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如何预测到他将来能成为皇帝的?

小史坑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元朝末年刘伯温考取到了功名却不满元庭而选择四处游历,在游历到朱元璋家乡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大有一飞冲天之势,必有人中龙凤的存在,于是乎刘伯温格外关注这个地方。

一日,刘伯温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还是放牛娃的朱重八,此时的朱重八毕竟是一个少年,虽然有心为了生计给地主放牛,可少年偷懒的本性并没有消失,朱重八把牛拴在一旁,自己躺在草地之上进入了梦乡。

开始刘伯温并没有太在意,当刘伯温走到朱重八身边之时大为震惊,原来朱重八睡觉的姿势是仰面朝天,在观朱重八的面相,刘伯温预测朱重八定是人中龙凤,睡姿成大字形也就预示着朱重八是那种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朱重八突然无意识的将手臂枕在身下,刘伯温此时看到了一个天字,让刘伯温更加震惊,没多久朱元璋又做了一个动作让刘伯温认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原来朱重八把手臂枕在身下没多久,其在睡梦之中脚部发痒,于是朱重八就用手去挠脚底板,这样势必是弓着身子进行,此时朱重八的身体现在依然成为了一个子字。刘伯温在短时间看到朱重八从大字变成天字,又出现子字,刘伯温断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虽然这个故事在诉说着朱元璋是天命所归的天子,可是正史中刘伯温早年根本没有遇到过朱元璋,另外在正史中,朱元璋曾经请刘伯温辅佐自己成就霸业,被刘伯温直接拒绝,后来朱元璋以威胁的方式才让刘伯温得以辅佐自己。刘伯温在早年的理想抱负其实就是报效元庭,只是刘伯温在入朝为官之后看到了元庭的腐烂,随即才辞官归隐。其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刘伯温的态度我们可见一斑,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早年就能预测其能成为天子,想必朱元璋也不会那样对待刘伯温吧。综合种种,刘伯温预测朱元璋将来成为皇帝的说法只是一个民间故事,更深层次的来说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杜撰者就是朱元璋自己。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小明王韩林儿才是天下义军的共主,虽然这个韩林儿没有实权,可义军基本上名义上受韩林儿管辖。但后来小明王韩林儿意外身亡,形成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方争霸,最后胜出者乃是朱元璋。

虽然朱元璋胜出并建立大明王朝,可是历代王朝皇帝要么是皇室血脉,要么是天命所归,朱元璋本身就不是皇室血脉,只能以天命所归来彰显自己皇位的正统。刘伯温本身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又是天下才子的榜样,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就能显现出朱元璋成为皇帝是天命所归。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天下安定,如果杜撰一个故事可以让天下安定的话,杜撰故事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豫北老崔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刘伯温早年游学,碰到朱元璋躺在地上,为什么就能预测他成为皇帝?”

说实话,这只是个民间故事,想听故事的小伙伴就随我一起回到朱元璋的少年时代。此时的朱元璋还是个懵懂少年,每天想着如何填饱肚子的放牛娃,而且还是为地主放牛。此时的朱元璋每天除了放牛就是睡觉,根本就没什么理想,有理想也是怎么吃饱饭,根本就想不到自己将来还能够当上皇帝。

而这时的刘伯温虽然考取了功名,但他为人清廉,生性高傲,所以仕途一直不顺,便辞别官场四处游历。这一年夏天,刘伯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因为正是响午,身上已是汗流浃背,便想找棵大树乘凉。当他走到一颗大树底下时,发现树下有位衣衫褴褛的少年嘴叼着一颗稻草,正四仰八叉的躺在树下睡觉呢!

虽然从穿着上一看就知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从面相上来看却有富贵相。而刘伯温见其睡的如此沉,便有了逗一逗他的兴趣,便顺手摘下路边的狗尾草,挠起这为少年的脚心。没想到这少年并没醒,而是侧着身子继续睡。但刘伯温一看这睡姿,一下子就愣住了:期初四仰八叉呈“大”字躺着,现在是双手放胸前,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伸到身后,成“子”字!

