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失误一切白搭?为何战术上的成功无力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静夜史


小米创始人雷军有一句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同样道理,战略若出现失误,战术再努力很可能是徒劳无功。

好比开车,战略是方向盘,战术是油门,方向搞错了,南辕北辙,油门踩得再快都可能无济于事。

以西楚霸王项羽为例,巨鹿之战,以少胜多,一战而扬名天下。但是在楚汉之争中战略失误不断,即便作战数次胜利,最终依然以自刎乌江而告终。

首先,我们分析战略失误之处:

1、民心战略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虽勇冠三军、拔山扛鼎,但经常作战胜利之后屠城、坑降兵,民心尽失。

(1)从江东起兵,第一次屠城是攻打襄城,城中坚守,很久才攻下,因此心中怨恨,“已拔,皆坑之”。巨鹿之战后坑20万秦军降卒。进入咸阳后,又是屠城,杀子婴,纵火烧宫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与刘邦形成巨大反差。刘邦入咸阳时,封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关中父老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2)项羽在平定齐地田荣之乱后,又是防火烧民宅,坑降卒。搞得民怨沸腾,老百姓又起来造反,田荣的弟弟田横抓住机会继续聚众反抗,把项羽拖入了齐国的战争泥潭。而这个时候刘邦已还定三秦,逐鹿中原,项羽陷入了两线作战,非常被动。

“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在不断失去民心,让自己一再被动;刘邦不断得到民心,所以能屡败屡战,直至最后胜利。

2、人才战略

项羽在用人上才存在重大失误,当年韩信、陈平在他麾下效力,却不受重用,两大奇才跳槽到刘邦集团;对谋士范增的几次重要建议不予采纳,后来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猜忌范增、英布、周殷、钟离眛等文臣武将,最后范增黯然离开,英布、周殷投向刘邦,导致南方战线全部归汉军,钟离眛在垓下之战是逃离。

而对手刘邦,不断招揽人才,麾下除了丰沛旧友,还接纳了张良、韩信、彭越、叔孙通、郦食其一大批杰出人才。

可详见本人的头条图文《从选人之道探析刘邦、项羽的成败》、《从用人之法探析刘邦、项羽的成败》、《从防人之术探析刘邦、项羽的成败》。

公元前3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3、统战战略

项羽在统一战线上,根本不重视敌我关系的转化,不考虑建立统一战线,自己孤军奋战。在分封18路诸侯时,因分封不均,激起了多次反叛,田荣因没被封赏在齐国起兵、陈余因分封爵位太低在赵国起兵,项羽直接出兵平叛,不考虑招抚、剿抚结合,单纯依靠军事行动,对立更严重。

昔日的部下英布拥兵自重,项羽就多次派人去责备,英布惶恐之余投降了刘邦。若是采用安抚、笼络策略,不至于失去一个帮手,增加一个对手。

刘邦对统一战线的运用非常灵活机动。当刘邦受困于荥阳时,韩信不出兵相助,反而请封假齐王,刘邦采纳张良、陈平意见果断地封韩信为真齐王,马上得到韩信的相助。垓下之战前夕,韩信、彭越两人再次按兵不动,刘邦马上许诺封他们为王,并划定地盘,两人很快出兵围攻项羽,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

楚汉两家相争,存在多个第三方势力,谁争取到了,胜利的天平就会向他倾斜。

其次,我们看看项羽的战术成功之处

在彭城之战,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下,项羽依然能用3万精兵击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再创奇迹;荥阳之战又是大败汉军,刘邦沦落到用纪信假冒自己才得以拖延时间逃脱的窘境;鸿沟议和后,刘邦撕毁协议追击,反而又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只得深沟高垒自守。在楚汉战略相持阶段,项羽实力偏弱的情况下,仍能多次取得胜利,可见战术之高。

哪怕是最后陷入绝境,四面楚歌时,项羽仍能发挥出色的战术。身边只剩二十八骑,依然指挥若定,分四队冲击,“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硬是从重重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一直杀到乌江畔,若是不自刎,很可能逃回江东!

