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生只写过两首诗,一首豪放一首悲凉,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Z-jane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他一生也只作了2首诗,《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虽只有短短三句,但却豪气万丈,流传至今。


刘邦没什么学问,却做出了流传至今的诗作,大家知道,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有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嫌,但是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当时的现实是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不能不说刘邦确有过人之处。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所以,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天下之后返回家乡沛县,试想当年的小亭长成了皇帝,加上邻里亲朋的到场祝贺,衣锦还乡的风发之气促使了学问不高的刘邦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这时候的刘邦是春风得意的。


他的另一首诗《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和上一首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相比,这一首更多的是无奈,即便做了皇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何况在世的日子也不多了,他虽清楚母以子贵,心里虽然喜欢刘如意,也想给戚夫人一份安心,然而他却拿现实无可奈何,所以面对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只能宽慰她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最后,刘如意死了,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不能不令世人唏嘘!

当然不能否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用他的话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粮,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文踪旅迹


刘邦一生中只写过两首诗。确切地说是即兴唱了两次歌。即《鸿鹄歌》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这首诗写于刘邦平定九江王英布之叛后,他回到家乡沛县,置酒高会儿时尊长好友,回首自己这一生,风风雨雨,风雨兼程,历经磨难,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白登山下七日胆寒,好不容易天下安定,这不,该死的黥布又起刀兵,好在这次平叛还算顺利。可是老百姓需要太平啊!自己身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话虽如此说,但像英布这小子就不安分,彭越也靠不住,我大汉是多么需要那些能征惯战的勇士为我镇守关隘险要啊!刘邦在宴会上,三杯酒下肚,直抒胸臆,意气风发地唱出“大风歌”,意气是何其雄豪,何其霸气!非文人墨客诗词歌赋可比。

但同是这位大汉天子,在另一场合所唱的歌却好不凄惨,那是高祖十二年,他想更换太子,在与爱姬戚夫人饮酒时,只见刘盈身后跟着“商山四皓”从眼前一晃而过,刘邦就知道爱子刘如意没戏了,他无限伤感地又歌一曲: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这首诗名为《鸿鹄歌》,歌中慨叹的是木已成舟的无奈,老皇帝为爱子如意,为爱姬戚夫人深深担忧!故曲调悲凉,完全不见唱大风歌的豪迈霸气了,有的只是凄凉伤感回天乏力与无尽的担忧。

由此可见,同是一个诗人,在不同境遇之下所写的诗,居然可以是天壤之别,何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一心情,彼一心情!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是也!


啄木鸟405


问题:刘邦一生只写过两首诗,一首豪放一首悲凉,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其中一首便是:《鸿鹄歌》,这是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时感慨写下的诗。而另一首史,只有23个字,被誉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前言

刘邦传下来的两首诗,都是当时的歌词,流传较广的是那首著名的《大风歌》,相对不太知名的是《鸿鹄歌》,这首歌的背后,是一个惨烈的后宫斗争故事。

一、《鸿鹄歌》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自从有了戚夫人以后,非常的宠幸这位美人。戚夫人也争气,不久生下了赵王如意。刘邦对于太子刘盈不甚满意,一直想用赵王如意换掉太子刘盈。但是太子深受大臣爱戴,一直不能如愿。

太子的生母吕后找到留侯张良,希望他能出个办法。于是张良让吕后想办法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有一天在宴席上见到了太子身后的这四位长者,大为震惊。认为太子除了大臣们拥护,并且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所以就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

在《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这一段故事: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 ,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 ,尚安所施!”歌数阕 ,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刘邦说,太子羽翼丰满,已经不能撼动了。戚夫人闻之大哭,刘邦就请戚夫人跳舞,他就唱了这支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 ,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 ,尚安所施!

