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文丨易书生

本来,在如此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中,一个人的日记实在算不得什么,载入历史的本应该是参与历史事件并为此奉献力量甚至是牺牲了生命的那些英雄,然而,近些日子持续升温的关于那个女人的日记,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有的甚至撰文称“日记信史,XX为历史存留了一份底稿”……过了,实在是过了!幕后的推手到底想干什么?盲目的伴舞者、偏执的追随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这次瘟疫,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心,付出了巨大代价,绘制出一幅具有伟大史诗般的战疫图,足以屹立于整个人类的抗疫史!莫说日记里道听途说的那些事儿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真实性,即便说的都是真事儿,那也仅仅只是很小的一个细节,而不应该代表战疫宏图的全部!

鏖战瘟疫,举国上下,以江城为重中之重的中心点,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十四亿人都紧急动员起来,都在以各种方式参与着战疫行动。仅说捐助和医护救治:截止3月8日,仅民政部公布的

捐款总数已经达292.9亿元,捐赠物资5.22亿件。根据国家卫建委3月8日公布的数字:全国已经有346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和湖北,医疗队人员达4.26万人,其中重症专业的医务人员达到1.9万人。截止昨天(3月2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1171例、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91185人、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3159例;湖北累计确诊病例67801例(武汉50006例)、治愈出院病例60323例(武汉43214例)。如果按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乳腺外科杨青峰医生在微博说的:“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医药费用达到了112.9万元”,以此计算已治愈数,得出的结果是骇人的,真的“也许只有在中国,国家才会给你承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所有医疗费用。”

以目前国内的战疫形势以及世界各国的战疫情况,我们中国此次战疫的决策,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本

,统筹安排,该断则断,各级组织发挥作用,一声令下,全国一盘棋定局。如此恢弘的战疫,为什么会在一些人眼中,显得轻飘飘的,还不如一个人宅家记些电话聊天信息、说几句就是要感染你的话,你就只见日记不见了这天下?一人宅家几篇日记,就不见了十四亿人,就不见了传承至少数千年的江城人的热血,不见了涌动在江城、在鄂、在全国各地的洪流,不该呀!真的不应该!

战疫到达现在这个阶段,可以再回头看江城,有什么?有持续数十天的日记,日记里灰暗无边,怨愤冲天。这不是历史以来的江城人遇到灾难时该有的状态,更不是历史以来江城人及其先民楚人的形象。

面对亲人或身边的朋友逝去,悲伤是肯定的。战疫之中出现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也的确需要直面。但是,如果一直陷入悲伤痛苦和抱怨之中,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也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风雨之后,本该迎接阳光,当我们面对阳光,即便身后有阴影,我们前进的方向却是光明。尤其是身处荆楚大地的首府江城,楚人自古以百折不回、坚韧不拔、崇武尚忠的血性,彪炳中华民族的史册,也是文化血脉传承至今该有的风骨。

楚人先祖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后的颛顼大帝,为重黎、吴回和陆终之后裔,以凤和龙为图腾,于山地与平原的夹角当中艰难求生,如子革对楚灵王时所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筚路蓝缕的克艰创业精神,融入楚人血脉和文化,成为自强不息、乃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强大动力。楚庄王“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那是面对困难的强大自信;秦楚决战于郢,恶战中,楚人伤亡惨重,却无一人投敌献媚,即便有两个士兵被俘,宁可咬断舌根和投火自焚也不泄密,如此血性,让后人面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也会肃然起敬!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孙叔敖举于海”,更是让我们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价值观刻骨铭心!

