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引言

军队是维护国家政权巩固和国家运转的政治工具,古往今来无数政权的消亡,都和军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明朝是历史上一个起承转合的朝代,军力的衰败是影响其消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影响军力衰败的关键因素,则是军事背后的贪污腐败。

黄仁宇先生曾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指出“本朝的军事腐败尽人皆知,但其败坏的程度却出人意外。”明朝统治体系的漏洞表现在各个领域上,和明朝军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元璋以武装力量夺取政权之后,统一了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和体制,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明朝实行三种兵役制度,分别是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迁移,这些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就将从明朝的兵役制度、组织编制、领导体制和军饷供应四个方面的演变历程,来分析明朝军事制度上的腐败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士兵出战

一、世兵制:封闭高压,军心难稳,战斗低下,逃亡连连

世兵制的军士编制在卫所中,需要负责保护地方的安定,还要屯田生产。其中守卫地方安定的叫做称守军,进行屯田生产的叫做称屯军。朱元璋曾经骄傲的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因为屯军以屯田生产的收获供养卫所守卫,整个军队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世兵制和自给制是明初军队的两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军队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对内要保证百姓安定,对外要抵御外敌侵袭,这就需要强大的战斗能力支撑。而世兵制和战斗力是相矛盾的存在,世兵制度时军队的年龄层次老少参杂,明代的军官十五岁可以袭职,六十岁退役,虽然袭职需要经过考试,但是实战经验不足,难以带好部队,更不要说带兵打仗了。剩下年迈的士兵,虽然实战过,但是年过半百战力十分低下。

景泰之后曾经想要用分拨训练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兵额有限,也必然削弱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嘉靖年间,卫所在抗倭战斗中屡战屡败,很大的原因就是士兵的成分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世兵制下的士兵

军队要做到自给自足也是有能力上限的,这种自给制使军队基本上成为一个封闭的小集体,百姓不用理会保卫国家的重任,而将这些全部放在卫所这一小部分人身上,长久下来让卫所士兵产生沉重的军役负担,造成想要逃离的心理压力。

另外屯军的生产力有限,必然加重对屯军的剥削,降低了守军的待遇,军卒作为身兼重任的人,却长期处在低于百姓生活的水平之下,让士兵出现不安变得躁动起来,想要摆脱贫困唯一的方式,就是脱离军队从商赚钱。

除此之外军官的腐败也是他们压力的来源之一,在军队中最苦的就是士卒。军官为了发财会侵占军屯,导致卫所的军粮供应不足,让本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后来军官发现了折银的方式,如果士兵交足银两,就放纵他们逃亡,不会上报朝廷,因此导致卫所军缺越来越严重。

根据记载全国各个卫所的缺额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留下来没有逃亡的士兵也多为老弱疲癃不堪作战之士。

这个时候的卫所军队已经不具备战斗和守卫的能力,明朝不得不采取其他办法来补充兵员。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军队

二、募兵制:弥补空缺,军心浩然,疏于管理,战斗低下

朱元璋定江东后,就曾循元制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专门训练老百姓为士兵,平时有事就征战,事平之后复还为民。弘治七年,立佥民壮法,以州县为单位进行征兵,由各有司进行训练,身上担负守卫城池的正规军人物,用来弥补正规军的不足,但是仍然属于地方部队。

正德年间,王守仁汰去机快民壮内疲弱不堪者,令他们出工食银,由各地政府用这些工食银招募民壮和犒赏精兵。这又使佥派的民壮逐步走上招募民壮的道路,而民壮也有征兵制走上了募兵制。

民壮虽然是招募的并且承担正规军的任务,但是和正规军仍然由很大的区别,他是地方出钱雇佣,只对地方负责,不可以远调到各地作战。所以募兵就成为弥补正规军不足的唯一出路。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

《明史》中记载:“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后来又因为军事斗争激烈,募兵变得越来越广泛。

