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楚漢彭城大戰,韓信和劉邦誰更有指揮權的問題?

夏目歷史君


導語:

彭城之戰,起因是利益分配不均,實際是漢王劉邦扯旗單幹反楚第一戰,從而號召反對項羽諸侯緊密團結在,以漢王劉邦為領導核心的反楚同盟。從而漢王劉邦拉開自己逐鹿中原的序幕!

從戰爭走向佈置看,顯然率領56萬漢兵精銳的漢王劉邦,才是彭城之戰統帥和指揮者,號召者,也是反楚聯盟盟主。作為劉邦首秀之戰,韓信雖然有軍事才能,也不可能喧賓奪主,與老闆劉邦爭這個大義名份。所以,韓信只是偏師奇襲廢丘作牽制作用。

一,首倡反楚,當仁不讓,漢王劉邦做盟主。反楚第一旗手。

當時有齊國相國田榮,彭越窺視三齊大地,野心勃勃。但是他們又畏懼項羽,所以不敢做大哥。只有劉邦素來膽大不怕死,決心實現自己抱負,以是做了反楚聯盟盟主,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項羽。所以,彭城之戰總指揮就是劉邦。

公元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兵出關中。有韓信為偏師攻擊雍王章邯,迅速兵圍廢丘日夜攻打。田榮隨機響應起兵,殺膠東王田市,自稱齊王。彭越馬上也反叛,殺死濟北王田安,三秦,三齊大地項羽勢力掃滅殆盡,反楚聯盟初戰告捷!

二,臨危不懼,以少勝多。項羽彭城反戈一擊,閃電戰下劉邦慘敗。

劉邦作為指揮者,戰略大方向上決策正確!外交公關正確!舉臂一呼,也是從者雲集。先後有諸侯田榮,彭越,張耳,申陽,魏豹,陳餘相繼起兵響應,共計五十六萬人馬。一路勢如破竹,殺到項羽老巢彭城,劉邦的戰略佈局成功!

此時項羽的戰略局面就九死一生了。面對關中,山東,河南的失陷,後方楚地的艱難防守。以及兩面作戰的困境。項羽採取奇兵襲擊閃電戰的戰術,親自率三萬鐵騎側擊漢軍側背。

楚軍迅速從魯瑕丘穿插成功,擊潰樊噲。夜不卸甲急襲肖縣。拂曉踏營攻至漢軍虛弱側背,激戰至中午徹底擊潰漢軍。漢軍人心不齊,諸侯各懷鬼胎。結果是三萬楚騎殺得56萬反楚聯軍潰不成軍,丟盔棄甲。劉邦大敗而逃。

最後總結:

彭城之戰是劉邦做指揮,從戰爭啟動,計劃,策劃,發動到進攻,劉邦軍事政治反楚聯盟,可以說做到了出其不意,兵不厭詐。採取優勢兵力群歐項羽。可以說一劍封喉。奈何項羽也是兵行險著,以奇破正,閃電戰術襲擊,給劉邦背後一擊。所以,戰爭無常勢,勝負看天命!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1623244519450468"} --}

紅紅火火講歷史


估計提問者的意思是:彭城之戰,漢軍的指揮權在誰的手裡。這一點可以肯定,指揮權在劉邦的手裡,劉邦當時是聯軍的最高指揮官。

從五月開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劉邦軍事實力達到了巔峰,能夠指揮的兵力高達56萬,並攻入了項羽的老家彭城。

我們看這一年劉邦都幹了什麼?

劉邦自四月回到了漢中之後,五月即開始了對章邯的軍事打擊,此次打擊主要是佔領三秦之地為主要目的。章邯戰死,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整個陝西納入了劉邦的統治範圍。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詳細投降,陝西、河南、四川、山東、安徽等地基本上納入了劉邦的範圍,對項羽的老家江蘇地域形成了地域上的包圍。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事:項羽把義帝給殺了。劉邦迅速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為義帝舉喪,打著為義帝報仇的口號,號召天下諸侯響應。“天下公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不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孚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項羽在這一年幹什麼?

