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将领都因为背锅而被处决,科涅夫为啥能幸免于难?

koppt


到1943年初,苏军在二战中几位名将的军衔已经纷纷加星,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第一批封帅,并且都是最高统帅部的成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也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优秀表现,双双晋大将军衔,而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仍然挂着上将军衔。要知道在战争爆发时,罗科索夫斯基少将还是科涅夫的直接下级,这本身就是科涅夫的耻辱,也说明在战争前期他很不得宠。

(科涅夫元帅)

苏德战争爆发时科涅夫正任西部军区所属的第19集团军中将司令,当陆军元帅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席卷而来时,苏军各部纷纷被合围或崩溃,政治委员出身的科涅夫是鲜有的顽强抵抗者,在斯莫棱斯克地区死战不退,被誉为“永不后退的将军”,自然也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被枪决后,铁木辛哥下沉出任司令员,不久又被调往西南战区接替布琼尼。

于是斯大林1941年9月11日起用科涅夫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同时擢升上将军衔,然而在接下来的莫斯科会战初期战斗中,科涅夫也遭遇大败,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损失惨重,8个集团军被德军合围,其中被俘人员高达673000人,惨败程度甚至超过基辅,后果当然是斯大林大为震怒。说科涅夫是“背锅侠”其实半对半错,当时的苏军高级将领普遍不适应德军的大纵深合围战法,而科涅夫也概莫能外,在兵力部署和战役判断中存在严重失误。

(上将时期)


另外,科涅夫和其他将领一样,在通过专业眼光发现情况不妙时,缺乏独断专行及时撤退的勇气,所谓兵贵神速,战机一旦错过被德军完成合围,那部队的下场也就注定了。当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已经突破侧翼,迂回西方面军身后的征候非常明显时,科涅夫曾经向斯大林汇报了局势的凶险,但是后者在当天没有下达明确的指令,而科涅夫也没有主动指挥撤退,因此,这次战役的大败科涅夫是有相当责任的,不完全是背锅。

领导就是这么个领导,科涅夫如果擅自撤退了,可能也要被追究责任;没有及时撤退从而导致部队几乎全军覆灭,那领导也饶不了他,于是布琼尼(某度上给出的伏罗希洛夫名字有误)和莫洛托夫组成的最高统帅部调查小组进驻西方面军司令部。又赶上罗科索夫斯基差点被俘的消息传来,两个大员气急败坏,准备立马将科涅夫送交军事法庭,在那个当口如果付诸实施,科涅夫真有可能被暴怒下的领导给毙了。

(朱可夫)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即斯大林是准备任命布琼尼接手西部战区的,后者坚持要弄科涅夫,一方面因为那是伏罗希洛夫而不是自己的人,另外一方面是想在上任前“杀人立威”。但是到了10月6日斯大林改变了主意,鉴于北方的战线基本稳定,他又把“救火队员”、时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调了回来,首先派他去西方面军摸情况然后准备接手,毕竟莫斯科的安危更加重要。

布琼尼就这样白来一趟,而朱可夫大将就必须要为自己今后的职务负责了,他虽然也认为科涅夫在前期指挥上不够灵活,没有准确判断出德军的突击方向从而调动部队反突击,但是罪不致死(潜台词是肯定没我高明)。同时也确实需要熟悉西方面军部队和人事的助手,又与其在白俄罗斯军区曾经共事,于是顺水推舟卖了人情,请求斯大林把科涅夫留下来。

(科涅夫在西方面军)

领导期待着朱可夫保卫莫斯科呢,于是照准,四天后的10月10日正式下达命令: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组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为司令员、科涅夫为副司令员,布尔加宁等另外三人为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规定朱可夫于10月11日18时正式接管西方面军。科涅夫就此逃过一劫,不管朱可夫出于什么目的,他总算能够留在战场上从而有机会翻身。

不久以后科涅夫被朱可夫推荐为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在莫斯科会战的大反攻阶段拼命表现,终于挽回了一些信任,在西方面军溃败的“罪行”基本被淡忘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朱可夫再被调往南方救火,就推荐了科涅夫接替自己的西方面军司令员一职,结果不久再被撤职,理由是抗命没有在中路发起反攻牵制德军(其实科涅夫做到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没有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帮什么大忙)。

(瓦杜丁大将)