重要的是少年躺着睡觉的时候,刚好将放牛的鞭子横放在头顶上,“大”字岂不就变成了“天”字了吗!如此一结合岂不就是“天子”的意思!刘伯温心中惊叹道:他可能就是未来的天子。但他知道一切必须顺从天意,如今时机未到,只好悄悄的走开了。这个少年就是朱元璋。毕竟人称刘伯温能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以这个民间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大史官


哈哈,不是刘伯温,而是张果老。

说,有一天,张果老倒骑毛驴,路过一处,见一放牛的小屁孩,正仰天睡觉,四肢展开,一个大字,放牛鞭子横放头顶,一个天字。回来时,又见小屁孩侧身而睡,鞭子横放腰间,一个子字。

张果老对八仙的七仙说,这个小屁孩了不得,肯定是将来的,天子。

后来,这事儿,叫刘伯温知道了。


有话少说


刘伯温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如何预测他未来成为皇帝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真实的事件并不是这样子的,我的观点如下。

①刘伯温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那么他一定可以知道长大后的朱元璋,或者说他在以后再次遇见朱元璋的时候,也可以预测他能成为皇帝。

可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要任用刘伯温,可是刘伯温却拒绝了,直到朱元璋威胁了他,他才成为朱元璋的臣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历史事件的一处漏洞。

②朱元璋和刘伯温并不是老乡,两人相遇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而且朱元璋这个人有很深重的老乡情结,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他在建国之后的官员任命上。他将一直做着后勤保障工作的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可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刘伯温却只被封为诚意伯。

③从这件事情流传上来看,这件事情记载的如此详细,那么朱元璋一定知道,如果朱元璋知道,如果我们早年就能识明君的话,就不会这样对他了。

④从刘伯温的形象上来看。刘伯温或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懂星相懂气候,但是他的形象的的确确是被神化了的。所以关于他的故事也有很多被神化了的传说,估计此文也是一个被神话的传说。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伯温不可能在早年的时候就遇到了放牛的朱元璋,并且认为他以后能做皇帝。





奉旨说史


导语: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功臣之一,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汉初三杰,刘邦的谋士张良)

刘伯温在民间的人气很高,民间也一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和“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来形容刘伯温的智慧。而刘伯温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开创明朝的过程中是有大功劳的。

不过关于刘伯温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并预测他将来能成为皇帝的这一故事只是民间故事,或者说民间神化刘伯温的一个故事。

先说说刘伯温的早年经历

刘伯温自幼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被称为奇才。十七岁时外出求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刘伯温不光在儒家经史上有所成就,在天文地理、阴阳术数上均十分精通。

二十三岁时,刘伯温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后入元廷为官,但刘伯温为官期间刚正不阿,大力打压辖内豪绅恶吏,因此遭到报复,后来辞官回乡。

再说说刘伯温碰到朱元璋的这个民间故事

话说刘伯温在早年的时候四处游学,(第二种说法是辞官期间四处游玩)有一次,他在一片草地上碰到了朱元璋,而当时,朱元璋正躺在草地上。

刘伯温看到他后,却立马大惊失色起来,认为朱元璋必定是这个国家未来的皇帝。为何?因为小朱元璋伸开四肢平躺在地上,就像一个大字,而他的扁担放在头顶,正好像一个天字。

在古代,皇帝也叫天子,所以刘伯温断定朱元璋会成为皇帝。

当然,这很明显只是一个故事。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

按明史记载,朱元璋生于公元1328年,1344年才入皇觉寺为僧;

刘伯温生于公元1311年,十七岁(1328年)外出游学,二十三岁考中进士。1343年辞官,1346年才过起半隐居教学的生活。

而1344年时,朱元璋已入皇觉寺为僧,所以这个故事不成立。而刘伯温十七岁外出游学时拜入当时的名士郑复初处学习程朱理学,而这段时间的刘伯温身外“处州”,而朱元璋在濠州,两人自然不大可能有相见的机会。那朱元璋与刘伯温具体是何时相见呢?