从两军相持到最后决战,项羽在战术上与刘邦比,并不落下风,他的弱点就在战略。

小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项羽虽然在战术上多次取胜,但是战略上多次犯下致命的错误,最终依然是回天乏术!项羽的例子是很好的诠释。

因此,战略出行重大错误、偏差,哪怕战术上再强大,也不能弥补战略的缺陷,无法扭转大局。


峰顶揽胜


到1938年底,中国抗日军队几乎没有取得一次大型会战的最终胜利,哪怕是曾经在台儿庄短暂大捷的徐州会战,也是以第五战区全军撤退告负,期间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等莫不如是。实事求是地说,侵华日军在这一阶段战术上是比较成功的。于是武汉会战以后,双方的下一阶段战略安排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东条英机剧照)

就重庆政府来说,既然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富庶之地和大中城市已经沦陷,军政机关已转进大西南后方,便接受了延安方面以及蒋百里的抗日理论:在初期以空间换时间之后,开始利用西南山地与日军进行长期的“战略相持”。除在河南和湖南段留驻重兵与敌对峙外,其他主力全部沿云贵川边界布防,以拱卫大后方为中心任务。

武汉沦陷后,日军已经沿着长江深入到距离中国海岸线1200公里的区域内,冈村宁次的第11军犹如一个深入中国腹地的大脑袋,而从武汉到华东沿海的“脖子”又特别细长,日本人希望“三个月内”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美梦已然破灭,下一步怎么搞,日本人之前没有预案,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其结果就是战略上陷入迷茫状态。

(冈村宁次剧照)

日本内阁表示有点打不动了,因为一年多的战争已经损失兵力20多万和耗费了80亿日元的军费,对日本旧币大家可能理解的不太直观,这么说吧,该数字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和“九一八事变”所有军费开支和的1.6倍!比如1938年,日本黄金储备约为13亿5千万日元,将近20个月的侵华战争后,在国际上购买战略物资已经花去了9亿6千万日元,快破产了。

日本军部也懵圈了,因为没有想到会打这么长时间,日军连续两年已经扩编了17个师团,师团总数翻了一番,兵力则翻了两番达到120余万人,精壮和有经验的兵源开始短缺,到1938年底,侵华日军的原现役士兵只有11.3%、预备役士兵为22.6%、后备役士兵高达45.2,其他已经开始使用第一补充兵了。即便如此,兵力仍显不足,军备生产也力不从心,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说什么都要喘口气。



于是日本政府、军部和前线将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以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次长多田骏、参谋本部谋略课长影佐祯昭、中国课长今井武夫为一拨,决心改变方略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意即用最小的军事代价来迫使重庆政府乞降。一方面,他们开始寻找可以利用的代理人:“起用中国第一流的人物,建立反蒋反战的政府”,另外一方面,又派员与蒋氏的代表秘密接触,同时发布严令,限制前线日军扩大作战地域。

以冈村宁次为代表的前线昭和军阀们算一拨,他们不认为板垣征等人的诱降会有作用,胡说什么:“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在于重庆政府要人之意志,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军,而只在以黄埔系为主体的嫡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因此这帮人强烈要求增兵添将,一举攻入四川推翻重庆政权。



胳膊那是扭不过大腿的,毕竟是板垣这帮家伙掌权,于是1938年底开始日本开始拉拢未来的头号汉奸汪精卫,前一年的12月汪某人就曾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由此被日本人视作可以扶植的对象。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叛逃、1939年赴上海、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南京汪伪政权,日本政府和军部认为重庆政府必然因此垮台,无需大动兵戈了。

在这一时间段里,日寇第11军在战略束缚下只能做有限攻击,比如1939年攻陷南昌、1940年西犯宜昌,却始终没有权力和实力继续深入川陕,尽管这几次进攻战役在战术上都颇为成功,也造成了中国军队较大损失,但根本不能动摇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冈村宁次期间不停争辩,板垣等人一发火,1940年3月干脆把丫弄回东京坐冷板凳去了。

(秘密谈判剧照)

从1938年底到1941年初,中国抗日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军队也以三分之一顶在前线、三分之一为预备队、三分之一在后方整训的方式得以整顿。而当日本人两年左右发现汪伪政府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时,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战略资源越来越少、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为时不远了。

