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調息、冥想的關係


我們要整體調整,肉體要調整,經脈,氣脈這個層面要調整,念頭這個層面同時也要調整,這樣就全了。

站樁,調息,冥想的關係,站樁是最難的,調息好一點,冥想是最簡單的,但是最簡單的反而是最難控制的,最不好把握的,因為它是念頭,念頭轉的非常快。

為什麼我們要先站樁呢?意義在這裡,站樁看起來好難的感覺,痠麻脹痛,但是肉體是屬於三維空間的,是身體,它是最好控制的,最穩定的,站在那裡不動就可以了。換句話說,我們站樁補血,調息補氣,目的就是為了調神補腦,冥想去控制我們的念頭。念頭不是那麼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先從掌控我們的身體開始,如果我們連30分鐘站在那裡都掌控不了,怎麼可能掌控情緒,念頭呢?它們的維度更高,更難控制。

如果我們的氣血不夠足,站樁不夠,定力不夠,氣血不夠,我們就去冥想,是鏈接不到的,上不了網的,那時的冥想就是胡思亂想,叫痴心妄想。

唸佛,持咒,誦經全部屬於冥想這個範疇,為什麼有些人誦經,持咒,冥想有用呢?因為他氣血比較旺盛,內環境比較穩定,他的網比較鏈接的上,否則喊破喉嚨也是枉然。廟裡的僧人,如果他身體很好,說明連上網了,天天能吃到靈感,吃到靈丹去灌溉他的身體,他的身體一定會很好,如果他身體不好,說明沒吃上靈丹,沒吃上靈感,通道不通,就會出現很多障礙。

只要有實修,他的腦子(右腦)跟心就有鏈接,就能開啟他右腦的功能,接收到靈感,收到潛能的灌溉,他的腦子就越來越靈活,他的情緒就越來越熱情高漲,對生活,生命充滿熱愛,行動力就強,就靈動,否則就很懶,什麼都不想動。

站樁到一定程度的時侯,就不會那麼容易出汗了,身體比較通透了。出汗是這麼一種現象,就是摩擦,產熱,就會出汗。我們跑步的時侯,氣血往外走,摩擦會出汗;站樁的時侯,氣血往內走,摩擦也會出汗。當它越來越通透的時侯,摩擦越來越少,出汗就越來越少。當我們再站低一點點,能量氣很足的時侯,擴充氣量的時侯,摩擦增長,又會出汗。如果我們站到90度都不出汗,那真是很通透的時侯。

我們的腦子,左腦是產生問題的,右腦是產生靈感的,他們永遠是這麼絕配,而且配得絲毫不差,而外在的答案總是差那麼一點點,不是原配。只有我們內心的,就是這樣的,我們人生如果多一點這樣子,生命力就會越來越強,越老越強壯,真氣越來越足,腦子越來越活躍。

失眠的人站樁,調息,冥想再好不過了,失眠就是因為靈魂、注意力收不回來,總是牽掛外面的事情,要麼是牽掛家裡的事情,要麼牽掛人際關係,要麼牽掛工作,要麼牽掛錢,有所掛礙,就睡不著。站樁,調息,冥想就是要讓他從外面收回來。



站樁其實是最好控制的,調形,擺點姿勢就可以了。調息不一定的,哈欠是種本能,放鬆引發出來的。冥想時那團光更難控制的,不論睜眼還是閉眼,白天還是黑夜,他都在哪裡,根本不可以控制的。因為所有東西都是光變現出來的,我們要順著光來旋轉,要順著這團光,這叫連網。

我們去連網,就是讓自己能跟外在宇宙發生個連通,否則我們一直吃自身的能量,像荒島一樣,吃完就沒有了。當連上後,源源不斷,連上後,開始學會使用這股能量,不斷地增強使用這股能量的能力,那叫器量,叫福報,胸懷,格局。開始去幫助人,增長我們的福報,使用這股能量的能力越強,我們就越自在,當能夠使用整個宇宙的能量的時侯,功德圓滿,就成佛了。