朱元璋崭露头角,四处拜访名士以求大业。

至正十六年(1358年),朱元璋趁张士诚进攻江南元军的机会,趁机攻下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府。(今南京)

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左右,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浙东有方国珍,北边有刘福通韩林儿部。

而朱元璋这支红巾军正是属于小明王韩林儿部的,在北方有小明王牵扯元军,武昌的陈友谅正忙着夺徐寿辉的权,而下游的张士诚只图安逸享乐,浙东的方国珍更是不值一提。四方势力都无暇顾及朱元璋,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夺下应天后,按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并在应天建下礼贤馆,四处网罗人才。刘伯温就是在这个时候去到被朱元璋请去作为幕僚的。

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后,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计划提出了“采取逐个击破,避免两线作战的方法。”并将主要敌对目标放在了陈友谅的身上。

指出欲统天下,必先平定江南,而平定江南则必先败陈友谅。

朱元璋正是按照这个方法,先败陈友谅、后败张士诚,然后才平定的江南,最后命徐达北伐,才统一的天下。

总而言之,刘伯温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这个故事只是民间故事,更多是有神话刘伯温的体现。不过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大业的过程中确实是有立下汗马功劳的。


無古無今


世间本无神人,神预测多了,就会被包装成神。神出现了,又会涌现更多的神传说,刘伯温以及他的传说就是如此循环。

刘伯温才华横溢,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二十七岁就出仕为官。诸葛亮也是二十七岁出隆中,辅佐刘备,不同的是刘伯温起点实在太低了,仅仅一个八品县丞。此后二十余年,刘伯温在官场上历经坎坷,并数次退隐。

传说,刘伯温有一次退隐后,游历四方,来到安徽凤阳,看到一个正在田里放牛的娃娃——朱重八。过了一会,朱重八靠在牛身上睡了,仰面朝天,整个人呈一个“大”字型,刘伯温看了心里一惊,心里想这不是个天字吗!

刘伯温走近朱重八,抓了一把狗尾巴草,在他脚上挠痒痒。睡梦中的朱重八觉得脚底有点痒,就下意识地转了一个身,弯起了脚,弓起了身,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刘伯温一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一个“子”字吗?

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就是天子。刘伯温当场就断言,这孩子身上有帝王之气,贵不可言,将来一定会成为皇帝。朱重八长大后,果然成了开国之君。

关于这个传说,一定是后人按上去的。

第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这件事。

1360年,刘伯温才加入朱元璋的团队,并成为其谋士,之前两人并无交集。假设那个传说是真,以古代朝廷记录历史的作风,再加上又是开国皇帝和功臣,肯定会大书特书,以刻画朱元璋的光辉形象。然而,正史的记载并未提到,只有传说,甚至传说也没说清具体何年何月。

第二,这个传说在逻辑上说不通。

刘伯温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早年一直想报效大元朝廷,如果看到朱元璋这种将来会取代大元的皇帝,肯定会将他提前清理,以圆自己报国之志。

即使刘伯温重名利,看到未来的天子,他为什么不提前押宝下注,非要等到朱元璋已经发展起来再加入?

现实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但这也只是通过对孩子性格特点的观察,来大致评估将来发展的上限与下限,还不足以支撑孩子具体的发展轨迹,更不能提前预判出一个普通“放牛娃”将来会成为皇帝。

刘伯温成功了,后人不去思考他为什么成功,只是为他增添更浓厚的神话色彩,将其包装成天意,以此寄托自己对成功智慧的向往。

这种传说,在历史上已经见怪不怪,几乎所有的皇帝和厉害人物,都会被冠名各种“天文异相”,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司马迁也没少干这种事。

鬼话信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神话”。刘伯温不是第一个“神”,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将来还会出现“马伯温”、“雷伯温”、“乔伯温”……









敬氏鬼门伍禹行


这只是个故事,胜利者美化自己写的一个故事,古往今来,那一个初建帝国的人,后面不得有授命于天的故事呢?


