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風險常識教育,糾正炫耀獵奇心理周蔚


  

普及風險常識教育,糾正炫耀獵奇心理周蔚

  


  賈爾恆·阿哈提(左一)在海拔3800米帕米爾高原調研牧道情況

  本報訊(見習記者周蔚)“我完全同意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賈爾恆·阿哈提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賈爾恆·阿哈提看來,食用野生動物的人無非有三種心理:一是炫耀的心理,為了顯擺自己有本事,能夠搞到野生動物;二是獵奇心理,想嘗一下野味;三是被誤導的心理,中國素有“吃什麼補什麼”的傳統,野生動物有很強的生命力,有人為了增強免疫力或者體力,去吃野生動物。

  “我們日常吃的肉禽蛋肉,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完全沒有必要再吃野生動物。”賈爾恆·阿哈提說,人工飼養的家畜肉禽在成長過程中要打疫苗、飼養的環境要消毒、屠宰上市要經過衛生檢疫,這最大限度地阻斷了病原體侵入人體內,保證了食品安全。而野生動物體內有各種病原體,在沒有衛生檢疫的情況下被食用,人類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是非常大的。“所以應該堅決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除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人類食用野生動物,必然造成對野生動物的大量獵殺,這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賈爾恆·阿哈提解釋,從整個生物圈的生物鏈來講,不論是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還是常見的野生動物,所有的野生動物都是生物鏈中的一環。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會對生物鏈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一樣。而整個生物圈是由無數生物鏈組成的一個完整系統,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滅絕或者數量的急劇減少,都會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連鎖的反應,所以要保持整個生物圈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最近肆虐非洲的蝗災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呼籲提醒關注糧食安全問題。賈爾恆·阿哈提表示,蝗蟲的數量增長如此之快,有其他原因,但肯定也和蝗蟲的天敵減少有關,兩者不能平衡了,就會造成生態失衡。

  為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我國於1988年就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歷經三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是2018年10月。賈爾恆·阿哈提認為,我國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規定不夠詳細,建議在修法時制定更加細化、嚴格的條款,將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列入保護的範圍,並且要全面禁止獵殺、食用野生動物。

  “從2003年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肺炎,兩次疫情的教訓是非常慘痛的。我們應該加強這種風險科學知識的普及。我們目前的科普教育只是強調要保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而沒有告訴大家獵殺、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在哪裡?”賈爾恆·阿哈提強調要加強風險常識的普及。

  要傳遞正確的科學知識,科普讀物一定要嚴謹。疫情發生後,禁食野生動物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而有網友發現,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小百科》中,公然聲稱果子狸的肉可以吃。面對質疑,武漢大學出版社緊急回應,承認表述不當,已經通知全國各銷售網點全面下架該書。

  “這種宣傳肯定是有問題的,和我們倡導的防範風險背道而馳,像這類科普讀物,應該經過教育部門、相關方面的專家把關審核。”賈爾恆·阿哈提建議。他告訴記者,打算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提交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