二月分封諸侯,四月開始“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五月劉邦造反,還沒等項羽做出反應,六月份齊國犯亂。齊國犯亂可是大事,不僅是因為齊國的軍事實力強大,更重要的是與江蘇毗鄰,直接威脅項羽的統治。項羽二話沒說,發兵進攻。並令鄭昌為韓王,阻擋漢相東方向發展。令蕭公角攻擊彭越,平叛梁地,但是沒成功。並在陽夏(河南太康)佈防,阻止王陵派兵接走劉邦的家人。十月,項羽殺了義帝,併成功擊敗田榮,田榮逃到平原(山東德州),被殺死。田榮的弟弟田橫聚兵繼續造反,項羽因為這個事一直停留在山東,未能與劉邦開展正面交鋒。

韓信這個時候幹什麼?

自被劉邦封為大將軍之後,《史記》就沒有再記載,再出來就是開始了東線征伐。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聚集了章邯、司馬欣、董翳、魏王豹、韓王昌的兵馬,彭越的兵馬在齊國兵敗的時候投降了劉邦,總計56萬,集結在彭城裡面。韓信當時雖然是大將軍,但是距離一個“王”還是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可以說這個時候,韓信基本上是沒有話語權的。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劉邦率領的大部分是步兵,彭城不可能屯這麼多的兵馬,有大部分人是屯守在城外。按照韓信的軍事實力,東面、南面、西面應該不是韓信的防區,韓信的防區應該設在了彭城的北面。項羽從東面進攻,聯軍往南逃跑,如果韓信在這個防區的話,肯定會和項羽正面遭遇,結果毋庸置疑,肯定敗。但是《史記》並沒有記載,所以推測並沒有在東面、南面。如果從西面的話,按道理可以迅速接應劉邦,因為西面是劉邦形式上的統治區。故推測在南面最為合理,迅速回到河南佈防,防止項羽繼續西進。最終結果也是劉邦逃到了河南,劉邦的大舅哥在下邑駐防。

所以說,韓信在當時是沒有指揮權的,頂多就是某個點的軍事將領。從結果上看,韓信應該是撤防到了河南。以劉邦的流氓脾氣,後來沒有找韓信算賬,應該這場戰役中,韓信撤防措施是正確的。

因此,彭城之戰的最高指揮官是劉邦,在諸侯王面前,韓信是排不上號的。







傲虎樓主


你這個問題表達不是很清楚,是想問誰的指揮權更高還是誰更有資格擁有指揮權?

如果是前者,毫無疑問是劉邦。他是漢王,是最高統帥。

如果是後者,那麼毫無疑問是韓信。

彭城之戰,劉邦聯合諸侯王共計五十六萬聯軍,結果竟然敗給項羽三萬精兵,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軍事案例,項羽的軍事才能和作戰能力在這一戰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因為這一戰,先前漢王劉邦和諸侯王的大好局面,急轉直下,由強轉弱,聯軍畏懼楚軍威勢,諸侯王紛紛背漢投楚。

彭城之戰中,韓信並沒有參與到劉邦的作戰中。《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前205年四月,劉邦彭城兵敗,韓信收復潰軍與劉邦在滎陽會兵,並在京、索二城之間阻截楚軍追兵。韓信不僅阻截追兵,而且還能夠組織精兵進行有效反擊,在滎陽、南陽、洛陽等地區建立縱深防禦陣線,以便阻擊項羽下一次的進攻,隨著滎陽防禦陣線的建立,劉邦得以和項羽周旋,憑藉著有利地勢和楚軍相峙。從不利轉為有利,韓信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足見其軍事天賦。

前206年,劉邦就已經拜韓信為大將軍,並取得陳倉之戰的勝利,那麼為什麼在彭城之戰中韓信沒有指揮權。

其一,劉邦還不夠重視韓信,也還不夠信任韓信,不放心把這種大規模作戰的指揮權交給他,反而讓他留守關中。

其二,韓信認為諸侯王這次聯軍看似聲勢浩大,有六十萬之眾,但各諸侯之間彼此都不信任,加上這些軍隊不乏一些烏合之眾,再加上鉅鹿之戰後,項羽威勢更盛,所以他認為這一戰很難取勝。另外,他或許也有借這個機會消耗諸侯王和楚軍實力的想法。


管中窺古今


據楚漢彭城大戰,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劉邦和韓信誰更有指揮權?

