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两类日记、两种角度——文字的力量

重启2020,俨然只是一种幻想。一个多月来,抗击新冠病毒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视线投向疫情的走向、肆虐的病毒。千里之外的武汉,身患疾病与死亡抗争的各地同胞,逆行在最危险阵地的医护人员,以及各地政府的作为、媒体和个人的声音,都一一聚焦。

除了官方发布的疫情数据、抗击肺炎消息牵动着我们的心,民间的各种声音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疫情动态。揪心、悲伤、愤恨、痛惜、无奈等形形色色的故事,一帖一帖闪现在我们的眼眸。流过太多眼泪,为那些逝去的同胞。恨过太多麻木不仁,为那些不尽职不负责任的人间败类。

每个人都有太多感想要表达,每一句话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是啊,在这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来临之前,谁能预感它凶猛的走势与震动?以举国之力,与凶狠、狡猾、流氓、不讲人情的病毒作战,国家经济受到影响,多少个家庭破碎,多少医护人员牺牲在岗位上,多少人的正常生活受到牵累?

武汉,自是我们关注的主战场。情况怎样?百姓生活状态如何,我们忍不住要一一探究。作家方方和一位姓万的患者病人的日记由此走入我的视线。在疫情期间,他俩写下大篇日记,记录这场灾难。方方的文字一如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揭示底层百姓普通的挣扎,他们或许不起眼,不高大全,生活目标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记得看那部电影,心绪复杂、跌宕和叹息。多年以后,方方还是那个方方,真实、坚守自我,虽然蜗居在家,依然坚持写出直抵读者心灵的文字。

文人风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方方用自己的文字赢得如此评价,将赞扬的“视线”与“炮火”引到自己的面前。


疫情期,两类日记、两种角度——文字的力量

而另一篇日记的主人“鬼话财经”(头条号)也牢牢地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他从自己1月24日发烧开始写起,入住武汉中心医院、转院火神山治愈出院,他描述的对母亲、妻子、女儿发烧的担忧,对借来的医护人员(全国援助)的爱惜与保护,对同院病人的无私帮助与守护,对战胜疾病的乐观心态,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感恩(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何况他与医护人员的生死之交)、暖心(很少埋怨发牢骚)、助人(天天义务帮助医护人员和病人)、乐观(努力吃饭,保持良好心态与病毒作斗争),“鬼话财经”作者万春晖迅速晋升网红,受到多方媒体簇拥,甚至登上了央视频道。

两类日记,都是真实的感受,只是切入点不同,关注的层面也不同。我不知道赞赏方方的网友,评论万春晖的日记会不会觉得他格局微观、视野狭窄?而被万春晖文字感动的网友会不会认为读方方的日记压抑难受、灰暗沉重?


疫情期,两类日记、两种角度——文字的力量

想起小说《红楼梦》,同一个角色,林黛玉、薛宝衩、王熙凤、贾宝玉、袭人、晴雯等等,在读者眼里都千人千面。有人喜欢,有人厌,没有统一答案。曹老先生用精湛的文字诠释了一个个经典人物形象,赋予他们独特鲜明的神采。由此可见,读者的价值观,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态度,都各具自我特征。谁也左右不了。那是长年生活的积累,是人生系列篇章的折射,是品格与品质的特质,是性格与心态的反应。

喜爱抨击与吐槽的,惯于满足与感动的,都是人间百态。经历不同、角度不同。

你呢?是哪方读者,更喜欢谁的文字?


疫情期,两类日记、两种角度——文字的力量

斑驳之处,会有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