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在广袤无垠的豫东南平原上,有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处于汝南县、平舆县、上蔡县三县交界,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但那里最吸引人的是地方特色小吃,素有“闻香百里,老少皆宜”的美誉。

“留盆变蛋放得久”、“冀店猪蹄不粘手”、“留盆凉粉最爽口”、“变蛋就啤酒,要啥啥都有”等谚语习语经过熙来攘往的人们口口相传,流传得很远,流传得很久。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驻马店农村最繁忙的时候是麦收时节,农民最辛苦的工作是收麦子。常言道,农村五月无闲人。在夏收夏种赶时抢墒,大人小孩老人齐上阵,干得浑天暗地、没白天没黑夜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一幅扶老携幼、全家上阵的劳动壮举画面,生动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麦收的紧张劳动气氛、妇女儿童老人也不闲着、全家齐动员的劳动场景。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夏收夏种全靠农民一双手。割麦子靠用手拿镰刀割,拉麦穗麦秸到场面里靠人拉架子车,打场靠牲口拉石磙碾,翻场、起场、垛垛靠手拿叉子一叉子一叉子叉秸秆,扬场靠手拿木锨一锨一锨地扬,粮食收仓靠人一袋子一袋子背。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遇到好天气,农民趁着毒辣阳光暴晒麦穗,麦子入仓时间就会短一些。遇到那种一会儿阴天一会儿晴天一会儿又是雨天的坏天气,刚把小麦摊开在场面里晒,天阴了,赶紧拢起来,刚拢完太阳就出来了,赶紧把拢起的麦堆再摊开晾晒,刚摊开又天阴下雨了,又得急急忙忙收拢起来。

遇到这种天气,能把农民们折磨得死去活来,脱一层皮,体力劳动非常繁重,有的拿着馍吃着吃着就睡着了,有的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记得曾经遇到过几次这样的坏天气,麦收季节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结束,连日阴雨使麦穂上的麦子都发芽了。磨出来的新麦面,蒸出来的馒头又黑又黏,味道苦涩较为难吃。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那里的农民为了抢收抢种,往往不回家做饭吃饭,凌晨从家出门的时候,带上干馍或烙一些饼,灌上一大罐子凉井水,或带点咸菜。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会在乡镇集市上买些“留盆变蛋”或用自家母鸡下的鸡蛋变成“变蛋”带到田间地头,干活累的时候吃上一个“变蛋”,既可以充饥顶饿又可以补充营养,与留盆当地当时生产的“冰口乐”或商店卖的啤酒成为绝配、最佳CP,深受当地农民的喜欢,成为他们麦收时节的最爱。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打工潮、升学潮、参军潮,“留盆变蛋”被当地人带着走南闯北,也把“留盆变蛋”的美味传遍全国各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河南各地市场上的变蛋都会特意标上“留盆”两个字。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物质食品的丰富,健康理念的养成,人们曾因有专家说“变蛋”内含铅量高遭受冷遇,一度曾消声匿迹,一度消失在我们视线之外。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变蛋是产自于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山东特产,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风味蛋制品,不仅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的盛名。

有的地方叫变蛋,有的叫皮蚕,有的叫松花蛋,等等,叫法不一,有的用鸡蛋,有的用鸭蛋。今天的匠人们进行创新,有人用鹌鹑蛋尝试,有人用鹅蛋尝试,有的人甚至尝试用鸵鸟蛋来变“变蛋”。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变蛋大约发明于14世纪,也就是明代初,发明人已不可考。至今能查找到的最早见诸文字的记录是1504年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这种“混沌子”,就是最早的变色蛋。

明末戴羲所作的《养余月令》上,又有“牛皮鸭子”的制法:牛皮鸭子:每百个用盐十两,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而“留盆变蛋”据考证始于1886年,与世界上公认的第一辆汽车同一年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留盆变蛋”长期以来,一直是驻马店土特产的宠儿,作为走亲访友时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在驻马店这个地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成为驻马店当地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品牌,深得社会口碑的一致好评。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河南人也不甘寂寞,我们老家那里的人也极具经商意识。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大女婿王满银的工地劳教事件,就是因为从河南人手里买了些老鼠药贩卖而让农民小分队发现抓去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应该对嘴皮子溜的呱呱叫的卖老鼠药的人印象非常深刻吧,当时街上走街串巷卖老鼠药的大都也是河南人,而这中间又有很多人就是我们留盆人。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乡镇企业兴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活力。那时,我们留盆镇的乡镇企业也非常红火,一个小镇就有变蛋厂、冰口乐厂、农机厂等多家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前来拉货的卡车都需要排队等候,有的能等上两三天才能拉到货物。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对下煤矿的河南人也有描写,描述最多的就是河南人王世才一家,老实能干的王世才,漂亮好客,热情帮助别人的惠英嫂,还有小可爱明明。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那个时间,我们这里的人,到山西、陕西等地有煤矿的地方下煤窑,工资非常高,待遇非常好,就是那时的煤窑条件简陋,挖煤工作非常危险,村里就有人被矿难砸死,有人被砸瘫。

就是在这些对外活动中,“留盆变蛋”的名气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互传播,成为那个时代在豫南等地甚至于河南全省都是名气较为响亮的土特产品。

中国古典医学典籍《医林篆要》中介绍,变蛋“味辛涩甘咸,寒”,可“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

这也就是我们那里那时麦收时,农民们吃几个变蛋,喝几瓶啤酒照样可以干农活的原因吧。后来有了机械化,小手扶、小四轮的司机们吃变蛋喝啤酒成为收割麦子时的好待遇,他们喝过啤酒后照样能开车割麦、打场。

有一次,我吃了几个变蛋,喝了一瓶冰口乐,竟然醉了一下午。冰口乐是我们留盆镇乡镇企业打出产品,类似于健力宝和今天的菠萝啤,含有极其少量的酒精。

这件事被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嘲笑了很久,看来不能喝酒是天生的呀。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变蛋上的松花是怎么来的?石灰、碳酸钾、碳酸钠等穿过蛋壳上的细孔,与氨基酸化合,生成氨基酸盐。这些氨基酸盐不溶于蛋白,于是就以一定几何形状结晶出来,就形成了漂亮的松花。


驻马店人如此钟情于、如此喜欢“变蛋”,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家乡,看到镇上几家做变蛋生意的依然红火,还听说有人申报了百年老字号品牌,感觉非常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