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精神病人如何管理?

乡土石匠


我是村官阿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明确一点,在农村,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患有精神病的人,都得不到有效救治,对于他们的管理,基本都限于家庭内部管护。


那么对于农村精神病人,具体的管理方式有哪些呢?阿丽来说说,我身边的农村精神病人是如何管理的。

一、家庭内部照顾



在农村,如果家庭有精神病人,大部分都是由家庭成员自行照看,负责他的日常生活,只要不伤害到别人就行,自己家里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

有人说怎么不送精神病院呢?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根本住不起精神病院的。而且如果患精神病的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那这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哪还有经济条件把患者送去精神病院。

二、残疾部门发放控病药物





在农村,近几年以来,有些地区会为精神病人免费发放药物,以此来控制他们的病情。还有一些地区,会为精神病人每年发放1000元左右救助金。

三、送精神病院



上面说到,农村精神病人一般都是自己家人照看,但如果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者抚养人已经不在世,致使患者无人管护。这种情况下,患者是可以申请五保保障的,利用五保保障金等政府救助,可以把精神病人送去当地精神病院,也能得到更好的管理。

阿丽村里有两个年轻精神病人,一直有自己的父母照看,待父母不在世了,就是用自己的政府救助金6000多元,兄弟姐妹再添点钱,最终都送去精神病院了。

总结:农村精神病人患病后,其实是得不到较好管理的,大部分家庭只能做到让患继续生存下去,真正得到治疗的很少。也期望,国家对农村精神病人更多的关注与救助!

我是村官阿丽,一个喜欢实话实说的基层干部,欢迎大家关注!

村官阿丽


因为文化、经济等多种条件限制,相比城市来说,农村的精神病人的管理更加艰巨。

谁谁谁是疯子?会打人?躲远一点。这是很多农村家长都会对孩子做出的告诫。

我曾经见过一个病人,40岁,未婚,父母已经不在。那次患病是在一个秋天的雨夜,不算冷,但也带着凉意。精神分裂症再发,比较突然,因为平时他大哥占了些他得便宜,便跑到他大哥家开口大骂,让他大哥还钱。

语气也重了些,他大哥一怒之下将他绑到门口的树上,拎根棍子直接打了上去,就这么熬了一夜。第二天,他三个年逾70的老叔叔走到他家门口,让他大哥跪在祖宗牌位前认错,把他送进医院治疗。

对于这种精神病人,个人觉得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帮助和照顾,及时就医,避免伤人和自伤,建卡定期追踪。

2.家人的陪伴和监督,家人肯定要更顿付出关心,监督病人按时吃药,观察病人言行,将病态扼杀在萌芽状态。


光头画排骨


农村的精神病人如何管理?

多年来我发现农村的精神病人由家庭父母和其他成员对其监管,如果父母去世,兄弟姐妹成家立业,轻微的精神病人可代为照顾,严重的弃之不问,流浪村庄街头,任其自由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瘾患。

我们这里就有精神病人,赤身裸体,手持脸盆乱敲,在村庄里乱跑,经常在外过夜,回不了家,父母在世把孬子带在身边,父母卒后打光棍的小儿子,生活难保也照顾不了精神病的哥哥。


在皖南某镇明光村,有一陈姓老人老夫妻七十岁养了三个精神病儿子,母亲也精神失常,四十年来陈老汉照顾四个呆子,生产荒芜,生活困难,年年靠当地政府施救生活。

2015年三个精神病儿子由镇敬老院负责看管,可是有些孩子还偷着往外跑,因为这些孩子是先天性的精神病,无法治疗,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负担。陈老汉三个精神病儿子由国家救治抚养,可身边还有一个精神病的妻子,他整天泪流满面,后诲当初不该和精神分裂症女人刘妹结婚,给自已带来这般凄惨的光景。

精神病患者治愈不了,国家对这种人实行"低保""五保户"照顾,每月发给生活补贴,他们享用不了,只有家庭和社会对其实行管教,抚养才是他们生存出路。

农村精神病人如何监管?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关注!