鸿鹄已经羽翼丰满,可以纵横天下了,即使有弓箭也拿他没有办法。戚夫人悲痛流涕,却无可奈何。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吕后掌权。吕后将赵王如意毒死,将可怜的戚夫人斩断手足。连太子都受到惊吓,几年以后也死了。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 ,饮喑药 ,使居鞠域中 ,名曰“人彘”。居数月,乃召惠帝视“人彘”。帝视而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复治天下!”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七年而崩。

再回想其刘邦唱歌的时候,戚夫人估计已经想到自己未来的下场,所以会痛哭不已,可怜的赵王如意,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刘邦一死惶惶不可终日,虽然刘盈亲自保护他,但还是被吕后毒死,留下自己的母亲受尽了屈辱和迫害。

不知道刘邦当年如果真得换了太子,戚夫人会怎样对待刘盈和吕后呢。

二、大风歌

刘邦的《鸿鹄歌》听起来令人愁肠百转,但是《大风歌》则令人激烈澎湃: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他平黥布以后凯旋,落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当年,刘邦想换太子时,计划让太子领兵去讨伐穷黥布,被众人和吕后苦苦劝阻,最终刘邦领兵亲征。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

_汉书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这时正是其平定叛乱意气风发的时候,又逢衣锦还乡,自然慷慨激昂,真是开国皇帝才有气魄。

结束语

后人评价说,刘邦不读书,但是他的《大风歌》和《鸿鹄歌》和陈后主的诗相比,真有兴亡不同之感。

高祖不讀書。其歌云“大風起兮雲飛扬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云“鴻鵠高飛 一舉千里 羽翼已就 横絶四海 横絶四海 又可奈何 雖有矰繳 尚焉所施”。陳後主是做文章人,其辭云“秋風動竹 烟水驚波 幾人樵徑 何處山河 今時日月 宿昔綺羅 天長路逺 地久雲多”,亡國之音與興國自别。《脚气集》· ,宋车若水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不错!历史记载刘邦是写过《鸿鹄歌》和《大风歌》这两道诗,而且都是在当了皇帝之后。然而在没当上皇帝之前的刘邦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据高祖本纪所记载,刘邦直到四十八岁,依然不务正业。每天混在酒馆里喝的酩酊大醉,要么借酒疯调戏老板娘,要么就是躺在酒馆地上酣睡,而且从来不会付一分钱,店主也拿他没办法,整个一地痞无赖,既猥琐而又好色。平日里他经常率领一群流氓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并整天想方设法侮辱周围的人们。再后来的起兵造反,史记里也将刘邦记载成一副小人得志的猥琐丑态,与汉朝的大敌项羽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说恐怕是司马迁在故意抹黑刘邦吧,本人却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太史公毕竟是生活在西汉的人,如何敢恶意丑化汉高祖的形象,肯定是有他的真凭实据,否则是万万不敢!

  刘邦,这么一个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的粗人,当了皇帝之后突然变得有文化起来,还写出传咏千古的诗歌来,想想都觉得诡异。但是,我们不妨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下:如果是找了枪手代笔,那么一切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皇帝嘛,手下的文人骚客多如牛毛,找人代笔写几篇诗作还不是张张嘴的事,文章能被皇帝看中采纳那是莫大的恩宠,感恩戴德惟恐不及,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还别不信,大名鼎鼎的高产诗人乾隆皇帝就干过这事,乾隆属于那种文学老中青,文学荷尔蒙旺盛,终日笔耕不辍,据学者不完全统计,记入他名下的诗多达41800首。他一个人的诗,就超过整个《全唐诗》诗歌总数。

  然而就算乾大诗人不眠不休,他也吟不出这几万首的诗,故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他人代笔,如谀臣沈德潜,因捉刀得力,乾隆特别高兴,老头子退休后,特尊称其为“大老”(如今黑社会“大佬”一词,或许追根溯源出于乾隆),赐诗中也吹捧这位枪手说:“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初”等句。其实挺悲摧,乾隆连如此浅薄的吹捧,都出自李白“我爱孟夫子,风流万古闻”。

  不过,沈德潜死后,乾隆不放心,让人拿沈的遗诗来读,猛然发现,老沈也属于九泉之下不甘寂寞之人,把平时为自己捉刀的诗歌全部放入自己遗著诗集中,显然准备死后刊印发行。既然署名权已经货卖帝王家了,怎么能又私留了一手呢?不得不说作为枪手,老沈的职业道德有所亏欠!

