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独狼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其实曹爽司马懿争权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司马懿被抬为太傅后手中依旧掌握不少权力,而且德高望重,门生弟子遍布朝野。

曹爽有事也和司马懿商量着来,但是每次都仅限于商量,基本上具体怎么办还是曹爽一意孤行。


几次下来司马懿也有点恼了,关键是曹爽总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给魏国蒙受损失,不仅如此曹爽滥用心腹、独揽大权、胡作非为,搞的满朝文武对他是离心离德,司马懿装病,不问政事。但是朝廷的一举一动还是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

当年他和陈群哥俩搞的九品中正制,使朝廷的青中年官员几乎都是他俩的弟子,而且司马懿作为士族领袖,德高望重,朝廷消息自然逃不了他的法眼。

养三千死士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首先曹爽是真的以为司马懿行将朽木,对他是一万个放心,他也不缺人脉,不缺资源,这三千人,很大一部分是他的亲信和士族子弟,他们对于司马懿是相当崇拜的,而且主要负责组织训练这三千人的是司马师,司马懿权力被削弱了,但是司马师并没有,他当时是中护军,常年镇守司马门,位高权重。司马门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者才能通过,地位非常高,当年曹植就是因为醉酒擅闯司马门才搞的满盘皆输。


不过高平陵之变这三千死士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也就是在政变之初帮助司马懿壮了壮声势。他儿子是中护军,日常率军驻守司马门,这足以让司马懿控制朝廷了,司马懿控制朝堂后又迅速派人夺了中领军的兵权,就和当年周勃做的一样。

说一下中领军,中领军是曹爽建立的,当初他执政的时候把中垒营、中坚营两支军队合并一处,交给他弟弟曹羲统领。曹爽出去扫墓的时候把曹羲带走了,也把禁军将领曹训带走了,导致朝廷军队群龙无首,兵权很快就北司马懿夺走了。

也就是说,当时洛阳禁军大部分都在司马懿的控制之下,司马懿兵力是不缺的。

反观曹爽就比较惨了,带着皇帝和一众大臣去祭拜魏明帝,一不留神老家被端了,手底下又没兵,只能临时征发几千人自保。桓范权曹爽挟天子退守许昌,然后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但是曹爽却退缩了,他心想司马懿要权我就给他,给了他我还是侯爵,锦衣玉食是不愁的。

气的桓范破口大骂,大概的意思是:曹子丹多么英雄的一个人物,怎么生出你们兄弟这种瘪犊子玩意。


守仁读仁


阴养死士三千,靠突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咸鱼翻身,然后屠杀曹魏宗室,宠树同己,侵蚀魏国社稷,这是司马懿晚年所做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司马懿怎么做到在自己被曹爽压制的时候,还能够让三千死士对自己臣服,还能养的起三千死士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懿其实远远没有电视剧里面所描述的那样危如累卵,只是在权力上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而已,其仍然掌握着不可忽视的实力。

话说司马懿和曹爽并受托孤,两人同时『录尚书事』。这个『录尚书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东汉魏晋时期的实权宰相都要带这个衔,才能名正言顺的处理国家大事。开始的时候曹爽对司马懿也很尊敬,但是后来不久就听从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明升暗降。

本来司马懿是骠骑将军,从一品,曹爽就想把录尚书事去掉,然后加封司马懿为大司马,不过大司马这个职位似乎不祥,因为之前的大司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于是经过人提点之后,曹真决定改尊司马懿为太傅。太傅为上公,地位尊崇,还有很多的面子活:

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

即便如此,曹爽早期辅政的时候还是经常请教司马懿的,双方一度合作的亲密无间,非常友好。但是渐渐的,曹爽开始任用自己的班底,也就是何晏、丁谧这帮人,和司马懿疏远了。

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

司马懿也知道这一点,于是自请外出去防备东吴,曹爽和司马懿两边也算是相安无事。

后来等司马懿回到朝廷,基本上政务权力就都已经被架空了。但是其实司马家依然势力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名义上的尚书台的长官,虽然曹爽录尚书事,导致司马孚没有实权,但是有这个职位,还是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毕竟橡皮图章,那也是图章啊。

然后司马师是中护军,曹爽的弟弟曹羲是中领军,可以说司马家依然有一定的洛阳的禁军军权,而事实证明,就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其实在司马懿图穷匕见起兵的时候,就连曹爽的家将都拿不准是不是应该对司马懿动手:

