吃,因为饥饿感很强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但吃完面后就后悔,自己的自控力太弱,这么晚还吃东西,对身体特别不好,开始纠结。晚上做至简心法作业,让我有机会开始觉察自己。

2、反求诸己。

自己什么认知产生在事上,觉察发现那个认知。

我认真的反观自己是什么认知导致自己无法自控去吃宵夜。反思后看到,原来自己是因为睡的晚,能量低,感觉饿,认为只有吃东西才能补充自己的能量,所以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3、颠覆认知。

给这个认知一个相反的指令,然后转化这个认知。

看到这个认知后,反观提升能量是否只有通过吃东西。我是真的饿的必须吃饭还是只是一个念头。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辟谷的经历,当时辟谷第5天时,中午找一个朋友谈事,他正在吃饭,我本来不饿,但闻到菜的香气,看到菜的颜色,就开始感觉饿了,因为辟谷期间自己的觉察力很高,我马上觉察到饿只是一个念头,我看住那个念头不动,过了一会,那个念头消失了,饥饿感也消失了。

4、知行合一。

把这个认知和现实的状态融合,去做。

想到这个经历,我想如果晚上我再饿了,看清楚饥饿感到底只是一个念头还是真的非吃不可。时时刻刻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解说

现在我发上来的是一个学员志愿者的案例,用案例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是这位朋友的一个现实经历。


他从这个(感觉饿,吃宵夜,又后悔)经历里面去觉察。他看到了自己在这个现象里的那个认知,所产生的这种觉受,而这种觉受的根源其实源于他的认知。当这个念头,这个认知转变的时候,这种感觉马上就消失。由于他在现实中在不同法门修炼的时候,得到过这方面的经验,经验给了他这样的启迪,所以在关键时刻他才能想到这个。


对于一般人来讲,确实这件事情操作起来也有难度。如果你没有这种觉知的时候,其实你是很难在这个关键点上去转念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维空间里面,我们去参加一些这种高维演练,高维实践,像辟谷这种实践活动,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辟谷过程之中,实际是在我们身体上实践高维。我们会在那个过程中去体验我们因转念而产生的身体觉受上的转变,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实践。


当你尝试过这种实践的时候,你在这个现实事件中的关键时刻,你就能知道其实饿只是一种感觉,而这个感觉是由我们的认知产生的,当我们去颠覆这个认知的时候,这个感觉当时就会消失,它就会转化。在很多人的辟谷实践里,都有过特别多的经验和觉受,那他在现实中再用到的时候,就非常简单了。

实际上,在这个案例中,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实践活动,但是因为这位朋友他有一定的修炼基础,所以他能从这个事上去觉察。这是一个一般性的案例,但是从这个逻辑上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曾经做过高维实践的尝试,跟现实当下这个执念,或者对念产生作用和通过转变而产生效果,那么这样得到了这样的生命的验证和体验。


其实这个过程还在证明着另外一件事,也就是:相由心生,万法由心,一念之转就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进而改变这个世界的呈现。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问答

我们今天讲授的部分就到此。在整体准备过程中,张专还有心能缘团队的朋友,花了很多心血,几次对这些文字做调整修改,实际上还有一些可能更精炼的表达,也希望在后面半个小时的讨论中,朋友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提问:那么明白假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一切也是真的呢?

刘丰:明白假是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那么是不是这一切也是真?这就叫“当真”。你把它当真的时候,也就是说帮助我们去觉察那个认知,这个假有它背后的原因,这个原因是真,是认知背后的真。也就把它当真,你就把这个东西去看看清楚了,你就能觉察到就读到它了。