“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对于江城,我有着比较深的感情,童年时代就知道有一个舅舅定居在那里,后来参加工作,也有机会经常到江城出差,在江城结交了不少朋友。曾经漫步江城街头,知道江城有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祺路和彭刘杨路等等,崇尚的是源自于城市文化中的忠义和热血。包括用岳飞的名字替代原法租界内法国人将领霞飞名字命名的那条街,也在于民族英雄岳飞曾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与曾经遍布江城的“岳王庙”遗迹一起,被江城历史和人民所铭记。还有中国文化忠义的化身关羽,在汉阳龟山脚下洗马长街,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

1938年的“武汉会战”,将江城和江城人民的热血燃到了沸点。如今天的抗疫一样,全民族发出了“保卫武汉”的吼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到江城,加强民族统一战线,动员组织各界民众抗战,配合国民党进行武汉保卫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组织大规模的“献金运动”,武汉市民素食禁屠,6个献金台,五天内收到江城市民钱款物资超过一百万元;600余名人力车工人在汉口水塔献金台献出了当天的全部收入;一家工厂的女工,集体节食一餐,将饭菜钱捐献;骨瘦如柴的逃难儿童,或组织“贩报献金救国队”,或在献金台旁帮人擦皮鞋,随收钱随捐献……

“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武汉会战”,无数中华儿女血染沙场,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抵挡倭寇的铁蹄,

“一寸山河一寸血”至今在耳际震荡,真的是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惊天地、泣鬼神!

江城,是一座有血性的英雄之城。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能够亲眼目睹或者同时代经历的,少不了1998年抗洪抢险中的“生死牌”。那也是一曲人与天斗的抗天歌。当第四次特大洪峰逼近江城,位于两江交汇处的龙王庙闸口成了险中之险,一旦洪水冲了龙王庙,武汉三镇将遭灭顶之灾。当时,唐仁清、李建强等16名护堤防汛人,立起一块“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那个历史性的瞬间,感动了全中国。至今,在汉口龙王庙公园,人民依然能够看到“生死牌”故事的纪念浮雕。“生死牌”本体也作为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江城人民战天斗地、保卫家园的精神和血性的符号。

“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江城每每出现这样的激情和热血,《武汉之歌》就显得那样充满万丈豪情:“晨钟催醒巍巍江城,东方朝日正在升腾,长江汉水春潮滚滚,扬起新的时代精神。让莽莽龟蛇铭记,让白云黄鹤作证,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

然而,这一次抗疫,也许是日记的影响力太大,已经压过了其它的声音,至少远在北方的我和一些朋友,很难感受到江城人的血性和激情,只有每天无休无止关于支持和反对那个日记的争吵。江城人怎样应对这一次疫情,怎样共克时艰,本来信息就非常模糊,再有日记这么一挡,更加不清晰。

作为自媒体编辑,我有幸收到来自江城的一些稿件,是江城人相互救援的故事。在与作者电话沟通的时候,年已七旬的作者话语哽咽,讲到了抗疫最初的艰难,以及他一手参与救助的六户人家的详细经过。他是一位地道的江城人,

从他的身上,我依稀看到了楚人的勇敢和坚毅,排除困难的那种血性!也是迄今为止,日记的大影响力掩盖下去的本该载入史册的身影!

不知未来的子孙后代会如何看待江城人的这段战疫史,只有日记里的怨恨痛苦吗?如果是这样的,后代子孙会不会嘲笑这一个特殊事件背景下的人们呢?所以,面向阳光,放大声音讲述江城人团结奋进、共克时艰的战疫故事,真的很重要,不管是悲壮还是豪迈,血总是热的!也是在传承数千年以来的血脉和血性!在这个面前,那个日记根本上不得台面!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日记的作者理直气壮地说她写的只是私人日记,文学创作而已,不知道曾经的追随者是该哭还是该晕过去?当然,历史都是自己写的,也是自己铭刻上去的,对此,最终的发言权还在江城人手里。

楚文化的核心区在江城,这里本就是一个英雄之地。刚看到消息称:4月8日零时起,江城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是一个好消息。马上又到桃花盛开的时节,如果是“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楚风万岁春。东风三月江城水,

只见日记不见人。”真的会很遗憾!

“日记”的喧嚣将让历史看不到江城人共克时艰的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