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做一个高情商的职场人?

小小医学生


你开心一点。

你不要难过。

你不要在意这些事情。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的耳熟,却让人烦躁?因为好像我们都知道应该理性,却常常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无论当你多么的努力,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你不可能只是按一下开关,然后就关掉你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的一部分。

人的脑子当中最古老的边缘系统,是主管人脑的情绪,最后才会进入大脑的皮层意识,主管人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

任何事情发生之后,边缘系统会第一时间反映情绪,所以就会让人感到恐惧、愤怒、喜悦。要过了几秒钟之后,才会进入大脑深层的皮层意识,大脑才会做出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冲动是原始人的行为,而深思熟虑,才是文明人应该做的。

对心理学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越是古老越是本能的越难克服。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表达你的情绪?

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专业度不应该受情绪影响。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不应该带着情绪去工作。这样的误解会导致我们错误的把职业精神等同于坚忍甚至冷漠。难道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才是所谓的职业态度吗?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同事放弃光鲜亮丽一面把他们不完美却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更有可能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因为我们能感觉到和他们的联系,我们会更努力的表现的更友善。

所以是时候学习该如何在工作中拥抱情绪了,拥抱情绪并不是说你需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分享自己的一些信息能够建立信任,但是过度的分享自己的信息,却会摧毁信任。

在建立信任分享和摧毁信任的过度分享中是有一条界限存在的。

如果你突然在工作中情绪失控,提供给人们的信息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你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也会逐渐削弱自己的自信。你们可能会认为你或者非常软弱,或者缺乏自我意识。

所以只需要简单的去分享,昨天晚上不太好就行。不需要详细描述自己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不需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出来。

不同的人对情绪的表达非常的不一样。

有的人是情绪低落者,他们很难说出自己感受的人。

另一些人则是情绪过度,他们不断分享自己内心发生的一切给周围的人。

两者都不利于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

那么这两个极端中间的平衡是什么呢?

那就是选择性脆弱。

选择性脆弱是开放的。同时仍然优先考虑稳定性和心理安全。

幸运的是,通过练习所有人都可以学会如何做到选择性脆弱

首先在不流露情绪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

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即使你没有说出你的感受。你的肢体语言或者表情也很有可能泄露你的情绪。所以如果你环抱双臂或者猛敲键盘,你的同事就会知道你很沮丧。

如果你什么都不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情绪是有他们而起,然后也觉得非常的不安。

所以如果你是在对一个与工作无关的事件做出反应,比如早上拥堵的交通。那么说出来就好,你不用说的特别详细。只需要说出我今天度过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早晨,但是这事儿和你无关。

如果是工作相关的事情,让你产生了强力的情绪。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试着理解你情绪背后的需求,然后解决这个需求。

如果你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很令人生气,那就坐下来好好想想到底是别人的问题呢?还是自己的问题?因为很有可能是因为焦虑而易怒。

而你的焦虑是因为担心临近的截止日期。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求助你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需求。所以些类似于我想确保在截止期限之前完成所有的工作。你们能帮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吗?如果你想分享,试着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所以如果你想说的话,会让你感觉得到更多的支持。让你更好的了解情况,那就去分享吧。但如果他让你犹豫了一下,你可能就不想分享了。

最后查看周围的情况,也能提供很多思路。

如果你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长时间的加班,而且注意到你的一个同事似乎特别的泄气或者焦虑。你感受到这些,并表现出一些同理心。可以试着给他们一些可以坚持下去的可落地执行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去找你的经理,建议他们把每周例会推迟一天。这样你们都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你要表现出对他们的成功很有信心。但同时也关心他们的健康快乐。当我们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自由的提出想法。犯错而不必隐藏自己的一切事。我们就更有可能在公司待很长时间。我们也会更快乐更有效率。所以花点时间来反思一下你每天工作时的情绪表达。

如果你有过度分享的倾向,可以尝试改变。如果你比较内向,那就找一些可以向同事查开心扉的时刻,这样你就会有点脆弱。人们对你的反应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选择性脆弱可能会成为你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


然后不贰


在职场上,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大家产生误会和矛盾实在是不可避免,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由复杂的人组成的群体势必会更加复杂。比较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多数时候可能表现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可能就不那么讨喜,还经常因为各种事情惹得自己一肚子气。

