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沒能滅亡曹魏、復興漢室?

林道銳


古語道:亂世出英雄!雖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但是一個織蓆販履出身的沒落王孫,想要拼搏一翻功名依然困難。劉備第一次登上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完全是漢獻帝的一場自秀,他找來家譜,拉著劉備的衣袖告訴了他的臣民:這是朕的皇叔!從此,劉皇叔有了一生的信仰和政治資本:匡扶漢室。

政治資本:匡扶漢室

就這樣,劉備有了造反曹操的正統性,皇叔地位和撥亂反正的皇帝血詔。有了造反的名,卻沒有造反的實力,只能是一路屢敗屢戰。劉備的神反轉是碰到了諸葛亮,不得不說,關張趙不僅沒丟,還拉來了臥龍鳳雛,聚集人才的魅力有增無減!

諸葛亮以隆中對,為劉備一解困惑,規劃了出路。可是,關於荊益的得法,諸葛亮只提了一句劉表劉璋昏聵闇弱,這是上天要將兩州的地盤賜予將軍。劉皇叔不僅不忍,他更不想失去“匡扶漢室”這面大旗。因為武力奪取荊益,意味著同室操戈,畢竟都是“劉家人”。

不擇手段搶地盤:荊、益

於是,他略施小計,在劉琦死後暫借荊州不還,對於孫權,既是哭窮,又是一拖再拖。得益州還是劉璋處死張松,被逼應戰。成都攻陷,劉璋就被軟禁在了荊州公安,絲毫不顧及宗室感情和心中的大義。這也間接造成了益州人心不穩,成了蜀漢崩盤的重要因素。

孫權有跨有荊益、佔領漢中,與曹操劃江而治的野心。只可惜,他與曹軍在合肥會戰,頂著北方的壓力,卻讓劉備得了好處。這也讓他看清了劉備偽君子、真小人的一面,表面是“匡扶漢室”,實際是拉大旗,搶地盤,得了便宜賣乖。

早在劉琮投降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卻等來了曹操大軍,攜百姓逃亡。如果劉皇叔聽了,或許也就不會有暫借一事,荊州翻車的事故了。況且劉琮投降,和竊國曹賊走上了一條路,大義依然在劉備。至於荊州軍,不還有劉琦作為代言人嗎?龐統獻三策取西川,如果能夠急早決斷,張松就不會死。攻陷成都,如果能善待劉璋父子,何來益州人心不穩?

政治隱患:益州舊主劉璋

劉璋是孫劉之間的暗棋,原本是個老實官二代,因為容易控制被抬上了益州牧,之後就被孫劉控制。只可惜劉備道法較低,賜給了他將軍名號和一些財物,就一腳踢出益州;孫權比較高明些,將他養在秭歸,領益州牧,給劉備挖坑。劉備既然不殺劉璋,何不利用他團結益州的舊勢力呢?舊主被軟禁荊州,那些益州人作何感想呢?

僭越:稱王稱帝

劉備的政治隱患不僅是劉璋,還有“漢中王”,更甚者,漢獻帝被逼禪讓,天子尚在,妄然稱帝。徹底打破了孫劉之間的關係不平等,“匡扶漢室”的大旗,在天下人的心中,也逐漸地失去了份量。這也是為什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明知國力不濟也必須北伐,只有北伐,才能證明蜀漢的正統性,才能凝聚人心,江山穩固。

劉備集團相對於益州人,只是客居,並非主人,所以鄧艾大軍距離成都還遠,劉禪就投降了。在益州內部也有一句“劉祚將盡”的讖語,在蜀漢昭烈帝逝世白帝城時,益州內部就爆發了叛亂。

劉備拉起了“匡扶漢室”的大旗,卻處處畏畏縮縮,本想積聚人心,卻失了人心。

蜀漢的命運,歸結於沒能以更好的方式對待劉璋,對唯一的盟友孫吳失去了信譽,搶地盤失了時機,稱王稱帝太早了。


六耳執筆


有多方面的原因

1.關羽失荊州

標誌著諸葛亮,隆中戰略的失敗,要知道當時劉備新得漢中,又有益州,和半壁荊州是蜀國實力最強的時期,如果關羽勝了襄樊戰役,那怕保住荊州,對曹魏都是很致命的打擊。

2.夷陵之戰失敗,劉備重病而亡

雖然失去荊州,但蜀漢擁有繼承自兩川的豐厚資源。如果夷陵之戰成功,不但可以奪回荊州修復隆重戰略,甚至有機會消滅孫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從局勢上看,曹丕在面對蜀吳大戰時選擇了完全中立,局勢對劉備非常有利。當然,即使滅亡孫權,劉備也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穩固吳地的統治和恢復元氣。但是因為此戰,劉備也因此重病而亡,蜀國可以說是失去了精神支柱。

3.北伐失敗,人才短缺

北伐雖然勞民傷財但也是無奈之舉,曹魏無論人才,人口,兵力,土地都勝蜀國數倍,若給魏國恢復元氣的時間,往後幾十年,蜀國的結果只有滅亡,所以只能通過對曹魏的不斷用兵,來拖延曹魏的進攻時間,也便於尋找時機,鯨吞曹魏,但是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北伐都未取得很好的戰果。而且蜀國人才短缺,特別是中低端人才,後期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了看出,後期蜀國人才極度短缺了。

4.聯盟有形無神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開始,後白衣渡江,關羽身死,夷陵之戰後,雖然諸葛亮及時修復關係,但聯盟已經破裂,兩國個自為戰,諸葛恪東興大捷,然後二十萬人撞死在合肥新城,後有淮南三叛,叛軍帶著吳軍一起搞事。蜀漢這個時候在幹什麼?蜀漢三代目費禕消極北伐玩守成路線,直到在某次宴會上被一個來自曹魏的叛徒刺殺。而諸葛亮北伐,吳國又被擋在合肥城外,吳國石亭之戰,諸葛亮又被擋在陳倉,沒有給曹魏雙重打擊,使曹魏首尾難顧。

5。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待姜維軍隊救援。如果能夠守住這一輪攻擊,曹魏將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再次攻擊蜀漢的手段和精力,而兩年後晉代魏,晉國又需要時間穩固政權。由於蜀漢存在,晉國滅吳的計劃也不得不推遲,有幾率形成晉蜀吳三國的長期共存。等到晉惠帝上臺,賈南風亂政,蜀漢的機會就又來了。


原來這是歷史


蜀地地理位置封閉。雖物產級多,然而,無良君,無良臣,其亡宜也


史海釣客


都假借擁漢之名,只能做軍閥,名不正,言不順,不能代表大漢王室,只能做蜀漢偏安蜀地。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在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本就實力大損,但是劉備一心想收復荊州失地,不說魏國的實力,單就吳國已不是當時的劉備能順利拿下的,最終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打敗,這兩戰不僅讓蜀國實力大減,更在全國人的心裡就下了不可磨滅陰霾。還有蜀國的地理位置險峻,雖說難攻,但對於出兵也是極大的調整,糧草輜重的運輸成本增加的不是一點半點,還有蜀國後期人才短缺無法順利過渡,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也就註定蜀漢不能光復漢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