九色优选81854073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回答这个历史!

睡觉显现出天子二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来自于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元朝末年刘伯温考取到了功名却不满元庭而选择四处游历,在游历到朱元璋家乡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大有一飞冲天之势,必有人中龙凤的存在,于是乎刘伯温格外关注这个地方。

一日,刘伯温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还是放牛娃的朱重八(还没有改名为朱元璋),此时的朱重八毕竟是一个少年,虽然有心为了生计给地主放牛,可少年偷懒的本性并没有消失,朱重八把牛拴在一旁,自己躺在草地之上进入了梦乡。

开始刘伯温并没有太在意,当刘伯温走到朱重八身边之时大为震惊,原来朱重八睡觉的姿势是仰面朝天,在观朱重八的面相,刘伯温预测朱重八定是人中龙凤,睡姿成大字形也就预示着朱重八是那种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朱重八突然无意识的将手臂枕在身下,刘伯温此时看到了一个天字,让刘伯温更加震惊,没多久朱元璋又做了一个动作让刘伯温认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原来朱重八把手臂枕在身下没多久,其在睡梦之中脚部发痒,于是朱重八就用手去挠脚底板,这样势必是弓着身子进行,此时朱重八的身体现在依然成为了一个子字。刘伯温在短时间看到朱重八从大字变成天字,又出现子字,合起来就是天子二字。刘伯温断定朱重八将来能成为一代帝王。

刘伯承根本没有见过放牛娃朱重八

这个故事说的重点不是刘伯温有多神,重点是是朱元璋在那个时候就注定要成为皇帝了,传说毕竟是传说,可是正史中刘伯温早年根本没有遇到过放牛时候的朱元璋,两人在之前根本没有见过面。,

而且在正史中,朱元璋占领金陵之后曾经请刘伯温辅佐自己成就霸业,被刘伯温直接拒绝,因为当时刘伯温还看不起朱元璋,认为朱元璋不能成事。后来朱元璋以威胁的方式才让刘伯温得以辅佐自己。

刘伯温在早年的理想抱负其实就是报效元朝,而且刘伯温曾经还给元朝出谋划策剿灭红巾军,但是正确的主张没有得到元朝的重视。还有刘伯温看到了元庭的腐烂,随即才辞官归隐,最后被朱元璋请出了山。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刘伯温的态度我们可见一斑,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早年就能预测其能成为天子,想必朱元璋也不会那样对待刘伯温吧。综合种种,刘伯温预测朱元璋将来成为皇帝的说法只是一个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也许就是朱元璋自己编造的,为的是给自己造势

这个故事也许就是朱元璋自己编造的,为的就是给自己造势,给自己正名。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小明王韩林儿才是天下义军的共主,虽然这个韩林儿没有实权,可义军基本上名义上受韩林儿管辖。但后来小明王韩林儿意外身亡,形成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方争霸,最后胜出者乃是朱元璋。

虽然朱元璋胜出并建立大明王朝,可是历代王朝皇帝要么是皇室血脉,要么是天命所归,朱元璋本身就不是皇室血脉,只能以天命所归来彰显自己皇位的正统。刘伯温本身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威望,又是天下才子的榜样,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就能显现出朱元璋成为皇帝是天命所归。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实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天下安定,如果杜撰一个故事可以让天下安定的话,杜撰故事也是可以的不是吗?