直到1942年初,日军参谋本部才终于制定了进攻川陕的“五号计划”,拟动用八个以上的主力师团从南北两向攻入川渝,然而还未及实施,美军轰炸东京的事件又使日军匆忙发动了“浙赣会战”,五号计划被扔在了一边。

(近卫首相剧照)

到了1942年秋季以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大败,不断从中国战场抽出部队,图谋川陕的战略计划事实上已经破产,只能陷入持久战的汪洋大海之中,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部是标准战略上的侏儒,而无论前线日军凭借素质和武器取得多少次战术上的成功,都无法扭转日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失败,再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战略资源的匮乏,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


度度狼gg


直接说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可能有点抽象,就先说一个例子吧,2018年的时候中国有个生物学家叫贺建奎,他在违规的情况下通过编辑基因弄了两个基因儿。

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和社会伦理层面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如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事件,贺建奎绝对可以摘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桂冠。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贺建奎受到了来自全世界同业学者专家的声讨和抵制,他所工作的南方科技大学直接与其解除雇佣关系,这个留学美国在国际生物学界都薄有声明的生物学者,最后换来的是三年有期徒刑,罪名是非法行医罪。

贺建奎做了这么多工作,为什么不被人认可呢?这就涉及到战略和战术的问题,战略涉及的是方向,你走路的方向错了,如何达到目标,哪怕地球是圆的。

战术则是达成战略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战略错误,你再高明的手段方法,再高效的工作效率,干越多错越多,干越多罪过越大,搞不好就给自己整来个牢狱之灾。

因此战略上失误的话再讨论战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失败是成功的母亲,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在一件事情上的战术成功也不是毫无意义,至少可以积累经验。

为下次战略成功下施行合理的战术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是当时派驻在海外的日本兵团很多都与基地和总部联系不上,依旧在想尽办法抵抗获取胜利。


但不论他们多么努力,日本已经投降,哪怕在海外的日本兵打几场胜仗,对于整个大局也不会产生任何正向的影响,搞不好美国一评估形势,再丢几颗原子弹,那就得不偿失了。


历史三日谈


《亮剑》中常乃超少将在给李大脑袋等一帮人上课的时候说过,我曾经在南京国防部工作过两年,我并不认为从那里发出的命令都是愚蠢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国军统帅部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是到下面交给将领们去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从而导致原来的战略根本没有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让战术上的成功白费力气,如果战术上没有执行力,战略做得再好,也是一张废纸,毫无意义。

而且,很多时候,国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在战术上对形势和局面的估计,做出的应对策略也都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可能导致了整个战场的崩溃。为什么呢?因为战争一旦爆发,就会随时出现情况变化,当然需要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做出相应的应对。但如果要继续朝着之前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对时机要把握好,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即便是所有的措施都是正确的,实际上也等于错误。

淞沪会战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但是每一步都慢了不止一拍,从而导致整个会战最终是溃败收场。

按照之前制订的作战计划,应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消耗一段时间之后,就先有组织的撤退到苏州河以南,放弃苏州河以北阵地,再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交替掩护,撤退到吴福线、锡澄线的既设国防工事,依托工事继续抵抗日军,等日军攻击顿挫之后,从一线撤下来的部队经过整顿和补充之后,再从两翼出击,从侧翼包围日军,将入侵日军歼灭。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失守,就撤退到南京附近,仍然是利用既设工事抵抗和消耗日军,再从两翼迂回包围日军。

但是打起来之后,这个计划就完全被放弃了,并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执行,而是企图直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决战,从而不断的从后方抽调部队增援,一批在前线被日军打残了,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上去继续挨打,打残了再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继续上去挨打,原定的逐次抵抗,后退决战的战略,最终变成了日军与国军的增兵竞赛。国军是添油战术,不断从后方增派援兵,日军也不断从后方抽调援军来增援,双方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日军虽然消耗了不少,但国军消耗得更多。

到1937年10月下旬,国军在淞沪战场已经没有能力扭转战局,那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主动撤离战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但在撤退时机的把握上,国军统帅部又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坐失国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仍然比较顽强的最佳撤退机会,一直到前线阵地已经完全被日军突破,才被迫退过苏州河,到南岸继续抵抗。实际上,撤退到苏州河南岸之后,国军也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扭转战局,那么就应该利用苏州河的地理障碍,一面派部队占领阵地,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后撤,利用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

