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父亲犯罪了,你是应该举报还是应该包庇?庄子讲是非,孔子讲孝道,孰对?

大白话老师


自古忠孝仁义礼智信,其中的六种,曾经受到质疑和批判,唯独一个孝字,从来没有人去质疑和批判!因为这个孝,是作为一个人的立身根本!有家才有国,哪怕你因为维护父亲而受到制裁,这个社会也没有人会说你不好!如果反过来就难说了![思考]


渡厄老人


如果你的父亲犯罪了,你是举报还是应该包庇?庄子讲是非,孔子讲孝道,孰对。

如果你的父亲真的犯罪了,你先问问你爷爷,你奶奶,包括你娘该怎么办,而不是在这里发问。

同时,告诉你准备好给父亲打官司的律师费,并且作好探监的准备。

劝你父亲有错就改,这样你既有是非,更能尽孝道。

真难为你了,孩子,摊上这样一个爹。希望你爹重新做人。


許其波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但是问题中的论述有漏洞。庄子是不讲是非的,相反,他提出的齐物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富贵、荣辱、是非等,都是一样的,庄子正是借助齐物论,来表达他齐物我、齐是非,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逍遥境界。

这当然是题外话。好玩的国学主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父亲犯了罪,我们应该是举报还是包庇。本来这个问题,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不成问题,因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是法治,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法治的精神,举报父亲,让他受到法律的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但是题主还提到了孔子的孝道,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时代背景放在孔子和孟子的时代,来探讨这个问题。

实质上,父亲犯罪要不要举报的问题,孔子和孟子都遇到过。

论语中记载说: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一直崇尚和提倡君子精神,而提倡君子精神的孔子,为何还要批评那个举报了父亲的人呢?孔子还说,真正的正直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孔子难道没有一点法律精神吗?

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孟子有个弟子叫桃应,头脑灵活敏捷,经常会出一些难题给老师。有一天桃应就问了孟子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他问孟子,舜成了天下的君主,又是大孝子,那么如果他父亲犯了罪,舜应该怎么办。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要是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说:“逮捕他就是了。”   

桃应说:“那么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逮捕他是有法律根据的。”

桃应又问:“那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之位当成抛弃破鞋子一样。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开心,快乐得忘掉天下。”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值得肯定。孔子这种观点,后来演变为儒家的亲亲相隐,即直系亲属违法适当包庇隐瞒可以不追究。这由此带来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赞成父子互隐?父子互隐是不是会造成社会不公正?父子互隐和大义灭亲到底谁更符合现代精神?


而在孟子看来,舜既不会破坏法治而赦免父亲,更不会破坏人伦把父亲抓起来。在亲情面前权力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他会放弃天下带着父亲逃走,过无忧无虑的日子。

孔子和孟子的回答,看似没有法治精神,其实这涉及到法律中的亲情相隐的问题。

孔子是儒家哲学的创始人,而儒家哲学的理论起点就是仁者爱人。而仁者爱人的基础又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亲之爱。这种亲亲之爱就是孝,而孝又是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亲亲之爱是一切爱的起源,它维持了社会的秩序。

而孔子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充满仁爱、讲求人伦,才能真正的促使人们乐于为善、耻于为恶,才能形成一个自律、内省的人文氛围,从而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护亲情的父子相隐的意义要远大于法律。

孔子不愿意看到,为了维护法律,父亲举报儿子,儿子举报父亲,彻底打乱了父子之间的伦理与亲情关系,这样的风气如果蔓延到社会上,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怀疑、冷漠、争斗甚至是互相残杀的地步,因此,孔子认为,按照血缘关系而进行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道而行。

亚圣孟子基本上也持有这种观点。孟子认为,这种“亲亲相隐”的思想,从性善论的逻辑上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倡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与内心的平和,假如舜大义灭亲杀了瞽叟的话,这固然在法律上无可厚非,但这损害了儒家的“仁”、“孝’的核心原则;假如舜利用权力赦免了瞽叟,这又损害了儒家的“义”。因此,在亲情和权势面前,孟子认为舜肯定会放弃天下的王位,带着父亲躲起来,圆满解决道德两难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建立法律其实还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法律的基础还是人性。如果一种法律目的是摧毁人性的话,那么这个法律就是恶法。所以,亲亲相隐的原则,在我国的汉代就正式成为法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事实上,在以法治精神治国的西方国家,同样有亲亲相隐的原则。美、法、德、日、韩等国的现行刑事诉讼法也都明确规定近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容许特定近亲不举证、不作证的法律。