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曹)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司马懿要去武库,就要经过大将军府的望楼,曹爽虽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刘氏在,刘氏就请帐下督帮忙,说曹爽在外,现在有兵事怎么办呢? 帐下督于是就准备放箭。

和电视剧中司马懿王霸之气迸发,一眼瞪过去兵都不放箭了不同,在历史上是一位叫做孙谦的偏将把帐下督的牵住了,说:”这天下事还不一定呢,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帐下督反复要放箭,孙谦反复制止,好几次之后,司马懿也就过去了。如果司马家族已经落魄到一点权力都没有了,你说孙谦和帐下督还会犹豫么?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三国演义里,有个连精明得如妖怪的诸葛亮和曹操都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马懿。

历史上以晋代魏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一身红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曹爽,夷其三族,可谓威风八面,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而高平陵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他拥有的三千死士。

那么问题来了,在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千死士从何而来的呢?

司马懿实际权力虽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马家势力依然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虽没有实权,但有这个职位,就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司马家对朝中发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马懿没有脱离社会。

而且,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这确保了司马家在洛阳还有一定的禁军军权,正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秘密豢养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护军这个职务作掩护。

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负责中下级武官的选拔,监督管制诸武将,这在当时具有相当重的职权,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

司马师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以秉公无私,举荐良材而闻名,这自然给了他收买死党的方便。

还有,司马懿通过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笼络一些将士愿意誓死效忠司马懿,这些将士有很多成了司马懿家族的仆人、家丁,他们一起和司马师召集的人才,构成了三千死士。

这些死士分成十组隐藏在十处山林里由汲布训练他们,汲布是总教头。训练好的死士,平时分布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时再召集起来。

从高平陵政变,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的野心由来已久,那些突然出现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见他们早就暗中谋划着。

最后我们来分析三千死士为何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懿:

一、司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马懿一生操劳,为曹魏征战多年,其功劳在当时无人可比,曹魏后期的权臣都很敬重司马懿。

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

作为世袭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石苞、邓艾这些人,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

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司马家,效忠司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马家的恩惠。

司马师召集三千死士,并秘密豢养,分散到各地。

他们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马家提供,他们的家人也由司马懿赡养,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诺。

可以说司马家为了这些死士,也是煞费苦心,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马家。

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没有什么实权,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没降,财力并没受损失,司马家供养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谋反忤逆之事,没有回头的余地。

历朝历代,偷养死士都以谋反罪论处,是要诛灭九族的。

司马家私养三千死士,一方面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当然是对权力的更高向往。

豢养死士是死罪,作为死士更不用说了,不管是被发现都还是背叛司马家,都会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除了忠心,别无选择。

四、凭司马懿卓越的谋略,让死士变义士

当时司马懿发生政变,符合天时、地利、人合三要素,是众望所归。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怀朝野上下都很认同。

曹睿托孤,曹爽排挤,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响力还在。

曹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朝中大臣对他的不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带着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门户,不使用手中兵权调兵遣将讨伐司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马懿啊。

司马懿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宁宫,实际上被曹爽一伙软禁着。

司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与郭太后拉上了关系。

司马懿把两个孙女嫁给了郭太后的侄子,变亲家了。

郭太后在关键时刻,竟然答应了司马懿的要求,发布诏书。

只要郭太后发布了诏书,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变成了曹魏拥帝的忠臣,名正言顺,既不用担心掉脑袋,还变成功臣,受到嘉奖,名利双收,光宗耀祖。

你说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马懿吗?

司马懿一生的状态都是“藏”,既不犯错,也从不出头,在领导面前藏着野心,在同事面前藏着锐气,晚年又装病将杀气藏着。

直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奠定晋朝的根基。

各方枭雄驰骋战场几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统,天下的江山,最终却落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其根本原因是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

作者罗贯中喜欢借他人之口,骂司马懿叫“司马老贼”,这个“老”字,不只是年龄,还应该指他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曹芳,耗死了诸葛亮,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应该说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万年的龟!七字总结他的人生哲学:

“藏、怂、装、忍”“稳、准、狠”,最终,司马懿凭借自己的人生哲学一步步从柔弱书生变成一代枭雄,一生磨一剑,一剑定乾坤!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司马懿是“被架空”,不是“被落空”。

