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汇集股侠


因为汉朝还未正式灭亡,早称帝,等于和天下百姓为敌。容易招来各路军马的围攻打压,名不正,言不顺。还不如挟天子而令诸候,可以顺势打压异己!


诗海逐梦


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称帝的条件是十分符合的。

当时的东汉朝廷,曹操已经控制了大部分。而且军权和财权也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但是,曹操虽然受封魏王,加封九锡,基本上已经无限接近那最后一步了,但是他却没有迈出那一步。

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曹操的内心里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一开始,曹操不论是起兵还是刺杀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复兴大汉的。然而在现实面前,他渐渐抛弃了自己的道路。不过,作为世代汉臣,他也没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后一步。

其次,一个人的死让曹操倍受打击。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个王佐之才,曹操也对他极为看重。两人底下私交特别好,当年曹操遇到了刚从袁军那里逃出来的荀彧,拍着他的肩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可惜,荀彧这个人也是个死脑筋,他一辈子只认大汉,而不认曹操。当年投奔曹军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手里有天子。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无论是征吕布、伐袁绍、讨乌桓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三点,还有一个人是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就是袁术。袁术认为自己家门显赫,而且自己手中还有玉玺,于是就做出了僭越这个念头。结果闹得一个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纷纷起而讨之,袁术最后惨死于淮南。曹操认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贸然称帝,很可能弄成和袁术一样的下场,丧失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没有走出那一步。

曹操不称帝,其实是明智的。




雨尾声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鼎立之前,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刘协从洛阳接到许昌,从此东汉便以许昌为都。这也开启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速崛起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

196年的时候,曹操还只是兖州牧,实力并不是很强。而整个天下除了兖州之外,还有其他地区十二个州,还有其他很多个地区军事力量,比如关中的李傕、郭汜;河内的张扬;河北的袁绍;安徽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徐州的刘备;东吴的孙权等等。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曹操相当于是刚起步不久,实力积累还不够,如果在这时候曹操称帝,那天下诸侯很可能一起攻击曹操,而曹操肯定兵败!所以,这时候曹操要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军事范围和力量。

三分天下之后,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后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后,便独霸北方。这时候,曹操的实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曹操趁势大军进一步南下,想着消灭孙权。结果就出现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曹操大败,返回中原,孙权趁势夺取了江陵,刘备则趁势夺取了荆南四郡。这便呈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而孙权和刘备则趁机崛起。后来三国鼎立以后,曹操的军事实力逐渐恢复,但是孙权和刘备也已经变得很强大了。论军事实力,尽管曹操依然是老大,但是这时候称不称帝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诸侯了,就剩下孙权和刘备了。即使曹操称帝了,也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因为孙权和刘备还在。而一旦称帝,曹操或许还会给世人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综合考虑,曹操并未称帝!

这是因为没有了称帝的必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我本无心争天下


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温柔十度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在军事上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在政治上,任用贤能,安抚百姓。在曹丕篡汉建魏之后,尊其为曹魏政权的太祖武皇帝。

在曹操时代,在他的奋斗下,曹魏占据了天下十分之七的领土,只有刘备占据蜀地,孙权占据江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但是,终曹操一世,曹操也没有自立为帝。这是为什么呢?

一、曹操本身有篡汉之心。

如果说曹操一生没有篡汉,是因为他没有篡汉之心,那就大错特错了。曹操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在为篡汉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企图代汉的意图,大家也都看得很明白。

他在将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后,就压制拥汉的势力。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自己的封地越来越大,不惜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自我表白。可是,他在实际行动上,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在他的刻意作为下,汉献帝成了实实在在的摆设,所有的政令都出自曹操的王府。甚至连夏侯惇都抛弃汉朝的官职,非要担任魏王的官职不可。为了应那个流传很久的预言,“代汉者当塗高也”,他刻意去将“魏”作为这个预言的解释。

在他晚年,夏侯惇劝他代汉称帝,他并非没有心动。不过他回答夏侯惇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因此,曹操离代汉为帝只是一步之遥。

二、曹操不想做篡汉的始作俑者。

但是,曹操依然没有篡汉,亲自当上皇帝。这是出于曹操的本心,他作为汉臣,不想承担篡汉的恶名。他在自己的自述中写道,自己的本意只是做一个汉朝的臣民,安安生生的度过打猎读书的一生。可是,因为天下变乱,才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

这应该是曹操的本意,可是,时势的发展就由不得曹操自己了,他被迫一步步走向代汉的道路。但是,作为世代汉朝的臣子,曹操还是不想当这个篡汉的始作俑者,落得一身骂名。他着手铲除这些反对势力,包括荀彧在内的这些人都不放过,为曹丕篡汉打下基础。

另外一个原因,是曹操要榨净汉献帝身上的最后一滴油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是用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个策略使得曹操在平定天下时,有了大义的名分,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因为有这个大义的名分,他在讨伐那些割据势力,在对抗袁绍的进攻中都占到了便宜。连号称匡扶汉室的刘备,一旦抛弃汉献帝授予的职务,公然进位汉中王,就马上遭到孙权和曹操的夹击,失去了荆州。