按朱可夫的回忆:“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科涅夫的态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后来由于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有方,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时,斯大林发现科涅夫很会打仗,于是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科涅夫的真正声威是从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建立的,他的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使德军打赢这场会战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战役反攻中解放了西南重镇哈尔科夫。

于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被改名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切尔卡瑟钢铁合围战中一举荡平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2个军10个师。1944年2月18日,莫斯科鸣放礼炮向科涅夫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部队致敬,同时擢升科涅夫为苏联元帅。瓦杜丁意外牺牲后不久,科涅夫再接掌拥兵120万之众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共同杀入德国本土,会师柏林。

(罗科索夫斯基)


度度狼gg


苏德战争初期,斯大林与苏军高层的确以怯战、玩忽职守等名义处决过不少将领,主要是原西方面军和空军人员,但说他们都因背锅被处决也是罔言欺世。像第14机械化军军长奥伯林少将就纯属临阵脱逃,罪不可赦。

斯大林绝非冷血到对手下将领毫不留情、一棒打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F.I库兹涅佐夫上将以撤职了事,41年间先后担任第21集团军、中央方面军和第51集团军司令员一职。第4机械化军在利沃夫地域覆灭,军长弗拉索夫少将依然被任命为第37集团军司令员,此类事情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比比皆是。斯大林作为一个严酷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的领导者,善于识人用人,更懂得如何稳定笼络人心,他对将领们的掌控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1941年10月9日在听取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汇报后,斯大林决定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新西方面军,朱可夫任司令员,科涅夫降为副职。对科涅夫的来说,这既是一种惩戒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从战争爆发时的第19集团军司令员到9月12日出任西方面军司令员,斯大林、铁木辛哥看中科涅夫7月10—9月10日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表现出的胆识、才干与能力,尤其8月17日始的杜霍夫希纳攻势。

10月5日面对德中央集团军群对西、预备队方面军合围威胁,斯大林准许科涅夫、布琼尼撤退,并派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华西列夫斯基到西方面军司令部,一则帮助西方面军脱困,二则了解实情、追究责任。斯大林对科涅夫从轻发落,三人应发挥了作用。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失败不仅有科涅夫、布琼尼应对、指挥上的失误,更源于斯大林及总参谋部对两方面军错误的布局。


历史扒粪机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将领都因为背锅而被处决,科涅夫为啥能幸免于难?


众所周知,在二战初期,希特勒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闪电战”向苏联大举进攻,虽然苏联军民同仇敌忾,经历了四年残酷的卫国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在战争初期却是损失极为惨重。其中在明斯克战役中,巴甫洛夫率领的西部军只抵挡了德军一周时间,就遭到了德军的围歼,数十万人被俘虏,这让斯大林根本无法接受。因此,斯大林以“惊慌失措,指挥无方,抛弃部队,通敌叛国”的罪名,处死了包括巴甫洛夫在内的四名指挥官。可以说,巴甫洛夫等人虽然战败了,但却并没有通敌叛国,巴甫洛夫等人是为斯大林推卸责任背了黑锅。但是,同样是战败并导致军队大规模被俘虏的科涅夫为什么能幸免于难呢?

小编认为,科涅夫不但毫发无损,甚至后来还得以晋升,其主要原因得益于自己的突出军事能力,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并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这些可以从后期战争中看出来,并且还有朱可夫这个贵人相救。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巴甫洛夫对坦克战的错误作战理念,向斯大林建议解散了机械化军队,并且巴甫洛夫等人在战争中犯了指挥失误的错误。我们知道,德国进攻苏联时,主要以大规模的坦克部队推进,但巴甫洛夫在军事理念上却不重视机械化军团的建设,并过分的强调进攻而严重的忽视防御作战。因为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和苏联就都向西班牙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坦克以检验各自的作战效果。当时遇到的情况是,坦克必须在步兵的配合下才能避免被反坦克火力所摧毁,没有步兵配合作战的坦克集群难以善始善终的完成作战任务,而将行动迟缓的步兵与坦克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巴甫洛夫就向斯大林说,西班牙的军事行动证明了坦克的弱点,即使是重装坦克也会被反坦克火力所击毁,以比徒步步兵更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坦克兵的机动作战是难以实现的,于是苏联于1939年11月将组建的机械化军就地解散,从而造成了苏德战争时苏军没有机械化军队而被动挨打。并且在苏德战争中,巴甫洛夫身为将军,在战术指挥上严重失误,缺乏客观正确分析战场形势的眼光和能力,导致贻误战机,整个西线方面军乱成一锅粥,而作为司令员的他却找不到踪影。所以,斯大林思前想后,以铁血手段处决了巴夫洛等人。而科涅夫当时却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并且军事理念也与巴甫洛夫不同,所以幸免于难。

