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做一個高情商的職場人?

小小醫學生


你開心一點。

你不要難過。

你不要在意這些事情。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非常的耳熟,卻讓人煩躁?因為好像我們都知道應該理性,卻常常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無論當你多麼的努力,當你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你不可能只是按一下開關,然後就關掉你的情緒,情感是人類的一部分。

人的腦子當中最古老的邊緣系統,是主管人腦的情緒,最後才會進入大腦的皮層意識,主管人對某一件事情的認知。

任何事情發生之後,邊緣系統會第一時間反映情緒,所以就會讓人感到恐懼、憤怒、喜悅。要過了幾秒鐘之後,才會進入大腦深層的皮層意識,大腦才會做出正確的認知。也就是說衝動是原始人的行為,而深思熟慮,才是文明人應該做的。

對心理學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越是古老越是本能的越難克服。

那麼,如何在工作中表達你的情緒?

一個普遍存在的誤解是專業度不應該受情緒影響。

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不應該帶著情緒去工作。這樣的誤解會導致我們錯誤的把職業精神等同於堅忍甚至冷漠。難道像一個機器人一樣才是所謂的職業態度嗎?

研究表明,當我們的同事放棄光鮮亮麗一面把他們不完美卻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更有可能相信他們所說的話。因為我們能感覺到和他們的聯繫,我們會更努力的表現的更友善。

所以是時候學習該如何在工作中擁抱情緒了,擁抱情緒並不是說你需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分享自己的一些信息能夠建立信任,但是過度的分享自己的信息,卻會摧毀信任。

在建立信任分享和摧毀信任的過度分享中是有一條界限存在的。

如果你突然在工作中情緒失控,提供給人們的信息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你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適,也會逐漸削弱自己的自信。你們可能會認為你或者非常軟弱,或者缺乏自我意識。

所以只需要簡單的去分享,昨天晚上不太好就行。不需要詳細描述自己到底遭遇了什麼樣的事情,不需要把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出來。

不同的人對情緒的表達非常的不一樣。

有的人是情緒低落者,他們很難說出自己感受的人。

另一些人則是情緒過度,他們不斷分享自己內心發生的一切給周圍的人。

兩者都不利於一個健康的工作環境。

那麼這兩個極端中間的平衡是什麼呢?

那就是選擇性脆弱。

選擇性脆弱是開放的。同時仍然優先考慮穩定性和心理安全。

幸運的是,通過練習所有人都可以學會如何做到選擇性脆弱

首先在不流露情緒的情況下表達你的感受。

壞情緒是會傳染的:即使你沒有說出你的感受。你的肢體語言或者表情也很有可能洩露你的情緒。所以如果你環抱雙臂或者猛敲鍵盤,你的同事就會知道你很沮喪。

如果你什麼都不說,他們可能會認為這個情緒是有他們而起,然後也覺得非常的不安。

所以如果你是在對一個與工作無關的事件做出反應,比如早上擁堵的交通。那麼說出來就好,你不用說的特別詳細。只需要說出我今天度過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早晨,但是這事兒和你無關。

如果是工作相關的事情,讓你產生了強力的情緒。

這就引出了第二點:試著理解你情緒背後的需求,然後解決這個需求。

如果你突然發現周圍的人都很令人生氣,那就坐下來好好想想到底是別人的問題呢?還是自己的問題?因為很有可能是因為焦慮而易怒。

而你的焦慮是因為擔心臨近的截止日期。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求助你的團隊來解決這個需求。所以些類似於我想確保在截止期限之前完成所有的工作。你們能幫我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嗎?如果你想分享,試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所以如果你想說的話,會讓你感覺得到更多的支持。讓你更好的瞭解情況,那就去分享吧。但如果他讓你猶豫了一下,你可能就不想分享了。

最後查看周圍的情況,也能提供很多思路。

如果你團隊裡的每個人都在長時間的加班,而且注意到你的一個同事似乎特別的洩氣或者焦慮。你感受到這些,並表現出一些同理心。可以試著給他們一些可以堅持下去的可落地執行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去找你的經理,建議他們把每週例會推遲一天。這樣你們都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你要表現出對他們的成功很有信心。但同時也關心他們的健康快樂。當我們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自由的提出想法。犯錯而不必隱藏自己的一切事。我們就更有可能在公司待很長時間。我們也會更快樂更有效率。所以花點時間來反思一下你每天工作時的情緒表達。

如果你有過度分享的傾向,可以嘗試改變。如果你比較內向,那就找一些可以向同事查開心扉的時刻,這樣你就會有點脆弱。人們對你的反應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選擇性脆弱可能會成為你最有價值的工具之一。


然後不貳


在職場上,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導致大家產生誤會和矛盾實在是不可避免,因為人是非常複雜的,由複雜的人組成的群體勢必會更加複雜。比較會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多數時候可能表現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可能就不那麼討喜,還經常因為各種事情惹得自己一肚子氣。

