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有没有关系?

农夫三拳gmy


其实没有关系,因为宋军能凑出足够华丽的阵容去北伐。雍熙北伐是皇帝遥控太死才失败的,而不是宋军后继无人。


子梦奇谈


一般分析历史问题,都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言,宋朝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必然是有一定关系的。杯酒释兵权,它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事件,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制度设计——抑制武将,将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此举可以说是导致宋朝武运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间接造成了自太宗太平兴国以来的一百多年内,无力向北进军。

然而,在宋太宗前期,这一制度并没有直接导致宋朝对辽国军事力量的绝对劣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宋太宗雍熙北伐很大的支持。

众所周知,赵匡胤之所以将兵权收归中央,是鉴于五代时期武人掌握军权,随意推翻朝廷自立的教训。五代时期军阀的军队,实际上可以近似看作是土匪,因为其军队基本上没有纪律性可言,也没有服从命令的强烈意识。赵匡胤在将军权收归中央后,在后周禁军的基础上,调集原属于各个武将的精锐部队进入禁军编制,使得禁军——这一皇帝直接掌握的军队成为全天下最精锐的一部分。

因此,在赵光义第一次北伐时,之所以能够欧取得一定的胜利,和北宋禁军强大的战斗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赵匡胤的这一举动,雍熙北伐可能会败得更惨。

当然,这一做法的弊端就在于,禁军的造血能力太差,因为地方上的精锐本身就不多,如果禁军遭遇到巨大的损失,将无从向地方及时获得精锐的兵源,这也导致了后来北宋中央禁军和地方军队的共同退化。

宋朝没有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仅有宋朝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辽国当时正处于第二个兴盛期。当时辽国在经历了耶律璟这位君王的残暴统治之后,出现了一位中兴之主,耶律贤,耶律贤在位时期,朝政主要由萧皇后把持,萧皇后的政治能力非常强,辽国在他们的治理下,开始复兴。及至宋太宗北伐,辽国已经缓过来一大半,自然,宋军不可能一口气拿下燕云十六州。再加上宋太宗的指挥失误,宋军大败,在所难免。

实际上,在耶律璟在位期间,中原地区正处于赵匡胤的统治之下,在此之前的柴荣也是趁着这个时机攻取了三关三州。然而,赵匡胤当时基于现实原因,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战略。因为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对辽国的作战必须具备足够多的资源支持,因此必须先拿下南方。赵匡胤计划的很好,唯一算漏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以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加上北宋的精锐部队,再得到南方经济资源的支持下,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赵匡胤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大业,便神秘去世。他的继承人,太宗赵光义,在军事方面是个小白,两次北伐,耗尽了北宋的精锐。自此,北伐再无实现的可能。


庭州行者


我认为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不是全部原因,或者可以说关系不是太大,这部分交出兵权的将领赵匡胤是可以再次启用的,而且赵匡胤手中的二十万禁军是百战之师,常胜之师!没能收复燕云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赵光义,他谋朝篡位害死大哥,而他的文韬武略与赵匡胤是天差地别,赵匡胤是百战百胜,赵光义是纸上谈兵。赵光义这厮篡位以后,宋军中还是群星璀璨的,拥有潘美,杨业等众多名将!那为何不能收复燕云呢?1:赵光义心胸狭隘,疑心极重,他一辈子都在玩心眼,玩权术,导致朝廷上下都在揣摩上意,朝风不正!将军们也是如此,总怕赵光义怀疑,无心作战,总想着如何自保!杨业战死就是例证。2:赵光义把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向极致,导致以后一百多年里军力日衰,收复燕云再无指望。3:赵光义自己不会打仗,却喜欢纸上谈兵,搞出一个超级搞笑的“平戎万全阵”,打仗必须依阵作战,前线将领真是哭笑不得,可又不敢不从,在通讯都靠腿的年代,他坐在朝堂之上却要指挥千变万化的战场,简直可笑至极!所以说宋朝无法收复燕云,成为“弱宋”的罪魁祸首就是赵光义这个蠢货!


龙翔天下0811


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有没有关系?

