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住宿后,父母天天怀念,每天打三次电话给孩子,合理吗?

用户8189323594031


可怜天下父母心,古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诗句,现在儿住校都让父母牵肠挂肚,不过做父母的也不用那么紧张,没有必要一天打三次电话。

其实紧张的是父母而已,做父母的得调整好心态。孩子住校都应该是初中生了,我们这里初中生要求全部住校。应该有11岁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当会独立生活的时候。再想想,孩子在3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狠心地送孩子去了幼儿园,早上早早地送去,晚上才去接回来,那时孩子还没有自理的能力,有的孩子每天都很不情愿,甚至大哭大闹不愿去幼儿园,我们当家长的都狠心过,现在孩子都10多岁了,父母应当适当放手。

相信孩子。其实孩子们的适应能力都很强的,我见过一个小男孩,还没住校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因为家里有奶奶在打理家务,平时煮饭,洗碗,洗衣服,扫地等等家务都是奶奶全包,连爸爸妈妈插手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是他,所以去住校的第一个星期周末回来把一周换洗的衣服全部打包回家洗,第二周周末回来没有带脏衣服回家,妈妈奇怪地问他,他说自己洗了。说看到同宿舍的同学都自己洗的,他把衣服丢桶里用脚踩就洗好了,惹得他妈妈在心痛之余也笑得到掉泪,那周就手把手地教他手洗了衣服和晒衣服。第三周回来炫耀地告诉家人他们宿舍全都会手洗衣服了,只他教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学,也学很快,可塑性很强,适应能力也很强,所以没必要一天三次地打电话。

孩子这个时候也很好面子,讲自尊的。大多数学校孩子住校是不允许带手机,最多是每个宿舍装有一部固定电话,每天三次地打电话既影响了别的同学又显得他很另类,如果父母给孩子打电话发现他有些不耐烦了,那肯定是不喜欢爸妈太多的电话,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实在不放心孩子可以与孩子商量每天或每两天在固定的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汇报在校的生活,让孩子也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宿舍里没有固定电话只有班级电话,太频繁的电话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孩子还影响到别的孩子的学习,甚至影响到老师的上课。

再怎么担心孩子都有长大的时候,再怎么不放心孩子也有放飞的时候,所以父母们要学会适当放手。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蝉之羽


每天三次电话,这样很不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父母身边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只能是孩子。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就要相信学校能把孩子管好,也要相信孩子一切都会自理的。孩子在父母身边一切都有依赖,父母也心甘情愿地乐意为孩子做一切,孩子也习惯于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一老师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住自家,考上大学了,父亲送他去大学报到,父亲临别时,孩子向父亲提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父亲告诉他叠被子。有些孩子在家从没做过家务,叠被子、洗衣服鞋子也是大人代劳,到高中后住宿了,军训一个星期除了体操训练就是寝室内务整理培训,人人必须过关。有一学生后来的,没有参加过军训,不会叠被子,同室为他做了示范,但他没学会,大半个学期都是穿衣服睡觉没动过同学为他叠的被子,天气冷了感冒了,才知道他晚上是这样过的。

孩子住校了,不能让孩子带手机进学校。带手机进校害处很多,有一句话就是最真实地写照,"要毁灭一个孩子就送一部手机给他吧"。在校学生有手机就不能安心学习,有事没事没事给家里打电话,更何况你们还每天通三次电话,他(她)哪还有心上课学习。也不便于学校管理,正规学校一般是禁止学生带机入校,有个别学生带入也要交班主任代管,更有个别学生没上交给班主任,上课或晚上在宿舍里用手机玩游戏或看网络小说,这叫害了孩子。我校校规是有三次记录就劝退的。作父母的若真想孩子,每个星期去学生看一次给他带点喜欢吃的未尝不可,究竟学校生活不如家里生活好。

现在农村的孩子都进城读书了,我们这一带流行父亲或母陪读,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家庭好的学生,学生的家长当年因为条件有限没有读多少书,现在明白了知识的重要,又有条件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这是普天下父母的心愿。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并没有如父母心愿,绝大多数吃苦耐劳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却不在身边,在他乡务工挣钱的。

所以,适当地让孩子受点苦,是一种锻炼,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不要心疼孩子吃苦受累,能吃苦受累的孩子才有出息,才能让父母放心。


HX教师


首先这个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法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一点,孩子是始终在成长的,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你保护得了他一时,保护不了他一世,要放手让他出去锻炼,去闯荡,练就自己保护自己、照顾自己的本领。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为什么父母会有这种行为?

1、因为孩子从小都是自己无微不至的在照顾,现在要住校了,离开了自己的视线,家长就会莫名的恐慌,这是很正常的。

2、孩子住校带来了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前每天送孩子、接孩子,给孩子做饭,辅导作业,现在突然不需要了,感觉生活节奏突然就不一样了,会有点无所适从,每当到了孩子之前占用的时间段时,就会很想孩子。

3、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会不会按时吃饭,会不会被同学欺负,不会的题他不好意思问老师怎么办?但是家长要记住一点:“没有谁天生都能做好任何事,都得有个学习的过程。”

二、父母这种做法好吗?