认为司马懿被曹爽完全控制,生死不由自己,完全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

事实上,司马懿是被奉为“太傅”,位为“上公”,地位还在三公之上,制度化的权力被削弱了不少,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就是“辟举人才”,仍旧掌握在手里。

另一方面,司马懿本人得道,其家人一样是鸡犬升天,其兄弟司马孚任尚书令,其子司马师曾任中护军数年,只是高平陵政变之前几年才被剥夺。

在仇鹿鸣的书里有谈及,这可能是曹爽集团为了交换夏侯玄介入司马懿长期掌握的长安重兵集团的一个政治筹码,当然,夏侯玄本身又是司马师的大舅子,这次联姻也是司马氏与诸夏侯关系的一个纽带。

与此同时,司马师在当时曹魏的“二代圈子”里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其在洛阳禁军中的影响力不能小觑。

直白地说,司马懿虽然高位“大隐于朝”,但是他的司马氏家族在中枢的势力并不弱,而他本人长期掌军所提拔的诸多将领,又在各重要外镇领兵,培植既然花费了十几年、二十多年的时间,曹爽即便有足够人才储备的情况下,也要缓缓更换,更何况他手中武备人才极为匮乏。

也就意味着,司马懿虽然看似退却,实际上,在朝中仍是举足轻重的势力,所以在进攻武库过曹爽府邸时,一个中级军官校尉,都能说出来“天下事未可知”的骑墙话语,如果曹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中下级军官根本不会有这样的顾虑。

权力,本质上是一张“期票”,能不能兑现,兑现时是增值还是贬值,其实都是看“预期”和“信心”的,司马懿拥有如此的实力,如果真心的退隐,他身边围绕的这些人自然会逐渐散去,寻找真正的机会,而这三千死士也好,他的铁杆亲信也罢,都知道他心中早有掀翻曹爽的计划,退隐只是手段,他们自然会买司马懿的预期,而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胜绩,更是会给这些参与者信心的加持。

所谓“忠诚”,说到底就不过是对一张权力期票的信心罢了,这种东西是动态的,不是游戏里面的数值。


刘三解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方面,一是曹爽时期的司马懿是怎么表演的,二是“三千死士”为什么一直死心塌地的跟着司马懿。

一、司马懿与曹爽的斗法

司马懿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他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多次随军征讨其他的割据势力,始终小心翼翼,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曹操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

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深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黄初六年春二月,司马懿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钺,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曹丕临终前,命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同为辅政大臣。

曹丕的儿子曹睿同样在驾崩前,让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继位的曹芳。

刚开始,曹爽有事还和司马懿商量,不敢独断专行。时间一长,曹爽便在亲信的挑唆下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将司马懿改任没有实权的太傅。朝廷的大权掌握在了曹爽集团的手中。

曹爽当时是第一辅政大臣,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司马懿剧照)

曹爽将司马懿架空之后,任用丁谧、何晏、邓飏、李胜、毕轨担任要职;任命曹羲为中领军,掌管京师的军队。

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司马懿则韬光养晦,避其锋芒。

正始八年(公元247)五月,司马懿以病不问政事。曹爽派李胜去探听虚实。 司马懿用影帝级的表演骗过了李胜,李胜禀告曹爽说:

“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经分离,不需要再顾忌他了。”

曹爽断定司马懿不再有威胁,对他完全解除了防备。 司马懿骗过了曹爽,暗中积极准备力量,联络太尉蒋济等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曹爽等人被处死。


(装病)

司马懿从此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权。 司马懿绰号 “冢虎”,是一个相当老练的政治家和阴谋家。

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过的,从曹操到曹丕、曹睿,司马懿都是他们层层提防之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司马懿练就了高超的生存智慧。 司马懿虽然在曹爽时代没有了兵权,但他在政坛和军队的威信还在,而且还是托孤大臣,三公之一的“太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司马懿手下的“三千死士”为什么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我们分析一下这三千死士的身份,这三千人其实就是司马家的“部曲”。

部曲是有着军队编制的私兵。到了唐朝后又称为家仆。

部曲是隶属于主人的私人武装,地位并不高,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三国时期,这样的部曲并不少见。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记载:“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

三国时期,很多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私兵。 部曲的特点是“最初由投靠而来,且多从事战争。至唐始变为贱民,形同奴隶”。


