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部的山哈族是什么来历?

嘉欣Michele


山哈族就是畲族,畲族自称山哈,这是和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的意思就是山里的客人之意。所谓先为主、后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后来的畲民当做客人。

畲族是我国南方游耕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畲民经历艰难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迁徙别处。直到南宋末年的时候,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族称。

畲族的畲字,是刀耕火种之意。在古代畲族的别称和一部分自称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这些都是有瑶字,说明畲族是和瑶族有密不可分的称呼。

当然由于古代对畲族的族称记载有些不明确,所以称呼也不同,比如在清朝以降。因为有的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所以就以苗族、瑶族、苗民等称呼畲族。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关畲族的民族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之前说的瑶族说,同源于汉晋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和瑶族同源。还有就是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南蛮族的一支等一些起源说法。

当然正是因为这些说法不一的畲族族源,也正反映了畲族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和民族的形成过程。

其中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和蓝、雷、钟三大姓和瑶族相同。这也是畲族和瑶族密不可分的原因之一。

在隋唐之际时,畲族就开始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居住了。到宋朝时,畲民又开始向闽中、闽北一代迁徙。到明清时代,又开始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等地。

上文提到的盘瓠传说就是畲族中广为流传的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传说盘瓠因帮助君主平定外患有功,皇帝就把公主嫁给了他。他和公主成亲后迁到深山中,后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畲族。

这虽然是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在家喻户晓的同时,还被绘成连环式画像。在节日里就会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每个家族也有一根祖杖,祖杖雕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中孚鉴


你好,山哈族的真名叫做畲族,本来是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但到了清朝时期,不少畲族已经汉化,成为潮汕人的主要成份之一。南宋末年,史书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成为法定称呼,1985年,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有中国畲乡之称



何如旧烟


严格的讲,你说的山哈族应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畲族。,他们使用的方言俗称山哈话、山瑶话,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畬族所使用的一种土语,其使用者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以及广东省凤凰山区的潮州、丰顺等地的畲族族群中,使用人数占畲族总人口的99%。

畲话接近于客家语,其语言学归属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但这种观点受到另一些学者的反对,因为畲话与现今各地的客家语都有所不同,含有大量古畲语的“底层”,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畲话是使用者分散在闽、粤、赣、浙等各地,虽分为许多种方言,但它们内部却保持着高度统一。与活聂话一样,山哈话的使用者也全部是双语使用者,他们同时会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历史

山哈话是由古代畲语发展而来的。唐朝初年,泉州、潮州一带的“蛮獠”首领苗自成、雷万兴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陈政前去镇压。经过陈政、陈元光、陈珦三代在漳州的统治,不断对“蛮獠”进行征讨和招抚。聚居在福建、广东、广西边界的畲族先人四散迁徙。至唐末,大量客家先民南下,来到福建、广东、广西边界一带,畲族与客家人经过了长期的冲突和融合。由于客家人在文化上处于优势地位,在文化交往中,畲族的语言借入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在内大量的客家语元素,甚至有些固有词汇都被来自客家语的词汇取代了。

至宋元期间,畲族又陆续向闽北、闽东和浙南移民。这些畲族移民到达新居住地后,由于人数和文化上的劣势,被迫学习闽北语、闽东语、闽南语等当地方言,从而使山哈话的成分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山哈话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但另一些学者则持反对意见,认为不能简单地说畲族放弃自己的母语畲语,而是畲语在演变之后变得与客家语相似,今日山哈话中仍保留有古代畲语的底层元素。

音韵系统

各地的山哈话或多或寡地受到分布区其他语言的影响,声母、韵母、声调略有出入。山哈话的声母有16到20个不等,没有翘舌音,有声母[ɲ]、[ŋ]、[ʔ]、[h];韵母50个到70个不等,双元音、三元音比较多,有入声韵尾[p]、[t]、[k]、[ʔ]等;声调6到8个,在语流音变中的变化很复杂。


孤胆骑侠


山哈族或称为畲族,唐代称蛮獠。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锺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多数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发源地,畲族在古代时迁入华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等。

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最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数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数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数民族。很大量汉化后亦进入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曾发动史称蛮獠啸乱等延绵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为后世闽南小说《平蛮十八洞》的题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泛称“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称谓,“畲”指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也是畬族的生产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做民族划分之后,畬族统一称为“畲族”。

图为:1962年 福建罗源县石别下村山哈族。



朗基努斯


山哈族就是畲族,畲族人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的居住环境和迁徙历史相关的。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到浙江、福建,江西。传说中畲族的始祖是盘瓠,因为立下了大功,五帝之一的高辛帝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子子孙孙逐渐繁衍开,成为了畲族。目前畲族的主要姓氏仍以盘、蓝、钟为主。

但毕竟传说是传说,真正畲族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就是外来迁居和土著两种说法。说是外来迁居的学者认为畲族与汉晋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夷都有共同的信仰图腾就是传说中的始祖盘瓠。说是土著的是认为畲族是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闽与畲有着历史遗留的渊源,畲族人是古代闽人的后裔。

关于畲族人真正的来源说法各异,直到如今尚有争议,只希望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图强!


河洛评史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山哈族:

何为山哈族

山哈族就是畲族,“山哈”一词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名词由来与其居住的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由此才有”山哈“一词的由来。至于广东北部的山哈族按迁徙历史来说,其是原著居民。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畲族迁徙历史: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从此可以看出“山哈族”自七世纪就以居住在广东北部;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

<strong>

"畲"字来源于"畲",来历甚古(畲畲这两字使用非常混乱)。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关于"輋"解析,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 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分,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在下李亦白


原住民畬瑤族先民本来很落后,《没有文字,没有姓》,后受楚秦文明启发,开始学会使用汉姓,如盘、王、陈、蓝、黄、房、胡、李、娄、刘、苗、雷、赖、卢、罗、赵、周、吴、钟、邓、何、杨、鼓、顾、谢、汪、江等许多姓。后受歧视,《东部畲瑶》大部分融入汉人中了,只剩下《真金不怕火炼的盘蓝雷锺》等传统四大姓,以及少部分的李、罗等姓了。而《西部瑶畲》则继续保留着《赵、李、黄、陈、周、邓、蓝、唐、胡、雷、何》等姓。根据基因推测,约有2000万畲人后裔隐身融在华人中。北汉人南侵岭南之前,苗瑶畲分布于长江中游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后受北华人的屠杀与挤压,由洞庭湖湘江进入赣粤闽的韩江、九龙江流域的滨海地区。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始,至公元716年,约48年的畲汉战争期间,开始失去美好家园。后起义遭残酷镇压,只好放弃韩江、九龙江流域的美好家园,播撒四方。所以,畲族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祖源地。今定居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疏密雅


山哈族:畲族(shē z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可爱的小豫


族群的来历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当时广东这一带属于百越地区。秦始皇在同一了六国之后,挥兵南下,想要征服百越,秦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百越的军队在抗争一段时间后最终无力抵抗,大部分人只能选择了往南边迁移,也就就是今天大部分的东南亚人的来历。秦军在成功攻占了百越之地后便在当地驻扎了下来,之后在这里生活繁衍,和部分没有离开的百越人混居结合,最终形成了最早时候的广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