可以很明确的说,这种做法是很不合理的。

1、合理的关心可以促进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让孩子觉得父母关心自己,爱自己,过度的关心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每次通话就会敷衍了事,甚至不接父母电话。

2、孩子在住宿阶段,就开始树立自己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观念,他在学着独立处理事情,学着与人交往,融入新的班集体,父母的过度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

1、适当的电话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给孩子生活上的问题答疑解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前进道路上坚强的后盾。

2、孩子住宿前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自己洗衣服、叠被子,培养他按时吃饭、早睡早起的习惯。除此之外,要辅助孩子与人交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生活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强,家长自然也就放心了。

3、家长应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找新的事情来填补之前孩子占用的时间段,这样可以平稳的度过这个阶段。


求索数学


这种做法是非常的不合理,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

原因有四:

1、过度关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他身上的魔咒,总是压着他,不能自由,不被信任。

2、会让孩子更排斥父母,影响亲子关系。孩子需要独立成长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世界,父母总是不时的穿插进来,会剖坏孩子的心情与情绪,剖坏孩子的连贯思维、深度思考与问题处理。

3、束缚了孩子独立。一天打三个电话,一打电话就像审犯人,问这问那。孩子不说是不尊重,孩子说,你立马孩子指导督促。这样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无法形成独立的思维与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让孩子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4、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离开父母他就没有了主见,没有了思想,遇事总觉得没有了依靠,处事变得慌乱。孩子会在不健康中发展成长。孩子难道要活着父母的照顾下一辈子吗?

5、会让同学嘲笑孩子是妈宝孩。这会让孩子自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社交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

我建议方式,这样比较科学合理:

1、孩子刚去学校时,父母可以去孩子的学校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到心中有数,也好给孩子一些提醒、建议。

2、孩子刚去学校的时候,每天一通电话是可以的。可以与孩子约定时间,最好安排在睡觉前。电话让孩子主动打,这样孩子心态更积极,不但通话效果好,还能锻炼孩子的责任心。

3、在孩子住校一个星期左右,父母可以再去学校一次,看看孩子在这一个星期里适应的如何,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正好可以帮助解决,同时做到对孩子住校的相关情况心中有数。

4、回来后,视孩子在学校的实际适应情况与孩子的意愿来决定是否每天打一次。如果孩子愿意,那就最好了。如果孩子不愿意,那就两天一次,还是在睡觉前,让孩子自己打。

5、当孩子适应的不错,你们也踏实了,最终电话的频率在3天一次为最佳,既不影响孩子的生活、健康成长,还能做到清楚的了解,给孩子适当的关心与温暖。

友情提醒:

父母的爱时伟大的、珍贵的,不要让这个爱成为孩子的负担,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拦路虎。那将是悲哀的......


虚学理教


对于亲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成长,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的确如此,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与父母渐行渐远的告别。孩子能住校,说明他已经有了完全的自我把控能力。父母这样打电话,确实不应该。

1、让孩子经历他该经历的

在我国,父母保姆式教育已经遭到很多人的诟病。如果一味地替子女大包大揽,全权代劳,让孩子当甩手掌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好好学习课本知识就好,忽视孩子情商、心理的培养,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独立性差,不管他有多成功,也只会成为一个生活的低能儿。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他该懂、该知道、该会、该经历的东西,父母请不要剥夺孩子全面认知这个社会的权利。

2、影响孩子学习

父母一天打几个电话,你要知道,孩子是在学校学习,他不是出去旅游,你打电话的时候知道孩子正在干什么吗?他是在读书,写作业,还是在休息,你这样打电话会直接影响到他。孩子住校了,他开始有他的圈子,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学习任务,更有他的学习以及生活规律,所以父母该管好自己的手机了。

3、约定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关心孩子本没有错,过渡关心就不应该了,如果父母实在是想念孩子,可以跟孩子约定好,每天什么时候可以打电话,或者视频一次。这样即解决了父母的思念之苦,也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安排,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还是得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孩子自由去飞翔。


低调臭皮匠


不合理!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父母关心过多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父母的过度担忧侧面反应出孩子自理能力的缺陷!孩子的能力还不能让父母放心!对于孩子的教育,必要的时候我们要逼孩子一把,逼孩子一把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大可以放心,孩子不管是好是坏,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东森九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方式,所以这事合理的。

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情绪是关键。

尤其孩子刚到校园开始独立学习生活,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家庭的惦记也是培养孩子家庭观的一种方式。

也是让孩子能够分解孤独感和防止抛弃感的一种方式。

不过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都是合理的。


生活财富小课堂


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作为家长,孩子大了,我们也要学会放手,给更多的空间,更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afdd67149c44d51afc02cb1999254fd\

90后妈妈生活日记


影响孩子学习和心情。同时也一样影响到大人的工作和学习。一旦形成习惯,打电话的到时间就想着打电话,如果不打电话心里就急头急脑的,什么也不想干,干也干不了,吃也不好。接电话的到时候接不到电话,心里想着电话咋不来,是不是影响到学习了?


li18325982288


作为父母这样做我们可以理解。

但作为学生,如果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阻碍,一直活在爸爸妈妈的叮嘱和看护下是永远也不会成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