(司马懿装病)

王莽末期农民大起义中,地方豪强曾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这是部曲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

东汉末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时,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大姓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或出师作战,也需要充实武装力量。

于是按照新莽末豪强的作法,更多地采用军事封建制来部勒自己的宗族、宾客、佃客、门生、故吏。

这样,部曲就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装。 这种为豪门私属的部曲亦称为家兵。

他们承袭了东汉以来私兵的传统,作战时是部曲,平时是佃客,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

部曲作为士兵应该绝对服从主将的命令,必须对主人绝对忠诚,主人对他也负供养和保护的责任。


(司马懿的部曲)

部曲有时还要从事农业生产,但主要职责还是作战。

《三国志 吴书 孙皓传》:天机三年夏,“郭马反,马与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攻杀广州督虞授”。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马都有部曲将数人,还有部曲兵没有统计。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部曲最多的当属司马家,他们家 “阴养死士三千”。

《唐律疏议》卷十七上说: "奴婢、部曲身系于主。"

这三千部曲和司马家有着人身依附关系,战时是武装力量,平时就是司马家的佃户,是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曹爽集团怀疑,否则早就被缴械了。

毕竟曹爽集团不是没有能人,不可能允许司马家在自己眼皮底下养这么一支庞大的武装的。

不过这三千人是不公开的力量,司马懿平时伪装工作做得好,曹爽集团并不知道司马懿有着这么多的部曲。

所以才会有“阴养”之说。 这三千死士在司马家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司马懿的老辣。

三国时代他是笑到了最后,可惜他们父子透支了家族智商,令后代蠢笨不堪,酿成华夏浩劫。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三千死士为何对司马懿死心塌地?

机深螳后雀,祸隐马中牛。司马懿善于谋略,精于算计,才智深不可测。司马懿是曹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一生为曹魏操劳,也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司马懿自幼博学多识,有经世济国之才,曹操时期便被强征为文学椽。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又成为曹丕对抗曹氏宗亲和颁布新政的工具,但却未得到重用。

曹睿继位后,司马懿曾多次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阵,并成功耗死孔明,赢得胜利。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饱受曹爽排挤,没有任何实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利用豢养的三千死士,攻取洛阳,诛杀曹爽并夷其三族。司马懿在权利落空的情况下,如何让三千死士死心塌地跟随的?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高平陵政变。曹芳继位后,曹爽为了独揽朝政,架空司马懿,联络党羽,意图谋反。司马懿被升为太傅,确是明升暗降,失去了实际权利。然而曹爽仍然派人严密监视司马懿,并伺机寻找司马懿的罪证,想要杀掉司马懿。249年,司马懿忍无可忍,趁着曹爽陪同曹芳到高平陵祭祖,利用手中豢养的三千死士在洛阳城里发动政变,一举拿下洛阳。满朝文武尽皆支持司马懿,太后随后宣布曹爽谋反。司马懿派人修书曹爽,要求即刻投降,并承诺不杀他。曹爽自知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交出兵权和天子投降。史料中曾这样记载:

初,宣王(司马懿)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曹)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其次分析三千死士为何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懿

其一司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很多将士都对他心悦诚服。司马懿一生操劳,为曹魏征战,无论是成功战胜诸葛亮,还是平定辽东,再到后来平定王凌叛乱,其功劳无人可比,可以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曹魏的天下,曹魏后期的权臣都很敬重司马懿。司马懿在军队中威望更高,很多将士都愿意誓死效忠司马懿,这些将士有很多成了司马懿家族的仆人、家丁,他们一起和司马懿召集的天下英才,构成了三千死士。这些死士大多都心甘情愿的为司马懿效忠,至死不渝。


其二三千死士是有司马懿豢养,受到很多司马懿的恩惠。司马懿召集三千死士,并秘密豢养,茫茫时劳作,分散到各地。训练时候聚集在隐秘之处,时刻准备着征战沙场。而他们的衣食住行均有司马懿提供,他们的家人也由司马懿赡养,司马懿也曾许诺给这些死士一个大好的前途。可以说司马懿为了这些死士,也是费尽心血,这些死士也必然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跟随司马懿。