在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出了这一点。孙权就企图运用这个谋略,来使得曹操遭受损失。在史书上记载: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因为曹操一旦称帝,那么他多年用以号召天下的招牌就被他自己给砸了。这样,所有在内心还拥护汉朝的人们会揭竿而起,对抗曹操。曹操称帝,实际上是图虚名而受实祸,这才是孙权劝进的真实意图。因此,为了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曹操迟迟不肯篡汉称帝。

三、曹操没有篡汉的时机。

曹操在他事业的创建时期,打着安汉尊刘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就算是想篡汉也是十分困难的。在他的集团里,有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拥护汉朝的口号吸引而来的。这中间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他的谋主荀彧。

如果在这个时期,曹操胆敢篡汉,可以说外有强大的压力,内有分崩离析的环境,曹操不要说平定北方,连生存下去都是难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曹操根本就没有代汉的形势。

等到后期,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这个时候他开始打击拥汉的势力,为篡汉做准备。可是外界的军事压力一直没有减轻。尤其是蜀汉的军事行动,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先是丢了汉中,随后丢了上庸,最后又在襄樊吃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哪有篡汉的可能?

等到和东吴一起消灭了关羽,挽回局势之后,曹操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多年的征战,使得他重病缠身。在关羽败亡后不久,曹操也病死在洛阳。

我们可以看到,在天下局势没有平定之前,曹操是没有篡汉的形势。可是当局势平稳,有了篡汉的可能时,曹操却因为生病而去世了。所以说,曹魏篡汉的使命只有由曹丕来实现了。

结语:

曹操是一代人杰,李世民评价他,“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在曹操的雄才大略的指挥下,他平定北方,安定百姓,发展经济,做出了自己的历史功绩。

曹操之所以在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之后,没有篡汉称帝。一是他本为汉臣,不愿承担骂名。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三是没有适当的时机。并不是曹操没有代汉的野心,最终,由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篡汉的意愿,创建了曹魏政权。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回答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曹操戎马的一生:

东汉末年,皇室衰落,群雄角逐,建安元年,手握雄兵的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其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和一张无可匹敌的王牌,取得了在三国时期最大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为安抚和麻痹袁绍,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职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开始主持朝政。

建安四年——建安六年,曹操和袁绍开展了汉末“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此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曹操一统北方,实力剧增,对于朝政的控制愈发严密。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官拜丞相,自此彻底架空了汉家皇室。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献帝诏令曹操加九锡,套六马、称金银车,出行可用天子仪仗。同时,封其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至此,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利的所有准备。在通往帝王的道路上,没有了任何阻碍,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不但早已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成为了实际的皇帝,在形式上也与皇帝没有区别了。他差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终其一生,至死也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不让孙权意图得逞。孙权劝他称帝是从东吴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劝进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使得吴、魏的矛盾得以和解,从而专心对付蜀汉。在襄樊战役中,孙权为得到荆州,趁关羽和曹操对战之际从背后偷袭,虽说帮了曹操大忙,却得罪了刘皇叔。吴、蜀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破裂。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需要缓解与曹魏的矛盾,不然就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其次,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肯定会得到拥汉派的反对,会因此陷入困境,会减轻对吴国的威胁。
二是从当时形势来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曹操在政治上会陷入被动。纵观曹操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称魏公、魏王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着汉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一直在“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不论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至少言辞恳切。这样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势必对自己的声誉名节会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曹操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其实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应该就是曹操内心真实的写照。

五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已经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吧,勉强也可算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吧。

综上,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略。


历史长河缓缓淌


第一是曹操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开始曹操就是打着匡扶汉室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个名义挣得家底,很多人归附他试基于这个原因,只要汉献帝还在,他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第二是当时的士族和知识分子仍是忠于汉室,最典型的是荀彧这个例子,让曹操心生顾忌。尽管当时汉室已是相当于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但对人心的向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当时作为社会和统治阶层最中坚的力量士族这这阶层,包括一些读书人,绝大部分人仍是只认可和忠于汉室的,曹操迎了天子之后,除了可名正言顺地以汉室的名义给大家当官封爵外,还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以及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已所用。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曹操下面有一个叫荀彧的人,在治国及谋略上都是天才级人物,绝对不逊于诸葛亮,是曹操前期非常得力的助手,曹操外出征伐时,都是把家丢给他管的,一切军政务都断于他。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就提议太祖进爵当国公(实不合当时的礼数),就先来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就说:“曹公兴义兵本是匡扶汉室,平息天下,当忠贞退让。所谓君子爱人以德,你这样搞对曹公的形象不好。”曹操知道后心理就不舒服了,出征前就把荀彧贬到外地去劳军了,没想到这对荀彧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多久就病死了,才五十岁。从这可以看出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人仍是忠于汉室的,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让汉献帝禅位让贤,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

第三,曹操一直想统一,按步骤如果他能统一孙权和刘备,那他想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顾忌了,但是在统一之前他仍然要假借着汉室的名义进行东征西伐,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正当理由。同样,当时蜀汉和东吴都对他虎视眈眈,他不想因为自己称帝而对曹魏带来人心的动摇和给他的两个对手更好的借口。像刘备就是骂他狼子野心,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挣家底。

第四,曹操虽然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还想保留着自己一点名节吧!


