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古建築晴川閣:三楚勝境,“楚國晴川第一樓”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有“三楚勝鏡”之稱。它也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被譽為“楚國晴川第一樓”,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晴川閣的歷史故事

在歷史上,首先明確提出“楚國晴川第一樓”的人是清順治年間文人程封。據傳,明末時期,晴川閣在戰爭中遭受重創,成為“巍樓已半摧”的“廢樓”。

清順治九年,監察御史聶玠、漢陽知府王泰交主持重修晴川閣,漢陽、武昌人莫不以為幸事。重建晴川閣落成慶典時,旌旗招展,鼓樂齊鳴,冠蓋畢至,群賢雲集。各路狀元、進士、詩家揮毫潑墨,欣然賦詩,慶賀晴川閣重建落成。

武漢古建築晴川閣:三楚勝境,“楚國晴川第一樓”

當時,漢陽兩位翰林進士熊伯龍、吳正治千里迢迢從京城回鄉祝賀,作為東道主的代表,他們二人先賦詩兩首,贏得滿場讚美之詞。其中,一位名叫劉子壯的人尤為激動,劉子壯是順治六年與吳正治同科進士的狀元,這次也應邀出席慶典,在氣氛的薰陶下,他也躊躇滿志,當即賦詩《晴川樓》,將氣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席間有一位江夏詩人,名叫程封,他雖然身份不比劉子壯、熊伯龍、吳正治高,但是其詩作往往有著獨到之處。當時,他被劉子壯的《晴川樓》深深打動,離席出殿憑欄觀江景,沉思片刻,返回正殿,提筆揮就一首《登晴川閣》:“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遠水亂從巴蜀下,殘碑都為宋元留。洲傳鸚鵡迷何處,浪起鯨鯢鬥未休。羅立眾峰皆畫本,當年崔顥不應愁。”

該詩作於大清第一狀元的壓軸詩之後,而作者程封又只是小有名氣,遠不及狀元的名頭大,是以當場大部分進士高官都嗤之以鼻,唯有熊伯龍、吳正治、劉子壯三人離開宴席前去賞析。

然而觀賞完詩作,三人皆驚喜連連,讚不絕口,吳正治甚至有言:“明代公安派文學領袖袁宏道遍訪楚地名勝,稱岳陽樓、黃鶴樓、晴川樓、仲宣樓為‘楚地四大名樓’,又說‘四者惟仲宣樓為寂寞,餘皆奇觀’,其所見皆為明朝之樓。今之晴川樓,宏闊壯麗更勝黃鶴樓、岳陽樓,傲甲全楚。‘楚國晴川第一樓’,程封兄之見卓矣,非妄言也。”這一名號得到當朝三位進士肯定,自此廣泛流傳。

武漢古建築晴川閣:三楚勝境,“楚國晴川第一樓”

晴川閣的建築特點

晴川閣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為漢陽太守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得名於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晴川閣整個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

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歷史上的晴川閣同黃鶴樓一樣,數次被毀,現存的建築為1983年按清光緒年間式樣重新修建的,由武漢市建築設計院設計。

武漢古建築晴川閣:三楚勝境,“楚國晴川第一樓”

復建後的晴川閣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簷歇山頂式,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臺基,紅牆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杆為木質,朱漆彩繪。。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採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簷迴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晴川閣風景區由三大主體建築組成,除了主樓,還有禹稷行宮和鐵門關。

禹稷行宮(禹王宮),本名大禹廟,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1131)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

經修繕的禹稷行宮佔地面積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構成院落式建築。正立面為磚體牌樓式(四柱三樓三門)面牆,其他三面為青磚半砌風牆。大殿為硬山頂式廳堂,正立面前簷用如意半拱裝飾並承托出簷,正脊兩端升山較大,但屋面無折水。天井兩廂如廊式,均為單坡屋面。行宮屋面蓋青小瓦,簷頭屋脊裝飾溝頭、滴水、鴟吻、坐獸等。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武漢古建築晴川閣:三楚勝境,“楚國晴川第一樓”

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魏相爭,設關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曾歷經多次攻守激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後,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

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牆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蹟連同廟宇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復建後的鐵門關,佔地面積為800平方米,通高為26米。關體牆面由紅沙石砌成,城牆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簷,翼角升騰,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

晴川閣於1986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以來,先後接待了方毅、郝建秀、蕭克、胡克實等黨政軍領導人和中外遊客350餘萬人次。1992年禹稷行宮、晴川閣被湖北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