其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谋反忤逆之事,没有回头的余地。魏晋时期,对于忠心非常重视,人们宁愿弑父,不愿背君。谋反是罪大恶极之事,在当时是要诛灭九族的。司马懿私自豢养三千死士,这就是死罪,而三千死士更是反了忤逆之罪。一但被发现都会被诛灭九族,司马懿又有三千死士的花名册,可以说这些死士如果不忠心,等待他们的就是被诛灭九族。三千死士一但参与,就和司马懿绑在一个战船上,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因此这三千死士除了忠心,别无选择。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和三千死士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司马懿有三千死士这个事情,正好应了曹操曾经做过的一个梦,即“三马同槽”。所谓的“三马”,就是司马懿父子三人。司马懿虽然被架空了,但还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呀,三千死士就从这里来的。

这件事情还要从头说起。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前留下遗诏,让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辅政之初,因为司马懿“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曹爽这时候对待年龄较长,威望很高的司马懿,还是很恭敬的。

但是,好景不长,曹爽随着自己的势力膨胀,听从了何宴等人的谏言,开始专权,排斥司马懿。曹爽将司马懿晋升为了有名无实的太傅,剥夺了司马懿原太尉的军权。同时,曹爽还让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再加上早已经掌控了中护军的夏侯玄,曹爽一派完全掌握了宫中禁军。司马懿无奈,只能装病避祸。

但是,曹爽做错了四件事,这才让司马懿有机可乘,最终被司马懿完败。

曹爽做错的第一件事,就是除了自己的心腹何宴、邓飏、李胜等人之外,得罪了朝堂上一大批的重臣,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这让司马懿拥有了一批支持者。

曹爽做错的第二件事,就是得罪了郭太后。曹爽将郭太后迁入了永宁宫,等于将郭太后彻底与朝堂隔离。曹爽更是以魏明帝曹叡的才人为歌伎,还僭越使用皇帝仪仗,这彻底得罪了郭太后,让郭太后站在了司马懿一方。

曹爽做错的第三件事,就是在发动灭蜀的兴势之战时,将夏侯玄提拔为征西将军,却将中护军一职改由司马师担任。虽然曹爽后来解散了中护军所管的中垒中坚营,并将营兵编入了曹羲所掌管的中领军,看似削弱了中护军,加强了中领军,这完全是一步昏招。不管怎么样,司马师都有了自己的禁军,先给兵权再削弱兵权,这只会加深司马氏和曹爽的矛盾。曹爽直接把中护军交给其他曹氏、夏侯氏族人掌管不就好了。所以,曹爽昏呀。

司马师正是借中护军的便利,偷偷在民间“阴养死士三千”,准备发动兵变。这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偷偷训练,养在民间的,自然是对司马懿誓死效忠了。

有了三千死士做后盾,还有司马师手下的禁军,再加上朝内反对曹爽的重臣支持,司马懿趁曹爽等人随曹芳外出谒陵之机,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直接震惊了留在洛阳城内的大小官员。司马懿带兵占领了京城武库,又拿郭太后的诏令,关闭了洛阳的所有城门,罢免了曹爽兄弟,夺了曹爽的军权,以及曹羲的中领军。

原本,曹爽可以带着小皇帝曹芳,远避许昌,然后号令天下勤王,诛杀司马懿。但是,懦弱的曹爽既没有抗争到底的魄力和雄心,更舍不得城内的家属,最终做错了四件错事之中的最后一件,曹爽投降了。最终,曹爽落了一个被诛三族的恶果,而司马懿却凭借司马师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将自己的孙子司马炎最终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奕天读历史


司马懿暗中培养三千死士,让他们日夜操练,为后来政变做准备。这只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面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懿权力架空后,并不是靠自己私自培养的三千死士夺权的。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傅,位高权重,可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而因曹芳年幼,司马懿一定程度可以决策国事了。而且司马懿这时也是有不小兵权在手的,在太傅之位时曾多次率兵与东吴作战,比如公元241年的退敌伐吴。

公元247年,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在朝中树立亲党,这才开始排挤司马懿权力。司马懿于是诈病,不问政事。司马懿诈病,正好给了曹爽夺取司马懿权力的机会,这时司马懿权力确实被架空了。但他虽然权力没了,但其他亲人还有权,而且他的影响力也还在。