二是因为科涅夫的能力受到斯大林的认可。苏德战争初期,虽然德军在明斯克战役中围歼了苏军西部军区的主力,但是却在斯摩棱斯克受到阻止,这可是莫斯科的最后屏障,至关重要,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则是科涅夫。面对德军的强大进攻,他一边指挥部队顽强固守阻住进攻,一边向敌军发起反攻,有力地钳制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尖刀第3坦克集群。可以说,这是苏德战争初期唯一一场有效的抵抗和反击,最终实现了强烈反击、寸土必争,丢失地盘较少的效果,科涅夫被称做是“永不后退的将军”,他的能力和表现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和认可。同时,由于苏德战争之前,苏联刚经历大清洗运动,很多将领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清算而被害,导致当时的苏联军事人才极缺,新任的很多军事主官缺乏战斗经验,从而导致苏德战争初期的大败,相比之下,科涅夫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科涅夫不但能够幸免于难,而且还得到提拔晋升。

三是因为有贵人朱可夫的相救,而朱可夫又深得斯大林信任和依仗,于是斯大林顺水推舟,使科涅夫幸免于难。科涅夫一生中最大一次败绩是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包围战,这场战争是科涅夫指挥的,苏军遭到惨败,德军共俘获苏军67万3千,导致莫斯科岌岌可危,苏联被迫将大部分政府机构和各国外交使团撤退到古比雪夫。当时,中央委员会派遣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组成调查团前去处置科涅夫,但科涅夫据理力争,和伏罗希洛夫大吵了一架,伏罗希洛夫元帅一气之下,要将科涅夫送上军事法庭。而这时接手西方面军的朱可夫救了科涅夫一命。他认真听取了科涅夫对战役指挥的说明后,意识到他在战役指挥中并无大错,亲自打电话向斯大林求情,他说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助于挽救局势,他在白俄罗斯军区工作时了解科涅夫,此人聪明能干,是当方面军司令员的料。他建议留下科涅夫给自己当副手,让科涅夫戴罪立功。由于朱可夫深得斯大林信任,并且他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表现突出,斯大林还要仰仗朱可夫来防守莫斯科,因此,政治手腕高明的斯大林,顺水推舟,不但答应了朱可夫的请求赦免了科涅夫,而且还收获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感激和忠心。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小编认为,虽然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很多将领都因为背锅而被处决,科涅夫也曾有败绩,但由于自身才能突出,受到斯大林的认可,再加上有贵人朱可夫的帮助,才会在战争初期不但幸免于难,而且得到提拔。


葛大小姐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一路势不可挡,而苏军则在被动的防御中节节败退。

在明斯克的战役中,苏军西方面军遭到了德军的合围,共有数十万苏军遭到俘虏。他们的装备补给,也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一个强大的方面军,竟然只抵挡了德军一个星期,这让斯大林根本无法接受。为了肃清军容,斯大林以“惊慌失措,指挥无方,抛弃部队,通敌叛国”的罪名,处死了包括大将巴甫洛夫在内的四名指挥官。

巴甫洛夫等人当然没有通敌叛国。斯大林此举,或多或少也有几分推卸责任的因素。但巴甫洛夫等人毕竟战败了,无话可说,却也只能无奈地背起这口黑锅。

(科涅夫元帅画像)

那么,同样是战败并导致军队大规模被俘虏,为什么科涅夫元帅却可以毫发无伤,甚至后来还得以晋升呢?

在1941年的莫斯科会战前期,当时还是大将军衔的科涅夫,也曾遭遇了惨败。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科涅夫率领的西方面军,面对德军的大纵深合围战术,显得无可奈何,最终导致几十万苏军被俘。

这场战役之后,暴怒的斯大林专门派出了最高统帅调查组前来兴师问罪。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痛斥科涅夫。但科涅夫却据理力争,他认为自己早就向斯大林报告过西方面军主力可能被包围这一情况,但最高统帅部却并没有下达任何指令。并且苏军防御的战争形态,实际上根本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了这件事,科涅夫同伏罗希洛夫大吵了一架。最后伏罗希洛夫气得要将科涅夫送上军事法庭,要让他为这一次的失败负责。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本来在列宁格勒进行防御的朱可夫,来到了西方面军中。朱可夫当着两人的面与斯大林进行了通话。在他看来,尽管科涅夫确实是打了败仗,但他最后能及时反应过来,调动部队成功实施反突击,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指挥能力。并且在莫斯科危机的局面之中,枪毙科涅夫,并不能改变如今的形势。