楚漢彭城之戰:

公元前206年,已經收取關中的劉邦趁機揮師出關,進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

劉邦眼看自己率領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潮水般湧進彭城簡直有些飄飄然,劉邦在彭城享受勝利的喜悅。而遠在齊地平亂前線的項羽,已經召集了三萬精銳部隊的人馬迅速南下,怒不可遏的項羽發誓要奪回彭城。

項羽面對的是極端不利的局勢,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據守彭城,以逸待勞。項羽卻是長途奔襲,以弱對強。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兵力是五十六萬對三萬,項羽簡直瘋了。肆意享樂的劉邦軍隊尚在夢中,項羽的三萬軍隊從意想不到的方向,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突然發動了雷霆般進攻。睡夢初醒的諸侯聯軍毫無戒備,頓時陷入混亂,戰鬥進行到中午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就全線奔潰了。

韓信戰略:

狼狽逃出彭城的劉邦且戰且退,無力阻擋項羽大軍的攻擊。但是劉邦的一員大將韓信則開闢了東線戰場,攻佔趙,齊,魏等封地,從而在戰略上使項羽腹背受敵。

彭城之戰,《史記》中這樣記載項羽軍團的戰果殺漢卒十餘萬人,還有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兩個十餘萬讓劉邦軍團受到重創。就連劉邦本人也險些成為項羽的階下囚。

綜上所述,劉邦率領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對項羽的三萬軍隊,都能敗的那麼慘。假設換成韓信指揮,應該不會敗的那麼慘。

想了解更多劉邦韓信的故事,《白話史記》通俗易懂,可以翻翻看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9916866964273267"} --}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彭城大戰是劉邦佔領三秦後與項羽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結果項羽3萬破劉邦56萬,成就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成功佔領三秦地區以後,劉邦統帥五國諸侯軍隊,進攻楚國。此時項羽正帶領主力在齊地評判。楚國都城彭城以及以西廣大疆域出現了戰略空當。劉邦帶領的五十六萬大軍進入楚地,簡直好比如入無人之境,順利佔領了彭城。此時的劉邦一定志得意滿,想當年鴻門宴項羽四十萬,自己僅十萬大軍不得不仰人鼻息,將三秦之地拱手讓於項羽。現在不足一年,自己就帶領五十六萬大軍佔領了項羽都城,讓項羽無家可歸。於是,劉邦“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每天飲酒作樂。勝利來得太過突然,衝昏了劉邦的頭腦,他忘記了項羽的威脅。教訓也是深刻的,讓他嚐到了自己畢生以來的最慘重的失敗。

項羽在聽到彭城失守的消息後,當機立斷,把齊地未完的戰事留給了手下的將軍們打理。自己帶著3萬精銳,殺向彭城。他從城陽出發,經魯縣,下胡陵,過沛縣,到達蕭縣,來了一個大迂迴。早晨從蕭縣向東開始向漢軍發動攻擊,向東打到彭城,中午打敗漢軍。這時漢軍已經完全潰不成軍。當漢軍被楚軍趕到瀔水、泗水時,已經被殺的有十多萬了,趕到靈璧的睢水邊時更是死傷慘重,十萬人被趕入睢水,睢水為之斷流。此時,楚軍將劉邦重重包圍,如果不是一場及時的沙塵暴,讓劉邦得以逃脫,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將不復存在。即使這樣劉邦的父親、妻子、哥哥、侄子都被項羽給俘虜了。