好玩的国学


孝有“小孝”有“大孝”,小孝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善孝为先”“忠孝不能两全”,这是基本的常人都能做到的,因为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会能热爱任何人? 而大孝则不太容易理解和接收了。从佛教上讲从”我孝我父母“然后“天下父母都是我父母”。“忠道孝道是一不是二“,都统一在一个“道”里头,所以从古到今没听说精忠报国的人没有孝心……如果你不去保家卫国,不去为国为民,不去付出,不去为社会贡献,不去遵守法律道徳,那就不是孝,因为父母最终会很难过的!所以你父犯罪了你举报并不等于你不孝!……


隆光1


庄子讲是非,孔子讲孝道,我们现代人要讲法律。

庄子讲是非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是非放在第一位,我们做人做事首先要考虑是非,站在庄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应该举报父亲的犯罪。

孔子的孝道也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孝道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站在孔子立场上,父亲犯罪我们作为儿子的应该代替父亲接受惩罚,以此作为儿女的孝道。

现在是现代社会了,社会进步了,而如今的孝道和是非,都已经用法律的方式公布实施了。遵纪守法就是是,违法乱纪就是非,就连赡养老人的孝道也用法律给予了保障。

如果发生在现代社会,父亲犯罪了儿子知道了,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规劝父亲中止犯罪,并要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居安思危164299745


虽然从小我就尊敬热爱父亲,但是,如果我的父亲犯罪了,我会尽一个普通公民应尽的法律职责,毫不犹豫地举报他,,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避免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这也是为人之子应该做的,为的是使父亲悬崖勒马,服法改造,吸取深刻教训,争取重新做人。

所以,在此原则问题上,须明辨是非,不能含糊,更不许徇私枉法。


河東老表


如果你的父亲犯了罪,你是应该包庇还是应该举报?答,若是我的父亲犯了国法,触犯法律,我的做法举报,不包庇罪恶。我的答案是应该举报是对的,不应包庇罪恶。爱父母,报达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是己,自己对父母的爱孝是舍己救人的大爱!愿为父母舍弃一切,甚至我的生命,我对父母的爱,孝,就是报达父母养育恩,在我来说,为父母负出尽孝心才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花我的钱给父母买吃的穿的,我内心涌出喜乐幸福满了我面容,如同春天开的花,内心美,高兴,快乐幸福满满。爱父母要影响父母,发现知道父母犯罪了要劝父母悔改,或是投案自首,只要不是涉及人命案就行,若是涉及到了命案,那就是在也没有机会负出尽孝心了,心痛,思心裂肺的心面对。


jin金英


想到他的犯罪被你包庇或者知道而不告发所对你的连带关系,他所给你给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我的意思是你要积极揭发,这和你的“孝道“是一个道而行,相反,你不告发他才正好说明你没有“尽孝“作为,并且你这也是在犯法(包庇罪),因为你的父亲是犯了法啊![害羞][害羞][害羞][害羞][害羞]


h国泰我安


庄子对,儒家历来是自私自利的,也是自私自利毒文化的传播者,有人说中国人自私,那我们中国人这自私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儒家文化,亲情相隐,为尊者讳,以孝伺尊,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毒思想,为亲情为尊者藏污纳垢,达成自己的自私自利的目的。


锦月细雨


父亲犯罪,儿女是举报还是包庇都不合适。关键要看父亲犯了什么罪,如果是重大犯罪,则应先劝说父亲自首,如果父亲不想自首,儿女可以用电话的方式通知办案机关,这种做法也视为自首。对于比较轻微的犯罪,应该与家人共同做我去杀人工作,劝其自首。因为,犯罪较轻,可以多劝几次,如果 怎么劝父亲都不自首的话,可以用电话通知公安机关,迫使父亲自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