司马懿的基础兵力不是三千死士,而是儿子司马师的禁军。当时司马懿自己虽没权,但他儿子司马师还是中领军,在京城有兵力,他的弟弟司马孚还是尚书令,也是有权力的,司马懿丝毫不慌。

况且当时曹爽已经带走了大量兵力出城,郭太后寝宫守卫薄弱,这让司马懿轻易将太后抢到手,太后在手自己就是正面人物,而曹爽是反贼。

司马懿当时在朝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毕竟原来是太傅、朝中元老,还立功无数。反管曹爽,简直是作死,掌权没多久就到处树亲党,独揽大权。这还不算什么,主要自己还没能力,几乎没打过胜仗,在兴势之战伐蜀被王平打败,与吴作战导致柤中被攻破,使魏国实力受大损,引发了很多大臣强烈不满。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高柔、孙礼、蒋济等一线大臣早就站队司马懿了。



而且曹爽在根基不稳时,就屡改制度,引起了士族的反感。而司马懿则是士族中很有声望的,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相当于为士族出头,谋福利,士族自然也是相当支持。


曹爽的败亡在当时其实是必然,即使没有司马懿,也迟早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把曹爽这个无能之辈赶下台。司马懿虽无权,但曹爽作死,加上司马懿有影响力和其家族也有些势力,这才夺权,并没有所谓的三千死士。


夏目历史君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是司马懿对曹魏的一次绝地反击。此事变之后,曹魏势力虽有几次反击,但于事无补。终于在公元266年,被司马家代魏而立。在此期间,263年灭蜀汉。代魏后,280年灭东吴,三家终归晋。但仅仅37年后,西晋八王之乱后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的这种城痛变换大王旗的事情特别多,这现实背后有着不同于表面的东西在起着作用。高平陵之变看似司马懿与曹爽的对决。事情发生时但曹爽和曹芳在外,居然没有一点办法,灰溜溜回来投降;这充分显示出曹魏势力已经失去对局势的控制。已经不是所谓的好人坏人什么的故事,也不是什么曹爽排挤大臣、众叛亲离的故事。这背后的故事是中国统一之难。君主专制和皇权的单薄的矛盾,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开始,集权里于中央已是趋势,但这之中的道路却迂回曲折。

皇权看似威严不容侵犯,但实际上呢?君主是一个人而已,他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具体到中国,中国太大,实际上依靠的就不是个别的人,想长时间、有效力管理这个大国家,就必须依靠一大批人,这一大批人就是中间层次的人。皇权控制的只能是管理这中间层次的人,皇帝不可能去直接管理一个村庄。皇帝依靠什么人?这就是中国朝代变换的核心问题。秦二世而亡,依靠仅仅是秦始皇的个人威力,始皇一没而秦亡,时间短很多事情没有暴露。而西汉开国到东汉灭亡前后有四百年,在这长时间跨度里,充分暴露了皇权的单薄,西汉初年,刘邦一死,皇权就落入吕后和诸吕之手先后达十多年。后在西汉开国元勋抵抗下,才得以灭掉诸吕,开拓出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在这之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突显出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经汉初的文景之治,轻徭薄役、休养生息后,财富积累过程中,地方经济势力逐步做大。部分商业势力开始影响帝国政治形态,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于边塞等措施,有打击匈奴的作用,也有限制地方豪强的目的。但这些仅仅治标不治本,经济的总是发展,财富总归要积累,地方的势力一定会抬头的。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长时间的大王朝,应付这些问题是历史上没有的。可以说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这些地方势力。汉武帝后,西汉多有幼帝登基,这不免又增加了皇帝的不稳定性。西汉统一的王朝在这时还没有太好办法去管理这些,从官吏来说,自然而然直接采取了荐举法,以及以后的察举法,这类办法太依赖于当事人的操行了。最后这些都受制于地方豪强势力,被门阀士族把持。等于帝国被这些人控制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策略是对的,错的是方法,应该是如何利用儒家形成思想上统一,保证意识形态的上的统一,来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实行过程中,儒家有其道德上追求,一直有想恢复周礼,以德治国等不切实际理念。王莽篡汉的理论基础就是禅让和以德治国的理论。这也是曹魏代汉,司马代曹魏的理论基础。