這一戰,充分證明了多年以後,韓信與對劉邦評價的正確。在楚漢戰爭結束後,已經從齊王、楚王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與劉邦談論軍事,劉邦問韓信,像我能夠統領多少兵馬?韓信問答,陛下不過統帥十萬人而已。劉邦又問,那你如何呢。韓信回答,對我來說,多多益善。劉邦問道,你既然帶兵多多益善,卻為什麼被我所擒。韓信回答,陛下不善將兵,而善於將將,這就是我被您所擒的原因。隨後,韓信又拍了一下皇帝馬屁,您的資質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從彭城之戰中,也確實看到劉邦是不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從此戰往前看,劉邦確實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進攻關中時大致在三四萬之間,到鴻門宴時才達到十萬人。而從漢中反攻關中之時,整個戰役是韓信指揮的。也正是這一戰,讓劉邦清醒自己在打仗方面確實不如項羽、不如韓信,於是他就放手讓韓信開闢第二戰場,而自己發揮長處,大力開展統一戰線,聯絡諸侯,牽制項羽。

韓信並未參與彭城之戰,當時關中章邯還未平定。韓信正在包圍章邯。但是在楚漢戰爭最後一戰垓下大戰中充分顯現了韓信指揮大軍團作戰的能力。此時劉邦手中有六十萬大軍,但他自知沒有能力指揮這六十萬大軍與項羽決戰。於是,就將指揮權教到韓信手上。六十萬大軍在韓信的統一部署下,擺成三重縱深,第一道是韓信統帥的三十萬大軍,韓信的兩名部將孔將軍、費將軍分列左右;第二道是劉邦的中軍有十萬人左右;第三道是周勃、柴武統帥的二十萬大軍。兵仙決戰戰神,雖然史書用筆簡潔,我們也能想象到戰爭的慘烈。韓信率先與項羽交戰,面對項羽的衝擊,韓信不能取勝而撤退;但出乎意料的是韓信撤退後,隊列整齊的後備軍,兩翼的孔將軍、費將軍壓迫過來,壓制住了進攻的楚軍。這時,韓信指揮大軍趁機打動總攻大敗楚軍。之後,四面楚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從中也可以看重,但就大兵團作戰,劉邦確實能力有限,而韓信不愧是多多益善。這一點劉邦也是早有明證,“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正是劉邦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將大軍指揮權交予韓信,才有了楚漢戰爭的勝利。


一壺清茗品春秋


楚漢彭城大戰,以劉邦的兵敗如山倒而宣告結束,項羽以三萬人擊破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殲滅漢軍十萬人。

這場大戰,韓信並未參與其中。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問:韓信統兵的話,彭城大戰是不是就不會敗得這麼難看?

以韓信後期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如果用韓信統兵的話,的確不會造成大敗。然而,此時的韓信,名聲不揚,軍事才能只是被蕭何看中,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

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並非全部都是漢軍,而是由西楚霸王分封的五個諸侯國聯合組成的反楚聯軍。除了劉邦之外,沒有誰有這個威望統領這支軍隊。

在楚漢彭城之戰之前,韓信並無多大的戰功,沒有什麼名望。即便劉邦再看得起他,也不可能讓韓信指揮這支聯軍。即便劉邦腦子進水,非要把指揮權給韓信,聯軍的其它諸侯也不會同意。

總的來說,楚漢彭城大戰,韓信沒有任何可能擁有指揮權。根本不存在韓信和劉邦誰更有指揮權的問題。因為只有劉邦才能統領五國聯軍發動彭城之戰。何況,當時的韓信不在劉邦身邊,而是另有任務。

劉邦採用大將軍韓信的計謀平定三秦之後,感覺自身的實力可以和項羽叫板了。於是,乘著項羽正率領楚國的主力在山東打齊國之時,劉邦便東出函谷,為被項羽殺死的義帝發喪,聯合反楚的五國聯軍進攻楚都彭城。

彭城之戰,實際上也是韓信謀劃的。根據韓信的謀劃,劉邦進攻彭城,而韓信則獨領一支大軍進攻趙國。到時候,可以南北呼應,將項羽的大軍困死在山東齊國。

初期的戰略,基本上是完成了的。因為楚國的大軍已經被項羽帶去山東打齊國了,彭城十分空虛,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了彭城,隨後將五十六萬大軍擺開,為圍堵項羽作準備。