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军事改革是没有关系的。

北宋能从“五代十国”时期壮大也是很不容易的,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塘割出去的,后晋又是在公元947年被契丹人攻入汴京灭的国,然后契丹建立了大辽国。

那时中原混战,契丹就经营的非常强大,到了960年北宋建立,大江南北都是地方割据,南有“南汉、南唐、吴越”南平、武平等,西有据俩川的后蜀,北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控制的北汉,赵匡胤赵光义弟兄俩花了十六年时间才基本平定南北。

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就乘胜攻打“辽朝”,宋军一直打到蓟州,在高粱河一役,宋军被辽军打的大败,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了东京。

公元980年,辽朝发十万兵南侵,在雁门关被宋朝“杨家将”击败。

辽景宗死后,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在此期间,宋认为辽政局有变动,在公元986年,宋太宗遣“曹彬、田重进、潘仁美”率三路大军北伐,结果是曹彬战败,杨业战死。

之后就是党项建立西夏,与辽联盟。

北宋从战乱的诸军阀中崛起,南征北战实现了南北的基本统一,但根基不稳,即便赵匡胤不杯酒释兵权,也没有国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因北宋建立,正是辽国最强盛的时期,而辽的治国理政和制度大体效仿中原,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也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唐末耶律阿保机就开始逐渐壮大,耶律德光又打进中原灭了后晋,幽云十六州不是一个刚建国不久的北宋能收回的,国力就没有辽强大,和杯酒释兵权一点关系也没有。


夏有凉风61


这个问题不好简单说到底有关或无关。但是,就宋朝初期的军队战斗力,事实上并不弱,后来宋朝军队的力量给人感觉很差,不完全和武将兵权产生因果关系,确实可以肯定的。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提出思路。宋朝赵匡胤和赵构都进行了解除兵权问题,这是皇帝害怕武将擅权夺位,有点小心眼。但是,宋朝的军事制度是系统庞杂和臃肿,事实上,北宋前期,南宋前期,将领很多,要说军队战斗力很弱,也不符合事实。像南宋初期,宋军要真弱,恐怕赵构就给兀术抓住了。或者完颜亮就打过江南,立马吴山第一峰了,事实并不是这样。

但宋军的问题在哪里?在他们不注重练兵,宋朝军队是完全招募的,当兵是一种职业,是一份工作。但是,宋朝养那么多禁军并不是真的为了备战备荒,而是提防他们闹事,把军队给养着,久而久之好吃懒做,军队素养就低下,所以等着真正需要去作战的时候,就一塌糊涂了。那么,就算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假如这个制度真正执行到位,是要训练一支强有力的禁军,只要长期保持很好的训练,宋军的历史表现不会是这样。

历史上汉朝禁军南北军是训练很好的,隋朝禁军骁果骑也是天下无敌,瓦岗军已经号称强大了,宇文化及那么荒唐的一个人,带末代骁果骑都能力挫李密的瓦岗军,可见隋军的素质过硬。唐朝的军队也是名声显赫,至少就算安史的番军在他们也是招募来的,钱粮保障是一方面,问题是也得到很好的训练,才能同官军对抗。官军失败正是在于后面到处抓丁,根本仓皇应付,在古代这是决定战斗力的关键,却往往被读者所忽略。

恰恰宋朝禁军号称数量史上之最,素质之堪忧也是史上之最,根本原因不在将领是谁,兵权在谁手里,而是基础管理不过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这个才是根本。


何运超



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个事件找不到太明确的历史出处,但无疑宋朝是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政策,自然就是武将没有兵权呗,说白了就是一种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将一国之命运寄托于皇帝个人身上,尤其是宋朝这种重文轻武的模式,武将没有兵权,限制太多,如果皇帝不让武将放开手脚,自己又没有很强的军事能力,那么打仗就输一半了。

到了宋太宗时期,因为宋太宗是文臣出身,不知兵,只知道继续加深重文轻武的政策,结果自然是两次北伐狼狈而归。

宋太宗两次北伐之败,不光是表面那么简单,他是耗尽了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开国精锐,使宋朝的军事底子为之一空。