任督二脈打通後是怎樣的感覺呢?每個人的任督二脈都是通的,但是通暢程度不一樣,越通暢越神清氣爽,內環境越穩定,鏈接到靈感的信息越強,就像網絡,速度就會越快。

我們的人中就是任脈和督脈的鏈接口,經常搓搓它,就能讓任督二脈變通,還有一種就是捲舌,平時不說話的時侯,舌頭往後卷,往後吞,說話是耗氣的,要補氣。不說話的時侯,就舌頭往後卷,能降虛火。比如咽喉炎,眼眼睛乾澀等,通過捲舌頭,把虛火降下去,有唾液,滋陰。捲舌能讓我們專心,專心做一件事情,心無旁物,可以補心氣。胃不好的通過捲舌,吞唾液能修復我們的胃黏膜,胃病的人吃飯速度要慢,多點唾液,好消化。


怎樣更好地通我們的任督二脈呢?先從站樁開始,站樁是補血,調息是補氣,心法是補腦,它們是一體的。氣血是提供一個內環境,而腦子是一個開關,如果腦子一旦短路了,任督二脈就會越來越堵了。如果我們的思維模式像太極一樣,一陰一陽,我們的任督二脈就越通。我們不但要補血,還要補氣,最重要是要補腦,腦子是最關鍵的。思路決定出路,任督二脈是氣層面,它是決定思路這個維度的,思路一通,任督二脈就會越來越通,恢復到它原來通的狀態。

任督二脈本身就是督脈氣上升,任脈氣下降,就是那麼一氣周流的,一旦思路不通,就把它卡死了。所以我們要重新把我們的心智模式變成熟,成熟的心智模式就是太極的生態思維,它是個圈圈。好的和壞的會在一起,好的裡面可以看到壞的,壞的裡面可以看到好的,合起來。當我們思考或做任何一件事情,需要符合太極思維,一陰一陽。冥想是心法裡的一部分,主要是開啟右腦,去練習右腦與心的關係,就是迴路,就是靈魂注意力回到我們內存,去鏈接靈感,它只是一半,靈感通道是雙向的,一個回去一個出來,一個是回到天上,一個是回到人間。出路就是我們的左腦,左腦要跟人,事,物打交道,它會分析,判斷還會產生問題,所以左腦與右腦中間要有個鏈接。


人在小時侯,右腦發達,靈感蹦發,天天很快樂,很神仙的樣子,但涉世未深,左腦不發達,沒什麼問題,對他沒多大用。人老了的時侯,精氣已枯竭了,右腦衰了,老年痴呆,沒什麼靈感了。最好是青中年期間,四肢健全,這時侯趕緊鏈接。我們能夠處理自己的生活,獨立自主,我們有一定的學習,生活,工作經歷,左腦子裡面出現很多煩惱和問題了,這時只要訓練我們的右腦,讓心做個鏈接,靈感一蹦發就可以了。右腦是收集靈感的,左腦是收集問題的,一旦靈感 問題=菩提。菩提就是光圈,我們發現菩薩,天使頭上都有一個光圈的,這就是般若。

我們要不斷地加強左腦和右腦的聯繫,不斷地發現問題,產生靈感,解決問題,中間這個過程就是思考和總結。思考就是左腦,總結就是右腦。思考就是分析,判斷,一個個問題就像一個個佛珠。總結就是激發我們的右腦,靈感就像一條線一樣,把這些珠子串起來,就能用了,那叫菩提。當我們總結好了,就開始啟用左腦,把它分享出去,一能鍛鍊我們的思考力,二是表達力,三是行動力。一層層往外走,一個向外,入世,一個向內,出世的。出世和入世要合起來,天上和人間要合起來,內和外要合起來,左腦和右腦要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太極圓思維模式,否則就是單邊思維,單邊就會有漏,這種思維模式,再多的福報德行都會漏掉。


為什麼我們工作的時侯要站樁呢?就是要訓練第三隻眼,內外觀照,因為很多人全神貫注工作的時候,就不關注自己了,其實這不叫全神貫注,叫“孤注一擲”比較準確,如此內在就會掏空,是很危險的。站樁工作有一部分注意力在體內,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站樁、調息、冥想的關係

林海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