韓信也進展順利。因為魏國遭到趙國的攻擊,魏王豹向劉邦求援。韓信便謀劃借道魏國,抄趙國的後路,順便還能滅掉魏國,從而接管魏趙兩國,從西北圍堵項羽。於是,在劉邦進攻彭城之時,韓信率領另外一支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

正在韓信攻打邯鄲的關鍵時刻。項羽封鎖彭城被攻陷的消息,獨自率領三萬騎兵精銳,穿過了劉邦佈置的圍堵大軍,進入了彭城地區。隨後,從背後突然向劉邦的五國聯軍發動了進攻。項羽緊緊咬住聯軍的中軍不放,讓聯軍陷入混亂,成為待宰的羔羊。

劉邦也被裹挾在亂軍之中。韓信謀劃將項羽圍堵在山東的計劃破產,韓信不得不放棄繼續攻打邯鄲,南下救劉邦。

《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四月,至彭城,漢軍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也就是說,韓信是在滎陽遇到了劉邦的殘兵,隨後整合軍隊,擊敗了楚國的追兵,救了劉邦。


文明有歷史


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前期劉邦率眾諸侯與項羽進行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大戰項羽以少勝多大敗劉邦軍,最後劉邦僅帶十餘騎逃出包圍,劉邦領導的漢軍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前205年4月份,劉邦在穩定了三秦關中局勢後,利用眾諸侯對項羽分封不滿的心理,密謀聯合眾諸侯攻打項羽軍。這時,東邊的齊王田榮取得了三齊大地,也對項羽不滿,發動了叛亂。張良為了迷惑項羽,趁機給項羽寫了封信,說漢王只想佔據原來的三秦之地,並不想出關中與項羽爭天下。項羽就信以為真,放鬆了對劉邦的戒備,除留少數部隊守都城彭城外,他就帶著大部分部隊到山東征討田榮去了。劉邦利用項羽征討田榮之機,出關中,聯絡各方反對項羽的諸侯,集結了56萬大軍,分三路攻打楚都彭城。三路大軍一舉攻下彭城,殺散守城楚軍,劉邦在搞好對彭城北、南兩面的防禦後,就妄乎所以地在彭城大宴諸侯,吃喝玩樂,漸漸地失去了對項羽的防備。其實項羽從劉邦一出關中,就開始注意了,不斷派人打聽劉邦及眾諸侯軍進攻駐紮情況,考慮該如何應對。項羽最後作了個大膽的決定,讓諸將留下繼續圍攻田榮,給劉邦造成假像,自己則帶領三萬精騎兵前去救援彭城。其實這時的項羽是很孤立的,彭城已破,眾諸侯反叛,這邊齊國又沒攻下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情況。但項羽就是項羽,他冒險帶三萬精兵前去救援。他避開北、東面漢軍的堅固防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繞到漢軍防禦薄弱的西邊,偷襲漢軍,導致漢軍全線崩潰。劉邦的56萬大軍,或被項羽楚軍斬殺,或渡河逃跑擁擠自相踐踏,竟死傷三十多萬。為什麼劉邦的漢軍會如此不經打呢?一是漢軍攻破彭城,產生驕心,沒有嚴格準備備戰,防守鬆弛。二是組成的漢軍雖多,但成分複雜,有很多是諸侯國軍,烏合之眾,沒有戰鬥力。三是諸侯國軍自從鉅鹿之戰後,都對楚軍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面對楚軍的偷襲,漢軍不知楚軍有多少人,驚慌失措,四處奔逃。幾十萬人奔逃,自相踩踏,場面可想而知。四是項羽所帶三萬楚軍,都是騎兵,而劉邦的漢軍卻大多是步兵。騎兵的迅捷勇猛,殺入漢軍中那可真如虎入羊群。同時呢,項羽帶領三萬精兵,不顧其他散亂漢軍,只追著劉邦打,弄得劉邦根本沒有停下來組織漢軍進攻的機會。由於這幾點原因吧,劉邦的漢軍一敗塗地。彭城之戰,讓本來一派大好形勢的劉邦,一下子就陷入困窘孤立的境地。原與劉邦結好的眾諸侯,都紛紛投靠了項羽,劉邦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在這次彭城大戰中,自始至終都沒有韓信的影子,其實韓信就根本沒有參加彭城大戰。韓信去了哪裡呢?彭城大戰的前一年,劉邦雖拜韓信為大將軍,卻沒有讓他參加彭城大戰,原因是項羽封的雍王章邯還在漢中的廢丘固守,劉邦派韓信帶一部分漢軍圍攻廢丘。關中是劉邦的根據地,章邯是項羽的人,章邯不除,漢中怎穩?韓信雖在漢中,也時刻關注著彭城之戰的形勢。在劉邦即將進攻彭城的時候,韓信就派人寄了封信給漢王勸他不要急於進攻彭城,信中說:“大王雖得諸侯軍六十萬,然未與項王會戰,臣觀項王勢力,仍在強盛之際,大王切不可急於求成。不如遣兵助齊而將項王先拖在齊地,然後遣一辯士策反九江王英布,而剪楚之羽翼,絕楚之糧線,待楚軍孤立無糧,日漸疲敝,延至明年,大王乃鼓兵而東,乘其敝而與之敵,臣知其必勝矣!”劉邦大敗逃出後,也多虧韓信還帶漢軍接應,並根據當時的緊急形勢,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滎陽一帶就築起了一道抵禦楚軍的防線。