安徽农村广播听评员


自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规范》实施后,从城市到农村,形成了全面覆盖的网络系统,国家鼓励并要求,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到当地社区进行建档,将个人信息录入系统,一方面,方便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对于系统内的患者给予补助。

对于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呈逐级管理模式。最顶层部门,由国家卫生部负责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制定相应方案,然后,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省的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经费,同时,设立设立管理和指导机构,组织各市级、县级相关负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则负责区域内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维护区域内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正常运转。通常县级机构设立在当地的疾控中心或卫生局。然后管理下设的乡镇卫生机构对病人进行建档、定期的随访和用药指导。


简而言之,对于农村的患者来说,应该由当地的卫生院里面的专门负责人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受上级部门的指令,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用药指导。

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患者进行分类,如病情稳定者、不稳定者、基本稳定者,以及为重情况需紧急处理等。最终有现、市级精神科医生对这些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然而,虽然理论上看似简单,但相比于城镇患者,的确农村的病人管理起来更具难度,一方面因为经济条件受到制约,很多病人不能有效持续的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另一方面,同行从事农村的基层工作人员的确很忙,他们不但要承担对当地的医疗工作,还要管理区域内的所有精神病人,拿我们的地区来说,通常负责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医生只有一名,而单单靠他的一己之力去完成当地数百名患者的随访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监护人的积极配合,最好能够主动与医生联系,主动报告患者信息和病情变化,还要细心、耐心的督促患者服药,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疾病的持续、有效的治疗,避免对家庭和患者自身造成较大的危害。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每日更新相关知识。


精神科汐炜医生


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系统化的治疗,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可以有专业的精神科医院,但在农村,受到条件的制约,精神障碍患者确实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延误治疗导致病人社会功能丧失这类现象极为普遍。



我国目前注册的精神科医生不足四万人,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精神科医院,而精神科专业医院一般主要在城市,农村的乡镇卫生院一般没有开设精神科医院,所以当农村人口出现精神障碍时无法接受系统的治疗,更没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给予指导;精神疾病因发病复杂,病程长,症状顽固等特点,一直是内科学中比较难治的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多数患者会随着病情的严重逐渐丧失社会功能;我们拿精神分裂症举例,这种重性精神疾病发病初期隐匿,很多家属因为病人出现了行为怪异的表现才得以重视,但往往这时患者已经存在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或者已经有幻觉及妄想表现导致紊乱行为的发生;如果没有正确使用精神科药物,病情会进一步加重,都会给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带来严重影响;病人会表现出亲情的疏远,生活料理的懒散,行为孤僻,意志缺乏等等;不光给自身带来影响,也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我们知道在农村,尤其是男性,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劳动力支柱,如果患上精神疾病,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再加上患者如果严重到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势必会牵扯其他家庭成员得精力,导致家庭负担的进一步加重;记得在刚上班的时候,单位曾派我去乡下农村挨家挨户筛查精神病人,所到访的每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家没有不是贫困家庭的,有的家庭甚至连像样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很多病人由于行为严重紊乱,家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关锁,就是把患者锁起来,病人连最起码的人权都丧失了,虽然这些患者的家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无奈,如果能接受治疗或者经济条件允许,我想没有任何父母或者家人愿意用这样的方法。

近些年我们在医院已经能够接收越来越多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患者了,现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比以前有了更高效的进步,免费发药、免费诊疗几乎全年都在进行,医疗保险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放宽和完善,给予农村患者及家庭更多的帮助,还有一些帮扶计划的实施,让更专业的医生能够到基层医院出诊或者传授精神科知识,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对精神科的认识,在这样多的措施实施后会让更多患者会得到救治,更多家庭减轻负担。


