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引言

軍隊是維護國家政權鞏固和國家運轉的政治工具,古往今來無數政權的消亡,都和軍隊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明朝是歷史上一個起承轉合的朝代,軍力的衰敗是影響其消亡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影響軍力衰敗的關鍵因素,則是軍事背後的貪汙腐敗。

黃仁宇先生曾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指出“本朝的軍事腐敗盡人皆知,但其敗壞的程度卻出人意外。”明朝統治體系的漏洞表現在各個領域上,和明朝軍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朱元璋以武裝力量奪取政權之後,統一了全國武裝力量的編制和體制,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制度。明朝實行三種兵役制度,分別是世兵制、募兵制和徵兵制。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些制度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本文就將從明朝的兵役制度、組織編制、領導體制和軍餉供應四個方面的演變歷程,來分析明朝軍事制度上的腐敗對明朝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士兵出戰

一、世兵制:封閉高壓,軍心難穩,戰鬥低下,逃亡連連

世兵制的軍士編制在衛所中,需要負責保護地方的安定,還要屯田生產。其中守衛地方安定的叫做稱守軍,進行屯田生產的叫做稱屯軍。朱元璋曾經驕傲的說“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因為屯軍以屯田生產的收穫供養衛所守衛,整個軍隊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世兵制和自給制是明初軍隊的兩大特點,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軍隊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衛國家,對內要保證百姓安定,對外要抵禦外敵侵襲,這就需要強大的戰鬥能力支撐。而世兵制和戰鬥力是相矛盾的存在,世兵制度時軍隊的年齡層次老少參雜,明代的軍官十五歲可以襲職,六十歲退役,雖然襲職需要經過考試,但是實戰經驗不足,難以帶好部隊,更不要說帶兵打仗了。剩下年邁的士兵,雖然實戰過,但是年過半百戰力十分低下。

景泰之後曾經想要用分撥訓練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兵額有限,也必然削弱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嘉靖年間,衛所在抗倭戰鬥中屢戰屢敗,很大的原因就是士兵的成分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世兵制下的士兵

軍隊要做到自給自足也是有能力上限的,這種自給制使軍隊基本上成為一個封閉的小集體,百姓不用理會保衛國家的重任,而將這些全部放在衛所這一小部分人身上,長久下來讓衛所士兵產生沉重的軍役負擔,造成想要逃離的心理壓力。

另外屯軍的生產力有限,必然加重對屯軍的剝削,降低了守軍的待遇,軍卒作為身兼重任的人,卻長期處在低於百姓生活的水平之下,讓士兵出現不安變得躁動起來,想要擺脫貧困唯一的方式,就是脫離軍隊從商賺錢。

除此之外軍官的腐敗也是他們壓力的來源之一,在軍隊中最苦的就是士卒。軍官為了發財會侵佔軍屯,導致衛所的軍糧供應不足,讓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後來軍官發現了折銀的方式,如果士兵交足銀兩,就放縱他們逃亡,不會上報朝廷,因此導致衛所軍缺越來越嚴重。

根據記載全國各個衛所的缺額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留下來沒有逃亡的士兵也多為老弱疲癃不堪作戰之士。

這個時候的衛所軍隊已經不具備戰鬥和守衛的能力,明朝不得不採取其他辦法來補充兵員。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軍隊

二、募兵制:彌補空缺,軍心浩然,疏於管理,戰鬥低下

朱元璋定江東後,就曾循元制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專門訓練老百姓為士兵,平時有事就征戰,事平之後復還為民。弘治七年,立僉民壯法,以州縣為單位進行徵兵,由各有司進行訓練,身上擔負守衛城池的正規軍人物,用來彌補正規軍的不足,但是仍然屬於地方部隊。

正德年間,王守仁汰去機快民壯內疲弱不堪者,令他們出工食銀,由各地政府用這些工食銀招募民壯和犒賞精兵。這又使僉派的民壯逐步走上招募民壯的道路,而民壯也有徵兵制走上了募兵制。

民壯雖然是招募的並且承擔正規軍的任務,但是和正規軍仍然由很大的區別,他是地方出錢僱傭,只對地方負責,不可以遠調到各地作戰。所以募兵就成為彌補正規軍不足的唯一出路。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太祖朱元璋

《明史》中記載:“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餘、民壯願自效者,陝西得四千二百人。”後來又因為軍事鬥爭激烈,募兵變得越來越廣泛。