吾骨不成筋


论实力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为什么一直没有称帝?

曹操"东汉末年的一个枭雄,后来三分天下,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一位,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曹操"虽然是枭雄,但是他还是很爱国的,他想做一个忠臣,被世人颂扬。而且皇帝在他手上,就像一个傀儡,又可以令诸侯,称不称帝实质上没有区别。

第二点就是不到时间,他如果称帝,他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整个天下可以称之为逆反叛贼,就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要是他扫平天下之后他自然就称帝了,所以说他没必要称帝。

第三点就是他的年龄大了,生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儿子又不是特别优秀,称帝之后,打仗更要艰难,等于给他儿子挖了一个坑,所以不称帝。希望能帮助到你。


豫东小刘鹏


曹操没有称帝,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他跟皇帝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曹操不自己称帝呢?首先他不想背上一个骂名,在东汉末年有许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没有自己穿上龙袍,也是为了怕被后世辱骂。能够成为一代枭雄,说明曹操也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将当时的局面看得非常透彻。本身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不称帝相反曹操还可以打着匡扶汉室这个招牌。而当时还有孙权和刘备等主要的割据势力,倘若贸然称帝,正好给他们讨逆汉贼的口实,这时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就都是被动了,不再掌握主动权。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这样一句话“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周室也。”曹操认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称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们的兵马强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吸取历史经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0月,蜀将关羽丢失荆州,被东吴吕蒙杀害,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派使者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东吴愿意归降,并极力劝曹操称帝。

曹操却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说:你孙权小子想将我放在火上烤吗?可见曹操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的清楚。

另外在当时,曹操内部里还有很多拥汉的大臣,比如,他的谋士荀彧为代表的一批谋臣依然心向汉室,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曹操他不称帝,称王,将自己比为“周文王”,其目的呢,就是要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做周武王,做真命天子。





西城长乐


很多时候事情就是那么有趣。刘备和孙权,想称帝而没实力。但曹操有实力却不想称帝。

在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中。称帝野心最旺盛的应该就属刘备了。但刘备一直以来都实力不到位。所以称帝在刘备看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事情。刘备漂泊大半生。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算是占据了大半的荆州之地,有了栖身之地。后来刘备又夺取了益州。这个时候的刘备才算根据稳固。但此时刘备依旧无法称帝,刘备身为汉室宗亲,从他起兵以来,刘备一直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只要汉献帝还在一日,那就永远没有他刘备称帝自立的一天。否则刘备立刻就会成为一个别人口中的乱臣贼子。其蜀汉势力内部也会出现不稳。历史上汉献帝被逼退位后,刘备第一时间就称帝自立。其着急的态度也足够表明了刘备称帝自立的野心有多么的旺盛。很可能刘备内心里对曹丕充满了感激。

孙权不称帝,一是因为东吴势力内部掣肘颇多,不论山越还是东吴内部的势力都很不稳定。二就是因为孙权名不正言不顺。历史上曹丕称帝可以说是禅让得来的皇位。而刘备称帝也可以说他是继承了汉室的国祚。唯独孙权,至始至终他都是一个臣子,他如果称帝的话,名不正言不顺。肯定会被世人所诟病,认为其是叛逆政权。所以孙权才会臣服于曹丕。直到曹丕称帝九年后才背叛曹魏称帝自立。

至于曹丕的父亲曹操为什么不称帝,这个也很好理解。首先曹操对于汉室始终都存有一份感情。东汉末年众诸侯刚起兵之时,真正心怀汉室的人就只有曹操一人而已。历史上关东联军讨董也是在曹操的大力推动下才促成。而且荀彧这个汉室死忠粉为什么会抛弃袁绍投奔曹操呢?除了因为曹操有能力之外,就因为曹操当时是心怀汉室的。所以荀彧才愿意效忠曹操。虽然后来曹操的扶汉变成了篡汉。但曹操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就因为曹操内心中对汉室还留有一份情。否则就实力而言,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就完全可以称帝自立了。

曹操不愿称帝的另一方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不愿意背上篡汉之名。历史上孙权在擒杀关羽后曾经派遣使者向曹操称臣,并且劝曹操取代汉室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并且曹操对手下群臣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就是把自己和自己的继承人曹丕比作周文王和周武王姬发。历史上姬昌反商,但他并没有自立取代商朝,是姬昌死后,姬发继承父业灭掉商朝后,建立的周朝,姬发称王后也追封自己的父亲姬昌为文王。所以曹操把自己比作文王。这就足以说明曹操为何不称帝自立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