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假,那你在假相中,你就会迷失。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时候,你才能读到这个事情背后的投影源里那个真,所以这是“借假修真”的概念。也就是借这个假,去明白它背后那个投影源中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相对的真和假,是投影源里的认知系统所呈的能量关系,相对于投影的像来讲,它是真。所以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到N维(N趋于无穷大),它才是绝对的真。到绝对的真的时候,你看所有一切就是绝对的假。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有法师讲“明心见性之人吃什么度什么,恶心、坏心之人吃什么害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刘丰:所谓“明心见性”之人,就是自己通达了智慧的人,那这个时候其实他“吃”的本身,已经离相,对相的能量执着已经超越。或者说他在跟他产生任何一种关联的时候,他注入的意识都是成就这个相的突破。又或者叫提升这个能量的自由度,提升这个维度,而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超度的过程。所以不光是吃还是不吃,只要跟他发生任何关联,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在现实中跟任何一种能量相产生关联的时候,都是超度。


那所谓“恶心坏心”之人,其实就是说我们现实的一切,是我们内在投影的像。如果我们带着贪婪的这种认知,就会在三维空间里投影出贪婪的这个像。在吃的时候投影的是弱肉强食的内在认知,建构并不断强化这个认知,我们在三维空间就会投影出一种能量相互冲突的状态。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的分别,而产生的弱肉强食这种概念,所以我们也会投影出自己生命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灾难,不同类型的挑战。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每天静坐五分钟怎么安排?

刘丰:实际上,你是可以随意安排的。我们建议,最好是在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时做,早晚各一次。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我们很清醒的开始每一天,它的过程其实跟内在的关联特别重要。在临睡入睡和醒来的瞬间,都是跟我们高维最近的时候,所以它更容易跟我们投影源状态连接。因为睡眠是进入高维的状态。


当然,最终如果你能够在每个白天,每个现实中,随时当下去觉察,当下进入自己跟内在关联的状态,这是更重要的。这叫功夫,是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的,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在零极限中,修蓝博士的荷欧波诺波诺疗法能不能算一个修炼法门?如果算的话,那么它与佛家的布施,持戒,忍辱,精尽,禅定,般若,相比是不是过于简单化?

刘丰:佛法八万四千门,所有的法都是通向智慧的,也就是法法通道,术术含道。至于法的简单和复杂,是因人而设的。对于有些复杂的人来讲,要用复杂的法来对应;对于简单的人来讲,简单的法可能就能够发生作用。


所以每个人的法缘不同,它不是以简单和复杂相比而来的。在佛家智慧里面的这六度,实际是非常概括的概念,这六度里边每一个方法,既是清理过程又是渐修过程,它是把顿渐合在一个法门里。它并不是限制在某一个方法是更好,哪个方法更差,主要是法缘。它跟简单与否毫不相关。如果一个上上根器的人他当下就能通感,那对于一个中根器和下根器的人来讲,他要通过很多复杂的过程去实现他自己内在的觉悟。


荷欧波诺波诺它就是一个法门,因为在这个法门中,它让每一个当下跟自己内在的神性也就是N维智慧关联。它说对不起的时候是对那个神性说,在那个当下它就跟内在俱足圆满智慧做了关联;请原谅也是对内在的这个神性智慧说的,也就是跟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去说的;谢谢你,我爱你,那更是了。所以这个过程就在不断的跟自己内在具足圆满的智慧去关联,从而指令清理掉自己那个相关认知。它是借高维能量来清理低维的认知状态。


对有缘人,它肯定是有效的法门。特别是修蓝博士,他自己有强大的信心认为他的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跟自己的内在N维智慧关联,他的清理是发生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见到什么他都清理,也就是说见到一切都在跟自己的N维关联。这是一个顿彻法门。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现实中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我,一定是四维有错位的地方,但还是关联不起来,老师能解读这个题吗?

刘丰:债务问题其实是认知建构的。我们每个人如果没有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在会处不断的外求过程之中。


债务实际是让你从你这个不断外求的这个生命状态中觉醒。当你知道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本自俱足,它告诉我们任何的贪求,任何的外求,都可能带来烦恼。债务可能对每个人来讲,它是一种功课,债务本身实际是因外求而产生。


当我们去颠覆这种外求的心,去不断地强化自己本自具足的认知的这个体系的时候,而且在现实小事中去验证自己生命的本自俱足的时候,那这种债务的困扰,可能会因我们对财富的认知的超越,而变成一个我们成长的功课,而不是一种困扰。烦恼即菩提,所有的困扰都是功课,只是这个功课需要自己去觉察。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怎么进入投影源?怎么知道自己进入了投影源?