募兵和世兵有明顯的區別,募兵不具備世襲制度,雖然是兵,但仍隸民籍,退伍之後仍為民。募兵得薪餉來源於國家朝政,自然比衛所軍得要豐厚,也比民壯要高。這種待遇使得明軍不再是亦兵亦農的狀態,成為名副其實得國家常備軍。

並且能夠挑選青壯年參軍,士兵薪餉合理,只要管理得當,就可以讓士兵安心服役,軍心穩定。募兵制比世兵制更有利於建立精銳的部隊,嘉靖年間東南海延安的戚繼光、譚綸都親自募兵,對軍隊嚴加訓練,之後都成了精兵。但是明末之後都不是將領親自募兵,募兵的時候也不會挑選,募兵之後不對他們進行訓練,逃跑之後也不追究,明末時期的軍隊和衛所軍一樣戰鬥力低下。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募兵下的隊伍

三、徵兵制:兵部權高,文官入兵,參與決策,軍心頗穩

明初中央軍事領導機構又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五軍都督府管理都司衛所,戰時朝廷派遣都督掛將軍印率軍出征。而兵部平時負責全國武衛軍官的選授、簡練、鎮戌等政令。戰鬥的時候聽從皇帝的命令調遣軍隊。

隨著衛所制度的一點點破壞,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越來越低,兵部的權力越來越高。明初五軍都督府主要負責衛所軍官的選拔、襲替、操練、屯田等事宜。但是沒有最後的決定權,而是移交兵部。它原本就是兵部等文官各部管理的軍事中介機構。

由於衛所制的破壞,新的兵役制度的施行,軍隊編制體制的變化,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被削弱是必然的。相比之下兵部權力有所加強。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兵役制度下的練兵情景

根據史料《明史·兵志》中講到:“尚書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之政令。”

明初軍隊出征,即平時體制轉變成為戰時體制,要設立總兵、參將等指揮官,以便對敵作戰,後來將這種戰時體制運用到平時,形成平戰結合的領導體制,戰時將領熟悉所屬部隊士兵的情況,士兵能夠更好的體會將領的意圖,對奪取戰爭的勝利又很好的作用。

明代後期的將領多為武夫,素質較低缺乏政治頭腦,不能很好的貫徹朝廷的意圖。朝廷也很擔心武夫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採取了“太阿之柄不假武臣”的政策。文官大多受過文化薰陶,比武官更能夠忠實的執行朝廷的命令,其中不乏有軍事才幹者。所以他們參加軍事決策,對穩定部隊,使部隊真正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更有利。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指揮官們的影視劇合照

四、屯田軍:侵佔屯田,軍需不足;朝廷入不敷出,百姓苦不堪言

明初,衛所軍的糧餉主要來自屯軍屯田收穫,其次是民運,再之後才是國家給的鹽引河京運銀。明初建立起來的軍餉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年例銀代替了屯糧的位置,成為軍餉的主要來源。

沿海的內地軍餉制度也有變化,首先是增加稅收,以充軍餉。嘉靖年間,江南加派四十萬兩,謂之提編。嘉靖四十四年福建加派的辦法是丁四米八,就是在正賦之外,每丁繳銀四分,米一石繳銀八分。另外還請求朝廷撥發鹽課,譚綸再任福建巡撫的時候,就曾經請求朝廷發淮浙鹽十六萬兩。還有扣解向朝廷上繳的稅糧,最後就是雜項收入補充軍餉,例如各種罰銀、關鈔銀之類。可見當時由於軍餉增加,不得不採取各種辦法籌措錢糧。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點,一是猥瑣制度的破壞,軍卒逃亡,為了補充正規軍的人數,不得不採取募兵的方式。募兵的糧餉自然比衛所軍要高出很多,這本身就增加了軍餉的支出,這些費用一方面出自當地籌款,另外一部分出自京運年例。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嘉靖年間的場景

在《明會典》中就有記載“嘉靖二十一年,廣武站募軍,增年例銀三萬兩。二十二年,太原石等四營募軍,增銀九萬九百二十四兩。二十三年,北樓口募軍,增年例銀四萬八千五十兩。三項共計一十六萬八千九百七十四兩。”

在南方的軍餉則出自“提編”加載當地老百姓的頭上,衛所制度的破壞不僅影響到軍餉,還體現在軍屯制度的破壞上,明初的軍屯佔有大量土地,這些土地後來被王宮貴族河各級軍官強取豪奪的佔為己有,導致屯田銳減,屯田子粒到嘉靖年間,只有永樂時期的三分之一。屯田已經不能供給軍餉所需,民糧也不足,只好靠朝廷撥款。