  这还了得?!震怒之下,乾隆下诏,“夺(沈)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意思就是将老沈的一切荣誉褫夺。可见做皇帝的枪手,你得具备甘当配角默默无闻的精神。如此看来,刘邦手下有几个甘当绿叶的无名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否则我们如何解释一个半文盲,突然之间华丽丽地蜕变成文艺大叔了呢?还写出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来……


云汉


此情此景,心里不同,诗言志,歌咏情,一个是歌,另一个是诗,一个作于回乡,当斯时也,刀枪如林,锦旗蔽日,铠甲耀耀,将士如云,大风飞扬,高祖于此时,不由得豪气干云,即兴高歌一曲,响遏行云,真是大丈夫也!想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起事,与群雄逐鹿,刀光剑影,碧血横飞,他,经历九死一生,看着一个个英雄,或阵亡,或投诚,不由得感慨良多,风,吹起了他的情思,身旁的猛士唤起了他的悠悠往事,或把酒临风,或渴饮仇雠之血,不由得不发出黄中大吕之音,慷慨激昂!家乡父老闻之,合道相迎,给其最高礼遇!真是人生荣耀之至!一个写于立储之争后,此时的他,以不负盛年之勇,满满的儿女柔情,上了年纪,总有些感慨,舐犊情深,奈何,奈何,也只能奈何!综上,心里不同,所反应的自然不同,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已!


BlueSky蓝天


刘邦一生写过两首诗。

准确地说,也不叫写诗,而是写歌词。在当时的楚地,流行一种楚歌。只要有调子,谁都可以编一些词填上去。只要是生活在吴楚一代的人,似乎都会唱。而且这种楚歌很有代入感,当年韩信就用一招“四面楚歌”,让项羽的十万大军溃不成军,项羽也因此走到了绝境。

刘邦显然也很会唱这样的楚歌。他一生写了两首诗(或者说两首歌词,我们姑且把它们都称为诗,下同),不过,我们今天读这两首诗的时候,却感觉刘邦写的这两首诗,画风完全不一样,完全不像是一个人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邦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写的第一首诗《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慷慨悲凉。尤其是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刘邦心中的落寞和悲哀。他虽然是帝王,他虽然能够雄视天下,一统海内。但是到了最后,却是所有的人都想反叛他。先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接着是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相陈豨。后来又是淮南王英布。虽然他率军平定了英布之乱,但是,他本人也被英布射了一箭。然而这还没完,北方的匈奴又虎视眈眈,他重新封的燕王卢绾,本来是他最好的兄弟,似乎又有背叛他的风言风语。

早年的刘邦,朋友满天下。现在却成了孤家寡人,找不到人和他说说心里话。

不过,刘邦心中虽然悲凉,但是,悲凉并不是主调,慷慨才是这首诗的主调。“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种威服天下,一扫六和,舍我其谁的气势和霸气,满满的都是骄傲,都是狂放。

这是一种帝王的霸气,一种想要你今天死你绝不可能活到明天的霸气。

但是,在刘邦写的另一首诗里,我们读到的却是另外的东西。这首诗是刘邦写给戚夫人的:“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戚夫人剧照)

当时刘邦为了戚夫人,准备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然而,刘邦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周昌这些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吕后最后去求已经归隐的张良想办法,张良对吕后说,你把商山四皓请出来,给刘盈站台吧。于是,吕后花重金请出了商山四皓。当刘邦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于是认为刘盈羽翼已丰,不可动摇。

回去以后,刘邦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戚夫人,还对戚夫人说,你给我跳个舞,我给你唱首歌吧。在戚夫人绝望含泪跳舞的情况下,刘邦唱了这首歌。也可以说,写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里,刘邦满满都是灰心丧气,意气消沉。他认为刘盈是鸿鹄,已经羽翼丰满,高飞而去,横绝四海。而自己手中只有短箭,就算是想要刘盈射下来,也是办不到的。

如果我们不明白刘邦和刘盈的关系,我们可能真的会和戚夫人一样,陪刘邦伤心落泪。但是我们知道刘邦和刘盈的关系,我们知道刘邦的能力,他想要换太子,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而已。虽然有周昌等人反对,虽然樊哙等人肯定也会反对,虽然吕后更不同意。但是,韩信、臧荼、韩王信、彭越、英布、陈豨等等这些一世枭雄刘邦都不放在眼里,周昌、樊哙、吕后又算得了什么?