彭城之戰,項羽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徹底轉變了自己孤立不利的局面,重新穩固了自己的地盤,但也犯了一個最為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沒有乘勝追擊劉邦,徹底打垮劉邦,以致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最終直接導致了垓下兵敗,自吻烏江的結局。歷史教訓是深刻的,因此毛澤東在解放戰爭中,為了徹底擊垮蔣家王朝,不給他以喘氣的機會,就寫下了“宜將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句。綜觀楚漢彭城大戰,劉邦是漢王,是皇帝,他應該最有對軍隊的領導權。但若要從戰場指揮上說,劉邦56萬大軍竟被項羽3萬軍隊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說明劉邦在戰場指揮上與韓信差多了,若彭城之戰換成是韓信指揮,說不定項羽不等垓下之戰,就會早早滅亡。即使韓信在彭城失敗,也不會輸得像劉邦那樣慘。正因為吸取了彭城大戰的教訓,劉邦知道了自己的斤兩,以後再沒有指揮過很大的戰役,大的戰役討伐,他都交給了韓信。在一次取得天下論攻行賞時,他就毫不隱晦地說:“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劉邦之所以能成事,也許正在於此吧。


sunjin72976689


劉邦的自信:我有六十萬軍隊,還怕項羽麼?

劉邦出關中後,很快招降並結盟了一眾的大小王,聯合對付項羽。因為項羽當初分封時不公平,讓很多大小王心存不滿,所以這些王很容易聯合起來。劉邦自認為率領六十萬大軍足以打敗項羽,當時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為。

於是,韓信的軍事指揮權被奪,他沒有機緣指揮這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如果韓信斷定這次戰役能勝的話,他肯定會去爭取指揮這次將要名垂青史的戰役。唯一的解釋就是,韓信認為贏不了。這些大小王們各自為政,陽奉陰違,各懷鬼胎,不聽從命令,都是日後被滅的貨。人多不一定辦好事。

韓信不看好這次戰役。最大的原因是,韓信認為漢軍的實力還遠不是楚軍的對手。

於是,韓信躲在了背後,遠離了這場戰役,他要靠這些大小王們消耗楚軍的實力,也借楚軍消耗他們的實力,也順便觀察這些大小王們指揮軍隊的真實水平。

韓信早已有了為項羽挖好坑的設想,每步棋怎麼走,他早就設計好了。這些大小王,將來都要被他收拾,然後整合他們的有生力量再去打敗項羽。韓信是那個時代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劉邦等大小王佔領彭城之後,一下子好大喜功起來。原先他們是多麼地懼怕楚軍,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楚軍的老巢被他們端了。於是,他們開始在彭城縱情聲色起來,並放鬆了對項羽的警惕。