精神知多少


农村精神病人救治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管治能力的缺失。农村精神病人肇事惹祸后,乡村虽将其列入精神病管控人员进行监管,但精神病人发病有突发和不可预见性,乡镇往往只是提供信息,肇事后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能督促其亲属加强监管,督促村委会加强防范宣传。其亲属出于多种情况考虑,对其治疗不彻底和不负担,无力采取更安全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是医疗等救助机制的缺失。一般精神病人发病后,乡镇卫生部门没有有效的便宜药物对其治疗,间接造成精神病人病情加重。一旦肇事惹祸,造成严重后果,公安部门才会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鉴定。如果确定当事人在肇事惹祸期间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负刑事责任并被遣送回家,形成精神病人肇事“事前没人管,事后也没人管”的局面。三是大部分精神病人得不到有效救治。一些农村家庭为不让精神病人危害社会,往往简单地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外出,有的甚至将手脚锁住,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治疗,还会加重病人的病情。四是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存在没人管、不愿管和没钱管“三难”问题。对那些家庭无监护能力和流落社会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单位、村委会和家庭都怕惹麻烦,怕出力不讨好,反而招来事端。而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需要钱,有钱人不愿出,困难人家又出不起,村委会和基层政府又负担不了,相关职能部门又无此项开支,最后导致收治管控精神病人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于 这部分弱势群体,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才能保证精神病人的有效治疗和管理。一要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定期排查机制,确保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控制;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把收治管控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财政专帐,专款专用;要完善责任倒查机制,对摸排不细,工作失职,管控不力导致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造成严重危害的,实行责任倒查。二要强化监督管理。对病情轻微的病人,可采取由监护人(单指家人)出一部分、国家帮扶一部分的两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对他们进行医学治疗,让其逐步康复;对高危精神病人,可采取由县一级政府牵头组织,对他们进行医学及病情级别鉴定,由政府和个人双方共同筹集资金,选择合适的地方,安排适量的人员,实行集中强制治疗和监控。对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建立跟踪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复查,减少精神病复发引发的社会危害。三要统筹经费管理。过去,对于精神病人的管理是依靠卫生、公安、民政三个系统来完成的。卫生系统负责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精神疾病的基本治疗;公安系统负责特殊情况下的强制性义务监督和执行强制性治疗;民政系统负责为特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义务救助。可长期以来因为经费问题形成了家庭支持系统比上述三个支持系统强大有力,农村精神病人基本上是由病人家属负责看管和治疗,导致大多数农村家庭因此贫困,不得不放弃治疗,精神病人最终危害社会,流浪街头。如何让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建立起新的精神病人防预管理体系,单靠某一部门或是某几个部门是行不通的,必须由政府实行资金统筹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可以将精神病人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


Smileatyou788


精神病患者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如何安置和管理他们,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难题。不能得到治疗的这部分患者,他们的生存困境、生计困境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他们焦虑并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如不尽快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障碍。 长期以来社会对精神病人存在一种歧视误区,将精神病人简单划分为“疯子”、“高危人群”,很多人不把精神病的表现当做疾病看待,而认为他们道德、人品有问题。但是这种歧视的造成却不是社会单方面的,如果精神病患者都有足够的费用享受医疗救治就不会出现个别严重的赤身裸体、见人就骂、漫山放火、恐吓儿童、危害他人的现象发生了,许多人因此对精神病人惟恐避之不及。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心理脆弱,尤其需要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只有使他们感觉到轻松和安全,才有望康复。对于条件艰苦、家庭无力监管而生活在精神病痛中的农村患者,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仍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福利院入住有条件限制,精神病院治疗有经济限制,救助站接收有时间限制,民政帮扶有政策限制。


农村走出来的小医生


只有送进医院慢慢治疗,慢慢的康复,在家没人看她会惹事的,捅娄子,而且还危险!


不媚不毒不女人12


精神病分三种夫妻形成二性格强式变无知形成三受本村欺服多次打击形式夫妻外界打击如果管理一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