(朱可夫旧照)

最后,朱可夫告诉斯大林,他同科涅夫同在白俄罗斯军区呆过一段时间,他认为科涅夫是一位有才能的将才,并请求斯大林将科涅夫任命为他的副手,协助他工作。

由于朱可夫在列宁格勒的神奇表现,斯大林还仰仗着朱可夫来防守莫斯科,因此在稍作考虑之后,斯大林最终答应了朱可夫的请求。而科涅夫也因此保得了性命。

实际上,除了朱可夫求情的原因之外。科涅夫的能力,其实也是受到斯大林认可的。

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的一段时期,苏军各大部队都不适应德军闪电战的攻势,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但政治委员出身的科涅夫,却带着部队在斯摩棱斯克地区,与德军进行了顽强的作战,他也因此被称为“永不退后的将军”。从那个时候开始,科涅夫就开始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

而在科涅夫失败的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斯大林也确实收到过科涅夫的预警报告,但他自己却没能做出任何反应。

比起巴甫洛夫完全不清楚德军情况,还跑到一个集团军阵地上瞎指挥的行为,相比之下,科涅夫实在是优秀的多。

有了朱可夫求情,斯大林也就顺水推舟。他知道,这样一来,他还可以同时收获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感激,这笔买卖当然是十分划算的。

(斯大林旧照)

科涅夫也没有让斯大林失望。在成为朱可夫副手后不久,科涅夫就被斯大林调到了加里宁担任方面军司令。在莫斯科战役后期,加里宁方面军表现出色,成功击溃了德军的攻势。

然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斯大林又以科涅夫没有能牵制住德军为理由,将他调为了草原军区,也就是预备军的司令。

到1942年,朱可夫和瓦杜丁等人都因为战功晋升为元帅,但科涅夫却因为缺少机会,仍是大将军衔。

不过,科涅夫却并没有气馁。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时,科涅夫成功攻破哈尔科夫,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到了反攻阶段,科涅夫率领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一路杀得德军丢盔弃甲。等瓦杜丁意外牺牲后,科涅夫又接手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他的手中,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成为了德军最恐惧的部队。

科涅夫在1944年顺利晋升元帅,而他也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一起,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大举进攻,虽然苏联军队奋力抵抗,但是在战争初期却是损失极为惨重。

其中在明斯克战役中,巴甫洛夫大将率领的西部军遭到了德军的围歼,苏军共有29万士兵被俘、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这让斯大林勃然大怒。

斯大林以“惊慌失措,指挥无方,抛弃部队,通敌叛国”的罪名,处死了包括巴甫洛夫大将在内的八名将领。

可以说,巴甫洛夫等人虽然战败了,但却并没有通敌叛国,巴甫洛夫等人是为斯大林推卸责任背了黑锅。但是,同样是战败并导致更多军队被俘虏的科涅夫将军为什么能幸免于难呢?

苏德战争初期,虽然德军在明斯克战役中围歼了苏军西部军区的主力,但是却在斯摩棱斯克受到阻止,这可是莫斯科的最后屏障,此时科涅夫率领第19集团军与德军展开激战,因科涅夫指挥有方,苏军有效抗击了德军坦克部队的突进。科涅夫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得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重视,因此斯大林任命科涅夫为上将,接任苏联西方方面军司令员。

此时无论是苏联,还是德国,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备战工作,因为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希勒特志在必得,投入中央集团军群的180万人,发起莫斯科会战。斯大林也不敢懈怠,特别注意西部的防御,调集了三个方面军来阻击德军,包括科涅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布琼尼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叶烈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

1941年10月7日,苏联三个方面完全被德军分割包围,仅仅几天的时间,苏联的三个方面军几乎全军覆灭,史称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包围战。苏军被俘66.3万人,其中有3位集团军司令,此外还有大量的坦克和火炮。

这次惨败导致莫斯科岌岌可危,苏联被迫将大部分政府机构和各国外交使团撤退到古比雪夫。

斯大林勃然大怒,派遣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组成调查团向科涅夫兴师问罪,但科涅夫和伏罗希洛夫大吵了一架,伏罗希洛夫元帅一气之下,要将科涅夫送上军事法庭。