(吕后剧照)

周昌连话都说不利落。刘邦敢跑过去,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周昌反对又怎样?

刘邦派樊哙去打卢绾,樊哙不动身,刘邦还不就毫不讲情面地让陈平、周勃去杀他。如果当时刘邦不是行将就木,樊哙肯定就被杀了。

至于吕后,她连大声对刘邦说一句话都不敢。当周昌反对刘邦废太子后,她作为一个国母,竟然赶紧跑去跪谢在周昌面前,可见她的无助。要救刘盈,她还只能去求张良出主意。我估计她当时可能并不是去求张良出主意,而是求张良救刘盈。但是张良知道他去对刘邦说也没用,同时,也不想再招惹红尘之事,才让她去请商山四皓的。

张良不过是推脱而已,没想到刘邦竟然把商山四皓很当回事,由此便认定刘盈的太子之位不可动摇。

刘邦真的把商山四皓很当回事吗?商山四皓无权无势,不过是四个隐居的老头罢了,也谈不上有什么德行。而且刘邦心狠手辣,从来没认为老人家很重要,他怎么会把商山四皓当回事呢?

显然,或许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换太子,商山四皓只不过是刘邦推脱戚夫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而刘邦一个写过《大风歌》的霸气帝王,写出了那么一首自轻自贱的诗,也不过是他推脱责任,找的一个借口搪塞戚夫人而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路遥lgy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传世诗不多,而《大风歌》中的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成就刘邦的万丈豪情,千古绝唱!

成就帝王大业,往往面临生死之交,成王败寇,几乎可以说,不允许失败,否则将死无葬身之地……刘邦能击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靠的是什么呢?

他不象项羽那样呈能,他只希望“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成就正是知人善任,得张良而得天下.....

相比较之下,项羽火烧阿房宫,就注定他没有帝王的潜质,胸中容不下天下,不能把控大格局,可见他怀里燃烧的是个人的偏见和仇恨的火焰、暴戾的性情,远不及刘邦之能“威加海内......”。

而刘邦一世英雄,到了晚年时,却把他难住了.......他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自己与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但竟遭到巨大的阻力,众臣劝谏……吕后、周旋力阻,连大谋臣张良、周昌也苦谏,而叔孙通更是以死相谏……自己拥有无上王权,却依然感到无可奈何,失落和绝望......


杰地妙玩


诗为心声。刘邦这两首诗可谓标准地因时间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不同而发出的内心感慨。写第一首时正是刘邦夺得天下,志得意满之时,其豪情壮志满怀,可谓豪气冲天。故此诗充满千古英雄舍我其谁的豪气。第二首则完全不同了,虽然刘邦己当了皇上,贵为天子,但自己已经年老了,身体也有病了。本来年老多病其意志,豪气就大大减弱了,非年轻气盛之当年了,更何况身为皇帝,更要考虑天下之安危了,他不能由着个人的性子和脾气来,他要考虑政权的稳定和长久。当面对太子废立这种事关将来政权安危大事时,他不得不放弃自已的偏爱而屈从于国家大计。第二首诗其名之所以叫《鸿鹄歌》,充分说明了他纵有鸿鹄之志面对現实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蓝天沃土成爱民


霸气……安他身上不合适吧……一无赖混混而已………他只会说,这个我不懂,但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对,我相信你能把它搞好………霸王就是太自负,因为太强,所以骄傲,他不屑的事情,刘邦却信手拈来………大风起兮云飞扬,没觉得怎样,与力拔山兮气盖世根本不是一个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