募兵和世兵有明显的区别,募兵不具备世袭制度,虽然是兵,但仍隶民籍,退伍之后仍为民。募兵得薪饷来源于国家朝政,自然比卫所军得要丰厚,也比民壮要高。这种待遇使得明军不再是亦兵亦农的状态,成为名副其实得国家常备军。

并且能够挑选青壮年参军,士兵薪饷合理,只要管理得当,就可以让士兵安心服役,军心稳定。募兵制比世兵制更有利于建立精锐的部队,嘉靖年间东南海延安的戚继光、谭纶都亲自募兵,对军队严加训练,之后都成了精兵。但是明末之后都不是将领亲自募兵,募兵的时候也不会挑选,募兵之后不对他们进行训练,逃跑之后也不追究,明末时期的军队和卫所军一样战斗力低下。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募兵下的队伍

三、征兵制:兵部权高,文官入兵,参与决策,军心颇稳

明初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又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五军都督府管理都司卫所,战时朝廷派遣都督挂将军印率军出征。而兵部平时负责全国武卫军官的选授、简练、镇戌等政令。战斗的时候听从皇帝的命令调遣军队。

随着卫所制度的一点点破坏,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越来越低,兵部的权力越来越高。明初五军都督府主要负责卫所军官的选拔、袭替、操练、屯田等事宜。但是没有最后的决定权,而是移交兵部。它原本就是兵部等文官各部管理的军事中介机构。

由于卫所制的破坏,新的兵役制度的施行,军队编制体制的变化,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被削弱是必然的。相比之下兵部权力有所加强。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兵役制度下的练兵情景

根据史料《明史·兵志》中讲到:“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

明初军队出征,即平时体制转变成为战时体制,要设立总兵、参将等指挥官,以便对敌作战,后来将这种战时体制运用到平时,形成平战结合的领导体制,战时将领熟悉所属部队士兵的情况,士兵能够更好的体会将领的意图,对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很好的作用。

明代后期的将领多为武夫,素质较低缺乏政治头脑,不能很好的贯彻朝廷的意图。朝廷也很担心武夫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采取了“太阿之柄不假武臣”的政策。文官大多受过文化熏陶,比武官更能够忠实的执行朝廷的命令,其中不乏有军事才干者。所以他们参加军事决策,对稳定部队,使部队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更有利。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指挥官们的影视剧合照

四、屯田军:侵占屯田,军需不足;朝廷入不敷出,百姓苦不堪言

明初,卫所军的粮饷主要来自屯军屯田收获,其次是民运,再之后才是国家给的盐引河京运银。明初建立起来的军饷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年例银代替了屯粮的位置,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

沿海的内地军饷制度也有变化,首先是增加税收,以充军饷。嘉靖年间,江南加派四十万两,谓之提编。嘉靖四十四年福建加派的办法是丁四米八,就是在正赋之外,每丁缴银四分,米一石缴银八分。另外还请求朝廷拨发盐课,谭纶再任福建巡抚的时候,就曾经请求朝廷发淮浙盐十六万两。还有扣解向朝廷上缴的税粮,最后就是杂项收入补充军饷,例如各种罚银、关钞银之类。可见当时由于军饷增加,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筹措钱粮。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点,一是猥琐制度的破坏,军卒逃亡,为了补充正规军的人数,不得不采取募兵的方式。募兵的粮饷自然比卫所军要高出很多,这本身就增加了军饷的支出,这些费用一方面出自当地筹款,另外一部分出自京运年例。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嘉靖年间的场景

在《明会典》中就有记载“嘉靖二十一年,广武站募军,增年例银三万两。二十二年,太原石等四营募军,增银九万九百二十四两。二十三年,北楼口募军,增年例银四万八千五十两。三项共计一十六万八千九百七十四两。”