但在这个时候,国军统帅部又开始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所以又一次失去了较好的撤退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的时机。终于,日军的增援部队和动员能力已经压倒了国军,并且在正面突破国军阵地的同时,从国军阵线的侧翼杭州湾登陆,迂回包抄国军后路。这样,国军只能下令总退却。但这时候因为后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所以各部队完全失去了组织和行军秩序,都是夺路而逃,到了第二道防线也没有占领阵地组织抵抗,就直接一路狂奔,向南京撤退过去了。

也就是说,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国军统帅部的战略其实问题并不大,每一个步骤也都算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导致了全面溃败的局面,就是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之后才做出的,所以始终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每一次后撤都是被动的,没有一次撤退是主动做出的,在战场上也就始终受制于日军,始终无法完全扭转局面。淞沪会战如此,南京保卫战又重演了一次,在该主动撤退的时候没有撤退,又企图侥幸于万一,最终再次导致整个战役的全面崩溃,数十万国军再次完全无组织的溃散,损失惨重。

相比之下,徐州会战几乎算是奇迹。徐州会战因为已经是处于日军在战略上南北夹击的局面,而国军已经无力完全击破其中任何一面的敌人,所以最终失败几乎是从会战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但李宗仁却能够从容不迫的调度部队,先在临沂和台儿庄重创日军,取得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局部性胜利,之后又在战局已经恶化的情况下,不失时机的主动组织部队有序撤退,整个第五战区六七十万大军也能有组织的与日军脱离接触,撤离战场,并未出现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那种溃败局面。

这就是因为李宗仁把握战机的能力要更胜一筹,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在局面已经全面恶化之后才被动的选择撤退,失去主动撤离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被日军赶着走。而淞沪会战的问题就在于,每一次撤退都失去了最佳时机,最后都是在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的情况下夺路而逃,所有部队都以溃散状态逃离战场,武器和人员的伤亡甚至超过正面抵抗过程中的损失。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而一个高明的统帅,就不仅需要把握住打胜仗的机会,也要有能力在不利局面下主动撤离,而部队还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损失,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四渡赤水才是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作。因为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始终没有摆脱被国军赶着走的被动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与追上来的敌人死打硬拼,一次又一次的遭受重大损失。而四渡赤水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出其不意的在敌人的缝隙中间来回转移和穿插,调动了敌人,让敌人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自己被敌人赶着走,从而为红军渡江北上创造了机会。


萧武


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横扫了中国中部战场,占领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然而日军战败的颓势却无法扭转,看似国军腐朽不堪,日军还有困兽之勇,但二战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倾倒在盟军一方。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军执行了错误的战略。



当时太平洋战场,美军步步紧逼,已经快打倒日本本土了,所谓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基本不复存在,日本军部对日美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心里十分清楚,但就是拉不下面子谈求和。而中国战场,自从武汉会战之后,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基本没有爆发大规模战役,日军也没有能力继续它灭亡中国的妄想。此时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与美军的战斗中争取更多的便宜,以求能够把美国推到谈判桌前,而不是再发动大的战役,加剧资源的消耗。



只不过日本有着“下克上”的光荣传统,正确的军事决策往往被二愣子低级军官搅局。在太平洋被美军痛打的日本鬼子,企图在中国战场找回点脸面,这就好比一个流氓地痞被黑社会大佬揍了一顿,回头就得找比它弱的人欺负。于是冠上打通大陆交通线、联通各路侵华日军之名,几十万日军就踏上了疯狂进攻的路。



战斗首先在河南开始,国民党军依旧低能,短时间内就丢了郑州、洛阳等城,日军很快便发起了第四次长沙会战。这次薛岳对日军准备不足,天炉战法在日军绝对优势兵力面前失效,古城长沙最终陷落,前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果功亏一篑。日军突进到衡阳,与方先觉的第十军激战47天,最终国民党军援兵始终未到,衡阳城破。接着,日军进攻广西,以善战著称的桂军与敌血战,但独木难支,桂林、柳州、南宁失守。侵华日军甚至向贵州发起攻击,威胁当时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安全。