而这时接手西方面军的朱可夫救了科涅夫一命。他亲自打电话向斯大林求情,他说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助于挽救局势,建议留下科涅夫给自己当副手,让科涅夫戴罪立功。

由于朱可夫深得斯大林信任,并且他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表现突出,斯大林还要仰仗朱可夫来防守莫斯科,因此斯大林顺水推舟,不但答应了朱可夫的请求赦免了科涅夫,而且还收获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感激和忠心。

科涅夫也没有让斯大林失望。在成为朱可夫副手后不久,科涅夫就被斯大林调到了加里宁担任方面军司令。

在莫斯科危急的日子里,科涅夫确实表现不俗,他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对德军节节抵抗,牵制住了当面的德军,这就有效地减轻了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所受的正面压力。

1941年12月初,苏军对莫斯科城下德军的反攻开始后,科涅夫指挥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出击,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阵地前沿,随后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也转入进攻,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德军,将其远远地向西赶去,这是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的首次大败。

1942年夏季,德军在南方重新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紧急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任命他为最高副统帅,让他去应付南线的危急形势。

朱可夫推荐科涅夫接替他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科涅夫在重掌西方方面军后,按照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部署,指挥部队在阴雨连绵中继续对中央战场的德军猛攻,使之陷入无尽苦战之中,无法去增援斯大林格勒。

1943年3月,科涅夫被调任西北方面军司令,由于他不愿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反攻,斯大林大怒,再次撤了他的职,将他后方任二线的草原军区司令。

此时,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都已晋升为元帅,成为最高统帅部主要成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都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卓越战功,双双跃升为大将,在前线指挥着主要的方面军。而科涅夫此时还挂着上将。

不过,科涅夫却并没有气馁。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时,他以方面军司令员的身份,带领部队参与了决定性的库尔斯克战役,不仅成功击退德军,而且在反攻战役中解放了哈尔科夫。

到了反攻阶段,科涅夫率领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一路杀得德军丢盔弃甲。

等瓦杜丁意外牺牲后,科涅夫又接手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他的手中,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成为了德军最恐惧的部队。

在第聂伯河战役中,科涅夫的部队又是一往无前。在科尔孙战役战围歼德军切尔卡瑟集团,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中解放乌克兰西部和波兰地区。最终他还参加了攻克柏林战役。

科涅夫在1944年顺利晋升元帅,而他也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一起,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



按道理说,飞黄腾达的科涅夫应该感谢朱可夫的救命之恩。但他却恩将仇报。战后,他多次向斯大林打小报告,称朱可夫“心怀不满”。1946年底,朱可夫因为种种原因被免职后,科涅夫还递交了一堆诬陷材料,称战争中“朱可夫就桀骜不驯,战后试图联合一些军官进行不公开活动”,还说自己也被朱可夫拉拢,但却坚决拒绝了。这些成为了为朱可夫定罪的证明之一。最终朱可夫被发配到边远军区当个挂名司令。

1953年朱可夫复出。但1957年又被赫鲁晓夫弄下了台。科涅夫为了当上华约总司令,再次参与了加害朱可夫的活动,又递交了一堆材料证明朱可夫“十分不可靠”。结果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指挥半个欧洲武装力量的司令——救命恩人也就这样被他恩将仇报抛弃了。


厚德载物49847


在苏德战争初期,由于斯大林处分了大量苏军高级将领,造成青黄不接。导致苏军初期作战不利,德军很短时间之内就突破苏军防线,大规模侵占苏联领土,仅仅明斯克战役苏军兵力被歼灭了44个师,被俘苏军数量高达32万人。苏联失败原因在于,德国突然袭击苏联猝不及防。再就是军官指挥不当造成大规模溃败。万幸的是,科涅夫幸免于难。

斯大林面对前线的全线溃退,为了稳住颓势,震慑所有高级将领,就必须对部分前线高级指挥官进行处分。但实际上被判处死刑的高级将领就一个,即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一人,其他人包括四位少将。方面军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赫;方面军通讯主任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科罗布科夫。而且在战后即1956年就被平反。可见当时斯大林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如果不严审军纪,恐怕前线就立即崩溃了。也就是说斯大林的做法是正确的。至于巴甫洛夫确实是指挥不力。对于前期苏军的损失,巴甫洛夫应该付主要责任的,从这一点看也不算冤枉。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高级军事统帅,47岁的科涅夫在1944年晋封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是47岁封帅,比科涅夫早1年)科涅夫,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苏联二战三大名帅。科涅夫之所以能够逃脱一死和牢狱之灾,一是斯大林当时真没有处置他的意思。二是当时朱可夫给他求了情。但没想到,科涅夫是个忘恩负义之辈,因为柏林战役,二战后朱可夫差点死在科涅夫之手,这是后话,有机会再说,