而且经过宋太宗这么一折腾,本来开国初期是一个王朝战斗力最巅峰的时刻,结果硬是使宋朝在这个战斗力最巅峰的时刻没有统一中国。

宋太宗之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已经彻底成型,军队战斗力更不用说了,自然更没有希望收回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国了。

以至于到了宋徽宗时期,还想通过金钱来向金国赎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结果想的太天真了,金军南下造成靖康之耻以后,别说燕云十六州,就是北方大地都尽归于金国了。


宋安之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王朝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虽然宋初曾多次北伐意图夺回,奈何遇到了同样处于鼎盛时期的辽国,最终无功而返,此后更是长期处于被动的战略防御之中,再也无力夺回。那么宋朝为何始终不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呢?事实上与宋朝的军事制度密切相关,而“杯酒释兵权”只是这种军事改革的第一步而已。

△“燕云十六州”位置示意图

“杯酒释兵权”仅仅是军事改革的第一步

赵匡胤本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大位,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兵变之事时常发生,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在政治上推行“强干弱枝”统治模式,有效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大。同时,赵匡胤也在积极推行军事改革。

△赵匡胤

而赵匡胤军事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要将禁军牢牢掌握在手中。宋朝建立之后,为了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制定了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精英,组建东京禁军的制度。如此一来,直属于中央的禁军便成为了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从而有效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可是如此一来,禁军将领的忠诚便成了问题,虽说宋初的禁军将领极为忠诚,但是人心隔肚皮,他又岂肯将王朝的命运交于他人之手,更何况未来之事谁又说得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宋太祖将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经过酒桌上的一番长谈,石守信等人次日纷纷主动要求解除兵权,这便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然而,这仅仅是宋朝军事改革的第一步。

军事制度彻底改革,才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人心隔肚皮,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才是关键,在赵匡胤的推动下,宋朝的军事改革主要有四项内容:

1、建立枢密院制度,推动兵权分解。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又称“三衙”)统领。此外,建立枢密院,主管军队调动。如此以来,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确保了皇帝对禁军的掌控。

2、军队一分为二,内外相互制约。将全国军队分为两部分,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则戍守各地。如此以来,京城驻军足以制约地方发生的叛乱,而各地驻军也可以扑灭京城发生的叛乱。内外相互制约之下,叛乱极难发生。

3、兵将分离政策,将领丢失军权。京城禁军和地方守军必须定期调动,这种轮流驻防的方法称之为“更戍法”。如此以来,由于士兵经常换防,便达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有效防止了各级将领掌握军权。

4、立而不设制度,防止将领做大。殿前司的二帅和侍卫司的首三帅不再授予他人,以致侍卫司只余下马军和步军的统帅,而没有了原来统合两军的马步军统帅,侍卫司就此一分为二。从而降低和分割了禁军统帅的职权,使军权服膺于皇权。

这种军事改革虽然降低了发生叛乱的风险,使得皇权更加稳固,但无疑对军队战斗力形成了极大影响。宋初由于刚刚经历乱世,军队经过长期征战,战斗力尚有保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却是已成定局。

宋朝为何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正如前文所说,宋太祖的这种军事改革,从长期来看的确制约了宋朝的军事能力,但其实对于宋初的军队战斗力影响却不是很大,更何况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御驾亲征。那么宋朝为何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萧太后也不是易与之辈

1、宋朝对辽国并不占优。辽国不同于以往的游牧政权,以往的游牧政权虽然强大,但却往往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各部落相对独立,凝聚力相对有限,一旦雄才大略的霸主去世,游牧政权很快便会分崩离析。然而辽国不同,除了因环境影响导致生活生产方式不同之外,它的统治模式已经与中原王朝并无二致,凝聚力同样很强。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宋朝都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即使是在统治者这个层面,当一代雄主赵匡胤遇到一代贤后萧燕燕,同样不占优势。

△辽国并不弱于宋朝

2、燕云十六州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这才是另外一个致命原因,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国),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完成天下一统,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长达四十年。而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在这种统治模式下,历经两三代人的统治,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要知道,早在宋朝建立之前,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便已经开始接受辽国的统治,这里的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不要给百姓讲什么大道理,他们的要求不过是安稳日子罢了。

△宋太宗赵光义

虽然此后辽国国势日衰,但宋朝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随着时间推移,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只能越来越牢固,此地百姓对宋朝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因此,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北伐相继失败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香茗史馆


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有没有关系?