豫湘桂战役,日军以伤亡十万余的兵力,占领了大片土地,掠夺大量资源,我军也牺牲几十万将士,是抗战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但一年后,日本人还是投降了,因为豫湘桂战役发生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牺牲减轻了盟军对日作战的压力。日本人不懂这个道理,原本按照侵华大本营的设想,日军按照满清入关路线准备,先东北,后华北,一路南下,但偏偏日军也有好事者,持续扩大与我军在淞沪地区决战,提前了侵华的进程,打乱了战略企图。后又无法打开局面,日本海军就到珍珠港挑衅美国人,一连串的胜利让小日本冲昏了头脑,他们天真地相信,战术上的成功叠加可以换来战略的胜利。



殊不知蒋百里先生提出的“空间换时间”、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早早地就将了日本一军,注定了日本的败局。正可谓“跳梁小丑,虽强必戮”,日军战略的失误,是无论多少战术上的成功都填不上的坑。


春秋正义


原谅我稍微抬一下杠:只要战术上的胜利足够大,就足以扭转战略上的失败! 比如南辕北辙,他要足够牛逼绕地球一圈不就到了么? [呲牙]

姜维守剑阁刘禅投降,无力回天。他要足够牛逼直接打出去破长安、下洛阳、击许昌杀曹贼,那不也赢了么?

日本偷袭珍珠港,丘吉尔乐了:这下我们不会输了。美国下场,轴心战略上就要完蛋了。 可是如果IJN一战全灭太平洋舰队、炮轰西海岸、强袭巴拿马运河... 估计丘胖子就得哭了 [捂脸]

如果荆轲够厉害,一刀刺死嬴政,少说给六国争取几十年时间。如果继位的是胡亥这个庸才,后续不也很难说么?

千古遗恨之一,不就是十二道金牌召岳飞,不能直捣黄龙么? 无数人畅想:如果岳飞坚持出战……

只要推力吊炸天,板砖也能上九天。[机智] 只要战术上的胜利足够大、足够多,也能撬动战略,走向胜利 [耶]


天南水阁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日本控制的东北被苏联占领,当苏联撤退之后,东北成为了真空区,国共双方都力求先占据东北。当时共产党方面,由山东、河北等地抽调十一万军队 入关,国民党则在美国的帮助下,调集了三十多万军队到东北。

争夺开始后国民党把进攻重点指向东北,连续攻占了山海关、锦州等地,做为国民党东北军事负责人杜聿明坚持用武力解决东北,所以他要求国民党积极增加东北兵力,使东北部队达到了31万之多。杜聿明依靠优势兵力,在东北长驱直入,将东北联军打的节节败退。

1946年3月,东北联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大交锋在四平开始。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毛主席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国共两党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同时为了给我军占领黑龙江重要城镇争取了时间,也为巩固后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要求林帅进行四平保卫战。林帅在前线,对战场有自己的看法,从战术上考虑,他认为当时我军与国民党的实力差距比较大,向中央提出过对四平保卫战的看法,但是依旧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了四平保卫战。

杜聿明指挥部队,以优势的兵力进攻四平,而我军在顽强抵抗杜聿明十几天之后,鉴于战场形势不利,人员伤亡较多,为摆脱被动,保存实力,即令各部队撤出战斗,这场战斗以国民党的胜利告终。

从战术上说,国民党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略上,杜聿明却失误重重战。杜聿明的战略失败在于四平之战失败之后,没有乘胜追击到松花江北岸,只是占领长春、及松花江南岸的城市之后就与东北联军隔江对峙。而我军此次四平保卫战我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后方部队在这段时间把握机会,将黑龙江地域的城镇占领,建立的稳定的大后方。

一个多月内战全面爆发之后,杜聿明战略又出现了第二次失误,他不是选择渡过松花江北上与联军主力决战,而是选择“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妄图集中兵力,首先消灭或逼退辽东、辽南我军,控制辽东、辽南地区,切断我东北解放区与华东解放区海上联系,尔后向北进攻,占领全东北。

杜聿明的这一战略就是让我东北联军主力部队在松花江以北得到了休整,并通过各种农民运动得到的人民的拥戴,实例也逐渐装大。等到杜律明再北上进攻临江的时候,我军的实例已经足以抗衡东北国民党。而随着杜聿明进攻临江失败,东北国民党军就开始走下坡路。