科涅夫是政工干部出身,不是军事主官出身,科涅夫当时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伏罗希洛夫一手提携起来的,42岁的科涅夫在1939晋升为少将,第二年晋升为中将,在苏德战爆发的当年,科涅夫当时是西方方面军19集团军司令,官卑职小也是他逃脱的一个主要原因,毕竟他必须听从巴甫洛夫的领导,自己权力有限。而其中最关键一点,科涅夫整个西方方面军节节溃败之际,其行为和表现远远高于其他同僚,科涅夫面对的德国猛烈进攻,全力阻击了德军的进攻,部队建制保持比较完成,被称做“永不后退的将军”战争初期科涅夫在集团军司令任上表现很突出,所以当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被枪毙之时,科涅夫却因祸得福。因摩棱斯克战役表现突出。在9月11日擢升为上将。科涅夫从少将到上将不过用了2年。

科涅夫属于最初很普通,后来大放异彩的高级将领。作战特点是善攻而不善守,打顺风仗可以。由于是政工干部出身,思想工作等方面要比朱可夫强多了。虽说朱可夫救过科涅夫的命,但科涅夫这辈子就瞧不上朱可夫 。在攻克柏林时非要和朱可夫争功,战后更是差点害死朱可夫。

嫉贤妒能、爱慕虚荣是科涅夫的毛病,但能力确实不低,尤其是指挥大兵团的才能堪称一流,是首任华约司令。美国军方对科涅夫评价颇高。甚至认为科涅夫在战后的影响力要胜过朱可夫。科涅夫一生战功卓著,荣获苏联英雄称号2次。1973年5月21日科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当时,莫斯科已万分危险。

担任莫斯科防御的苏军有三个方面军: 科涅夫率领的西方方面军、布琼尼率领的预备队方面军、叶廖缅科率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

科涅夫仼苏西方方面军的时间十分仓促,对方面军完全不了解,对战况更不知。此时,苏军军心动摇,部队混乱,能有组织抵抗的军师、集团军越来越少,科再能干,唯一能做的是下令禁止溃退,坚决抵抗到底。

朱可夫知道科涅夫的能耐,他在战乱中沉着,敢决断,足智多谋,能独挡一面。再说,西方面军防线太长,能有科作为副手,最适合不过。


枫丹白露211735932


科涅夫被幸免于难是因为朱可夫在关键时刻救了他。1941年9月底,德军发起了旨在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战役。新组建的西方面军在维亚兹马地区遭到合围,损失惨重。德军先头部队攻到了尤赫诺夫。斯大林接到报告后,一方面赶忙派列柳申科将军到姆岑斯克组织防御,另一面赶紧发报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前线召回。

朱可夫回到克里姆林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当时斯大林正患感冒,躺在办公室的床上休息。他看到朱可夫回来,立刻站了起来,跟朱可夫说,“西方面军出现了非常危急的情况,我得不到任何有关的消息。你马上到维亚兹马、姆岑斯克一带去,有什么情况立刻给我打电话,我等你的消息。”

朱可夫到前线找了很久,才找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当时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正在追究西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上将的责任,连朱可夫进来他们都没有觉察到,于是,朱可夫就站在墙边静静的看着。伏罗希洛夫咆哮着,指责科涅夫无能。科涅夫据理力争,告诉他红军没有突围和撤退的经验,并告诉他,“这都是你的军事理论,我们一直被教导进攻进攻再进攻,从来没有研究过怎样突围和撤退的事。”伏罗希洛夫恼羞成怒,指着科涅夫,说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在当时,送上军事法庭基本上等于死路一条了。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莫洛托夫一接,是斯大林打来的,询问朱可夫到了没有,大家这才发现朱可夫站在墙边很久了。朱可夫接过电话,斯大林在电话里任命他为新的西方面军司令员,负责保卫莫斯科。朱可夫接受了新任命,同时请求斯大林任命科涅夫为西方面军副司令。他告诉斯大林,西方面军的防线太长了,科涅夫非常了解西方面军,他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可以独当一面。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放下电话,看着大家,说:“作为新任的西方面军司令员,我必需要为我的前任科涅夫同志说句公道话。科涅夫同志在对西方面军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接过了司令员这一职务。他在自己的任期内尽自己的所能,拖住了敌人长达8天之久,重要的是他的部队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还在敌人的包围圈里苦苦的战斗。我们目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充分利用科涅夫同志为我们争取到的时间,重新调整部署,构筑新的防线,迎接德国人的进攻。”随后,他任命科涅夫为西方面军副司令,派他到南方组织防御。就这样,朱可夫在关键时刻将科涅夫救了下来,让他逃过一劫。