以我自己的经验,职场上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有自己,适应他人。你不必为了迎合任何人而把自己变得自己都认不出来这是谁,同样的,你也不能要求其他人为了迎合你而做出多么大的改变。当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而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些调整,大家的关系就会更融洽,业绩可能也会更好。当然,即使其他人没有这样的觉悟,你自己照此标准修炼,相信也至少不会再被气得分分钟想爆炸。

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两个模型,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去操作。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产生矛盾甚至敌对情绪是因为双方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进行对话,一方在阐述事实,一方却在表达情绪。想象一下,你是市场部的人,由于要签合同,销售同事急需你提供一个材料。但是销售同事跟你说了以后,由于你手头事情特别多,所以一上午过去了,材料还没发过去。对方就给你打电话说,xx,我的那个资料确实是客户特别着急,能不能麻烦尽快发给我?他在阐述一个事实。结果你听了以后第一反应就是,你的意思是我故意不给你喽?嫌我办事不利?那你爱找谁要找谁要吧!得,一个在说事实,一个在表达情绪,估计这场沟通不会以特别愉快的结果作为终结。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第一个模型觉察环或者ORID法则。

ORID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即O(objective,事实)、R(reflective,感受)、I(Interpretive,意义)和D(decisional,行动)。如果你能够在听到销售同事的话以后用这个模型稍加分析,也许一场矛盾就不会发生。比如,销售同事和你说xx,我的那个资料确实是客户特别着急,能不能麻烦尽快发给我?这时候的对于你而言,

O是,客户确实要的特别着急,销售又要完成生意,所以他希望我尽快把材料发给他,而我由于太忙一直没发,所以他只是催促我尽快发

R是,我很生气,感觉销售每天只顾着自己的事儿,以为所有人都要围着他们转,老子就不发了

I是,我这么做对完成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呢?对方并不是在抱怨我不作为,他真的只是客户要的急,没办法只能求助于我,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完成这件事情,而不是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

D是,跟他解释一下自己上午确实有很多事情,并表示一定会尽快发给他。

相信如果你这么做的话,销售一定很感激你,会在心里给你加很多分。


那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被我说了一顿以后,销售应该也很委屈,很不爽吧?那他有没有什么可以避免陷入不良情绪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第二个模型,也就是AMBR模型。这同样也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即A(attention ,关注点)、M(mindset ,情绪)、B(behavior ,行为)和R(result ,结果)。在使用AMBR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情绪的转换,即将不利于事情达成的情绪转换成有助于事情完成的情绪。还是上面的例子,当你跟销售的同事说“你的意思是我故意不给你喽?嫌我办事不利?那你爱找谁要找谁要吧!”时,对他而言,

A是,xx真是蛮不讲理,我只是正常的要一份很着急的材料,没有任何抱怨他的意思,他可真是无理取闹

M是,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很委屈,很生气。但是如果他让自己陷入这样的情绪而去采取下一步行动一定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这个时候他需要进行情绪的转换,他可以想,也许xx确实是太忙了,他每天要配合很多销售,不单单是我一个,而我这个需求又是突发的,他可能真的来不及做。这时候这名销售同事的情绪就会平和许多,也更利于做出有益于达成目的的行为

B是,和你说,xx实在抱歉,我知你很忙,我的这个需求又是个突发情况,可能你确实一时来不及发给我。这样吧,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我能做的,咱们一起把这个材料搞定,毕竟咱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给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公司做出更多的业绩嘛

R是,我相信如果销售同事这么说,作为市场部人员的你也不好意思再有什么推脱,一定会麻利儿的把材料给人家做好发给他。


ORID和AMBR是非常好用的两个工具,希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意识的进行练习,相信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发现神奇的变化。


职场是个大江湖,不是能力强就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风顺。这里面的门道有很多。

想知道更多职场真相,欢迎关注楠哥说职场,也可以向我提问,相信我的答案一定会给你带来帮助。也希望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楠哥说职场


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做一个高情商的职场人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58, "neardup_id": 3914495845354462177, "vname": "\\u5982\\u4f55\\u505a\\u597d\\u60c5\\u7eea\\u7ba1\\u7406\\uff1f\\u505a\\u4e00\\u4e2a\\u9ad8\\u60c5\\u5546\\u7684\\u804c\\u573a\\u4eba - \\u526f\\u672c.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