所以说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朱元璋正名的,为的是让他成为皇帝有一个依据而已。


天枫说


历史,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领域,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记载,也都伴随着各种传奇的故事,特别在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身上,总是有各种各样传说来证明他们是上天之子,也就是所谓的天子,其实这些都是糊弄老百姓的把戏,君权神授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皇权重要的一部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刘伯温就有很多故事,有传说在朱元璋放牛时期,刘伯温就碰见过他,并通过面相判定朱元璋将来会成为皇帝,这个传说到底存在多少真实性呢?

根据历史记载,刘伯温1311年出生,朱元璋是1328年出生,从年龄上来讲,刘伯温比朱元璋年长17岁,而朱元璋给地主放牛时候,肯定是年纪太小,因为干不了农活才去放牛,但凡可以下地干活,肯定不可能去放牛,这就可以说明朱元璋放牛时期大概6-9岁,古时候超过十岁就基本是大小伙子了,虽然顶不上一个成年人,但下地干些小活是没有问题,不至于去给地主放牛。从理论上来讲,9岁的朱元璋遇到26岁的刘伯温,且不说26岁的刘伯温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判断一个人的前程,咱先从距离和生活轨迹上看看他们俩是否有机会见面?

刘伯温,1311年出生,天资聪明,自幼好学。元统元年,也就是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京赶考,当时的京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一举考中了进士,但由于元朝末年,到处开始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即使中举了,也只能闲赋在家里,一待就是三年,直到至元二年,也就是1336年,二十六岁时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属于现在的南昌)当了一位县丞,这是什么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级别,主要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作为副职,从古自今就没有轻快的,都是副职努力,正职领功。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在安徽凤阳县给地主老财刘德放牛,这两人分别在两个省份各自干着自己的活。用现代高德地图预测了一下,要是驾车行驶的话,从南昌到凤阳县大概是1000公里,现在的基本全国都是高速公路,即使没有高速公路,那省道、快速路,村村通,那个路况不比元末战乱时期强上十倍、一百倍的?1000公里路程,开车需要大概18-20小时。按照历史记载他们两人的活动轨迹,试问我们需要用什么理由来说明,刘伯温在自己任职期间,到处战乱的时期,独自一人那么闲,可以逛到凤阳县,又那么凑巧碰到了放牛娃朱元璋?

传说始终是一个传说,在历史真实记载面前,再神奇的传说也是站不住脚的,通过历史记载的时间对比,可以得知当朱元璋放牛时期,刘伯温自己也不好过,副职人员不但工作繁忙,而且当时到处不太平,处理的事情肯定也特别多,哪里还有闲心去到处游历,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帮别人算命,自己的命都没有算好,因为自身刚正不阿,常常被人陷害,要不是因为遇到了好上司,自己都有可能死在任上。

历史记载,朱元璋成为农名起义军主帅时,深深认识到需要儒学之士来辅助自己,指导整个起义军的发展和指明方向,在这个时候,同为凤阳县老乡朱升就给朱元璋推荐了“金华四杰”即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如此才派专人去请这四位大儒士来共谋大事,而第一次见面,刘伯温就献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给朱元璋,深得朱元璋信服和信任,这“时务十八策”放三国时期的话,类似郭嘉在曹操官渡之战前献的“十胜十败”,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比较牛的一类策略,为其后期的发展制定了路线。

这些历史记载的时间和事件,都足以说明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是为了神话朱元璋的一个故事,为了皇帝的统治加以牢固基础,增强君主的神秘色彩,同时,也间接可以给君主德行和权力稍作限制,让其不能做过于荒唐的事情。这些传说都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产物,没有任何的真实记载可以提供来证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当然,各类君王传说却可以给我们这些普通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给予普通老百姓更多娱乐的话题。





梁一杂说


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事实,历史上的刘伯温遇到了朱元璋,他绝对不会知道他若干年后会做皇帝。刘伯温临死前的状况也不是很好,如果他能预测未来的话,那么他又何苦去帮助这个忘恩负义的朱元璋呢?很多历史小说、武侠演义的情节,不过是文人添油加醋,迎合读者的喜好加工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