軍餉不足當時加大的軍餉需求也有關係,嘉靖之後,內憂外患嚴重,各地戰爭頻發,軍餉需求大增。戰爭使軍隊調動頻繁,客兵大量出現,一個士兵出征 的餉額,比平時高出四成。加上各種軍費支出,在萬曆中期的三次用兵中,軍費就達到了一千一百多萬兩。依靠屯田已經無法支撐軍需,所以逐漸變成了以京運年例和民運糧為主要來源的軍餉制度。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會典》史料

軍餉制度的變化明顯增加了朝廷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明朝朝廷入不敷出,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反過來也影響了軍隊的建設。在嘉靖年間,明朝朝廷給宣府的年例銀為十八萬一千二百五十兩,但是因為太倉銀庫孔噓,前後才給了十二萬兩。

地方共給宣府的糧餉不但延期,還經常拖欠六七十萬,軍餉嚴重不足。在南方甚至有軍官月糧少派三個月到二十個月不等,當時沒有一衛一所部缺支者。士兵窮困逃亡,甚至鼓譟譁變,嚴重影響了戰鬥能力。難怪當年許論對此感嘆道:“嗚呼!此鎮將士懷忠畏法,死無怨言,敢勇善戰,虜所素憚,乃令年年枵腹,不得一飽,傷哉,傷哉!”這樣的軍隊想要禦敵取勝實在是難。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軍餉

而國家為了解決財政的困難,也只好千方百計的搜刮百姓錢財。萬曆中期,神宗實行開礦榷稅,八年時間搜刮三百萬兩,萬曆四十六年,努兒哈赤反明,朝廷遼餉驟增三百萬兩,明廷賦稅,《明史》中記載“畝加三釐五毫,天下之賦增二百萬有奇。明年復加三釐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請,復加二釐。通前後九釐,增賦五百二十萬,遂為歲額”。之後又在九釐之外又增三釐,又徵“助餉”、“練餉”。而且在徵收賦稅的時候,其中有大量官吏中飽私囊,導致農民無法負擔這麼沉重的稅收壓力,不得不加入到農民軍起義的行列中,至此明朝開始瓦解走向滅亡。

總結

明朝軍制不斷地變化,募兵制的出現很大程度的替代了世兵制。衛所制也被營制所代替,文官成為了軍隊的主宰,軍費負擔的壓力從屯軍轉到了百姓身上。軍制的變化呈現兩個趨勢。一個是軍隊的戰鬥力逐漸提高,國家對軍隊的控制逐漸增強。另外也不斷提高老百姓的軍費負擔。

兵役制度的從世兵制轉為募兵制,組織編制的營哨制,加強中央集權對軍隊的控制,增設文官來管理兵部。都在一定的時間內展現出了它的效果。例如譚綸和戚繼光在南方抗倭和北方御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親自募兵兵,嚴格訓練,建立了能征善戰的軍隊。之後又建立了強大的邊防軍,說明明代後期軍制完全有能力建立一支,既屬於中央集權統治,又有強大戰鬥能力的軍隊的。

從明朝軍制的演變,探析國家軍事如何拖垮經濟走向滅亡?

明朝賦稅漫畫版

但是明代的軍隊,並沒有隨著軍制的變化增強,反而是不斷的衰弱了。這並不能歸咎於軍制本身。明代軍隊衰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執行者的腐敗和懶惰。明朝末期募兵時,沒有進行篩選,建立了營哨卻沒有人進行訓練,文官本來是作為中央派來的約束者,卻成為了軍隊中的主要官員。這些都是人為導致的明代軍隊戰鬥力衰敗的原因,由此可見政治上的腐敗,哪怕集中全國上下的力量來支撐都是空談。

另外對於老百姓的軍費負擔,則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是根據實際數據來看,越來越負擔不起的軍隊費用,內有蹊蹺。萬曆年間,全國軍隊人數不過一百五十萬,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根本不會出現負擔過大的情況。背後都是因為這些軍費全部都壓在了原本就生活貧困的百姓身上,至於皇宮貴族、地主軍官則是大量侵佔屯田,甚至不納稅或少納稅。皇帝自己也過著奢侈的生活,一再壓榨百姓進行稅收,導致百姓最後無法生活,逼得百姓造反。明朝滅亡的原因,實質上都是人為所至。

參考文獻:《明史》、《明會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