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后世认为他的艺术贡献大于政略

  《明史》上的黄道周总容易被人遗忘,这也难怪,阅览一个王朝兴衰,人们都喜欢读最慷慨激昂的部分,后面到处流亡,憔悴不堪,有时就看不下去了。

1585年 ,黄道周生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当时熹宗朱由校刚即位,太监魏忠贤专权,阉党炎势炽盛。黄道周一入朝班,行“尽言极谏”之责。以魏忠贤为首的当权派也没有人搭理他。

  1627年,朱由校崩了,魏忠贤被诛,朝野人心大快,但朝政并非雨后天晴。新即位的崇桢帝朱由检喜怒无常,时袁崇焕被逮捕入狱。黄道周激于义愤,直指崇祯帝的过失,被降三级调用。

  降职后,黄道周仍以国事为重,几次上书呼吁重振朝纲。然而,崇祯帝刚愎自用,无动于衷。忠谏不果,反遭去官。

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后世认为他的艺术贡献大于政略

  黄道周罢官南归,在余杭的大涤山建书院讲学授业,后又返乡在漳州紫阳书院聚徒讲授,问业榕坛,影响闽南四方。

1636年,外寇进逼,边土失守,崇祯帝想起黄道周,召复起原官。此时,农民起义的大火已经燃遍全国。黄道周忧心如焚,秉烛疾书,针对当时恶弊,坚决削除冗官滥职,“简明政治”,遏制奢糜浪费以补足军需之用,安定天下。

他甚至竟然指遭崇祯帝“忠佞不分,则邪正不明,为政之大戒也”。被激怒的崇祯帝将他叱退,贬官六秩,为江西布政司都事。

  两年后,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地方人才,极力推奖黄遭周。结果崇祯帝怀疑解、黄二人结党,把黄道周打得血肉模糊,抛下大狱。

黄遭周在狱中备受酷刑折磨,杖疮发作,几不能自持,但仍治学著书不辗。后来当政者为了延揽人心,旨下复原官。他却乞病告休返回漳浦,建立了明诚书院,广收学生授课讲学。

就在这时,李自成攻陷北京。1644年农历3月,朱由检吊死煤山,崇祯朝覆亡。继而清军入关,铁蹄踏踏大举南进。

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是为弘光朝,黄道周再度出山,任礼部尚书。黄道周期望振兴邦国,可弘光帝整日沉溺于酒色,无意抗清。数月后,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朝倾塌。

  翌年,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黄道周为兵部兼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见隆武帝有志复国振兴,便制定抗清战略,以期朝见孝陵,收复南京,旋清中原。

黄道周热血盈腔,原以为只要众心合力,砥柱中流,回天尚有可望。谁知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拥兵自重,凌驾于上,不发一兵一饷,并悄悄准备投降清朝。

黄道周只能依靠自己在家乡的影响募兵抗清。他在福州校场誓师,揭举抗清义旗,率门生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等子弟兵1000令人进发信州。

黄道周亲拟《招征书》,一路得到仁人志上的支持,各地军民奋起响应,他把各路汇集的军队加以整编和训练,遂分兵三路,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正当各路义军与清军奋战时,徽州陷落,他提兵赴救,不幸于婺源兵败被俘。

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后世认为他的艺术贡献大于政略

  清军督师早闻其名,希望劝黄道周归降。“六省经略”洪承畴亲自出马,以同乡和旧友的身份规劝他。黄道周是才子和书法家,他写了副对联送洪承畴留念:史笔留芳,虽未成名忠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这副妙联嵌字谐音,现实对比的嘲讽意义强烈,洪承畴羞得满脸是汗,仓皇而退。

  在婺源狱中,黄道周置生死于度外,赋诗数章,抒发他尽忠明室,义在必死的心志。

1646年,黄道周身赴刑场,昔日的学生和随从冒死来送,他即当场咬断手指,写下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遂慷慨就义。

晚明几个屈指可数的没有投降的汉子,与他同在囚车,见到此景,泣血大喊:“师魂少须,吾辈即来矣!”亦一同赴义殉难。

  清廷诏令将黄道周的头颅四处示众,至微州,黄道周的学生陆自严用千金买回头颅,合身首掩葬于金陵。数年后,由其家人和门生带回归葬于老家漳浦。

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后世认为他的艺术贡献大于政略

  讣讯传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在福州为他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郑成功随之在闽南揭起抗清复明的义旗,特在厦门建忠烈庙奉祀他。其子郑经最后从铜山退往台湾,又命将士们把他的香火带过海峡,在台北等地建起祠庙奉祀他,至今香火不绝。

清朝的乾隆帝赞扬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不愧一代完人。”黄道周学贯古今,弟子遍及闽、浙、苏、赣、皖。他诗文俱佳,且工书善画,世人称其文法为“黄体”,书法为“浦体”。他所画山水、人物、长松、怪石,技法磊落,英气飘逸,意气横生。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对黄道周崇敬有加,诗赞他的书法是“屈铁为书动九五,屈铁为心龙在田”。

  为官做人能真正做到如此堂堂正正、磊磊落落之境地,斯诚为贵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