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我从赵国穿越而来


我不是专家,也来凑个热闹,谈谈我是怎么做的,因为我曾经的情况和题主所说的好不了多少。

我是高二才接手这个班的,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所在的这个县城中学,曾经因为我说不清楚的原因,那几年生源特别差。中考试卷850分的总分,只考100、200的大有人在。所以在高中的课堂上,能够跟得上老师的不多。

当时学生因为基础差,上课老师讲的也听不懂,在高一时就陆陆续续有人退学了,留下来的,确确实实有很多都是想混个毕业证而已,因为整体风气差,认真读书的没几个人。

所以,刚接手的时候,我很是悲观了一阵。好在当时学校领导也因为招来的学生成绩差觉得很对不起我们,也很理解我们,没给我们什么特别的压力,还多次开会安慰我们,给我们加油鼓劲,给我们信心。

后来自己也想通了,甭管他好与坏,反正大家都一样,就把它当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吧。

这样想之后,心里压力也小了,做事情也能放开手脚了。

学生正式返校之后,我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目标理想教育。指导他们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高考目标。这是重中之重。


每个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确定好高考的奋斗目标。因为学生层次不一样,所以我给了他们这样一些建议:

A,能考本科的努力考重本,能考专科的就努力考本科;

B,成绩差一点的,第一可以考虑走艺术体育的道路,这样考本科容易一些;第二可以考虑高考之后再通过补习一年两年来实现。

C,那些觉得自己只能考专科,又不想补习不想走艺体的,也要力争考个好一些的专科,或者专业。

只有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之后,他(她)才有做事的方向感,也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有些同学起初有点轻视这个,不过,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做工作,最后也还是理解并接受了。我记得当时还有个别同学是通过好几次家访实现的。

其次,行为规范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也要有大家都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之前,我按照主动自愿原则,通过同学们投票,选出新一届班委成员。由班委干部组织同学们通过投票的形式制定出班规班纪。班规班纪也适用于我班主任,比如,上课迟到,我也一样接受处罚。

大家可能看到连班主任违反了班规也要受处罚,大家的规则意识就逐渐强起来,很少有人主动犯错误。

班规的制定:先收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在与大家讨论之后,投票选出大多数都能接受的处理办法。

再次,分好学习小组,培养学习竞争意识。


我根据学生的以往成绩,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最好七人,一人任组长,其余六人任六门主科的科组长。

科组长负责该小组该学科的所有事务,包括收发作业,收缴班费,课堂自习纪律等等。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分担的事务,也培养了他们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为班上也实行了操行分量化考核,所以,每一周我都会公布统计的各小组的操行分考核情况,小组之间进行排名,前三名予以表彰,期末予以奖励。

每一次考试之后,我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科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对成绩优秀的小组予以表彰,期末予以奖励。这样各组之间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如果某小组某同学成绩差,首先他自己会担心拖小组后腿而更加努力,成绩优异的成员也更愿意主动去帮扶。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实践证明,我的这一套做法是很有效的。当年高考,我班居然还有2人考上重本,15人上普通类本科,15人上艺体类本科,而他们的中考平均成绩才500多点。是同层次班级里最好的。

差不多就这些了,冒充了一下“专家”,希望不会挨砖头。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