正陷入與齊軍交戰的項羽,聽說自己的窩沒了,尤其是自己的女人虞姬有了危險,馬上意氣用事,留下大部軍隊繼續攻打齊軍,他自率一軍攻打劉邦的聯軍。

聯軍有五六十萬,項羽只帶了精兵三萬。

(二)項羽的高傲:我只有三萬人馬,一樣收拾劉邦這個無賴

這是項羽天生的自負。自從鉅鹿之戰後,項羽從來沒有把任何軍隊放在眼裡。他傲視群雄,睥睨天下。一次戰役的勝利,滋長了他的自負。他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勇氣不能解決的問題。

可惜,項羽不明白,也不會知道,他是古今最厲害的英雄,而他的手下不是。他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累,他可能體驗不到疲倦的滋味,因為他是個異類,因為他的身體素質是天生的強悍,可惜,他總是認為自己這樣,他的手下將領和士兵也應該是這樣。

應該說,項羽的失敗從鉅鹿之戰那天起,就已經開始了。

結果沒有韓信指揮的聯軍,果然如韓信所料,大敗。聯軍敗在內心深處對項羽的恐懼,他們可以不再怕楚軍,但是懼怕有項羽出現的楚軍。項羽是楚軍的靈魂。被三萬人馬打敗的大小王們,更加害怕項羽了,他們馬上紛紛投降,以示忠誠。

而項羽也更加輕視劉邦了。

這場戰役,表面上是項羽勝了,但是實際上,劉邦撿了一個大便宜。項羽應該明白,輕視自己的敵人,就是無視自己的生命。清朝的權臣鰲拜輕視小皇帝康熙,結果被一群小太監擒獲。

(三)韓信的得意:其實我只是撿了一個落地桃子

坐山觀虎鬥的韓信很快收拾起了敗軍,稍一規整,就打敗了項羽的追軍。

韓信所收拾的敗軍,主要是漢軍,其他王的軍隊根本不會聽他的。

在這些王中的軍隊,只有漢軍實力最強。人少不一定辦壞事,就像項羽的三萬精兵一樣,韓信指揮漢軍的這些精銳,打贏了楚軍。

韓信的這次表現應該能給給項羽一個提醒,依靠敗軍,韓信也可以打贏楚軍,可惜項羽依然不感冒。因為千里奔襲的楚軍,被韓信以逸待勞打敗,也純屬正常。韓信也斷定項羽肯定會這般認為,而項羽也確實這樣認為。韓信再次騙過了項羽。

項羽繼續不重視韓信,認為只是被韓信撿了一個便宜而已。但是劉邦從此非常重視起了韓信。當然他以前也非常重視,只是這一次韓信的表現,讓韓信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了。


御前帶刀侍衛


彭城大戰韓信不在主戰場。是劉邦帶領眾反王的聯軍,由於被勝利衝昏了頭,各個部隊又各自為戰,被項羽的精銳騎兵一下子就給沖垮了!這是個以少勝多的戰例。事實證明劉邦不適合指揮大部隊作戰!正如韓信說的劉邦適合帶將,而韓信適合帶兵,韓信帶兵多多宜善!


宜佰佳傢俱定製


彭城大戰是項羽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項羽帶領清一色的三萬項家軍,有絕對的軍隊指揮權,雖長途奔襲但是在項羽的帶領下戰鬥力那是剛剛得,沒有排兵佈陣而是搞了一次非常規的突襲戰。反觀劉邦雖然帶領的是五十六萬大軍,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軍隊是多國聯軍,本就不好組織、不好管理。聯軍又沉浸在彭城大戰勝利的歌舞昇平、吃喝玩樂之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軍隊戰鬥力大大降低,與其說是五十六萬的聯軍,不如說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樣的對戰那能不失敗啊!項羽的勝利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