刘丰:“进入投影源”这是一个描述。所谓进入投影源,是开始内观,让自己从外相中离开,也就是离外相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意识状态就不是在投影的相上,而不是在投影相上的时候,实际就是在投影源状态了。


催眠也好,冥想也好,内观就是让我们进入投影源的一个过程。只要你不执外相的状态,其实就已经跟投影源关联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在投影源状态,是因为我们执着。在外相之中,我们内在的意识纷杂复杂。各种外相杂念呈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是在专注的投影源状态。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如何颠覆“自己心中的善”的认知?本来发现认知都很难,又如何能确定找到的是正确相反的认知,又如何去执行颠覆?

刘丰:善和恶,都是在同一个能量境界上的,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原理。执着于善念的时候,我们也无法提升。当我们不知道生命意义是纵向提升这个概念时,我们就有可能执着在那个所谓的“善”上。


但是只要有你执着的善,就一定有跟它同等当量的恶同时存在,这是阴阳平衡的概念。也就是说你的认知会呈现两种可能,一种是以善的形式呈现,一种是以恶的形式呈现,一种以是的形式呈现,一种以非的形式出现。只有你放弃和超越这个你自己执着的“善”或者“是”,只有读懂这个认知,你才有可能去颠覆它。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象工作,它是以对内在认知的觉察而呈现的。这个觉察是需要一个训练过程,从小事从每天的实践开始去做训练,先从一些小事情上去训练,去觉察,在小事上去颠覆,你会发现随着你这个认知的颠覆,你当下会有喜悦,而当下这个事项就会转变,你可以尝试一下。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我一直有静坐持咒唱诵根本真言的习惯,最近两个月比较少。昨天早上当我一开始唱时,突然大哭满面泪水...请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与高维智慧连结吗?为何是哭?而不是笑呢?

刘丰:这个问题如果你内在呈现的是一种感动,那这很正常,这是一种内在能量的共振效应,因为一切的呈现的发生都跟能量共振有关。但你说大哭,如果这个大哭是悲哀和悲伤,它就不是一种跟高维连接的感动。那这种悲哀和悲伤它源于什么?你可以去觉察,是否你有什么委屈或者怎么样。这个事情主要是看你当时那种感知,是悲哀的还是感动的。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请问老师,具体怎么颠覆认知?比如现状工作不理想,或失业了,怎么解决?


刘丰:颠覆认知不是用来解决问题,是用来提升智慧的。如果你说失业和工作不理想,实际上你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想看自己对这个失业和工作不理想造成的感受和觉受?这是关键。


你对感受和觉受或者是对这种纠结的颠覆和超越,这是内在的提升。如果你只是想解决就业问题,你想解决让工作理想这件事情的话,那这个跟我们纵向提升其实没关系,跟做这个功课没关系。因为工作状态不理想或失业,它是一个应用题,你要读懂这个应用题对你意味着什么,这才重要。是我的什么认知,才会失业。


我们有很多烦恼原因,由于对一些事物的期待没有达成,这是我们在三维空间的一种经常面临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当下意识能量的一种正向提升的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下一刻所发生的事情才能是越来越好。而且它发生在哪,其实都不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我们内在提升的一个验证而已。


那相反的,如果我们期待未来某一个结果要发生,带着这种期待如果没发生,也许你就会产生纠结和不安。如果你认为这个未来我要达成的东西,是我设定的一个功课。这件事情在达成的当下,就证明了你本自具足;而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达成,它恰好让你去觉察你的认知是什么,才导致了这件事发生不了。这个很重要,这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东西,你才能够真正读懂这道题。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内心想要改变外在的相(比如自己觉察到不是喜欢这个人,而是依恋这样的感觉),应该如何入手?