但高平陵事变已是玄学兴起,玄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治国理政的虚幻性和不切实际,在经过西汉东汉的独尊儒术后,士大夫们思考中感觉到了儒家的道德的虚幻性,反思中,走到另一个极端,玄学兴起背后经济原因是门阀士族的兴起和稳固。这一切的都表示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帝国均处于分裂的事态中。皇权此事只是一个符号,被迫依附于某个势力。从西汉汉武帝后,匈奴等外患消失后,地方势力开始兴起后,皇权就开始受制于,外戚、宦官、太后。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皇帝没有依靠,依靠任何一个势力,这个势力最后都会在宫廷斗争中压制皇帝。东汉更不要提,除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还能控制一下,以后诸帝大多幼龄登基,受制于太后外戚,为反抗不得已重用宦官。东汉就这这样连皇帝都无法平衡,地方豪强就逐步和儒家大族合一形成了门阀士族。完完全全控制了中层以下地方政治形态。

高平陵事变时,有人说曹爽干嘛不带着曹芳胁天子以令诸侯啊,干嘛投降啊。这是高看曹爽了,当时曹魏势力为防止出现汉朝的弊病。防宗室、外戚、太后、宦官等,弄的曹魏才从220年到249年才三十年时间里,曹魏势力没有了任何助力和依靠,只能被骗投降,然后司马懿为绝后患,只有诛杀曹魏势力。诛杀曹魏势力只是漏出司马家的胆怯,司马家也是没有依靠的。

从当时的政治形态看影响统一的是门阀士族势力,任何一个朝代想长时间统一,必须要想法铲除门阀士族对地方政治形态的把持,不如此则国不可久也,司马家没看到这一点,仅仅37年后,西晋就灭亡了。东晋也是在,南下士族和本地士族的争斗中摇摇晃晃维持了一百多年,最后灭于北府兵的刘裕。


沙中土大溪水


因为司马懿并没有真正的“落空”,完全有足够的力量收买死士。

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是发生在他与曹爽斗争时期的事儿。当时,司马懿遭到曹爽的压制。他的儿子司马师暗中豢养了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变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题主这么问,大概是奇怪,司马懿既然都被曹爽架空了,他儿子哪里还能有资源来豢养死士?

这话可见题主对当时政治斗争的格局并不清楚。

简单说,封建时代一个政治人物的能量,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才能(2)地位名声(3)实权(4)人脉。

那么我们看看,在曹芳在位前几年,司马懿这几方面的情况如何。

先看才能,这个不用多说了吧?司马懿称为当时曹魏第一能臣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曹魏也是屈指可数的人才。

再看地位名声。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甚至直到司马懿死后,毌丘俭和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打出的檄文都要一再宣称司马懿是忠臣,他们要代替司马懿教训不忠不孝的司马师……

再看人脉。司马懿的人脉是很广的,曹魏三大前线军区,关中军区和荆州军区都是他的底子。作为河内大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更重要的是,当时曹爽等人乱搞改革,是得罪了一大票曹魏元老的,像蒋济高柔这些四朝元老,后来在高平陵政变时候都支持司马懿(只是没料到司马懿居然对曹魏如此狠,后悔晚了)。而如石苞、邓艾这些,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所以,曹爽能剥夺司马懿的实权,剥夺不了司马懿的人脉。甚至他提升司马懿为太傅,虽然减少了司马懿的实权,但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司马懿的地位和影响力。

(如果皇帝有力,则人脉中最关键的是和皇帝的关系。不过曹芳那时候没啥力量,而且以曹爽的飞扬跋扈,更曹芳关系也未必好。)

最后看实权。

曹爽确实升司马懿为太傅,从而减少了司马懿直接带兵的权力,但这并不等于司马懿和司马家族毫无权力。比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一直掌握着兵权。而司马师则在曹芳时期被任命为中护军,是首都部队的人事负责人。这对于司马师培养自己势力是极为重要的。司马师能够建立三千人的死士部队,和这个职务关系很大。

至于为什么司马师能获得这个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这是曹爽和司马懿两个集团做的交易。曹爽让司马师担任这个职位,换取司马懿支持夏侯玄当关中担任都督。只不过夏侯玄水平太次,上任后伐蜀兵败,这个就怪不得司马懿了。

由上可知,高平陵政变前的司马懿,虽然在整体政治斗争中相对曹爽居于守势,但依然具有远超过曹爽的才能、人脉和名声。而实权方面,司马家族依然握有不少权力。建立三千死士部队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