血染战旗红


在苏德战争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在战争中准备不足,所以在战争的初期相当的被动。当时的情况简直就是兵败如山倒,所以很多将领都受到牵连,甚至被斯大林无情的杀掉。

虽然这里面有一些是因为将领的原因造成的,例如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他要对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斯大林的盲目自信,以及大清洗造成的人才极其缺乏导致的。不过斯大林恐怕不会管这些,在非常的时刻他只会动用非常的手段,因此好些将领都最终含冤而死。

不过有一位著名的将领,也就是在朱可夫之前任西方面军司令的科涅夫,他似乎并没有受到牵连。科涅夫本来也是苏联为数不多的将才,只不过即使是科涅夫也无法适应,当时德国的闪电战在指挥战争的初期也是兵败如山倒,被德军杀的损失惨重。当时斯大林非常的震怒,甚至打算让布琼尼接手西方面军替代科涅夫,布琼尼也打算杀科涅夫立威,科涅夫当时的情况是非常的危险。

只不过布琼尼在南方战役的时候也没有打好,所以斯大林对他也不是太过信任。而朱可夫当时在西北战线上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稳定了西北战线,所以斯大林决定让他来接受西部战线。朱可夫之前和科涅夫曾经共事,并且他认为在战争中科涅夫虽然遭遇了惨败,但是罪不至死,而斯大林还希望朱可夫为他守住西部战线,所以也就听从了朱可夫的命令,暂时饶科涅夫一命,科涅夫可谓是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科涅夫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一些重要战役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最后甚至和朱可夫一起打下柏林。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科涅夫会受到处分是因为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失败,当然当时已经是1941年10月初了。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科涅夫由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改任第19集团军司令。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他指挥的集团军表现突出,仅在8月的杜霍夫希纳战斗中就击毁德军坦克113辆,为此苏军《红星报》也不吝词语,写道“科涅夫的官兵在进攻”。

9月12日,他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在莫斯科会战爆发时,做为当时实力强大的西方面军只有30多个师、3个骑兵师和4个坦克旅,装备坦克479辆、火炮和迫击炮2257门,飞机近200架。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兵力有77个师100万人,装备2000辆坦克、数千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000架飞机。

按照科涅夫回忆录的记载,他在会战爆发前就与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成员们一起视察过部队并检查了抗击德军进攻一切措施的准备情况。不过由于德军占有优势兵力,在10月2日日终德军已经突破苏军防御并向纵深推进10-15公里。10月4日,德军前出到斯帕杰缅斯克、叶利尼亚地区,使得西方面军第16、19和第20集团军处于被两翼包围的威胁,而预备队第32集团军也处于同样境地。

经过大本营批准,方面军部队在10月5日开始撤退,计划撤退到格扎茨克一线。然而,在复杂情况下实施退却机动相当艰难。10月7日,苏军西方面军第19,20和第32集团军的16个师陷入合围,同时陷入合围的还有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以及博尔金集群。

按照德军的数据,苏军在这次战役中被俘67.3万余人,损失坦克1242辆、火炮5412门,当然这个损失水分不少。因为按照俄罗斯展示数据,整个莫斯科会战防御阶段即1941年9月30日-12月4日,苏军纯减员514338人,伤病143941人,损失坦克2785辆、火炮3882门和飞机293架。

面对这次战役失利,斯大林准备将科涅夫送交军事法庭,不过朱可夫表示反对,认为需要一个副手,因此大本营在10月11日任命朱可夫为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担任方面军副司令-负责加里宁方向。当然,在科涅夫的回忆录则表示,是他和方面军成员联合建议将原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新的西方面军,由朱可夫任司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