刘丰:首先你要想,你为什么要改变这个相?你改变这个相目的是什么?如果说这个相让你不舒服,你要去改变,你要去问你为什么会对这个相不舒服?那才是你的认知造成。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认知,没有这样的去觉察,你只是改变这样的相,其实这才没有太大本质的意义。


那么如果这个相让你不舒服,你就去找到那个让你不舒服的认知是什么,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本身,这个相,是自己的一个应用题,这个应用题恰好是可以通过转变认知而改变。

喜欢和依恋这两件事儿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对一个个体能量的一种执着。你带着这种执着的时候,你是带着一种自己的内在判定的。如果你达到的是一个更高境界的能量层次,去看这个外相,实际是让你学会,在这种关系中去无条件地接受原谅和包容一个生命。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道应用题在考你什么了。


当然这是从亲密关系里面去修炼的时候最本质的一点,也就是当你明白一切狭隘的爱对人都是伤害,一切以情作为动力因的行为,最终都会导致我们对相和对内在的一种更深的执着。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就会去觉察了,然后就知道真正的爱是让我们最终对一切的呈现无条件的感恩、接受、原谅和包容。


当你在一个感恩接受原谅包容的前提之下,你才能产生同频,当你产生同频的时候,你的念才会真正的转向,调动这个相,你的指令才能跟这个内在认知通过共振共鸣而产生对它的转化,这时候这个相才会变。

有的时候当你的内在提升,那些相对低能量层次的东西它就自动离开了,因为你提升了以后,你在你提升境界上的一些简单的转化,就从投影源里面把这个相转掉了。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当下觉察,放下念头,不跟念头走,是不是也算颠覆认知呢?

刘丰:念头不重要,执念重要。当你执念的时候,这个念它们会产生作用,但这个执念本身,你说你能放得下,这只是一种说法。但当你执念的时候,用对法去把它灭度,或者是把它颠覆,这个念,这个对念的“执”会消失。


如果你只是放下,那么实际上这个念的“执”你并没有真正的放下。这个执念放不下的时候,这个事件还会发生。就好像我遇到一道题的时候,这道题我觉得难,那我跳过去不做我先做容易做的题,这个时候你就放下了,把这个题放下来,但这个题以后它还会来,因为你要圆满的修炼你内在提升的时候,所有你曾经跳过的题都会重新回到你的生命之中。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从灵性角度如何看待疾病?如何解决?

所有的疾病都是我们内在成长的功课,每一种疾病都有它相对应的能量属性,每一种能量属性都会相应我们的情致,而我们的情致都相应我们的认知,只有到那个认知层面去转化,才能真正地去超越和解决我们病痛所面临的这个障碍。


本质上所有的病都是自己给自己治好的,外在的一切都是一些助辅。因为一切的存在都是能量相对运动的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它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疾病是不自然的能量平衡,这种不自然的能量平衡,在三维相上它是一种能量不自然的相,但它在更高一个维度,它就是我们的内在认知,我们的内在认知是可以对应我们身体上的不同症状。我们并不是在提醒我们去觉察,我们认知了。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提问:零极限里说,美好快乐的事情也要清理,这是什么道理?

刘丰:美好快乐的事情,它也是由认知产生的,所有认知都是障碍。不思善,不思恶,只有在那个当下你清理掉一切认知的时候,你才真正能够通达。


对美好快乐的执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造成的是着善,是着功德相。它也是认知的一种呈现。所有认知其实都是障碍,只是那些所谓不好的事情更容易提醒我们去颠覆。而当我们执着在美好善念的状态之中,我们却容易麻痹,容易忽视。


着善和着功德相,同样障碍我们的提升,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修行人最难超越的功课。很多人在做慈善的时候是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当你带着认为自己在做好事的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这就已经执着在这个是相上了,如果不突破的话,就会障碍我们自己内在的提升。

刘丰老师解读“至简心法”功课系统+案例+问答


刘丰:好了,我们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聆听刘丰老师关于至简心法的解读,谢谢老师。

《至简心法·觉察日志》1.0版欢迎大家一起来实践,组队打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