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前半段优势兵力运动得当,通过战术配合,部队的机械化和兵力优势得到了体现,东北联军也在国民党的优势兵力下节节败退。但是由于战略的失误,杜聿明没有做到乘胜追击、使我军在松花江以北得以站稳脚跟,最后发展壮大,逐步的取得了东北战场的优势。


帝国烽火


在一场战争中执行什么样的战术是由战略来确定,一旦战略出现失误,再是高明再是成功的战术都无法扭转失败的命运。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来证明。

第一个例子,关羽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在率领张飞,赵云等人马入川增援刘备的时候嘱咐关羽,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个战略的精要就是要关羽力避两线作战。可惜关羽违背了这一原则,虽然有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巨大胜利,可是当吕蒙偷袭过来的时候,他就只有走麦城的份了。退而言之,就算他防住了吕蒙的偷袭,结果也不过是和孙权方面的矛盾公开化,最终也是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之中。

可以这么说,关羽在襄阳樊城方向取得的胜利越大,他遭到孙权进攻的威胁就越大。道理很简单,荆州是借的,你借别人的本钱做成了大买卖,债主能不来讨债吗?他想避免孙权方面的袭击,一定要主动向孙权示好,甚至有的破曹功绩应该让给孙权在荆州方面的军事主官。要么稳住孙权,要么给孙权分赃,要么将孙权拉进对曹的战争之中,陷曹操于两线作战。总之,只有和了孙权,才能据曹操。不和孙权,也就无法据曹。

第二个例子,日本偷袭珍珠港。


不得不说,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一战打得十分的漂亮,比起吕蒙偷袭荆州的白衣渡江要漂亮得多。可惜的是只要战略上犯了错误,越是漂亮的战术动作带来的失败就越大越快。

日本的陆军基本上都陷在了中国,迟迟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在这个时候,又去袭击美国,袭击一个领土是自己几十倍,工业能也比自己强大得多得多的国家,希图一次战术胜利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制定这种战略的人简直就是蠢猪。

一群蠢猪率领的军队怎么可能不失败?

第三个例子,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说是三个战役,其实是一个战役,战略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在长江以北消灭国民党军的主力。

因为只有在长江以北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才能便于下一步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之,如果国民党的主力扯到了长江南岸,哪怕只是在平津的傅作义部撤退到了长江南岸,建立了长江防线,那解放军渡江就困难了。如果一次渡江没有渡过去,那美国就极有可能干涉中国内战。英国的紫石英号只是来试探一下的,如果当时没有揍它,或者是揍不过它,哪怕没有把它揍疼,再或者是同时傅作义的人马撤到了长江南岸,那会是什么后果?

中国有可能会出现第三次南北朝。

好在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一开始就敏锐的洞察到了这种危险,制定了在长江以北消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并且达成了这一战略目标,才避免的南北分裂,才有了今日强大的中国。

篇幅有限,言不尽言,如果列位读者有不同看法,尽请在评论区留言。


洞察旧机


典型如北非之战。

隆美尔号称沙漠之狐,战术上极其成功,打得英军,那是鬼哭狼嚎啊。可是有什么用呢,隆美尔打是打不过他,只须坐等他失败。

最后隆美尔失败了,不是因为战术上的问题,是后勤保障实在是跟不上了。最后,不但丢失了北非,而且丧失了大批军队,这是德军失败的开始,是英军反攻的开始。以后就是登陆意大利和诺曼底了。


比兔子跑得还快


举个典型的例子:围坚打援。这个意思就是将一部分敌人围困,给其压力但不歼灭。被围之敌便会请求增员。我放再集中优势兵力在其援军来的路上设伏并将其歼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被围之敌不灭,会不断的求援,而援军就会不断的来解围,而被打援的部队一一歼灭。这是战略!但这里面围困敌人的部队既要围住,给其压力,还不能将敌人吃掉,更不能让敌人察觉出其意图。围而不歼!但如果围困敌人的部队心急,把敌人歼灭了,局部可能取得了小胜,但整个打援的战略计划就失败了!这个例子不知你能否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