在南方的军饷则出自“提编”加载当地老百姓的头上,卫所制度的破坏不仅影响到军饷,还体现在军屯制度的破坏上,明初的军屯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后来被王宫贵族河各级军官强取豪夺的占为己有,导致屯田锐减,屯田子粒到嘉靖年间,只有永乐时期的三分之一。屯田已经不能供给军饷所需,民粮也不足,只好靠朝廷拨款。

军饷不足当时加大的军饷需求也有关系,嘉靖之后,内忧外患严重,各地战争频发,军饷需求大增。战争使军队调动频繁,客兵大量出现,一个士兵出征 的饷额,比平时高出四成。加上各种军费支出,在万历中期的三次用兵中,军费就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万两。依靠屯田已经无法支撑军需,所以逐渐变成了以京运年例和民运粮为主要来源的军饷制度。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会典》史料

军饷制度的变化明显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明朝朝廷入不敷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军队的建设。在嘉靖年间,明朝朝廷给宣府的年例银为十八万一千二百五十两,但是因为太仓银库孔嘘,前后才给了十二万两。

地方共给宣府的粮饷不但延期,还经常拖欠六七十万,军饷严重不足。在南方甚至有军官月粮少派三个月到二十个月不等,当时没有一卫一所部缺支者。士兵穷困逃亡,甚至鼓噪哗变,严重影响了战斗能力。难怪当年许论对此感叹道:“呜呼!此镇将士怀忠畏法,死无怨言,敢勇善战,虏所素惮,乃令年年枵腹,不得一饱,伤哉,伤哉!”这样的军队想要御敌取胜实在是难。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军饷

而国家为了解决财政的困难,也只好千方百计的搜刮百姓钱财。万历中期,神宗实行开矿榷税,八年时间搜刮三百万两,万历四十六年,努儿哈赤反明,朝廷辽饷骤增三百万两,明廷赋税,《明史》中记载“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之后又在九厘之外又增三厘,又征“助饷”、“练饷”。而且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其中有大量官吏中饱私囊,导致农民无法负担这么沉重的税收压力,不得不加入到农民军起义的行列中,至此明朝开始瓦解走向灭亡。

总结

明朝军制不断地变化,募兵制的出现很大程度的替代了世兵制。卫所制也被营制所代替,文官成为了军队的主宰,军费负担的压力从屯军转到了百姓身上。军制的变化呈现两个趋势。一个是军队的战斗力逐渐提高,国家对军队的控制逐渐增强。另外也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军费负担。

兵役制度的从世兵制转为募兵制,组织编制的营哨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的控制,增设文官来管理兵部。都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现出了它的效果。例如谭纶和戚继光在南方抗倭和北方御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亲自募兵兵,严格训练,建立了能征善战的军队。之后又建立了强大的边防军,说明明代后期军制完全有能力建立一支,既属于中央集权统治,又有强大战斗能力的军队的。

从明朝军制的演变,探析国家军事如何拖垮经济走向灭亡?

明朝赋税漫画版

但是明代的军队,并没有随着军制的变化增强,反而是不断的衰弱了。这并不能归咎于军制本身。明代军队衰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执行者的腐败和懒惰。明朝末期募兵时,没有进行筛选,建立了营哨却没有人进行训练,文官本来是作为中央派来的约束者,却成为了军队中的主要官员。这些都是人为导致的明代军队战斗力衰败的原因,由此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哪怕集中全国上下的力量来支撑都是空谈。

另外对于老百姓的军费负担,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但是根据实际数据来看,越来越负担不起的军队费用,内有蹊跷。万历年间,全国军队人数不过一百五十万,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根本不会出现负担过大的情况。背后都是因为这些军费全部都压在了原本就生活贫困的百姓身上,至于皇宫贵族、地主军官则是大量侵占屯田,甚至不纳税或少纳税。皇帝自己也过着奢侈的生活,一再压榨百姓进行税收,导致百姓最后无法生活,逼得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原因,实质上都是人为所至。

参考文献:《明史》、《明会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