以我自己的經驗,職場上需要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保有自己,適應他人。你不必為了迎合任何人而把自己變得自己都認不出來這是誰,同樣的,你也不能要求其他人為了迎合你而做出多麼大的改變。當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而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行為做一些調整,大家的關係就會更融洽,業績可能也會更好。當然,即使其他人沒有這樣的覺悟,你自己照此標準修煉,相信也至少不會再被氣得分分鐘想爆炸。

具體怎麼做呢?我給兩個模型,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去操作。


我們發現,很多時候產生矛盾甚至敵對情緒是因為雙方並不在一個層面上進行對話,一方在闡述事實,一方卻在表達情緒。想象一下,你是市場部的人,由於要籤合同,銷售同事急需你提供一個材料。但是銷售同事跟你說了以後,由於你手頭事情特別多,所以一上午過去了,材料還沒發過去。對方就給你打電話說,xx,我的那個資料確實是客戶特別著急,能不能麻煩儘快發給我?他在闡述一個事實。結果你聽了以後第一反應就是,你的意思是我故意不給你嘍?嫌我辦事不利?那你愛找誰要找誰要吧!得,一個在說事實,一個在表達情緒,估計這場溝通不會以特別愉快的結果作為終結。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第一個模型覺察環或者ORID法則。

ORID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即O(objective,事實)、R(reflective,感受)、I(Interpretive,意義)和D(decisional,行動)。如果你能夠在聽到銷售同事的話以後用這個模型稍加分析,也許一場矛盾就不會發生。比如,銷售同事和你說xx,我的那個資料確實是客戶特別著急,能不能麻煩儘快發給我?這時候的對於你而言,

O是,客戶確實要的特別著急,銷售又要完成生意,所以他希望我儘快把材料發給他,而我由於太忙一直沒發,所以他只是催促我儘快發

R是,我很生氣,感覺銷售每天只顧著自己的事兒,以為所有人都要圍著他們轉,老子就不發了

I是,我這麼做對完成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對方並不是在抱怨我不作為,他真的只是客戶要的急,沒辦法只能求助於我,所以我們應該共同完成這件事情,而不是互相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

D是,跟他解釋一下自己上午確實有很多事情,並表示一定會盡快發給他。

相信如果你這麼做的話,銷售一定很感激你,會在心裡給你加很多分。


那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被我說了一頓以後,銷售應該也很委屈,很不爽吧?那他有沒有什麼可以避免陷入不良情緒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第二個模型,也就是AMBR模型。這同樣也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即A(attention ,關注點)、M(mindset ,情緒)、B(behavior ,行為)和R(result ,結果)。在使用AMBR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情緒的轉換,即將不利於事情達成的情緒轉換成有助於事情完成的情緒。還是上面的例子,當你跟銷售的同事說“你的意思是我故意不給你嘍?嫌我辦事不利?那你愛找誰要找誰要吧!”時,對他而言,

A是,xx真是蠻不講理,我只是正常的要一份很著急的材料,沒有任何抱怨他的意思,他可真是無理取鬧

M是,他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很委屈,很生氣。但是如果他讓自己陷入這樣的情緒而去採取下一步行動一定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這個時候他需要進行情緒的轉換,他可以想,也許xx確實是太忙了,他每天要配合很多銷售,不單單是我一個,而我這個需求又是突發的,他可能真的來不及做。這時候這名銷售同事的情緒就會平和許多,也更利於做出有益於達成目的的行為

B是,和你說,xx實在抱歉,我知你很忙,我的這個需求又是個突發情況,可能你確實一時來不及發給我。這樣吧,你看看有沒有什麼我能做的,咱們一起把這個材料搞定,畢竟咱們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給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幫助公司做出更多的業績嘛

R是,我相信如果銷售同事這麼說,作為市場部人員的你也不好意思再有什麼推脫,一定會麻利兒的把材料給人家做好發給他。


ORID和AMBR是非常好用的兩個工具,希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意識的進行練習,相信一段時間後,你一定會發現神奇的變化。


職場是個大江湖,不是能力強就可以平步青雲、一帆風順。這裡面的門道有很多。

想知道更多職場真相,歡迎關注楠哥說職場,也可以向我提問,相信我的答案一定會給你帶來幫助。也希望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獲得職場上的成功!


楠哥說職場


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做一個高情商的職場人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58, "neardup_id": 3914495845354462177, "vname": "\\u5982\\u4f55\\u505a\\u597d\\u60c5\\u7eea\\u7ba1\\u7406\\uff1f\\u505a\\u4e00\\u4e2a\\u9ad8\\u60c5\\u5546\\u7684\\u804c\\u573a\\u4eba - \\u526f\\u672c.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