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军事改革是没有关系的。

北宋能从“五代十国”时期壮大也是很不容易的,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塘割出去的,后晋又是在公元947年被契丹人攻入汴京灭的国,然后契丹建立了大辽国。

那时中原混战,契丹就经营的非常强大,到了960年北宋建立,大江南北都是地方割据,南有“南汉、南唐、吴越”南平、武平等,西有据俩川的后蜀,北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控制的北汉,赵匡胤赵光义弟兄俩花了十六年时间才基本平定南北。

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就乘胜攻打“辽朝”,宋军一直打到蓟州,在高粱河一役,宋军被辽军打的大败,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了东京。

公元980年,辽朝发十万兵南侵,在雁门关被宋朝“杨家将”击败。

辽景宗死后,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在此期间,宋认为辽政局有变动,在公元986年,宋太宗遣“曹彬、田重进、潘仁美”率三路大军北伐,结果是曹彬战败,杨业战死。

之后就是党项建立西夏,与辽联盟。

北宋从战乱的诸军阀中崛起,南征北战实现了南北的基本统一,但根基不稳,即便赵匡胤不杯酒释兵权,也没有国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因北宋建立,正是辽国最强盛的时期,而辽的治国理政和制度大体效仿中原,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也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政权,从唐末耶律阿保机就开始逐渐壮大,耶律德光又打进中原灭了后晋,幽云十六州不是一个刚建国不久的北宋能收回的,国力就没有辽强大,和杯酒释兵权一点关系也没有。

夏有凉风61

山西猛虎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员工 历史领域创作者

2354粉丝 · 1.1万赞

相关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朱温是如何灭掉唐朝的?

为什么赵光义不惜御驾亲征也要灭掉北汉?


灯的奴仆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列局面,实现中原的统一。

一、出身世家。

赵匡胤喜欢读书,吸收书中的知识,有独立思考的见解。

二、刻苦艰辛的习惯。

宋太祖的内宫是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宋太祖累积财富,用“备价取赎”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三、黄袍加身。

赵匡胤拥立后周太祖郭威,靠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登上帝位。

四、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一方面解除将士的兵权,另一方面由政府满足他们致富的愿望。

交出兵权,享受生活。君臣各有所取,各得所安,没有血腥和屠杀。

因此,宋太祖的最大贡献是恢复中原的统一,结束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混。百姓有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语文360


宋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军权这事的关系大着呢!

杯酒释兵权虽说是赵匡胤弹指一挥间就把兵权这么棘手的问题很潇洒地解决掉了,兵权掌握在中央,以后再也不会有将领被下属“黄袍加身”这作乱犯上的事,但是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这个角度来看,实则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是赵匡胤帝王生涯中所犯下的最最最为致命的政治错误。

杯酒释兵权从现象上看,是赵匡胤用金银良田豪宅美人和掌权的武将交换他们手中的兵权,你们放下手中的武器,从此我们君臣之间就没有任何猜疑了,人生苦短,你们就好好享乐到天年吧!其实从本质上看这件事,无疑是赵匡胤给武将们颁发了一张“腐朽许可证”。虽然说大部分武将都是重情重义,本不想贪的,但是如果不贪,就会被皇帝老儿猜忌了,所以不贪不行,不贪就“犯法了”!有史料记载: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王全斌“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纵兵大掠蜀中;王仁赡破蜀之日,“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尝引宾客故旧至藏中纵观,且曰:‘吾无汗马劳,徒以际会得此,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及罢机务,悉以市善田宅,时论鄙之”等等风气,大概意思就是说皇帝可是批准了的事,没多大事!

且不说“杯酒释兵权”将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手中军权剥夺了,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茧自缚,宋朝后来的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此有关,单就“杯酒释兵权”所开的一代风气而言,其后果就真的是很严重。

所以宋朝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即便有这个财力,但是并没有这个武力的实力!其实宋朝的做法,就是偏安一隅,没有胸怀天下,不居安思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用金银解决!真是可笑至极!

我就是好意思讲,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赞哦(´-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